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育人的“三重角色”
2023-07-04游鸯
[作者简介]游鸯(1989— ),女,江苏省泰州市人,江苏开放大学(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招生工作处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生。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高职院校进行德育的重要文化源泉,在高職院校育人过程中主要担负三重角色,即立德导航仪、文化存储仓、职业训练场。这三重角色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能够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价值效应,构筑高职学生崇高的内心世界,从而有利于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断创新和传承。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职;育人;三重角色
[中图分类号] G718.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8-4649(2023)02-0049-05
Abstract: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s the gene of Chinese nation and the most profound cultural soft power, which is an important cultural source for mor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institutions. These three roles are interdependent and interactive, which can give full play to the value effect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construct the noble inner world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thus contributing to the continuous innovation and inheritance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Key words: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Higher education; Education; Rriple roles
一、引 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历史进步的精神动力,是推动时代进步与发展的重要来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到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中,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学生内心,实现从朴素的情感上升为理性的认识、一时的认同固化为持久的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导向性和文化持久力彰显了其作为高职院校育人的“立德导航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知识内涵和精神文化使其承担了高职院校育人的“文化存储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工匠精神的重视和弘扬是其在高职育人过程中发挥了“职业训练场”的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育人过程中的“立德导航仪”、“文化存储仓”、“职业训练场”三个角色,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培养了高职学生崇高的内心世界,提升了学生的文化内涵,有利于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断创新和传承。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职院校育人的“立德导航仪”游 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育人的“三重角色[J].陕西开放大学学报,2023,(2).
所谓“导航仪”指用于科学规划、准确定位、正确引导前行的一种工具。“立德导航仪”这个角色主要凸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育人过程中,帮助高职学生进行科学规划,准确定位,引导他们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职院校进行德育的重要文化源泉,以德育为主线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易于在学生群体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1]。俗话说,人而无德,行之不远;儒家文化将“立德”置于“立功”、“立言”之前[2]。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充分依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道德理念等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3],以传统文化的道德情操明德修身,以传统文化的和合价值浸润精魂[4]。与高职德育相融合,不仅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文化传承,也是一项国家战略。
当前,大学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教育面临着主体意识弱化、认知偏差、行为失范等现实问题[5],而高职院校的学生生源结构复杂、文化基础差、层次差异较大、认知水平偏低[6][7],在人才培养方面又过于强调职业资格证、技能等级证[6],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一)“立德导航仪”角色的重要意义
1.引导青年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青年时期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是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最关键时期。作为新时代建设的接班人,青年人必须坚持以“德”为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影响着人的行为规范、思想观念、行为方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传统文化的渗透性和持久性培养,引导青年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助推“立德树人”育人目标的实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德”的重要地位,坚持以立德为先,将“立德”置于“立德、立功、立言”之首,为高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提供了历史传承和价值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理念和道德精神贯穿于高职院校的育人过程中,助推“立德树人”育人目标落地、落细、落实。
(二)发挥“立德导航仪”角色的主要路径
1.以学校制度建设建“德”
当前,高校的“官本位”思想严重,成为了严重阻碍学校发展的重要原因[8],教师和学生处于被动的从属地位。《五蠹》说:“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强调法治过程中需要以道德教育为辅,肯定了道德观念的教育作用;《论语》说:“民无信不立”,提倡在法制建设和执法管理中要树立以为为本的理念。作为高校,应不断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体制,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理念贯彻于各项工作中,形成整合一致的制度体系,最大程度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9]。
2.以教师队伍建设导“德”
孔子认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量令不从”;孟子的“教者必以正”等思想都诠释了教师为人师表的重要性。作为教师,需主动摄入传统文化文化内涵[10]。当前教师文化素养层次不齐,缺乏职前职后的传统文化培训[11]。教师只有具有较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业素养,才能保障传统文化融入教学的有效开展。首先,通过赛课、教学评价等方式引导教师探索传统文化融入教学的模式[11],其次,在教师入职前和入职后,加强专业教学和传统文化课程培训。教师还需定期参加传统文化课程教学交流,逐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最后,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教学情况和交流成果等纳入教学评价体系,有效地引导教师带领学生体验与学习传统文化。
3.以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树“德”
论语中“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强调了加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校园文化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功能[12],应充分以校园文化建设为抓手,融入优秀传统文化[13]。一是以校园活动,开展中华经典诵读和相关系列讲座,读经典、品经典、悟经典;依托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以主题教育和丰富的艺术活动,将传统文化的精华和内涵传递给学生;创设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艺术类社团,以日常实践领悟传统文化的魅力。二是在学校校园网等线上载体,遴选凸显文化情怀的传统文化进行展示,如惊蛰节气时,发布“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职院校育人的“文化存储仓”
所谓“文化存储仓”指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人文精神等,是学习者汲取知识营养和精神内涵的重要源泉。“文化存储仓”这个角色主要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内在精神支撑、为高校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等方面的重要价值。
如今,高校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方面缺乏系统性,传统文化类课程缺位[14],思政课的内容设置与大学生的成长需求不相符[15],导致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认知不足、传统文化知识匮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每个人的血液中,具有群体潜意识性[15],其蕴含的文化精神融入高职院校育人过程中,是高校发展的内在需求。
(一)“文化存储仓”角色的重要意义
1.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内涵,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共通性,核心作用之一都是为了对人进行道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群体意识性和亲和力的特征有益于增进心理认同和情感认同,帮助学生内化于心。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文化故事和道德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提供不竭的传统文化育人元素,培育“全”新大学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育人元素,蕴藏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知识财富,如“与人为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言不信,行必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6]等等,具有鲜明的教化意义。将传统文化中的育人元素融入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和道德精髓,达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做全“新”大学生。
(二)发挥“文化存储仓”角色的主要路径
1.依托人才培养方案推动改革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13]。《论语》中“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强调,一切事业的成败在于目标的制定。将“立德”的育人目标详细分解和全面阐述,将每个目标贯彻到教师教学、学生管理、等过程中,实现对目标认识和任务完成的逐步推进。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把传统文化中的“立德”元素如勤俭、创新、奉献、节约、敬业、守法等设定成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指标,并且根据各专业的学科性质和门类性质,形成差异化、人性化的评价体系。同样,以传统文化的“立德”目标进行量化考核,以进行传统文化知识学习的成效、参与传统文化社会实践的数量和质量等为综合考量标准,从而通过目标导向和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实现高职学生的自觉接受。
2.构建系统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
孔子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又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学习知识和德行,重在抓住根本,贯穿始终。课程观决定课程行为[14],在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时,需要契合时代新要求[17],注重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一体化设计。一是针对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设置,要重在培养学生理性认识传统文化、创新传承传统文化,形成具有价值共识的课程体系。二是针对专业必修课,增加涉及传统文化的课程内容,如会计专业课,可以添加古代的《会计录》、《太和国计簿》等;建筑类专业,可以添加古代的《营造法式》、《木经》;军事类专业,可以添加古代的《吴子兵法》、《六韬》等。三是针对选修课,增设《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文化概论》、《中华诗词之美》等涉及传统文化的课程,还可以增加一些实践体验课程,如戏曲体验课程、制陶体验课程等。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职院校育人的“职业训练场”
所谓“职业训练场”指培养职业精神和提升職业技能的场所。“职业训练场”这个角色主要表达了高校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借鉴和依托,培养学生们的职业技能和工匠精神,并将内化于心,不断传承。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2019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强调,要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老子》[18]第三十六章提出:“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高职院校在传授基础知识和专业能力时,需将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提升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和社会竞争能力。
(一)“职业训练场”角色的重要意义
1.培养工匠精神,提升职业素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工匠精神,如《诗经·国风·卫风》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庄子·养生主》[19]中的“庖丁解牛”,铸就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明。高职院校是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摇篮,工匠精神教育必不可少。
2.掌握精湛技艺,实现文化传承。高职教育与传统文化相融合,改进了教学方法,充实了教学内容,激活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改变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认同,有助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扎实学习专业知识,增强文化自信。学生通过走进传统文化,把传承传统文化变成自觉之行动,创新和实现文化传承。
(二)发挥“职业训练场”角色的主要路径
1.坚守工匠文化,引导教师形成良好的职业精神
孔子主张“事思敬、执事敬、修己以敬”;《尚书》中的“功崇惟志,业广惟勤”都强调勤奋刻苦。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吸收古今的职业精神[2]。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以培养有学识、有技能、有职业道德的学生为己任,引领高职学生身心健康和心理健康同步发展。工匠精神在高职育人实践中有着重要的价值引领[20],教师需要以工匠精神为指引,一方面以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开展教育实践,专心致志地投入到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另一方面,关爱学生、尊敬学生、相信学生,建立与学生之间平等、友好、互相信任的互动关。
2.结合学生需求,精选职业学习内容
“重我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等,都强调尊重人和推崇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在选择和制定学习内容时,需要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精选传统文化的育人元素。例如,军事理论与军事训练课程,应精选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军事作战原则、作战态度等,如“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以教育内容的相容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税法实务课程,在学习税收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时,精选在税收方面做出贡献的典型人物、涉及法律的一些重要思想如“一民之轨莫如法”、“以道为常,以法为本”等,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
3.立足学生个体,开展多维度的职业教学
孔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强调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性。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则又强调了重启发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针对不同学生的自身特点开展教学[21],注重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多维度职业教学,通过传统文化中的真人和真事实现文化渗透。涉及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课程设置中,应把古代的“礼、乐、射、御、书、数”创造性地与现代职业文化教学相融合,培养学生敬业、奉献、无私、专注的工匠品质与精神。
4.践行“知行合一”,重视职业实践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合一”都蕴含了“知”与“行”相统一的重要内涵。高校在具体实践活动中注重实效[22],注重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21]。一方面作为高职院校,应建立传统文化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传承传统文化的创业岗位,不断强化传统文化的实践创新。同时,开展职业发展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活动,如职业文化周、技能文化节等,并作为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高职院校需依托社区以志愿服务、文明创建、民俗文化活动等形式实现育人。高职院校还也应发挥榜样效应,挖掘企业或者校友中具有工匠精神的优秀榜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增加文化涵养。
[参考文献]
[1]李霞,等.新时代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模式研究[J].江苏高教,2019(1):45-48.
[2]王建林,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教育文化育人融合的路径优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7):84-88.
[3]金佳绪.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这样为传统文化"代言"[EB/OL].(2017-05-29),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7/0529/c1001-29306497.html.
[4]彭援援,等.習近平关于传统文化的德育思想及时代价值[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版),2019(2):168-179.
[5]郭峰,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的困境及其超越[J].中国高等教育,2020(6):55-56.
[6]郑泽金,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职业教育的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638):85-86
[7]凌烨丽.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德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20(09):83-87.
[8]孟来来.克服“官本位”思想之于高校行政人员的意义[C].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第一期座谈会资料汇编,2019:24-25.
[9]郭峰,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的困境及其超越[J].中国高等教育,2020(6):55-56.
[10]佘双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J].理论与改革,2021(1):30-35.
[11]王明娣,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的价值、困境及路径[J].民族教育研究,2020(6):24-30.
[12]赵曙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的价值省思[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302):133-136.
[13]张鹏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深度改革的核心驱动[J].职业技术育,2019(32):67-70.
[14]方华,等.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构建的逻辑[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99-104.
[15]黄岩,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1):81-84.
[1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70.
[17]曹胜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课程体系的建构[J].中国大学教学,2020(09):47-52.
[1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74.
[19] 周小枚.工科高职院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与回归[J].当代教育论坛,2020(06):71-76.
[20]赵攀,等.试论工匠精神在高职院校育人实践中的价值引领[J].职教论坛,2019(11):144-148
[21]佘双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J].理论与改革,2021(1):30-35.
[22]沈云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人文教育的价值及途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9(22):38-40.
[责任编辑 李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