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2023-06-29刘晓珍邹水洋陈思谦张书艳

中国食品 2023年2期
关键词:微生物学工程师食品

刘晓珍 邹水洋 陈思谦 张书艳

2021年9月27日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提出,要探索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师培养体系,努力建设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队伍。食品工业是人类的生命产业,是世界制造业中的第一大产业。2020年中国食品制造业营业收入达1.96万亿元,创造利润1791.4亿元;2021年上半年,中国食品工业产值更是实现了16%的增长。在东莞,食品产业是经济支柱产业之一,2020年统计结果显示,东莞食品饮料行业业务收入达800亿元,在珠三角城市中位居第二,拥有茶山食品专业镇、道特色食品专业镇、麻涌粮油食品专业镇等全国闻名的食品专业镇,汇聚了中外众多著名食品企业,形成了强大的产业集聚效应和深厚的产业升级基础。因此,东莞地区乃至整个粤港澳大湾区对食品专业高技术工程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

东莞理工学院食品专业是在东莞理工学院满足国家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食品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基于广东省、东莞市发达的食品产业基础上,依托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示范校建设重点谋划的食品与生物化工重点学科。该专业坚持知行合一、立德树人,着力培养服务食品工业,掌握化学、生物学、食品科学、食品工程原理以及食品营养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基础扎实、应用能力强、敢于创新,能够在食品加工、流通、进出口、卫生和质量监督管理部门从事食品科学研究、食品检验检测、食品工程设计、食品生产企业管理及相关教育教学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其中,食品微生物学是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科学与工程两大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基于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对食品微生物学课程开展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对培养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食品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了食品微生物学课程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改革的内容、实施方法等方面探讨了对食品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一、食品微生物学课程现状分析

食品微生物学是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科学与工程两大专业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希望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原理,掌握微生物学的实验技能,旨在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及对所学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树立团队合作精神,为推动东莞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食品产业转型升级提供高素质技术人才支持。

食品微生物學课程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课程内容陈旧,与前沿热点、工业实际工程问题联系不紧密。二是依然采用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主、实验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激情和动力,不利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相差甚远。三是缺乏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不利于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首先,忽视了产业发展需求。目前在进行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将重点放在学生理论水平、专业素质等方面,忽视了对学生实践精神的考察,因此不利于教学评价的有效性。其次,虽然在学校的要求下建立了质量控制体系,但是并没有面向人才产出开展综合化评价,因此不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向实践进行转化,阻碍了食品专业人才的职业发展。

二、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是解决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满堂灌”的问题。我们通过借助优学院信息化平台资源建设,推动课堂革命,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增加具有设计性、探索性及挑战性的教学环节,进行研讨式、专题式等教学,师生共同互动、质疑、求新,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高阶思维能力。

二是解决单一评价的问题,构建多元主体协同评价体系。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理念改革学生的培养及考核方式要求,以“厚基础、重实践、强素养”为导向,注重评定过程的客观、公正和科学。同时构建学校、行业企业、社会等共同参与的多元化评价主体,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为准则,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评价内容和指标体系,采用与评价主体、评价目标、评价内容相适应的评价方法,形成具有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的质量评价体系,同时建立持续改进机制。

三是解决专业课程中忽视课程思政的问题,构建课程思政和产教融合全方位协同的体系。我们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为培养理念,构建了课程思政和产教融合全方位协同育人的体系,目的是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创新素质、创业精神”,能奉献社会、扎根基层的应用型工科人才。

三、实施方案

我们从卓越工程师培养理念出发,通过以产业创新需求为导向,明确培养目标,制订教学大纲;调整教学内容,对接前沿热点以及实际工程问题;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高阶能力;贯彻“产教融合”理念,依托真实生产环境开展浸润式实践教学;将课程思政改革贯穿于工程教育全过程;形成成果导向的双循环持续改进新机制等方式,从而培养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食品专业人才。

1.以产业创新需求为导向,明确培养目标,制订教学大纲。我们围绕“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的课程理念,根据食品专业培养要求及毕业要求指标点,课程教学目标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应支撑课程教学目标达成的原则,进一步修订和完善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等顶层设计,精准设置课程目标和达成目标的教学内容、创新的教学方法和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并根据达成情况构建双循环持续改进机制。

2.调整教学内容,对接前沿热点以及实际工程问题。不断更新和优化教学内容是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为此,我们对现有常规内容进行了模块化管理,适当增加新内容,并与当前行业的热点紧密联系,便于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注重以科研反哺教学,将科研优势和学术资源转化为教学优势。

3.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高阶能力。我们利用优学院信息平台,将信息化手段引入食品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中,借助任务驱动教学、翻转课堂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指导,促使学生提升学习效率,实现所学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同时,我们鼓励学生利用课程项目开展创新创业竞赛,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实现素质拓展。

4.贯彻“产教融合”理念,依托真实生产环境开展浸润式实践教学。我们建立了食品企业生产管理真实案例库,案例紧扣课程关键内容,易于将重要概念、算法、流程等用更简便、清晰、直观的方式展现出来,同时便于学生直接参与。我们还以东莞华美食品有限公司、东莞市珠江啤酒有限公司等食品企业为依托,充分发挥行业中主流企业的优势,让企业参与教学,把食品生产加工与安全的技术要点、最新的市场信息融入到专业教学中,实现课程教学与企业生产相融合。此外,我们还实行多课程交叉融合,与食品发酵与酿造、专业综合实践、生产实习等课程相结合,在食品营养健康工程与智能化加工研究中心的发酵中试实验室进行啤酒酿造及质量控制实践,在东莞华美食品有限公司、东莞市珠江啤酒有限公司车间进行参观/实习实践,利用真实生产环境开展浸润式实践教学。

5.将课程思政改革贯穿于工程教育全过程。为了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我们深度挖掘课程的育人功能,增加课程的工程背景内容,将课程思政建设和伦理教育贯穿于工程教育全过程,使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

6.形成成果导向的双循环持续改进新机制。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理念,我们构建了课程目标达成评价机制与学生评价反馈机制相结合的双循环持续改进机制。我们通过开展专业背景相似教师听课评价(同行评价)、毕业校友和修读本门课程学生问卷调查(学生评价)、“课程思政”的育人成效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和目标达成度分析与评价报告,并根据发现的问题持续改进课程建设。

综上,为了满足食品工业的发展需要,高等院校需要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努力建设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队伍。鉴于此,食品微生物学课程从卓越工程师培养理念出发,通过以产业创新需求为导向,明确培养目标,制订教学大纲;调整教学内容,對接前沿热点以及实际工程问题;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高阶能力;贯彻“产教融合”理念,依托真实生产环境开展浸润式实践教学;将课程思政改革贯穿于工程教育全过程;形成成果导向的双循环持续改进新机制等方式,着力培养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食品专业人才。

基金项目:东莞理工学院质量工程项目课程建设类项目(201902083)。

作者简介:刘晓珍(1987-),女,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食品安全。

*通信作者:邹水洋(1978-),男,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生物化工。

猜你喜欢

微生物学工程师食品
《机械工程师》征订启事
国外如何进行食品安全监管
路易斯·巴斯德:微生物学之父
Kenoteq的工程师研发环保砖块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开展微生物学双语教学实践
青年工程师
食品造假必严惩
竟然被“健康食品”调戏了这么多年
工程师变成“资本家”
提高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效果的探索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