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家训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意蕴与融合路径
2023-07-04赵伟
赵伟
摘 要: 红色家训是老一辈革命家与革命先烈的教子理念与教育方法的沉淀,是红色家风传承的重要载体,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时代价值。青年人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青年人“提气”需要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开始,良好的家训作为青年人成长成人成才的第一粒扣子,其作用的发挥至关重要。当前,将红色家训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是亟待研究的问题,具体来讲,通过明确红色家训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深化理论研究、挖掘思政教育资源,进而不断推进红色家训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
关键词: 红色家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意蕴;融合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23)02-0056-06
家风是一个家庭传承下来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道德规范的总和。中华传统家风家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久弥新。[1]所谓“家训”,实际上是抽象家风的文字具体化产物,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我国长期以来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被世人广为传颂,其反映出先重视个人在自我和家庭道德品质上的追求,而后国家才能更加强盛。因此,家训往往是每个家庭成员养成优秀道德品质的基础、家族不断发展壮大的根基和社会稳定与和谐的源泉。有什么样的家风就会有什么样的家训。反之,一个家庭的家训也体现着一个家庭的家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家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部民法典发布,将家风上升为法律规范。中华家训肇始久远、卷帙浩繁,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涌现出颜之推的《颜氏家训》、诸葛亮的《诫子书》、司马谈的《命子迁》等优秀的家训著作,家训逐渐成为中国社会家庭道德教育的主渠道。红色家训“是指老一辈革命家与革命先烈的教子理念与教育方法”[2]1,是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以身许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公而忘私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舍生忘死的英雄主义精神,蕴含着崇高的精神境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将红色家训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并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是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课题。
一、红色家训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
红色家训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对于新时代继承和发展革命文化,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时代继承和发展革命文化的需要
红色家训既是中华传统家训的延续与升华,又是红色革命文化的沉淀与传承,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中,在新中国建立和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发展的历史中,以过硬的党性觉悟凝练出的家范、家学,既能够充当指导青年坚定信仰、充实人生的好教材,也可以作为引领后人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智慧宝典,可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深厚的思想源泉。新时代,对红色家训的深入研究可以引导高校学生深刻领会老一辈革命家独特的生命感悟和独到的人生智慧,学习弘扬他们对江山社稷的家国情怀、对革命理想的坚定信仰、对亲情党性的严谨界定、对为人处世的包容洞察和对读书治学的孜孜不倦。我们要把握红色家训的核心要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引领,对红色家训中的革命精神和智慧经验进行继承发扬,发挥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思想凝聚、道德示范、政治引领与情感激励等作用。
(二)新时代提升思政工作有效性的需要
对于高校而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立身之本,而“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点。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人们进行的以政治思想教育为核心和重点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的综合教育实践”。[3]红色家训是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家庭美德文化的有机交融,不仅能够丰富思政教育的理论资源,而且能拓展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立德铸魂的目的。
二、红色家训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
(一)高校层面
1.认识不足,忽略红色家训与学生的内在情感共鸣
红色家训教育是一项将红色家训文化有机融入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由于受到高校内部体制运作模式和高校绩效排名等的影响,目前一部分高校并不重视红色家训教育,甚至极个别思想政治课教师仍认为,家训是一种陈旧腐朽的道德观念,是封建礼教的遗毒,是脱离时代的存在,更不必谈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与红色家训相结合。具体表现为:(1)個别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的高校教师仅传道而忽略授业与解惑。在教学过程中,该部分教师只追求完成教学大纲中教学目标的要求,偏向于直截了当的输出理论知识,没有与包括红色家训等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相结合。(2)个别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的高校教师思政育人意识不强。该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二者的关系感到模棱两可,甚至认为增加包括红色家训等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会加大自身的工作负担与学生的学业负担,这些观念严重背离也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
2.本领缺乏,忽略红色家训和学生的面上系统联动
高校理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充分挖掘红色家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然而,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红色家训之间存在脱节问题,衔接不畅。具体表现为:(1)部分教师没有将红色家训的育人特色与所教学生的专业有机结合,制定出贴近学生、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红色家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不单单包含家训中的寥寥数字,而是与红色家训相伴的人物事迹、年代事件等。(2)红色家训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正处于窗口期,能给教师的教学带来较大的创作空间。然而,红色家训作为碎片化的教育内容,给一贯强调教育连贯性与逻辑性的任课教师带来了教学难度。如若没有将碎片化的红色家训教育内容与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等进行系统的联动,则会给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产生一定的障碍。
3.意愿平淡,忽略红色家训对学生的育人价值
部分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的高校教师讲授红色家训的意愿平淡,即使在课程中增加了有关红色家训的内容,也往往是迫于上级布置的教学任务,没有从本质上对红色家训内涵进行深层次挖掘,导致家训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发挥。具体表现为:(1)当前,对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的高校教师这一序列的评价体系和其他专业课程教师一样,主要侧重于科研成果、学术研究等方面。评价体系过多地与学术成果相挂钩,容易产生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进而其不会下力气对包括“红色家训”等在内的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以及与先行教学内容进行有机融合,进而影响实际的育人效果。(2)部分教师对将红色家训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模式缺乏理解,其仅强调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未能进一步引导学生将所学习的内容上升到对自己家庭、家族的家训的形成与思考的层面,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等方面的目标落实效果不尽人意。
(二)学生层面
1.疏于了解,对红色家训存在主观不认同
提高学生对红色家训的认同感有助于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对其的接受意愿程度和了解程度,并在此基础上完善红色家训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认同感包括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思想认同是学生对红色家训教育内容的直观了解与认识,其形成是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进行理性思考的转变。情感认同是学生对红色家训教育内容产生愉悦、信任、感动等正面的情绪反应,认同能够使学生更为全面深入地了解红色家训教育内容的意义和价值。目前,学生对红色家训教育内容的认同感不尽如人意。具体表现为:(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形式和讲授的内容与学生预期期望相距较远,大多停留在教师口号式的讲授、内容空洞的公开课等,与学生想象中的大学课堂相距甚远。包括红色家训在内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难以使学生内化于心,进而思想认同;(2)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不包含红色家训的教育内容,或者考评要求等生硬地加入了红色家训的教育内容,大大抑制了红色家训原本具有的生机活力,降低了学生对红色家训教育内容的兴趣,导致学生对红色家训教育内容的认知零散、肤浅,造成情感不认同。
2.网络泛化,对红色家训存在错误性解读
据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22年6月,我国19岁以下网民达1.86亿人。青年大学生活跃于各大网络平台,被各种网络信息裹挟,互联网平台早已成为人才培养的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互联网平台可以开拓大学生的视野,满足其快速认识世界、了解社会、获取相关资讯等的需求;另一方面,虚无缥缈、亦假亦真的网络环境极易让涉世未深的高校学生对国家、社会的了解存在局限性、偏激性。目前,网络泛化问题已在众多社会问题中占据主要矛盾地位,其矛盾主要凸显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网络思潮泛化。网络思潮是指互联网用户通过网络载体传达思维主张,形成网络舆论压力引起范围性的思维导向。如今网络信息量增长迅速,网络思潮不断泛化,一些负面的网络思潮如“丧文化”“躺平”“摆烂”等的出现催生了大批通过直播低俗内容博眼球、赚流量的主播,低级趣味的网络用词在青年间扩散,错误消极的价值导向就此输出,不断产生对“红色”“家训”的错误解读,这些泛化的网络思潮不断地冲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地位。其二,网络舆情泛化。网络舆情是指互联网用户对社会问题持有的态度和价值观。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目前的网络大环境下,网络舆情更容易发酵,网络暴力更容易出现。偏激的网络评论、强攻击性的语言更容易激发大学生的错误认识,使“红色”“家训”在网络世界中被庸俗化甚至封建化,容易引起部分青年学生网友的误解。
3.家庭说教,对红色家训存在先天性忽视
就家庭方面而言,家庭说教对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等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为学生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家训的态度和价值判断直接与学生对家训的认同效果挂钩。在现实中,不少家庭将进入校园以后的智育成绩作为衡量学生成长成人成才的唯一标准。传统家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意识形态的塑造、道德品质的培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功能。然而,相当部分的家庭忽视了进入校园之前的家庭所承载的育人元素和功能,导致学生对红色家训教育内容先天不重视。具体表现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因素对社会氛围的冲击影响较明显,极少数人理想信念缺失、迷离,庸俗化的消极避世、低俗化的色情暴力、媚俗化的饭圈文化等都不可避免地“毒化”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对其身心健康发展和红色家训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不利影响。
三、红色家训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历史使命就是立德铸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红色家训中既包含追求民族解放、国家富强等治国、平天下的“大德”,也包含期盼家人奮发图强、不忘初心等修身、齐家的“私德”,其精神内核就是通过提供坚定革命信仰、传承革命精神的规训达到立德铸魂的目的,教育目标是要使革命后代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积极担负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历史使命。红色家训的精神内核决定了其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具有现实的合理性,又具有切实的可行性,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红色家训中的家国情怀是思政教育的“兴奋剂”
红色家训大多是革命者在血雨腥风、战火纷飞的革命战争年代,在激情燃烧、翻天覆地的新中国建设时期,通过家书传递给子女后辈的教育理念和家风家范,多为零碎短篇,没有成书专著。这些家训字里行间都体现了共产党人不畏牺牲、视死如归、艰苦奋斗、以身许国的豪迈情怀和英雄气概。共产党人周执中和弟弟周国辉一同奔赴抗日前线,弟弟周国辉牺牲后,他在给外甥的信中写道:“你二舅舅在打日本鬼子的最前线死去,他为救国而死,是死的光荣的”,勉励外甥要“杀完日本鬼子汉奸叛逆,把已失的东北四省从日本帝国主义的手中夺回来,以完成你为救国救民而牺牲的二舅舅的遗志。”[2]7-8叶剑英在给女儿叶楚梅的诗作中勉励女儿急进向前,去迎接“这一场翻天覆地的斗争”,鼓励女儿为实现建设新中国的伟大理想而奋斗,要求女儿及后辈要努力学习,把祖国建设成“自由、快乐、文明、进步、庄严、华丽的世界。”[2]23-24当前,我们要构筑实现中国梦的广大群众基础,就应发挥红色家训中家国情怀的思想引领作用,强化青年学生的责任意识,激发他们的担当精神,使他们成为中国梦的传播者、实践者和推动者。
(二)红色家训中的理想信念是思政教育的“补钙剂”
“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新形势下,从红色家训中汲取革命先辈对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对于国家和党的事业接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刘少奇在给女儿刘平平的生日信中写道:“我们希望你能决心做个进步的、革命的青年,具有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具有雷锋式的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能够真正继续承担起革命前辈的革命事业。”[2]26邓颖超在给侄儿周尔均的信中写道:“知道你已加入中国共产党,至为兴奋!今后,你必须加强党性的锻炼,克服非无产阶级的思想,不断地为着党员的八条标准而奋斗,不要辜负了光荣的共产党员的称号。”[2]23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缺乏理想信念就会得“软骨病”。红色家训中氤氲的革命先辈们忠贞不渝的理想信念就是我們思政工作者教育帮助青年最好的“补钙剂”。
(三)红色家训中的廉洁本色是思政教育的“清醒剂”
清正廉洁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也是共产党人代际相传的红色基因。革命先辈们的红色家训中蕴含着的慎独慎微、勤于自省等廉洁奉公的优秀品质是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教材。革命烈士刘伯坚在给兄嫂的家书中写道:“我为中国革命没有一文钱的私产,把三个幼儿的养育都要累着诸兄嫂。我四川的家听说久已破产,又被抄没过,人口死亡殆尽,我已八年不通信了。为着中国民族就为不了家和个人,诸兄嫂明达,当能了解,不致说弟这一生穷苦,是没有用处。”[4]关于共产党人清正廉洁、不徇私废公的准则,毛泽东同志“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的家训作了最好的注解。红色家训中所体现的革命者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能给大学生注入“清醒剂”,助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四)红色家训中的牺牲精神是思政教育的“壮骨剂”
革命前辈的红色家训中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甘于奉献的牺牲精神,他们在战火纷飞的革命战争年代,抛头颅、洒热血,为了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牺牲小我,成就大我;他们在热火朝天的建设年代,舍小家、顾大家,为了新中国的建设发展殚精竭虑,无私奉献。夏明翰在给妻子郑家钧的信中写道:“抛头颅、洒热血,明翰早已视等闲。”[5]革命烈士杜永瘦就义前给妻子的遗书写道:“你觉得太孤寂吗?人世上多的是革命的伴侣!你悲苦吗?人世上多的是寡妇孤儿!时代的牺牲者多着呢!你的前途应当是‘干,你的责任应当是‘干,你的命运更使你不得不‘干,‘干啊,只有‘干才是你的出路——人类的出路!”[6]革命先辈们红色家训中甘于奉献的牺牲精神,可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壮骨剂”。
四、红色家训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7]新时代,探讨“红色家训”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既是对中国优秀的革命文化的传承,更是对先天育人功能的挖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红色家训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既有理论依据,又有现实需要。
(一)深化红色家训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传承和弘扬红色家训精神,从思想政治教育视域深入开展理论研究是基础。自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发出“要继承和弘扬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向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等同志学习,做家风建设的表率,把修身齐家落到实处”的号召以来,学者们对红色家训的研究逐步开启,知网上仅有少量涉及部分革命家红色家训基本内容、原则的文章,对于更深层次的背景分析、道德意义、教育方法的研究还很匮乏。当下,要让红色家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就要对红色家训的核心要义、道德取向和思政意义进行理论阐释,对红色家训中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爱党爱国、无私奉献、廉洁奉公的优良家风深入梳理。红色家训的理论研究务必紧扣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培养方法,推进红色家训文化在新时代实现创造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8]各高校可以成立红色家训研究中心、组建红色家训的研究队伍,设立红色家训的专项研究课题,通过整理革命先辈的红色家书,大量收集红色家训相关资料,完善红色家训理论研究的基础资源库建设。红色家训研究人员可以在整理革命先辈的人生历程、家书写作背景的基础上,充分挖掘红色家训的道德价值、理论意蕴和思政意义,不断拓展红色家训的理论研究视野,赋予红色家训全新的时代价值。高校思政工作者可在基于红色家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具体指导下,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渗透力,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和使命感。
(二)挖掘红色家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指高校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所选择利用的、能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信息的、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各种要素的总和。”[9]要积极构建红色家训的教学资源库,挖掘红色家训中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通过鲜活的教学案例、多样的教学方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红色家训中“以身许国”的家国情怀、“忠贞不渝”的理想信念、“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和“甘于奉献”的牺牲精神,对于新时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都具有正向导引作用;红色家训中的规矩内涵与杜绝特权思想及其所孕育的平等思想,对于新时代大学生的规则意识、制度意识和平等观念的培养,都具有强化推动作用;红色家训中爱之以德、教之以严、授之以方、垂之以范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原则,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新具有示范引领意义。
(三)红色家训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举措。
1.充分发挥思政课堂“主渠道”作用,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穿透力
首先,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加强对红色家训文献的学习。我国红色家训文献众多、内容庞杂,而鲜有文献对红色家训进行系统梳理,这更需要高校相关教师在广泛搜集、认真研读的基础上,领悟红色家训的核心要义,准确把握红色家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进而将红色家训的教育内容与新时代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互相融合,找到二者在理论和方法层面的契合点。[10]其次,充分挖掘红色家训作者如夏明翰、瞿秋白、江竹筠等革命先辈的革命历程,作为典型教学案例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既讲清他们为人父母和子女对家人热爱的人性化的一面,又讲透他们为了理想信念“舍小家为大家”以身许国的爱国情怀,使英雄人物变得立体真实、可亲可信,符合新时代大学生的情感取向和接受心理[11];将红色家训的写作背景和背后的故事作为丰富的史料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育教学过程之中,让青年学生在还原真实历史场景的情境下,充分看清暗无天日的旧社会,充分了解危机重重的革命道路,充分理解革命家的信仰选择,进而充分领悟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为什么“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从思想根部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的“四个自信”。
2.充分發挥新媒体“主战场”作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可读性
将红色家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法制教育、廉洁自律教育等有机融合,让红色家训内涵上更加贴合时代需求,传播上更加符合时代特性,用新媒体的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构建“互联网+思政”的工作格局。一是各高校可将红色家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与宣传工作相结合。高校可设立红色家训工作网站,整合红色家训研究资料、发布红色家训研究动态、推送红色家训实践活动,向广大学生传递红色家训文化;在校园广播站、电视台设立红色家训专题栏目,红色家训诵读、演讲等形式在校园形成红色家训学习的氛围;通过在学校官微、共青团官微上搭载红色家训栏目,推送红色家训学习心得、实践成果、微动画、微视频等相关学习成果,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掀起校园红色家训学习浪潮。二是各高校可将红色家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与管理育人相结合。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管理育人是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可以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广大师生提升思想道德品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12]例如,在考前做诚信考试动员时,可以运用家训中的诚信思想,启发学生光明磊落、抱诚守真;在进行学风建设时,可以运用红色家训中的勤学思想,启发学生博学慎思、勤学笃行;在进行运动会报名宣传时,可以运用家训中的拼搏思想对学生进行教育,启发学生勇于拼搏,珍惜荣誉,等等。
3.充分发挥团学组织“主阵地”作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和趋向力
利用好学生组织、学生社团、党团支部、班级和寝室等各类团学工作阵地,把这些阵地建成红色家训的行为养成之“家”,努力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可通过学生组织和社团组织红色家训诵读、读后感征文、演讲比赛、舞台剧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形成红色家训的校园文化氛围;可通过党团支部组织开展红色家训的主题党日活动、团日活动,深化学生对红色家训的理解;可通过家训家风、家庭教育及志愿服务的实践,将红色家训中“忠”的理念,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发展为爱国、敬业的精神,培育大学生实现远大理想和信念的“奉献”精神[13];可通过宿舍文化节、宿舍环创设计等活动将红色家训的内涵通过宣传标语、宣传画等形式呈现。
4.充分激发校园文化建设“主窗口”作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力和影响力
校园文化是青年学生接受教育和成长成才的土壤和环境,能服务在校学生的成才成长,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要充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主窗口”作用,把时代精神和红色家训价值体系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可利用重要纪念日、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时间节点开展红色家训教育;可利用展览馆、宣传栏、横幅、海报等环创设计,增强校园文化的生命力;可利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社会调查、创新创业等第二课堂实践育人平台,将红色家训融入实践育人活动,使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覆盖全体学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重视家校协同创新,通过家校联动形成教育合力。一方面,要唤起家长对家训教育在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价值意蕴的认识。可通过各类新媒体方式对家长进行传统家训的相关宣传,重塑家长传统的“育儿经”,增强家庭教育的实效。另一方面,要畅通家校信息沟通渠道。家长既有渠道可以主动了解学生在校动态,学校也有渠道可以将学生在校表现反馈给学生家长,在互通信息的过程中,将无形的“家训”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形的连接。
参考文献:
[1]韩文乾.用中华优秀传统家风家训涵养新时代青年价值观[J].河北大学学报,2021(6):12-18.
[2]鲁秋园.红色家训[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
[3]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5.
[4]刘玉堂.红色家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0:124.
[5]赵爱明.安源红色家书[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8:61.
[6]孙金荣.红色家书[M].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7:116.
[7]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85.
[8]杨威,赵婵娟.传统家训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3):90-94.
[9]聂波,陈兴丽,魏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本质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1):93-96.
[10]杜小琴,谢守成.试析传统家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21):53-55.
[11]蔡榕津.将红色家书融入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2019(4):59-62.
[12]李成吾.建设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21(Z1):21-22+32.
[13]李玮,林伯海.家训文化视角下的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探析[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7(5):106-109.
Abstract: The red family instruction is the precipitation of the old generation of revolutionaries and revolutionary martyrs' child teaching ideas and education methods,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the inheritance of the red family tradition, with rich connotation and value of The Times. Young people should strengthen their ambition, backbone and confidence to be Chinese people. To "raise their spirit", young people should start from setting up correct values. Good family training, as the first button for young people to grow up and become successful, plays a vital role. At present, the combination of red family instruc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n urgent problem to be studied. Specifically, by clarifying the purpo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red family instruction, deepening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digg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ources,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red family instruc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be continuously promoted.
Key words: Red family instruction;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Value implication; Fusion p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