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芳 :在微观世界里,连接自由与浪漫

2023-07-04郝高兴

女友 2023年4期
关键词:陈芳丙烯酰胺科普

郝高兴

陈芳

女性科学家应该是什么样子?与陈芳对谈之前,想象她或许不苟言笑、严肃板正,是埋头钻进自己实验世界里的人,但从她开口的那一刻起,一个元气满满、单纯洒脱的爱笑女性跃然于眼前,打破了我们对“科学家”所固有的刻板印象。

得益于食品安全与健康这个特殊的研究领域,在我们容易忽视的现实生活中和看不见的微观世界里,她的研究成果正与我们每个人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研究中不断揭开未知与可能性的过程充满挑战,陈芳沉浸其中,實现着自我,也创造着价值。

小众科研,她钻之弥坚

受益于父母给予的积极肯定的教育,陈芳从小就是一个自信且心理强大的女孩。学生时期,面对未知与挑战,她比同龄人更显执着与从容,不服输的性格促使她一步步成为“学霸”。大学选专业时,一直对科学与自然感兴趣的她,选择尊重自己对未知的强烈好奇,毫不犹豫地进入了园艺专业。一次偶然的机会,她旁听了“果蔬加工课”的分享,全新的专业领域开启了科学研究的大门,她当即决定深入到食品领域的学习与研究中,并从最熟悉的家乡食物“土豆”开始。

毕业后,她曾辗转成为职场一员,为一家企业做产品研发,和大多数同学一样过着高薪且稳定的生活,但对学术的追求与兴趣,让她重回校园。2003年博士毕业后,为了可以与自己最爱的科研工作相伴,她义无反顾地留在母校,心无旁骛地投入到教学与科研的一线工作中。

了解陈芳的研究项目后,我们才知道科研领域也有小众之说,然而她的这个“小众”,既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又深入到看不见的食品微观世界。比如,食品在加工中会产生很多化学物质,这些物质既赋予了食物的色香味,又可以与人类身体内的各种酶或者微生物进行“交流”,进而对人体产生不同的影响。陈芳作为一线的科研工作者,主要针对基础科研领域的两个方向进行探索:食品安全与食品营养。

在食品安全方面,她关注的是更精细领域的食源性伴生危害物,常存在于我们平时吃的炸薯条、烘焙食物、烤肉等食物中。这些食物是她实验室里的“常客”,她主要研究它们在加工过程中是如何形成内源有害物的,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控制技术研究,以及食源性活性成分的毒性干预作用等。

她读博士期间,就开始对“丙烯酰胺”这一食源性化学物质开展形成、控制和干预的研究。丙烯酰胺作为二类致癌物,通常由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品在高温烹调下产生,换句话说,我们日常餐饮中能接触到的绝大部分食物中都有它,然而直至2002年这个事实才被人们发现,那时我国对丙烯酰胺的研究几乎空白。

陈芳带领团队率先建立了涵盖种类多、准确、灵敏的定量方法,并于2005年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委托,进行了中国食品中丙烯酰胺含量状况调查和风险评估工作,涉及到市场上500多种食品,为管理部门提供了第一手数据。丙烯酰胺数据被列入国际食品污染物数据库,填补了当时东方食品中丙烯酰胺含量状况的空白。

在食品营养方面,她更多地关注哪些食品成分可以对人类健康具有积极的作用。近些年,比较火爆的益生菌是她的研究对象之一,目前患肥胖等慢性病的人数逐渐增加,如何用食物治“未病”是她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此外,她也提到个性化营养将会为人类提供更健康的生活方式。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通过测量个人的关键生理指标,就能定制个人专属的营养方案,但前提是科学家们要对膳食、菌群以及宿主响应之间进行更深入的研究,需要食品科学、营养学、医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合作。

像对待科研一样对待“科普”

忙碌的科研与教学工作之外,陈芳还会参与一些科普活动,但在她看来,科普是需要“门槛”的,“在接受科普信息前,有必要先明确对待‘科普的态度。”

的确,在当下,繁杂的科普信息和市面上庞杂的健康产品一样多,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了像轻易消费一款保健品那样轻易相信一条出处不明的科普信息,大部分人不会意识到这背后还有需要明确的基础问题:什么才是真正的科普?科普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当我们和大多数人一样,邀请她分享一些科普信息时,她说:“大家首先应该尽可能去建立自己的科学思维,需要知道‘为什么,而不是盲目地只要‘怎么办,因为科学是有门槛的,一条科普信息背后需要牵涉许多专业的实验结果和理论知识,如果没有前因后果,一定会造成误导。而推向大众的科普信息,往往是以更简单粗暴的形式,进行没有限定条件和阻碍的传播。这种快速的传播和频繁的谈论使它更容易被记住,但却失去了必要的精准性,这样的内容未必适合所有人。”在陈芳看来,作为输出知识的“第一站”,科学家们还可以做得更多。

2022年8月,国务院食品安全办与中国科协正式启动了对2012年发布的《食品安全科普宣传大纲》的修订工作,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提出了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的理念。这次更有力度和价值的修订工作,也佐证了陈芳的一贯做法——必须像对待科研一样对待“科普”。

基础研究和消费市场之间,的确需要一座桥来建立更为透明、健康的认知渠道,陈芳带领的教学团队创建了一个名为“食品安全谣言粉碎鸡”的微信公众号,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普及食品安全知识、粉碎食品安全谣言。公号中诸如“临期食品是否可以放心食用”“绿海带是否正常”“月饼隔空品尝指南”等和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几乎都使用了科学的方法论,注明参考文献和指导老师,出处都有据可循。她的一些学生也会在B站等新媒体平台进行科普,身体力行地实践着真正以科学为背书的“学术科普”。

科普不仅仅是在纸面上,它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陈芳曾参与在中国农业大学举办的“肠道科学与艺术科普插花巡展”活动,这是一次针对高校师生进行的肠道健康科普,将艺术与科学跨界结合,集结了30余位一线插画师,围绕18个主题“肠”识展出原创作品,以大胆、新奇而又不失科学性的创意去呈现理论,深受师生们的欢迎。活动现场还一起录制了公益性歌曲《肠·道》,为公众演绎菌群与人类健康之间的爱恨情仇,呼吁大家去关注健康肠道、健康生活、健康人生。

起点即终点,综合输出的浪漫

未来,陈芳希望能更深入地挖掘食材中新的营养作用,阐明其功能机理,以科学和循证至上的原则,让企业讲科学、重产品,继而研发出对大众有用的实际产品,让更多消费者能选择到可靠的产品和服务。

在教学中,她依旧认真梳理着容易被忽视的基本逻辑,究竟学生需求怎样的见解?如何将有趣的新鲜话题嫁接到课堂上引起年轻一代的兴趣?如何组织课堂?如何以个人更具优势的方法去重构略为枯燥的课堂内容?如何将旧知与新知嫁接,形成更具说服力的知识点?……思考并拓宽这些问题,是为了行之有效地让学生从纸上谈兵的阶段过渡到实验实战状态。

在自己的領域探索未知的可能,这种充满挑战的不确定性是独属于科学家的浪漫。近几年,科学界的“她力量”越来越壮大,她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独树一帜,开创性地为国家赢得荣誉,也为拓展相关领域的知识边界做出了自己的贡献。陈芳形容自己对待事业像是在“画圆”,起于发自内心的兴趣,终于发自内心的热爱,钻之弥坚。科研工作者们很少有渺小感与无力感,女性科学家则以更具耐心与坚韧的状态形成一种势能,强劲而持久地为自己的理想做解。

在教学科研、艺术交流与相关社会活动之外,陈芳日常还会关注女性就业、婚育等社会问题,她们的实验室也为女性提供了更为平等友好的就业条件。她带领着由七位年轻教师组成的团队,她珍视年轻一代身上更强的目标感、行动力和国际化视野,愿意为他们保驾护航,助推他们走得更远。

在实验室“仰望星空”的陈芳,生活中是一个精神富足的、简单快乐的妻子、母亲和自己。她家里留着一本她大学自学英语时被翻烂的牛津词典,书皮也被翻白,依稀还能看到一些泪迹,打开它,回忆那段最苦的日子,愈发映衬当下的甜,对她来说,那是一种安慰,也是一种激励,提醒她回到梦开始的地方,不忘记自己为什么出发,并一直充满元气地走下去。

陈 芳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国家果蔬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农业部果蔬加工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奖励计划,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项,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猜你喜欢

陈芳丙烯酰胺科普
电位滴定法测定聚丙烯酰胺中氯化物
Efficacy and effect on serum VEGF-C of mild moxibustion plus functional exercise for upper-limb lymphedema after breast cancer surgery
过时的暗号
科普达人养成记
韩永刚 陈芳 李忱 莫秀秀 作品
哲理漫画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食品中丙烯酰胺的测定及其含量控制方法
低分子量丙烯酰胺对深部调驱采出液脱水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