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三级进阶 两课双线”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与运行
2023-07-04庞波詹先明王利杨继宇
庞波 詹先明 王利 杨继宇
摘 要:高职院校学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构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是推进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必然选择。“三级进阶,两课双线”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以“启蒙课程+专创体验+系列培训”三级进阶课程为载体,以“社团活动+系列大赛+基地孵化”三级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为支撑,以“必修课+选修课”“线上+线下”的“两课双线”为教学方式,通过思创融合、专创融合、学创融合、赛创融合、师生同创等举措,形成全过程全方位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构
中图分类号:G71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23)02-0071-06
一、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几年,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课程、大赛和孵化都呈现出勃勃生机,但相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尚且存在诸如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相对滞后,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不够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缺乏系统性,创新创业政策保障不足与教师队伍建设较为薄弱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1-3]
(一)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相对滞后,无法紧密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创新创业教育应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对“创新创意创造创业”进行更为宏大的基础性阐释与格局提升,其内涵已经超出了原有经济学、管理学定义的范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职业领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科技飞速发展,降低了创业的门槛,各种岗位对创新型人才需求极其迫切。[4-5]更广义地讲创新就是“积极的改变”“比过去做得更好一些”,那么创新创业教育就是种下种子,时机合适时便会生根发芽。让我们抓紧播下一颗颗种子,静待来日枝繁叶茂、树木成林。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并不是教学生都去创业,而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帮助学生澄清兴趣、训练思维,培养其发现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创新创业教育也不是让学生都去建一个公司,而是帮助学生培养创新发展理念,需要我们营造鼓励试错、宽容失败的文化。
(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亟待改进,创新创业教育定位不够明确
创新创业能力激发培养还远远不够,培养方式方法亟待改进。有些课程设置及教育教学仍然沿用十几年前甚至是几十年前的定位和标准,没能突出“双创”教育的时代内涵、目标和要求,没有真正融入科技进步的专业发展,满足发展的现实需求。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培养缺乏融合,创新创造能力培养还跟不上,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理念、定位等有待进一步明确,价值和内涵有待进一步挖掘和拓展。[6-8]创新创业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百年树人的教育大计,还关系国家创新发展战略,对于学生发展和国家战略都具有根本性意义。站在新时代,我们有必要从更高远的视角来审视创新创业教育的历史作用和未来方位,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进一步明确定位、拓展内涵, 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教什么、怎么教、谁来教的相关理论和实践。
(三)创新创业教育缺乏系统性,课程、活动及实践之间协同不够
目前,高职教育教学及社会实践基本上还是以专业技能培养为主,缺少对学生创新创意创造、独立思考能力和想象力的培养。依据创新创业能力进行素质人格培养是一个全方位全过程,需要进行持续激发、引导、训练、扶持的系统性推进。[9-10]缺少创新创造创业能力成长需要的文化和生态,学生更多的是被动接受,缺少更多想象创意训练。缺少给予学生“异想天开”的空间,没能对启迪新思维、训练能力和孵化落地形成一系列闭环推进,在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模式探索、实践资源整合等方面缺乏系统性建设。课程、活动、实践之间能很好地的相互衔接、相互协同和相互促进,亟待更高层次的统筹规划与协同推进。只有当创新创业教育充分融入专业人才培养并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才可能取得突出的成效。
(四)创新创业政策保障不足,教师队伍建设需要加强
培育创新创造个性需要更多灵活的空间,与学校目前传统的管理制度有着较多矛盾和冲突。各种实践活动所需要的支撐保障还跟不上,体制机制、师资队伍建设还相对滞后,培养过程中的容错机制及文化生态较为缺乏。国家的很多优惠政策还落实不到位,鼓励创新创业政策措施还没能有效地惠及师生,有想法有创意有主见的学生还没能得到足够的鼓励和扶持。现有的教育教学评价还不能适应“双创”教育改革,部分老师仍然习惯于传统的知识传授,习惯于传统的灌输,习惯于标准答案的考核,这样很难培养学生想象力、独立思考能力,更难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创业能力。现有一些老师还是从学校到学校、从课堂到课堂,缺少参与创新创造创业项目实践训练的经验和制度支撑,仍然只能按照传统应试教育的理念、习惯于题库抽题评价,很难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想象创造能力。
二、高职院校“三级进阶、两课双线”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构路径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多种路径,逐步构建“三级进阶、两课双线”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通过“启蒙课程+专创体验+系列培训”三级进阶课程,满足不同学生的启蒙性、发展性与个性化需求,以“社团活动+系列大赛+基地孵化”三级进阶创新创业实践平台,通过专创融合、思创融合、学创融合、赛创融合、师生同创等措施,助推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逐步探索,以创新创意创造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必修课+选修课”“线上+线下”的“两课双线”协同推进,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响应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新需求,“三级进阶,两课双线”模型图如图1所示。
(一)更新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探索案例、项目、合作等教育教学模式
创新创业本质上是自我探索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创新能力培养是当今教育最重要的目标之一,激发学生创造潜力是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关键。高职专业教学不能停留在专业知识传授上,应当转变学习观念,把创新创造力培育贯穿其全过程。不仅要结合专业学习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更要培养学生大胆实践能力,把重心落实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鼓励跨专业学习,提倡基于生涯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升级人才培养的方法模式。可以通过案例模拟引导参与讨论和分享,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体验过程中促进意识培养和思维训练。可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加强交流与沟通,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通过共同解决问题,在碰撞讨论中历练更多经营管理体验。可以通过项目化学习来调动参与积极性,激发创新创业热情和想法,逐步把各种“想法”向一个个创新创业项目孕育转化,把握成长机会,完成“创意”向“项目”的过度。以项目为“抓手”,实践中引导学生调整心态,学会处理面临的各种问题,培育项目逐步成长,助推落地转化。
通过发展性、过程性评价改革,推进项目开发式学习,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培育创新创意项目,真正落实在学生能力培养和自身素质提高上,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创造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在了解创新创业的基本原理和一般规律,且有一些创新创造意识愿望后,要开设与专业相关的创新体验课程。充分发挥专业基础载体作用,让创新创业教育成为有源之水。把“创新思维训练”“多元创意联想”等和专业学习融合起来,启发学生更多创意。帮助学生筛选优化,指导专题体验,力求将创意转化为项目。结合有关专业通过“创意联想室”“创意格子铺”“创意创造市集”等体验平台,打造多样化的创意环境和载体,催生更多的创意创造。结合信息化构建网络创意空间虚拟创意平台,提供创意素材资源,鼓励师生对创意成果交流分享。通过开设“创新与创意”“创意与创造”“文创产品设计与创造”等选修课程,前续启蒙课程,后接创业培训,促进创意体验增值,把更多创意转化为有价值的创业项目。结合个性化需求,与人社等政府部门配合,开设SYB、KAB等系列创业培训训练营。在创新创意创造等系列学习基础上,开展“创业计划与创业财务”“创业机会与风险防范”“创业与中小企业管理”“电商创业技巧”等主题培训,系统提升创新创业项目的培育学习能力,促进更多创新创意成果的项目转化与落地。
深化教育教学和考核方法改革,树立“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理念,建立多元的考评体系。从激发引导学生创新兴趣着手,改变课堂传统教育教学方法,创新其模式、丰富其内容。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增强主动性,积极互动,将理论和实践有效衔接,将枯燥知识情境化、情感化和生动化,通过情境、案例等模式,让学生结合专业学习创新创造。针对部分专业采用互动式小班教学进行分组讨论,通过互动完成案例或主题作业,改进评价观念和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创新创造激情。
(二)构建“三级进阶”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教育协同度
通过“启蒙课程+专创体验+系列培训”三级进阶课程,满足不同学生的启蒙性、发展性与个性化需求。面向全体学生开《创新创业基础》等启蒙性课程,依据高职学生学习生涯发展规律编写高职特色创新创业启蒙教材,把创新思维方法培养融入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融入就业指导、互联网+大赛系列融入形势政策、创新创业意识精神融入课程思政。拓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启蒙路径,可以通过创造思维训练模块,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善于打破固定思维模式;可以通过多元创意发想模块,传授学生创新技法,启发学生的创意。启蒙需要突出理念和思维,注重培养创新创造意识、以想象力和创造力为核心的创新能力,以及创新创业精神和人格品质。
改革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管理办法,“必修”“选修”与“线上”“线下”有机结合起来,分层分类推进。在全体学生开创新创业启蒙必修课的基础上,为有兴趣有潜力的学生开设专创融合创新创业体验选修课。逐步完善“必修课+选修课”“线上+线下” 的“两课双线”体系,从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组织与管理等方面实现规范化、系统化。“必修”“选修”结合既全覆盖启蒙普及,又发掘潜力因材施教地后续跟进。“必修”“选修”结合开设《创新创业基础》《生涯规划》《求职与应聘》《互联网+专业的创新创意创业》等课程满足学生灵活需求,增大受益面和提高针对性。在必修创新创业启蒙课程基础上,对于一些具有强烈创造创业意愿的学生,开设未来企业家创业训练营及SYB专项培训选修课。针对已有项目的学生,提供孵化基地和帮助落地发展,通过结对导师提供跟踪服务。
通过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探索“线上”“线下”课程的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的机制。“线上”“线下”结合既拓展学习时空和内涵,又增加互动渠道和自我评价手段。将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与信息化改革相结合,充分利用慕课、学习通等网上平台,深度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互动,分享成功经验和咨询疑难困惑。开设创新创业类公共选修课程、创新创业体验课和专业领域创新课等供学生选修。很多选修课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如《机械设计与创新》《服务创新设计与验证》《创意设计行销》《资讯科技与创新》《文创产品开发实务》等。注重“线上”与“线下”衔接,通过线上学习通云班课等增加互动。出台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管理激励制度,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全面改革,把“我敢闯、我会创”新时代的素质教育不断推向深入。
(三)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构筑“三级进阶”创新创业实践育人平台
构建“社团活动+系列大赛+基地孵化”三级进阶式的实践育人平台,打造分层进阶指导实践育人体系。依托创新协会等社团,开展创新创业系列教育实践活动,以系列沙龙等方式丰富创新创业体验。通过各类实践活动来整合资源、磨合团队,培养全面素质,提高综合能力,培育项目成长。加强社团联合会指导,小到一次活动,大到规划安排以及资源配置,坚持以培养创新创造能力为核心,使学生在过程中不只是获得实践学分,更是应用和创造知识、培养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体验。通过社團联合会的“创新创业与专业学习”“创意创造与问题解决”“逻辑与创意思考”“创意创造与实践”等主题实践平台来激发全体学生的创新创造潜力,形成更多好项目。
结合校企合作实习实训等打造系列专业创新创造创意平台,开展创新创业大赛项目培育。鼓励学生参与创业实践训练活动,培育更多的参赛队伍和项目。通过系列创新创业大赛,让学生走出课堂,融入实践场景,探索项目运营成长,激发创新和创造潜力。开展“创新创意创造”系列项目指导,拓展政行企校资源,支持创意成果的技术转化。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级别的创新创意创业竞赛活动,组织学生到初创企业实习实训,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兴趣。建立“众创帮扶机制”,支持学生实践项目,依托大学生创客实验室等实践平台助推项目培育。同时积极开发校外学生创业实践基地,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教育,组织学生定岗实习,提高其创业实战能力。加强孵化基地建设,依托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提供“双创”一站式集成服务,包括项目咨询、注册法务、市场推介、小额贷款、天使筹资和整合资源等,构筑以政府为主导、院校为园地、社会参与广泛合作的创新创业教育孵化平台。
(四)加强保障、整合资源,培育创新创业教育良好文化生态
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建设需要加强教学部门、管理部门、服务部门的共同参与,还需要各方面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导向,在资源上相互补充、有机融合,在机制上相互沟通、协同管理,在职能上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合力。科学制定“双创”教育体系建设规划,深化改革,围绕创新创业文化生态,整合“学生社团活动管理中心”“科技竞赛活动管理中心”“实习实训管理中心”“创新创业实践孵化中心”和“文体活动管理中心”等功能建设。通过体育、人文、艺术等多种方式推进创新型人格的培养,探索高职学生自我管理办法,充分调动学生发展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逐步形成全方位、规范化、专业化的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和发展服务平台体系。结合高职院校培养人才应用性,学习过程实践性特点,把创新创业启蒙、系列活动和孵化实践协同推进。
增强高职教育开放性,打破学校边界,凸显社会大课堂、大课程思政,积极整合校外资源,与行业企业、社会机构合作共建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合作开发课程,协同知情意全面提高,在活动中熏陶创新创造的人格,在实践中培育企业家精神,实现协同培育创新创业人才。指导学生积极面向社会、融入社会,培养学生对社会需求变化的高敏感度,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高职教育社会化互动,将社会资源转化为课程与教学资源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给予更多的服务支持保障,把优惠政策、资金支持、法律援助和市场咨询等综合协调起来,丰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模式,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和环境条件。把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和创业实践能力相结合,学校的超市、快递、文印、美发、美食、标牌设计制造、校园园林绿化养护等可以由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来进行,培育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三、高职院校“三级进阶、两课双线”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运行机制
把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质量的突破口,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根本,以“三级进阶、两课双线”建设为抓手,贯穿到教育教学、社团活动、实习实训等之中,通过加强融合来切实全方位推进。
(一)思创融合
创新的本质是不断超越,创业的本质是把理想变成现实。创新创业的过程就是人生意义和价值的实现过程。创新创业教育是三全育人的重要内涵,应融会在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培养学生乐于探索发现,敢于拼搏进取,善于团结合作,勇于坚持不懈。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思政、团委等社会实践活动中,丰富课程思政内涵,拓展创新创业教育空间。把团建活动周、科技活动周、职教活动周和志愿活动月等作为“双创”教育实践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有关社团及项目,尤其是社区治理、乡村振兴、志愿服务等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打造思创融合第二课堂精品。结合专业社会实践,聚焦革命老区,引导学生在服务乡村振兴中探讨社区治理现代化、公共服务扩面、提质角度开展项目培育和探索。
创新创业特别需要不断试错的执着和永不妥协的毅力,应当把创新人格、勇于拼搏的企业家精神等创新型素养根植于思想教育方方面面。深化新时代高职院校素质教育改革,通过多样化思政活动寓“创”于教,鼓励融入社会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实践,通过创新创意系列竞赛、创新创业论坛、经验交流会和事迹报告会等来邀请企业家及创业校友到学校讲座对话,组织到校友创业企业参观,激发创新创造创业的激情与需求。把创新精神培养作为未来担当、使命责任感服务国家战略的需要融合各类社会活动、思政活动的核心。通过专兼导师、项目团队的辅导、陪伴与帮扶,引导学生善于在改善生活、造福社会的活动中不断尝试、不断总结、不断迭代升级创新创造创意成果,在成就感的体验中培养发现问题能力和未来企业家精神。
(二)专创融合
发掘专业培养中的创新创业教育元素和契机,结合创新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特点来重构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梳理创新型人才培养相关指标,根据不同专业特色有机渗透,结合行业市场和未来趋势来厚植创新创业教育元素。培养方案和课程建设应充分发掘本专业创新创业的内容,启发学生将创新创意创造与所学专业知识结合起来,更深刻把握专业学习内涵,并在专业基础上开展高层次的创新创业实践。探索在部分专业实施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将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纳入专业培养。根据专业性质,可以侧重于创新教育,也可以侧重于创业教育。如在工科类专业强化创新创造教育,培育创意想法,促进成果转化,推动以专业创新成果为基础的创新创业实践。
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推动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培养更多“适销对路”的创新型人才。可以通过创意学子、创意教师、创意专业、创意社团和创意项目等来推动专创融合系列子计划,深入推进各阶段创新创造教育。将创新创业思维和精神培养作为专业课程建设的基本内容,专创融合来提升专业和创新创造创业能力。结合专业学习进一步挖掘潜力,开设更多适合高职学生的专创融合课程。比如在基础平台方面开设《机械工程综合创新能力训练》《竞赛机器人制作技术基础》等创新教育類课程,在专业平台方面结合专业实际,整合课程内容,开设《机械综合与产品创新》《工程思维方法与创新》等课程。鼓励结合跨专业学习,整合课程内容,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念纳入专业培养,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
(三)学创融合
创新创业能力并非一项具体能力,而是一种综合能力,包含了自我定位、机会把握、人际沟通、经营管理、团队合作等能力要素。这些能力培养需要更多的自主性、灵活性,需要宽松的文化氛围,需要更多的实践领悟,需要遵循知识建构性、学习过程性、评价发展性来改革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结合高职学习的职业性、实践性特点,鼓励学生把专业基础与专业发展融合起来,结合专业与社会的未来发展,面对不确定性需求增强学习的多样性、主动性和探索性,切实提高创新创造创业的意识和能力。突出创新创业意识、能力和精神培养,探索高职学生自主实践实施办法等措施,在校期间须通过自主实践取得学分,且其中至少有一个学分为社会实践学分方能毕业。学生自主实践的成绩计入档案,通过参加社会活动、专业实践、创新项目等,可折算获得相应学分。
以创新创造力培养为核心,发挥高职院校实习实训优势,完善专业学习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机制。设计、工程、管理等相关专业联合成立创新教育专门机构,以“创新创造力为核心”把专业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起来以加强创新创业学院建设,统筹学创融合,服务与协调启蒙课程、系列大赛和实践孵化。指导学生创意专题制作,形成创造创意成果,指导成果申请专利,推进创新成果参加创新发明等系列大赛,协调创意项目培育和创新创业项目孵化。通过“想象力与实践活动、创造能力培育”等计划,培育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萌生创意的种子,及时推进创意实践探索,指导其发展完善项目。建构实体创新创意创造和虚拟创新创意创造“双平台”,把专业学习与创新创业素质提升实践的有机融通。通过创新创业教育释放学生天性,鼓励学生追求价值的自我实现,并落实在“基于创造而不是预测,基于个性而不是共性”的自我核心素养提升上。
(四)赛创融合
结合各级创新创业大赛,在整合资源、选题立项、组建团队、策划营销,写计划書、路演展示和孵化实践等一系列高阶学习的历练中,提升创新创业综合素质。凝练有关项目评价指标要素,融入一系列教育教学中。利用专业学习碰撞灵感火花和创造创意,采用案例分享、项目合作等方式,推进项目培育。通过学中赛和做中学把教育教学和赛事结合起来,达到赛创促进的效果。带着项目开展研究性学习,查找资料、寻求资源、分工合作,一轮轮的推敲打磨,从创新点锤炼,商业模式设计、营销策略商讨,到路演的宣讲和答辩,增强了才干、训练了思维、强化了心智。尤其是大赛参与点燃激情,开拓思路,碰撞火花,一次次比赛中收获经历和启发,结交志同道合的伙伴,项目越来越成熟,自己也越来越有价值,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的效果。
以“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集训营为抓手,以项目培育为目标,深入调研、整合资源,针对性地开展系列培育活动。让专业学习和各类活动成为滋生创新创业的原生力量,再通过大赛激发出创新创业的强劲动力,有效推进赛创有机融合、相互促进。依托“互联网+”“挑战杯”等赛事,推动产教结合、教学相长和成果转化,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将竞赛项目培育融入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探索有关激励扶持和保障的机制,为成果转化提供服务支持,把当前好政策落实好。多方共建“众创空间”为培育、孵化及转化提供服务,共享政策、资金、项目、人才等资源,打造政行校企多方合力、共同参与的创新创业教育大平台,结合新兴产业、社会治理、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构筑“学校+企业+政府”三位一体的优秀项目培育支持机制,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良性发展的闭环。
(五)师生同创
教师是创新创业项目的指导者,也可以是合作伙伴。加强师生合作团队建设,依托各类活动载体、专业工作室等平台,师生共同开展合作项目。完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开展创新创业实践,为技术成果转化、实践创新训练项目提供场地、资金、法务等服务保障。通过社团、项目、工作室等平台建立师生项目团队,在参赛、孵化、经营中共同提升能力和水平。结合有关政策出台相关规定,激活学校的智力智慧资源价值。建立专兼结合队伍,聘请专业教师、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和专家学者等作创新创业教育的兼职导师,加强培训力度,创新培训模式,服务师生创新创意成果的产业转化。支持专业工作室建设,把学生创新创意训练纳入专业培养计划,吸引学生参与教师工作室项目。加强孵化器建设,提升基础保障条件,深化利益分成、产权所属有关改革,处理好学校、导师和学生以及行业企业之间的利益关切。
依托高职院校产教融合项目深化产学研创合作,师生共同调研地方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寻求突破口,发掘好项目。争取政府和行业企业的大力支撑,出台科技成果转化奖励办法,拓宽科技成果转化的渠道,与企业合作开展创新创业项目孵化。既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业精神和专业实践能力,又有效地助推社会经济发展。建立师生创新训练机制,推进教育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强化大学生创新创造创业培养。开展师生合作创新实践训练计划,设立孵化支持基金,遴选资助一批师生合作创新训练项目,依托有关实训室及校内外产学研实践项目来拓展创新创业实训基地。通过横向科技项目或技术服务项目等方式,拓展师生合作路径,推进项目实践、成果转化,增强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吴文彬.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21(1):3.
[2]高轶鹏.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22(4):99-102.
[3]王洪才.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本质及其实现[J].创新与创业教育,2020(6):1-9.
[4]刘嘉慧.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教育机制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3(11):134-136.
[5]庞波,詹先明.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问题透视及对策思考[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72-76.
[6]常晓宇.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中国管理信化,2021(20):199-200.
[7]彭学新.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长效人才培养机制构建方法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3(2):5-67+78.
[8]王谢勇,吕紫坤,蓝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管理系统建设的研究与探索——以大连大学为例[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3(2):79-81.
[9]姚婷,张清.从系统论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有序与无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3,41(01):132-137.
[10]王鹂,宋洪庆,邵丽华.协同理论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21(6):638-644.
Abstract: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are the new force of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yste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mot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ational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an inevitable choice for cultivating applied innovative talents. The “three-level advanced, two courses and two line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ystem takes the three-level advanced course of “enlightenment course + creative experience + series training” as the carrier and uses “community activities + series competition + base incubation” as the practical platform. Besides, it benefits from the combination of “two courses and dual lines” of “compulsory courses + elective courses” and “online + offline” as the teaching method. Through such measures as ideation-innovation integration, specialized innovation integration, learning-innovation integration, competition-innovation integration, and teacher-student co-innovation, an all-directional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ecolog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as been formed.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