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讨
2023-07-04王灿
【摘要】本文从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总目标出发,在遵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立足“大思政”育人格局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准确性、科学性原则明确“融什么”,基于教学方法论把握“怎么融”,基于“大思政”育人格局厘清“谁来融”,使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走深走实。
【关键词】党的二十大精神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融入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03-0004-04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以下简称党的二十大)是我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党的二十大高举旗帜、凝聚力量、团结奋进,取得了丰硕成果,对激励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因此,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全党的首要政治任务,也是教育系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头等大事。
“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当代青年是与时代同行的一代,拥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因此,“零时差”“无缝隙”地将党的二十大精神高效、有机地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意义重大。
一、基于准确性、科学性原则明确“融什么”
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关注“融什么”的问题,并以准确性、科学性为原则。
首先,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带领学生对党的二十大报告以及大会系列讲话、相关文件进行全面学习,通过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以保证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准确性。例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原创性科学概念,是贯穿党的二十大报告全篇的一个关键词。为了避免以偏概全、断章取义地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这个原创性科学概念,必须结合与此概念相关的原著、原文,向学生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的形成由来、重要特征、本质要求等内容。202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这一科学概念;黨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在概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系列原创性成果时,包含“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就“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系统深刻的论述,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和本质要求,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现代化理论。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学习这些原著、原文,在学深悟透上下功夫,这样才能在教育过程中帮助学生准确地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
其次,要以科学性为原则,避免出现以“党代会报告”替代“精神”的“惯性思维”。从历史经验来看,部分高校在学习宣传贯彻历届党代会精神的过程中,确实存在以“宣读文件报告”替代“宣讲精神”的情况。“文件报告”是一种文本呈现,而“精神”远比“文件报告”更深刻、丰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所强调,“党的二十大精神内容十分丰富,既有政治上的高瞻远瞩和理论上的深邃思考,也有目标上的科学设定和工作上的战略部署,这些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只有坚持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际和国内相结合的办法,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进行反复揣摩,才能全面掌握党的二十大精神,避免知其一而不知其二,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将党的二十大精神科学地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规避只是“宣读文件报告”,要对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行科学的解读和宣传,对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新理念、新提法、新论断的逻辑生成、核心要义、理论价值、实践意义等进行深入阐释。例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要帮助学生科学地理解并掌握“两个结合”,必须避免仅对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相关文字进行讲解,要对“两个结合”的必要性、可行性、实践性这三个方面展开深入阐释。引导学生认识“两个结合”的必要性,可以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发展中,论证只有结合中国具体实际,马克思主义才能正确指导中国实践;论证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的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两个结合”的可行性,要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普遍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中国共产党人具有推进“两个结合”的历史主动性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两个结合”的实践性,要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问题导向,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解决新情况、新问题,把准基本国情,明确中心任务;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引领、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又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等方面进行科学阐释。只有科学地对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行解读和宣传,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认识“两个结合”不是自动实现的,启迪学生自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厚植家国情怀、形成理论创新意识,努力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基于教学方法论把握“怎么融”
遵循准确性、科学性原则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融入党的二十大精神,并不否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其进行生动化处理。党的二十大报告以及大会系列讲话、相关文件均使用文件语言,与教育语言相比,其在权威层级上更高,但文件语言与大学生的生活场景、语言习惯存在较大的差距。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刻板地使用文件语言,固守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达到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大学生群体中入耳、入脑、入心的理想效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新时代以来,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是十分生动的,我们的学习也应该是生动的,不能仅停留在记住一些概念和提法。
(一)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新话语,转变教育侧重点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在塑造学生的价值观。知识是载体,价值是目的。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不能仅仅进行概念讲解、知识讲授,还应侧重思维引领、价值塑造,即让大学生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生成内在认同,包括理论认同、思想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等。成长于21世纪的“00后”大学生,其认知方式与父辈存在较大差异,仅仅依赖于理论知识单向的灌输、“文件报告”的宣读、概念提法的记忆,是难以达到内在认同效果的。
随着时代变化,教育话语应该与时俱进做出相应的改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教育话语体系的构建也应该体现新时代的特点。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既要符合理论认同的一般规律,也要尊重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集体谈话时强调,要采取青年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用科学的理论武装青年,用历史的眼光启示青年,用伟大的目标感召青年,用光明的未来激励青年。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从历史的维度、现实的角度、未来的向度对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行深入诠释,系统地展现党的二十大理论内涵、逻辑构成、发展脉络等内容,把抽象的宏大叙事与青年学生的话语体系相融合,能更好地引导大学生的理论认知从“知其然”迈向“知其所以然”,真正实现党的二十大精神入脑、入心。
(二)坚持因材施教、因势而新,转变教育关注点
党的二十大报告以及大会系列讲话、相关文件具有内容上的权威性、逻辑上的严谨性、理论上的抽象性,高校一線教育工作者在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时往往容易出现重理论逻辑、轻现实生活的逻辑问题,甚至有忽略学生需求的倾向,从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必须既关注理论逻辑又关注现实生活逻辑,必须坚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因势而新,将教育关注点从向上关注转变为向下关注。
首先,坚持因材施教原则,力图实现语境共享。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显著特点就是理论性强,大会报告的文件语言体系与大学生的生活场景、语言习惯相去甚远。此外,大学生的理论思维水平不一,部分大学生较难接受大会报告的“文件语言”,这就不得不面对一个挑战——如何让理论思维水平不一样或者理论思维水平不那么高的大学生理解党的二十大精神?大学生不是抽象的孤立的存在,而是理性与感性对立统一的主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意识,要求关注大学生因知识结构、情感态度、思想实际、认知逻辑、价值取向、成长需求等不同出现的个体差异,努力做到因材施教,更关注大学生群体的实际状况,把他们的思想困惑、成长愿景、成才诉求等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情境进行融合,力图实现语境共享,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个体差异,注重解决思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促使学生对党的二十大精神从认知走向认同。
例如,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的重要讲话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内容进行分析,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认识八桂大地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就是我国新时代10年伟大变革在广西的生动缩影,就是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祖国南疆的成功实践,从而引导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学好专业,为奋力开创新时代壮美广西建设新局面做出自己的贡献。
其次,坚持因势而新原则,让教育更聚“人气”。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吸引力,就必须因势而新,创新教育模式和载体。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需要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比如探究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式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等,让学生学得懂、乐于学;教师还可以采取富有地方特色、院校特色、专业特色的教育形式,在拓展广度、学习深度上下功夫。例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强调,要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取得更大突破。在学习这一讲话精神时,教师可以结合2022年8月开工建设的“百年世纪工程”平陆运河给广西交通乃至于整个广西经济格局带来的巨大改变,引导学生认识广西正在积极地把独特的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从而激发学生助力家乡建设的强烈意愿。
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还需要创新教育载体,以凝聚“人气”。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广泛使用,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以及表达观点的途径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你讲我讲大家讲”的新媒体时代,过去那种“我讲你听”的单向教育模式逐渐失去了“人气”,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已然是形势所需。以短、平、快为特点的新媒体深受“00后”大学生群体的青睐。平台多样、传播内容广、传播速度快、即时互动性强的新媒体,将理论传播及时化、形象化、大众化,可以实现会议活动的实况转播、文件的快速发布、专家的在线解读等;可以实现图文并茂阐释会议精神、提炼“金句”、勾画要点,进一步强化理论传播的感染力;可以满足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参与讨论、发表见解的需求,拉近理论与学生的距离。教师也可以通过新媒体中大学生的发声,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实际诉求,以此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
(三)坚持理论宣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转变教育落脚点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立德树人。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使学生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落脚点是增强学生认同基础上的行为自觉。所以,在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设计时,应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代替单向强制灌输的方式。理论宣讲、专家讲座、集中学习等方式确实有利于大学生在短时间内完成知识目标,但教育的情感目标、价值践行却很难在短期内达到预期效果,这就需要设计一些实践活动进行支撑。实践是理论之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注重理论宣讲的同时,也要注重实践活动的开展。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走进专题展览馆、城市规划馆、制造企业陈列馆等场所开展现场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对“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有更加直观、更加感性、更加生动的认知;可以通过开展“永远跟党走,建功二十大,大学生讲思政课”“青春告白二十大”“开卷有益,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党的二十大报告‘金句我来读”等主题活动,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光辉旗帜指引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用党的优良作风塑造青年,鼓励青年学生听党话、跟党走,增强青年学生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认同、增强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自觉,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基于“大思政”育人格局厘清“谁来融”
党的二十大精神要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要进入大学生的头脑,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强大的思政教育队伍进行支撑,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各方主体形成强大合力。
首先,重视发挥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关键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也是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依托。秉持教育者先受教育的理念,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先练好内功,认真研读党的二十大报告文本,深刻领悟党的二十大精神。只有思政课教师先学习好、认识透、领悟深党的二十大精神,才能站稳“主阵地”,才能更好地发挥“主渠道”作用,才能引領好学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其次,促进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学工团委等教育工作者形成合力。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既是显性教育,需要各方教育工作者旗帜鲜明地学习宣传贯彻;也是隐性教育,需要各方教育工作者“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将各门课程蕴含的政治认同、家国情怀等党的二十大精神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达到更好的育人效果;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进班级、进宿舍等活动,达到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
最后,发挥好学生团体的作用,包括学生社团、“青马班”等。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需要教育者的主导,也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学生团体是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三全育人”的大背景下,学生团体活动已成为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学生团体活动载体丰富、形式多样,深受广大学生喜爱。充分发挥学生团体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活动中的积极作用,可以学生熟悉的语言、喜爱的方式,让党的二十大精神更好地融入学生学习中、生活中、头脑中。
青年强,则国家强。引导大学生用党的二十大精神浸润心灵、武装头脑,是高校当前及今后一项重要任务。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高校必须把握好“融什么”“怎么融”“谁来融”三大问题,促使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大学生群体中“入脑、入心、入行”。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论党的青年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
[2]王阳.守正创新奋力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各地教育部门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N].中国教育报,2022-11-1(1).
注:本文系2021年度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2021SZ092)、2020年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科学研究重点项目(JZY2020KAZ2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灿,副教授,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教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黄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