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语用学理论下中国酒类产品外包装说明书翻译研究
2023-06-29莫如愚余佳忆
莫如愚 余佳忆
随着“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中国文化逐渐走向海外并受到关注和欢迎,而这也离不开中国外宣工作的进一步发展。酒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历史悠久、品种丰富,是中国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自从中国加入WTO,越来越多的中国酒类产品出现在海外市场。作为海外消费者对产品的最直观印象,中国酒类产品的外包装及说明书是影响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必须重视包装说明书的外译工作。
语用学自20世纪70年代兴起,80年代发展成一门成熟的显学,90年代成为语言学习的一门独立学科。语用学专注于研究动态意义的生成和理解,关注人们的有效交际,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拥有了众多分支学科,跨文化语用学就是其中之一。跨文化语用学的理论基础是对比语言学和语用学,同时也与众多人文学科存在一定的联系,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本文立足于跨文化语用学理论,对中国酒类产品包装说明书英译进行研究,将说明书翻译与跨文化语用学理论相结合,综合考虑跨文化背景下的语用交际效果,以期为中国酒类产品的外宣工作提供可靠实例。
一、中国酒类产品
外包装说明书外宣英译现状
笔者通过查阅知网、万方等文献网址发现,目前国内对中国酒类外译研究更多集中在白酒领域,较少关注其他酒类,而且更多探讨的是白酒名称的翻译。比如,《中国白酒酒名英译现状及其翻译研究》(闵小梅、肖莉、李艳,2015)一文从德国功能派目的论的视角,对中国百个白酒英译名进行了分析,提出要针对不同酒名的具体特点,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
除了对白酒名称英译的研究,也有学者对白酒工艺英译进行了研究。《浅论白酒专业术语的翻译》(黄筱鹂,2016)一文中提到“白酒的话语体系与国际接轨”,呼吁想要进军海外市场的国内白酒行业要重视白酒专业术语的标准化英译。
二、中国酒类产品
外包装说明书英译存在的问题
1.直接翻译,词不达意。大多数酒类产品的包装信息英译都采取了拼音直译法,对于缺少中国文化知识的海外消费者来说,这种译法是不妥当的,并不能向他们传达这类白酒的香型特征。
2.机械直译,不够地道。例如,某国产酒的外包装上有一句广告语“为世界酿造一杯好酒”,其英译版本为For world brew a cup of good wine,单从语法角度来说,有些译文是不地道的,颇有中式英语的痕迹。
3.各种酒类产品信息英译混乱,缺乏统一标准。香型是酒类产品外包装上必不可少的信息,目前中国的白酒主要有7种香型,但在翻译市场上,这些香型并没有对应的英译标准,所以各类香型的英译版本可谓五花八门。如表1所示,各类香型译法包含拼音音譯法、英汉混合译法、直译法,译名质量参差不齐,而白酒香型的译法缺乏统一标准,也不易于海外推广。
除此之外,其他酒类的名称英译也存在以上情况,以果酒为例(表2),混乱的酒类产品信息英译会造成文化障碍,不利于消费者理解,甚至会导致误解,对国产酒类产品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产生不利影响。
三、基于跨文化语用学的翻译原则
1.夯实翻译功底,尊重文化差异。跨文化语用学旨在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交际的意义,事实上跨文化交际必然会遇到文化差异,如果处理不当,就会造成文化障碍和沟通不畅,甚至导致无效交际。译者在翻译文本时,首先要认识汉英两种语言的差异,避免文化雷区,防止造成不必要的文化冲突。
2.构建公共背景知识。百科知识(Encyclopedic Knowledge),也称为公共知识,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特征概念,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拥有某种共通的文化意识。Istvan Kecskes在其所著的《Intercultural Pragmatics》一书中也提到公共知识的概念,“Encyclopedic knowledge is considered a structured system of knowledge,organized as a network(Istvan Kecskes,2014:93).”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利用两种文化之间的共通或相似之处,或者借助现存的公共概念进行翻译。
四、基于跨文化语用学的翻译策略
1.归化。归化翻译要求译者向目的语受众靠拢。在酒类产品外包装外译过程中,译者会不可避免地遇到文化差异现象,从归化翻译的角度来说,应当采用流畅地道的外语进行翻译,使得目的语受众能够准确获得信息。
2.贴近西方思维模式。源语文本发挥交际作用的条件之一是存在特定的语境,但在跨文化背景交际下,目标语受众可能并不能获取源语语言中的核心含义,语境作用便会失效,所以译者应当贴近目标语受众的思维进行翻译。比如,桂林三花酒的外包装上有一条宣传语“水是酒中之血,米是酒中之肉,酒曲是酒中之骨。”如果采取直译,译文是:Water is the blood in wine,rice is the meat in wine, and Xiaoqu(distillers yeast)is the bone in wine.很明显,这个版本属于字面直译,没有将源文本的核心内涵传达给消费者,单从译文的字面解读也让人不知所云。译者应当先理解透彻源语“水是酒中之血,米是酒中之肉,酒曲是酒中之骨”的含义,即水、米、酒曲是酿造桂林三花酒必不可少的三种原料,每一种都品质上乘,实为佳品。而血、肉、骨同样是躯体缺一不可的元素,译者可以将两者联系起来,借用A is to B what C is to D,即A之于B正如C之于D,从而将译文改为Water,rice and Xiaoqu(distillers yeast)is to liquor what blood,flesh and bones is to human body.
3.异化。与归化相对,异化保留源语特征,符合源语文本的表达习惯,通过异化,将源语文化原封不动地展现在目标语受众面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会遇到文化差异现象,除了采用归化策略,也可以考虑采用异化策略以达到翻译目的。
4.音译加注释。音译法是一种在遵守英语语言规范的前提下,使用白酒中文名的发音作为英文译名,且保证不引起错误联想的翻译方法。不过,部分白酒的内涵体现在酒名,所以不能单纯将汉语拼音作为中国酒产品的外译名称,译者可以考虑在音译酒名时加上注释。
5.直译。直译是根据源语寻找目的语中的对应表达,并非字面上的直译,有些词语和语境在中英文中有对消费者产生近乎相同心理影响的对应词语。
6.运用公式语言。在海外市场上,中国酒类产品种类多样,包括白酒、果酒、米酒、药酒、料酒等,但这些酒类产品的译名却存在混用的情况,大多统称为wine。在英语语境下,不同度数的酒所对应的表达方式也是不同的。笔者将大部分酒类及其对应名称整理了一下(表3),以便其他译者借鉴参考。
综上所述,随着不可逆的全球化趋势,越来越多的中国产品走向海外市场,更加需要重视外宣文本的质量。酒类产品外包装说明书翻译可以视为一种独立的文化传播活动,优质的译文可以在中国酒类产品外宣活动中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也有利于传播中国的酒文化。
基金项目:桂林电子科技大学2021级外国语学院院级研究生创新项目“广西地方戏剧壮族师公戏资料整理与外译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莫如愚(1980-),女,苗族,广西桂林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翻译研究。
余佳忆(1996-),女,汉族,四川成都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英汉互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