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结肠炎患者应用CT腹部检查+肠系膜上动脉CTA联合凝血四项检测的早期诊断价值分析
2023-06-29信亮亮
信亮亮 温 智
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科 (北京 10050)
2.乌海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内蒙古 016000)
缺血性结肠炎(IC)为肠道血管性疾病的常见类型,多由肠道血液供应不足引起,高发于50岁以上中老年人群,腹痛、便血是其主要临床表现。IC起病急骤且病情进展快,如若不及时治疗可发展为肠道坏疽穿孔、腹膜炎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1]。然而临床资料显示,IC患者的临床表现各异,早期或轻症患者症状、体征常缺乏特异性,容易误诊、漏诊,多数患者在明确诊断时已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导致预后并不理想[2]。近年来随着老龄人口比重的增长和人们对肠道健康的重视,我国IC患病率呈快速增长趋势[3]。在此背景下,寻找有效的手段对IC患者进行筛查和早期诊断,便能尽早开展治疗,从而改善患者预后。影像学检查是当前诊断IC的常用检查手段,主要诊断技术包括腹部CT和CT血管造影(CTA)。腹部CT可显示腹部肠壁、密度改变及异常强化表现,而CT可观察肠系膜动脉(SMA)主干及其二级分支的解剖情况,二者被广泛用于肠道疾病疾病的筛查诊断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4-5]。凝血四项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TT),是反映机体凝血系统功能的重要指标。相关研究发现,IC患者处于明显高凝状态,而高凝状态引起的微血栓形成是引起IC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6]。本研究以我院IC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腹部CT检查+SMA CTA联合凝血四项检测对IC的早期诊断价值。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历资料将2017年6月至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80例疑似I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3例,女性27例,年龄32~78岁,平均(59.12±7.60)岁,所有患者入院时均伴随腹痛症状,疑诊为IC。
1.2 检查方法
1.2.1 CT检查及后处理 患者取仰卧位,采用飞利浦256层螺旋CT机(Brilliance 256iCT,Philips Healthcare)由膈顶至盆腔进行平扫,扫描参数设置:管电压120kVp,管电流60~175mAs,螺距=0.2,层厚为0.75mm,间隔0.4mm,平扫结束后,使用非离子型对比剂优维显(370 mgI/m1),以3~4mL/s注射速率经肘静脉注入。层厚、为6.0 mm。将CT图像传至Syngo工作站行多平面重建(MPR)、CTA后处理。由本院2名具有5年影像诊断经验腹部影像诊断医师采用双盲法阅片,评估图像质量,并对患者进行诊断。腹部CT。
1.2.2 诊断标准 以结直肠壁肿胀增厚、肠腔周围絮状影、浆膜外渗液伴或不伴有腹腔积液、肠腔扩张积液、肠系膜增厚,满足其中至少一项定义为阳性;SMA CTA诊断标准:血管内充盈缺损定义为阳性,反之则为阴性。二者意见不一时经商讨达成一致。
1.2.3 凝血四项检查 取所有受检者入院当天空腹静脉血5ml,分离血浆后使用(ACL-POT7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TT)。检验由同一人员进行,使用其配套定标品、质控品及试剂。
1.2.4 肠镜检查 完善术前准备和肠道准备,采用GF-HO290型电子结肠镜、单人操作法对两组受试者进行检查,对可疑病变取小块组织送病理检查。以肠镜下可见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出血、溃疡,满足其中至少一项定义为阳性。
1.3 观察指标(1)以肠镜诊断结果为标准,比较IC组和非IC组患者凝血四项指标水平差异。(2)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凝血四项指标诊断IC的最佳截断值。(3)比较腹部CT、SMA CTA和凝血四项检测对IC的早期筛查结果和诊断效能。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0.0软件处理所得数据,计量资料用()描述,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或构成比(%)描述,行χ2检验;绘制ROC曲线确定PT、APTT、Fib、TT诊断IC的截断点;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肠镜诊断结果80例患者中,肠镜检查诊断为IC者60例,非IC者20例。病变部位:全结肠13例,乙状结肠15例,降结肠19例,横结肠8例,乙状结肠至横结肠5例。
2.2 IC组和非IC组凝血四项指标比较与非IC组相比,IC组PT明显缩短,APTT和TT明显延长,Fib明显降低(P<0.05),见表1。
表1 IC组和非IC组凝血四项指标比较
2.3 凝血四项检测诊断IC的ROC曲线分析PT、APTT、Fib、TT诊断IC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10.59s、>29.16s、≤3g/L和>18.41s。见图1。
图1 PT、APTT、Fib、TT诊断IC的ROC曲线。图2 典型IC患者的CT扫描图。图2A 患者,男性,65岁,因“腹痛1月余,近1周少量便血”入院就诊,行全腹部CT增强检查。该患者CT图像显示SMA局部管腔见充盈缺损,右中下腹部小肠部分增厚水肿,邻近肠系膜血管可见“缆绳”征,结肠镜检查后确诊为IC。图2B 患者,女性,72岁,因大便习惯改变3年来院体检,体检当天下腹阵发性绞痛,遂收治入院,行全腹部CT增强检查。该患者CT图像显示SMA及分支壁增厚、毛躁,管腔变窄,中下腹部肠系膜可见云雾状稍高密度影,其内有多发结节影,增强扫描见肠壁水肿,肠系膜呈“梳齿”样强化,系膜血管见有少量积液影,随后行结肠镜检查诊断为IC。
2.4 CT检查结果腹部CT检查显示80例受检者中35例显示肠壁、密度改变及异常强化,45例肠壁未见明显改变;SMA CTA结果显示11例SMA多发钙斑,12例SMA开口处狭窄,9例相应肠段肠壁增厚。
2.5 腹部CT、SMA CTA、凝血四项检测及其联合检查对IC的诊断结果比较腹部CT、SMA CTA、PT、APTT、Fib、TT及其联合诊断IC的准确率分别为63.75%(51/80)、61.25%(49/80)、61.25%(49/80)、63.75%(51/80)、57.50%(46/80)、65.00%(52/80)、92.50%(74/80),联合诊断的准确率明显高于各单一诊断(χ2=19.346、21.973、21.973、19.346、26.133、18.077,P<0.05)。见表2。
表2 腹部CT、SMA CTA、凝血四项检测及其联合检查对IC的诊断结果比较(n)
2.6 腹部CT、SMA CTA、凝血四项检测及其联合检查对IC的早期诊断效能腹部CT+SMA CTA联合凝血四项检测诊断IC的AUC值高于各项单一诊断(P<0.05)。见表3。
表3 腹部CT、SMA CTA、凝血四项检测及其联合检查对IC的诊断效能
2.7 典型病例见图2。
3 讨论
IC是胃肠道缺血损伤的常见表现形式,占胃肠道缺血总病例的50%以上[7],临床上以腹痛、便血、腹泻最为常见。目前认为,IC发病机制复杂,主要与以下几点有关[8-9]:一、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引起的血管病变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管壁增厚、狭窄,继发血栓形成;二、消化道大出血、充血性心力衰竭、休克等引起机体血容量下降,内脏血液灌注减少,累及结肠血管,致使肠道供血不足;三、凝血功能系统异常,增加血管阻力和血液粘滞度,影响结直肠供血;四、肠道功能紊乱、长期便秘、肠镜检查等压迫肠壁使结肠血供降低,导致不可逆肠道缺血性损伤。大多数IC患者经早期治疗后均能治愈,预后良好。然而IC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症状和体征均无特异性,许多患者在发病早期因症状轻微而不被注意导致误诊、漏诊。因此,对于临床医师来说,IC的早期诊断仍是一大挑战。
国学有学者发现[10],凝血因子V突变可引起凝血系统功能紊乱,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诱发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导致不可逆结肠出血。故推测凝血功能检测在IC患者的诊断中有一定诊断价值。凝血四项中PT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功能,是评估凝血水平的主要指标[11];APTT反映内源性凝血功能,其缩短提示血栓前征象、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Fib参与凝血过程,可促进血小板聚集和内皮细胞的生长、繁殖;TT表达缩短提示Fib降解产物增高、有出血抗凝物[12]。目前有关凝血四项检测与IC关系的报道十分少见,本研究分析PT、APTT、Fib、TT在IC早期诊断中的价值,发现与非IC组相比,IC组PT明显缩短,APTT和TT明显延长,Fib明显降低,提示IC患者普遍存在凝血功能异常表现,PT、APTT、Fib、TT或许参与IC的病程进展。进一步绘制ROC曲线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其AUC分别为0.688、0.682、0.631、0.687,特异度均较高,为80.00%~90.00%,提示凝血四项单一检测在IC的早期诊断中具有一定价值,但灵敏度均有待提高。
腹部CT是多种肠道疾病诊断的重要方法,可清楚显示受累肠段病变情况,明确是否存在肠壁增厚、肠管扩张分层、肠道积气积液及肠周间隙积液等病变,有助于医师评估疾病严重程度[13-14]。本研究结果显示,腹部CT平扫诊断IC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63.75%、58.33%、80.00%,可见腹部CT在IC的诊断中有一定价值,但灵敏度较低,考虑其原因可能是:IC患者的CT表现缺乏特异性,如肠壁增厚的CT表现亦可出现于其他炎症性肠病、肠道恶性肿瘤中,从而导致无政、漏诊。CTA在腹部CT平扫的基础上增加了对血管病变的敏感性,可观察病变血管的增厚、钙化情况,对肠系膜血管血栓形成或栓塞有较高的诊断价值[15]。本研究中,SMA CTA诊断IC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61.25%、51.67%、90.00%,说明SMA CTA诊断IC的准确率尚可,特意度较高,但灵敏度欠理想,与以往文献报道有很大差异[16],这可能与本组病例中较多急性期IC患者由于内脏血供不足和微循环栓塞,不存在明显的血管狭窄或闭塞,因此SMA CTA未见阳性改变有关。此外,本研究分析腹部CT检查+SMA CTA联合凝血四项对IC的早期诊断价值,对比各项单一诊断,发现联合诊断的AUC、灵敏度均明显提升,提示腹部CT检查+SMA CTA联合凝血四项检测能提高IC的早期诊断效能。
综上所述,腹部CT检查+SMA CTA联合凝血四项检测对IC的早期诊断效能高,能指导临床早期治疗从而获取较好疗效,值得广泛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