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美术教育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2023-07-04陈琳

学周刊 2023年21期
关键词:健全人格小学美术美育

陈琳

摘 要:美术是基础教育的关键课程,也是“育人”的重要学科,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美术教师应融合德育理念、渗透“以美育人”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文章基于多年教育经验,根据培养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基本途径,从小学美术“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四类课程内容切入,论述了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有效策略,为小学美术教育“以美育人”提供理论依据,帮助小学生建筑稳固的“人格长城”。

关键词:小学美术;美育;健全人格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3)21-0157-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21.052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到:坚持以美育人,充分发挥艺术课程在培育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中的重要作用。这说明了小学美术教育与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必然联系。教师应利用美术这一艺术领域课程,带领学生参加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丰富活动,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并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形成健全人格。

一、培养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基本途径

(一)环境陶冶

俗语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环境熏陶的影响是巨大的,小学生的心理能否健康发展,极大程度上取决于环境的好坏。教师立足小学教育环境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必须正确利用环境,来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

(二)发展个性

小学生首先是“独立的人”,其次才是“学生”。教师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时如果只是一味地告诉学生成为“积极健康的人”,不关心其个性发展,那么便是本末倒置,极易适得其反。因此,发展学生个性,是培养其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三)全面引导

新课程改革以来,义务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呼声愈发响亮,培养学生不能单纯关注其某一方面能力的发展,而是要建立“全面发展”的意识。因此,即便是以“培养健全人格”为目的,教师也要注意教育手段与目标的融合,开辟“全面引导”的路径。

二、小学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中的优越性

美术教育本质上的一种审美教育,是以陶冶情操为主的教育,可以在“美”的熏陶中促进学生人格的不断完善,这与“用环境陶冶情操”的小学生健全人格培养路径不谋而合[1]。另外,小学美术表现、创造和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点燃学生个性表达热情”和“全面锻炼个人能力”的功能,与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个性”与“全面引导”路径相契合。这都说明,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方面,小学美术教育具有极高的优越性。

三、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策略手段

(一)欣赏·评述:解读美术作品,正面感受精神熏陶

欣赏和评述美术作品是小学美术教育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解读美术作品,培养其“透过表面看问题”的能力,使其在理解美术作品内涵的同时,感受其精神熏陶,以此促进健全人格的萌芽。

1.解读传统美术技法,传承文化。小学美术课程中有很多关于传统文化的内容,如剪纸、水墨画等,这些传统美术的背后,不仅蕴藏着珍贵、古老的技法,还蕴藏着优秀的民族文化。教师引导学生解读传统美术技法,能够带领其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使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建立健全人格。为此,教师应精研小学美术教材,从中挖掘传统美术要素,在教学中融入这些内容,让学生不断走进优秀传统。比如二年级《对折剪纸》美术课程中,教师可以挖掘其中的“剪纸”传统美术要素,一边组织学生欣赏优秀的“对折剪纸”美术作品,一边讲解剪纸的由来和发展进程——“剪纸是中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在一千五百年前就已经存在了。每到新年等喜庆的日子,人们就用剪刀把纸剪成不同的圖案,把它们贴在窗户、大门等物品上”。学生听着故事走进剪纸的世界,学习剪纸的技艺,能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传统美术的魅力,萌生出传承传统优秀美术文化的念头,进而在优秀民族文化的熏陶下,形成健全的人格。

2.解读特殊美术形象、学习榜样。部分小学美术教材在编排时设计了一些特殊榜样形象,教师带领学生解读此类形象,使学生受到榜样故事的激励并展开学习,亦可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教师在研读教材时应关注特殊形象,制订特别的解读计划[2]。比如,在欣赏部分美术作品中为国奉献的英雄形象时,教师应解读其热爱祖国和人民的高尚品质,引导学生学习其甘于奉献、勇往直前的精神;在欣赏部分美术作品中乐于助人的榜样形象,教师应解读其大公无私、心怀天下的品质,学习其善良友好的精神。学生不断在课堂树立榜样,向具有高尚人格的美术形象学习,能够有效建立健全的人格。

3.解读作品内在情感,自我教育。“表情达意”是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共有的一种能力,作者在创造作品时,不仅描述肉眼所见、头脑所想的事物,更多是在传递一种思想和情感,传递一种积极对待生命和生活的态度。所以学生在美术欣赏中解读作品内在情感,也能得到积极的熏陶,有利于塑造健全人格。教师应发挥引导作用,针对美术作品内容与情感内涵,在教学中设计“问题探究”“品鉴大会”等活动,先让学生将感受、想法自由地表达出来,再进行纠正和补充。比如在四年级《最受尊敬的人》的美术欣赏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父亲》《生命的敬礼》《雷锋》三幅图画,并提问学生“图画中的人物有哪些特征?图画带给了你怎样的感受?你认为作者创造这幅图画的原因是什么?”等问题,并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图画展开欣赏和讨论。这些问题能够将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思维由“表面画了什么”到“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情感”进行延伸,强化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使其在“共鸣”中进行自我教育,学会尊敬各行各业的人,激发其对生活的热爱,从而有效培养其健全人格。

(二)造型·表现:表现美术思考,主动展露积极情感

在掌握基础美术知识和技能、形成美术思维方式后,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开始由“欣赏·评述”向“造型·表现”过渡。此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将生活、生命、个人、文化等思考通过多种形式表现在美术作品中,达成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目的[3]。

1.联系生活,正确对待生活。美术是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反映,生活是小学生最直接的经验之源,学生通过多种美术表现形式主动展露积极的情感,以此塑造健全人格,需要将小学美术教育活动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教师可以对照教材内容,在生活中收集美术资源,并以学生熟悉、喜欢的生活现象为引,调动平面、立体、动态等美术造型,进而在学生表现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提示其将生活、生命等积极的思考融入其中。比如在以“环保”为主题组织美术造型与表现活动时,教师应让学生用美术语言宣传环保理念,展露“保护环境”“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等情感。学生的这种展露,也是积极情感的一种强化,能够使学生更加热爱自然环境和生态,自觉约束可能会破坏自然环境和生态的行为举止,从而在“爱自然”中形成健全人格。

2.放飞想象,积极面对人生。没有想象,艺术就不能长久地存在。想象是创造美术的另一个重要组成要素。教师应鼓励学生在美术中表现对生活和生命的积极想象,展露积极情感、建立健全人格。比如在《最受尊敬的人》的欣赏和评述后,教师可以延伸“画一画最受尊敬的人”的美术表现活动,先让学生想象还有哪些人值得尊敬、怎样让自己成为一个受尊敬的人,再让学生画出来并介绍自己的想象。这样,学生对积极情感和健全人格的想象就此“放飞”,形成别样的情感体验,展现出生命的张扬,从而起到“健全人格”的作用。

(三)设计·应用:创造美术作品,实践练就优秀品质

小学美术教学中“设计·应用”课程内容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和社会情境,运用设计与工艺的知识、技能和思维方式,开展基于问题和项目的学习,进行艺术的传承和创造。学生要想真正实现艺术设计和应用,不仅有赖于对美术的深刻思考,还离不开互助与协作,这些都是学生塑造健全人格必须具备的品质。由此可见,小学美术教育中,教师还应立足“设计·应用”课程内容,以在创造美术作品中练就优秀品质为载体,实现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1.问题引发创造,练就思考品质。“会思考”是小学生建立健全人格必须具备的一种品质,如果缺乏思考能力,无法在独立处理问题时辨明是非对错,塑造健全人格也就成了空谈。因此教师可以将小学美术“设计·应用”课程内容视为跳板,以问题为路径,与学生展开交流,在交流中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其练就优秀的思考品质。比如,围绕生活中常见的包装盒与学生展开交流,先借助问题“你见过的包装盒都是什么样的?”“哪些包装盒会给生活带来麻烦?”“一个好的包装盒需要满足哪几点条件?”等引发学生对“包装盒好与坏”的思考,再抛出“如果让你们进行设计, 你们想创造什么样的包装盒?”的问题,促使学生以“做”为中心进行交流和思考。这一“做”,是充满创新的“做”,更是积极思考的“做”。于是在“做”与“思考”的过程中,学生就能够形成优秀的思考品质,向塑造健全人格不断迈进。

2.项目引领合作,练就互助品质。小学生作为“自由的人”,应在社会属性下认同并践行集体主义思想,学会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练就互助品质,强化个人品格。美术教学中“设计·应用”的课程内容中,项目主题活动可以在此方面发挥作用。教师需要准确把握项目活动难度,避免出现项目难度过大影响学生积极性、项目难度过小达不到预期实践目标等情况,让学生在最适合的美术项目活动中展开合作,协作解决各种问题和困难,使其发挥社会属性,感受集体主义思想[4]。在此期间,学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矛盾,教师要提高重视,向学生示范“建立和谐人际關系”“正确应对人际矛盾”的方法。这样学生对合作互助、集体主义的感知会更加深刻,从而对建立健全人格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

(四)综合·探索:丰富美术探究,增加感悟提升素养

艺术本身具有综合性,这决定了综合性学习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在综合性学习中,学生能够拓宽探索美术的范畴,在自然、社会、科技和人文中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增强学习感悟,提升美术学科素养。随着学科素养的提升,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也指日可待。教师应积极开展小学美术综合性活动,在“培养健全人格”的目的下,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美术探索与感悟空间。

1.绘本补充小学美术教育资源,故事中健全人格。绘本是幼儿教育中一种备受欢迎的教育资源,但在低年级小学美术教育工作中,它同样有着不可小觑的应用价值。教师可以收集一些以“德育”为主题、插图精美且丰富的绘本资源,用以补充小学美术教育资源,让学生在绘本的支持下,实现对美术的综合探索,并在综合探索中增加道德感悟[5]。久而久之,学生的品德素养必定会增强,人格也会更加健全。比如教师可以将绘本《我和小树》《其实我是一条鱼》等应用在小学美术“自然”主题教育活动中,一边让学生欣赏教材中的美术作品,一边呈现绘本故事和插图,在丰富学生美术欣赏的基础上,引导其讨论绘本故事的“德育”内涵。在这样的美术课程中,小学生能够提高学习积极性,为建立健全人格创造优良条件。

2.参观打开小学美术教育视野,考察中健全人格。新课标中提到,教师在教学时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带领学生访问著名的美术家、设计师和工艺师,进行实地考察。这说明了参观情境、考察情境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价值。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美术实际教育环境,合理调整“综合·探索”的实践方案,以参观考察打开学生的美术视野,也打开一扇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新窗户”。比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寻找当地民间手艺人、非遗美术传承人,设计“民间手艺人”等访谈活动,让学生感悟访谈对象坚定传承民间美术、古老美术技艺的决心,在这一信念的引导下形成健全人格。再比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访、考察当地博物馆、艺术馆,欣赏馆内收藏的美术作品,促进学生“跨越古今”的美术学习,使其与历史中的匠人们展开对话,感悟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的美术魅力,从而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建立守护和继承民族优秀文化的信念,同时促进其健全人格的形成。

四、结语

古语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在人的发展中,品格修养尤为重要。小学阶段,各学科教师都应以“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为己任,将德育渗透在学科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科育人价值。美术教师应深入挖掘课程中“以美育人”的内涵,在欣赏、表现、设计与综合探索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为其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淑缘.美育视角下的中学美术教育落实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21(20):31.

[2] 宿强,罗锦霞,张怡.从美术教学走向以美育人——成华小学美术学科育人的实践探索与思考[J].教育科学论坛,2021(16):67.

[3] 赵芮珧.论美术教育对儿童人格教育的价值[J].喜剧世界(下半月),2020(12):40.

[4] 谭晓璐.美术教育对儿童的人格教育意义[J].文学教育(下),2020(2):154.

[5] 王小红.论美术教育与学生的人格培养[J].华夏教师,2018(10):91.

[责任编辑 窦伊沙]

猜你喜欢

健全人格小学美术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发展之探微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教给孩子尊重 培养健全人格
美育教师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小学美术劳技课程的思考
谈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美术欣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