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散文节奏的认知与翻译
2023-06-29李颖悦
李颖悦
内容摘要:散文作为诗歌的衍生品,对节奏和韵律的要求没有诗歌那么严格,但也注重节奏的表达效果。因此,在英汉散文互译的过程中,译者应在理解和欣赏原文节奏美的基础上,尽量将其效果在译文中传达出来。由于汉语和英语在语言、文化、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英汉散文的节奏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但二者的节奏都是为了强化文本情感、促进主题表达,这也是英汉散文翻译中再现节奏美的基础所在,只要运用得当,便可以再现原文的节奏之美。
关键词:节奏 英文散文 风格 翻译
文学作品的一大特点就是节奏美,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会借助句子的长短、语气的轻重来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和发展,以达到抒发作者的情感的效果。节奏的运用对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具有重大影响。从美学的角度来说,节奏既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审美的成分,在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任何文化背景下,抑扬顿挫的节奏和优美的韵律往往能引发读者内心的愉悦,为其带来美的享受。诗歌十分注重节奏韵律的和谐,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然而,人们却忽略了同样讲节奏和韵律美的还有散文。译者在翻译这一文体时常会发现尽管翻译中的用词、语法都没有问题,但最后的成品还是差强人意。其原因就在于译者没有挖掘和分析原文的节奏美,自然也就无法将这种美感传达到译文中去。对于如何通过翻译重现英文原文的节奏美,相关研究有很多,但多数仍以英文诗歌为中心,较少有人涉及英文散文节奏的翻译方法。因此,笔者基于自己对中英散文节奏美的认识,总结英汉节奏的不同表达方式,并就如何传达英文散文的节奏美发表自己的一些见解。
一.英文散文节奏的认知
与音乐作品一样,文学作品同样注重节奏和韵律,这甚至是文本的“灵魂”[1]所在,在文本的思想、情感的表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散文作为常见的文学体裁之一,具有结构层次精炼,行文篇幅短小,语言表达简洁,营造意境深远的特点。散文家的风格也各有千秋,或辞藻华美,或朴实无华,或标新立异,或讽喻幽默。在翻译英文散文时,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就显得至关重要,而语言节奏就是体现散文风格的技巧之一[2]。语言的节奏从广义上讲,主要表现为韵脚、行节、对偶语句。韵脚、行节在诗歌的节奏表达、塑造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散文与诗歌不同,散文的行文结构更加复杂且富于变化,因此它的节奏表达也更加灵活。译者需要在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巧妙地传达散文节奏的音韵美感。现从句法模式的角度对英文散文节奏的翻译做出如下分析:
1.排比句式的节奏
排比(Parallelism)是指在写作或说话中重复语法元素的行为。排比作为一种文学表达手段,不仅影响着句子的语法结构,更影响着句子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这一特点在散文中尤为突出。例如:
To that work I now turn, with all the authority of my office. I ask the Congress to join with me. But no president, no Congress, no government, can undertake this mission alone. (任何总统,任何国会,任何政府都不能单独完成这一使命。) 在此句中,主语是一系列的排比结构:“no president”、“no Congress”、“no government”。这些排比结构的运用在增强句子语势和情感表达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2.短句的节奏
短句在英语散文中多有运用,比如用来描写自然景色、人物动作等。简短紧凑的语句创造了优美明快的韵律感,对渲染气氛颇有益处。尤其是散文中的写景短句的巧妙运用常能使读者浮想联翩,如临其境。例如:
Thank to the god. Today I can still sit before the computer desk. I can get enough food and water. I am still alive. I am not gonna die of any disease or natural disaster. I can still enjoy your warm hug and the loving expression in your eyes. (感谢上苍。今天我还可以坐在电脑桌前。我可以得到足够的食物和水。我仍然活着,而且 我也不会因为什么疾病或者自然灾害而去世。我还可以沉浸在你温暖的拥抱和充满爱意的眼神中无法自拔。)此段文本就充分体现了英文散文中短句的特点:句子简短紧凑,节奏轻快,读者在阅读时也会受这一节奏表达方式的感染,进而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3.长句的节奏
与短句不同,散文中的长句讲究句子的音韵平和,节奏以低沉舒缓见长,常用来营造严肃庄重的气氛,在触发读者情感方面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
(1)The wallflower is so called because its weak stems often grow on walls and along stony cliffs for support. (墻花之所以叫墙花,是因为其脆弱的枝干经常要靠墙壁或顺石崖生长,以便有所依附。);
(2)Perfectly matched pearls, strung into a necklace, bring a far higher price than the same pearls told individually. (相互般配的珍珠,串成一条项链,就能卖到比单独售出好得多的价钱。)
如上两个英文散文中的选句都运用长句为文章奠定了舒缓平和的基调,进而烘托了肃穆的氛围。这种气氛也能使得读者产生沉静之感,获得与短句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二.英汉散文节奏对比
英汉两种语言的节奏生成模式不同。因此在翻译英文散文时,译者要首先要明确英汉两种音系的差异,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节奏生成方式。英语的节奏是重轻型,语流依照轻重规律向前发展;从拍子的特点来看,英语是“重音计时节拍”,重读音节在句子中呈规律性分布,进而使得语流产生节奏感。换而言之,英语中的节奏以“轻重组合”的形式重复出现。汉语的节奏以“节”为单位,再配合音节的声调(平仄)而成[3],是标准的松紧型,语流按照松紧规律,张弛有度地向前推进。
从节奏功能上看,英语的节奏模式可以在汉语中找到相应的模式来表现。因此,英文散文节奏的翻译旨在从译语中寻求节奏功能上与原文节奏对应的模式,并在译语文本中加以体现。例如:
“There was no snow, the leaves were gone from the trees, and the grass was dead.”这个选句共有16个音节,每个词就是一个音节,轻重交替,7个重音节,9个轻音节。轻音节相较重音节的增量使得语句节奏更加舒缓,这种舒缓的节奏进一步联动了读者的心理节奏,增强了读者对萧瑟秋景的心理感知。试看此句译文“天尚未下雪,但叶子已掉光,草也都枯死”。此译文与英文原文有相似的节奏。中文译文有16个音节,每个字即一个音节,全句子可分为7处停顿,奇偶音节词交替出现,并多有虚词的运用,如“尚”“但”“已”“也”“都”等。这些因素都创造了舒缓的节拍,将英文原文的節奏较好地传达到了中文译文中。巧妙利用中文的节奏规律触发了与英文相同的审美效果,可谓“异语同效”。试看另一版本的译文“天未雪,叶落而草枯”,全句只有9个音节,1个虚词,节奏短而轻快,虽译的简明洗练,却与英文原文的舒缓节奏背道而驰,结果“义而不存情”[4]。由此可见,如果散文的节奏未能与特定的情境特征相互映衬,其诗学价值和情感体验就无法实现。
三.英文散文节奏的翻译
刘大櫆在《论文偶记》中曾提到“文章最要节奏”。节奏的转化和表达无疑是英汉散文翻译中的重要一环。但节奏是不能生硬翻译的,而要通过作者的妙笔再现。这也就意味着译者在进行英文散文翻译时,要从整体准确把握原文风格和作者情感,综合考虑英汉节奏表达方式的差异,并巧妙运用相应的翻译技巧,最终向读者传递英文散文的节奏之美。
1.反复诵读把握节奏类型
朱熹在《朱子读书法》中有言“读书须成诵,方精熟”。对于英汉散文译者而言,“诵读”更是有重要意义。译者不仅要通读理解,更要反复诵读原文,以准确把握原文的节奏类型,辨别其节奏是疾徐、抑扬、刚柔,或是其他,进而在此基础上把握更深层次的情感类型。“短而快的节奏表示诸如急促、紧张、不安、变化的情绪,长而慢的节奏表示平静、和缓、悠闲、稳定的情绪。[5]”先扬后抑的节奏使人沉静;先抑后扬的节奏使人振奋[6]。纵然构成英汉散文节奏的要素各不相同,但中西方蕴含在节奏中的情感类型是相通的,且这些情感类型完全可以在中文译文中再现。比如:
My fellow citizens of the world, ask not what America will do for you, but what together we can do for the freedom of man.
在此句中,“ask not”是一个双重音结构,“ask”和“not”各有一个重音,节奏铿锵有力,但在中文译文中,这个短句却是无法以同样的双重音结构予以重现的,只能按照译入语的习惯,常规地译为“不要问”:
“全世界的同胞们,不要问美国能为你们做什么,而要问我们能共同为人类的自由做什么。”
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进行此次演讲时满怀豪情、慷慨激昂,体现在节奏上就是简短且铿锵。要想准确地把握这一节奏特点和演讲者的情感类型,译者需要反复诵读原文和自己的译稿,由此才能在生理上与所诵读的文本节奏产生共鸣。如果诵读时发现译文存在节奏不通顺、不流畅的情况,译者则需要根据译入语的节奏规律灵活调整[7]。
2.切忌“尾字同韵,平仄无别”
翻译英文诗歌时,译者会尤其注重合辙押韵,并尽可能做到句子之间的押韵。但英文散文翻译与诗歌翻译不同,译者需要尽可能避免“尾字谐音”,尤其是那些平仄不分的尾字谐音。“散文句末尾字一旦谐音没谐好,听上去不是顺口溜就是打油诗[8]。”例如:
Soccer kicks off with Violence.
译文:足球开踢,拳打脚踢。
英文短语“kick off”是指足球比赛中的“开球”或“中场开球”。该句中“kick off”与“violence”(暴行)一词并用,读者会立刻联想到一群足球运动员激烈踢球的场景。英文原文运用了典型的双关语,增强了文章的幽默效果。翻译成“足球开踢,拳打脚踢”确实展现了双关语所带来的特殊文学效果,但译文在节奏方面却是“平仄无别”的押韵。这使得译文读起来像顺口溜、打油诗,失去了英文原文的美感,甚至传达的意义也是失真的。译者搭建的“桥梁”不完善,读者也就失去了欣赏原文的机会。因此,与其刻意地将英文散文译成顺口溜,倒不如返璞归真,译出句子本意,“足球开场时上演暴力一幕”,或者是“足球开场,犯规不断”。有些情况下,尾字谐韵在英文散文翻译中不可避免。此时,译者可以运用平仄加以区别,尽量不要将散文译成不合时宜的“顺口溜”。
3.减少“翻译腔”
在翻译英文散文时,译者很容易受到原文的干扰,翻译腔就是最常见的表现形式之一。翻译腔是指那些翻译得不流畅、不地道的文本,也有学者称之为“佶屈聱牙的翻译语言”。这类语言大多冗长且不通顺,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其文本节奏的表达也“不符合人的呼吸节奏,读来完全没有汉语的那种自然流畅的感觉”[9]。要减少这类文本,译者首先要注意词语搭配。汉语注重平仄的搭配,而英语有轻重音的搭配。不仅在词语方面,散文文本的各个层次都存在着音韵和谐的问题,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时注意词语和句式的安排,这与语篇的节奏表达相互贯通、相互影响,一旦某一方面没有处理好,翻译腔就很容易出现。除此之外,译者还要尤为注意意群的划分,因为译者长时间阅读这一篇文章,很容易形成一种思维定势,用英文的思维进行翻译工作,从而导致译文表达不通顺、文章结构松散、节奏不清等问题。比如:
...joining the first large wave of Africans to be sent forth to master Western technology and bring it back to forge a new, modern Africa.
译文:……成为第一批为了建设一个全新的现代化非洲而到西方学习先进技术,并用这些先进技术建设家乡的非洲人之一。(译林出版社,2009:9)
译林出版社的这版译文结构冗长,节奏不顺,意群分布不合理,存在著典型的“翻译腔”问题。试着修改为:“在首批非洲人出国留学潮中,他也被派去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将来学成回国建设现代化新非洲。[10]”修改过后的译文语句通顺,表意清晰,节奏单位的分布合理,且更加契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言而总之,英文散文节奏美的再现需要译者的苦心与妙笔。英汉散文节奏在构成要素、表达方式、审美追求方面都存在差异,但英汉散文的节奏都是为渲染环境氛围、增强情感表达服务的,这也构成了再现英文散文节奏美的基础,只要运用得当,英汉散文节奏美的表达完全可以殊途同归。
参考文献
[1]邱文生.散文话语节奏的认知识解与翻译[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21,29(03):93-97.
[2]何三宁,张春梅.英文散文的节奏与翻译[J].天中学刊,2000,(03):58-60.
[3]麻争旗.影视对白中“节奏单位”的翻译探究[J].中国翻译,2011,32(06):55-59.
[4]曹明伦.散文体译文的音韵节奏[J].中国翻译,2004(04):91-92.
[5]王佐良,丁往道.英语文体学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7.
[6]郭沫若.论节奏[A].文艺论集[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7]冯胜利.汉语的韵律、词法与句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8]曹明伦.散文体译文的音韵美[J].中国翻译,2004(4):89-90.
[9]潘文国.危机下的中文[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8.
[10]余东,刘士聪.论散文翻译中的节奏[J].中国翻译,2014,35(02):92-96.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师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