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翻转课堂的《食品分析》课程思政教育案例研究与实践

2023-06-30张瑜

食品界 2023年5期
关键词:食品分析育人食品

1.引言

2014年前后,上海市相关高校为了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孤岛”困境,即思想政治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出现“两张皮”,探索相关课程中与思想政治有关的教育资源,挖掘学生人才培养方案配套课程中所蕴藏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课程思政”的概念由此诞生。

“课程思政”是指为了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综合性的教育理念。“课程思政”是一种教学模式,首先,教师要把思想政治培养作为课程教学的首要目标;其次,教师要主动挖掘专业课程中蕴藏的思政内容,并搜集与之相关的思政资源;最后,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科学地将思政内容“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到专业课程内容中,从而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德育功能,使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收获理想信念的精神指引,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坚韧价值取向和崇高的政治信仰。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单元和要素,课堂教学是“立德树人”的主渠道。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实际上就是将学生所学的所有课程作为思政教育的载体,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不仅帮助学生“成才”,还促进学生“成人”。

2.《食品分析》课程特点及教学现状

《食品分析》是食品相关专业的基础课,也是必修课。该课程立足食品行业检测需求,着眼于培养、锻炼、提升学生有关食品分析检测的原理、方法和实验技能,培养学生根据检测要求选择合理分析方法和分析结果的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食品生产、科学研究、食品监控管理等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主要内容包括样品的采集制备和保存、样品的预处理、食品中一般成分的测定、添加剂的测定、矿物元素的测定、有毒有害物质的测定、微生物检验、包装材料的检测等内容以及实验评价与数据处理等,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

2.1教学内容多,教学学时不足

在实际教学安排中,《食品分析》课程是教学做一体化,每次课3-4个学时。但是,《食品分析》内容多,操作繁琐,而且样品的预处理大多比较占用时间,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很难深入介绍原理、演示实验操作,难以提高学生对实验操作原理的理解及规范学生实验操作,不利于学生严谨工作态度的培养。

2.2生源不同,知识结构不同

高职食品检验检测技术专业的学生有一部分是通过高考入学的,还有一部分是通过高职自主招生入学的,学生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另外,食品检验检测技术专业的学生不全是理科生,还有一部分文科生,他们的知识结构不同。

2.3教学方法单一,师生互动较少

常规的教学做一体化课程,都是教师在课堂讲授实验原理,简述实验步骤,学生进行实操并完成实验报告。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之外几乎没有互动,学生也很难在课外有效地完成课程预习任务,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4考核方式单一,缺乏过程性评价指标

目前教学做一体化课程的考核指标有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构成,平时成绩由出勤率和课堂纪律构成,期末成绩主要参考實验报告,考核指标单一化,不利于学生创新性和团队精神的培养。

3.《食品分析》课程思政教育现状

近年来,关于《食品分析》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颇多。卿志星等分析了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并探讨了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政课程教学的融合点。研究者还分析了《食品分析》课程思政实施的可能性及必要性,认为在如今大健康产业背景下,培养食品从业人员的职业与道德素养至关重要,提升学生职业与道德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课程思政教育。景年华等认为课程思政教育集中于诚信教育、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周建红等挖掘了《食品分析》课程各章节中的思政元素,并利用新的教学方法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基于课程思政,张永清等从教师育德水平提升、思政元素挖掘、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评价改进等方面对《食品分析》课程进行了教学研究和实践。然而,目前课程思政建设研究多停留在对政策的解读、经验的总结层面,出现了“贴标签”“两层皮”等现象。

3.1思政教学内容在专业课程之间存在重叠

专业课程相关的思政教学内容一般是由任课教师自主选择,可能导致同一个思政教学内容在相关专业课教学中多次出现。虽然,反复灌输相同的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但是也可能引起学生的反感等不利影响,甚至导致各学科之间不能协调配合、共同发展。

3.2课程思政教学资源不足

目前,教师在课程思政的教学中选用的思政教学资源以案例为主,且多停留在表层的分享层次,很少能主动进行深层次的思政元素挖掘,甚至存在不当引申的问题,这种引申不仅难以达到课程思政教育的目的,还会严重影响专业教学的严肃性和科学性。

3.3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单调

目前,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主要方式有教师讲授、学生自学以及学生分组研讨;其中,最常见的授课方式是教师讲授,教师讲授的方式比较容易实施且占时少,但是容易流于说教。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研讨对某个现象或者问题进行辨析,效果会得到显著提升,但往往难以深入和系统化,没有很好地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层次去培养学生系统分析问题的思维。

4.基于翻转课堂的《食品分析》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及路径

在《食品分析》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构建“以专业课程为载体,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利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通过提升教师的德育水平,深度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建立食品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改革并优化教学方法,改进教学评价方法等手段,使学生在掌握食品分析相关专业知识的同时,理解食品分析在食品安全领域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具有扎实专业技能、较强社会责任感和良好职业道德的当代大学生,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目标。

基于翻转课堂,以《食品分析》课程内容为牵引,通过深度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课前借助云课堂APP发送“学习资料+相关新闻报道”,课中利用讲授法、引导法、拓展法、小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分析的能力,课后在云课堂APP就课程相关案例进行线上讨论。通過云课堂APP进行“线上”教学,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教学,构建“课前讲思政-课中串思政-课后显思政”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使学生深入了解《食品分析》在食品领域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实现“三全育人”的目标。

5.《食品分析》课程思政教育案例研究

以案例为突破口,通过讲授法、互动分析、分组讨论、线上研讨等教学方式,把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中,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实现立德树人目标。使学生学会尊重数据、尊重科学,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专业教学点与思政元素结合,强化学生的诚信意识、法治意识,形成“道德的底线和法律的红线”,构筑食品安全防线(见表1)。

6.《食品分析》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

6.1落实“课程思政”,政策是方向

教育部2020年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育部高教司2021年末推出《教育部高教司关于深入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通知》和《教育部高教司关于开展专业类课程思政教学指南研制工作的通知》,要求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同时,也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构建指明了方向。

6.2落实“课程思政”,领导是主导

学校领导应该在党委的领导下,立足于学校的办学特色,发挥领导的引领作用,不断加强高等教育的顶层设计,着力营造“课程思政”教学氛围,将符合课程思政要求的育人理念融入人才培养目标之中,将课程思政的理念融于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和管理体系之中。组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环节明确育人要求,定期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评选、举办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设计比赛等活动,营造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

6.3落实“课程思政”,制度是保障

需要完善课程思政建设的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建立常态化行之有效的评价机制和奖励机制,将教师的课程思政实施指标纳入“优质课”的评选、督导听课的评分体系之中,并与其绩效评价挂钩,以评奖、评优和绩效为牵引,引导教师主动、积极地开展课程思政,激发课程思政长效开展的内在动力。

6.4落实“课程思政”,教师是关键

教师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地给学生的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首先,教师应该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其次,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六个“要”: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再次,要学会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丰富教学模式,提高“课程思政”教学的趣味性。在《食品分析》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基于翻转课堂,借助讲授法、引导法、拓展法、小组讨论法、案例分析等方法,构建“以课程为载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课程思政理念,使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优良品格的学生,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健康中国”保驾护航。

6.5落实“课程思政”,资源是核心

充分的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资源是有效开展课程思政的先决条件,相关课程的任课教师都应该充分挖掘课程中的育人资源,通过“润物细无声”的灌输增强学生对“四个自信”的价值认同,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三观”,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结语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德能兼备的有为青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课程思政”不是每堂课、每门课都要机械、教条地开展思政教育,那样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要有效开展课程思政,需要同教研室的教师集体备课,结合各门课程特点,挖掘德育元素,避免同样的德育内容重复性输入的同时,进行系统化的教育。

本案例是基于翻转课堂实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一次积极尝试,德育元素的挖掘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课程内容、贴近社会,课程实施过程坚持春风化雨的方式进行渗透式教育。从课堂教学情况看,德育元素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随风潜入夜”,教学效果良好。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对课程思政内容灌输形式最形象的描述,思政内容的灌输应注重启发,遵循教育心理学提及的“从认知、认同到内化”的原理,而不是填鸭式的传教。在今后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中,坚持把课程思政落到实处,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让课程思政工作“润物细无声”,真正实现高校课堂价值引领、知识教育、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

基金项目:

全国食品产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2022年度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编号:SHK2022001,SHK2022002)。安徽职业技术学院校级科技工程项目(2022xjzr018)。

2022年度省级高校科学研究项目(2022AH052061)。

作者简介:

张瑜(1988.03-),女,汉族,安徽阜阳人,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食品科学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食品分析育人食品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国外如何进行食品安全监管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食品造假必严惩
高职《食品分析》教学内容的重构与优化
竟然被“健康食品”调戏了这么多年
“课内任务驱动,课外项目带动”
食品分析课程考试改革与实践
加强《食品分析》课程建设深化课程改革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