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革命传统诗歌作品组合阅读教学设计

2023-06-29王家琪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诗歌教学教学设计

王家琪

内容摘要:语文是落实革命文化教育的重要课程,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中的革命传统诗歌作品以诗歌的形式记录了一段不容遗忘的历史。意象是发掘诗歌情感的突破口,教学设计应从鉴赏诗歌意象出发,实施革命传统诗歌组合阅读教学,让学生充分感受革命激情,进而引导学生增强诗歌鉴赏能力、提升语文核心素养,激励学生坚定传承先辈革命情怀、坚定建设伟大祖国的决心和信心。

关键词:诗歌教学 革命传统作品 教学设计

2021年教育部印发《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明确要求对中小学生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发挥中小学课程教材在革命文化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语文学科注重以文化人、立德树人,是落实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课程,在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收录的革命传统作品中共有三篇诗词,分别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郭沫若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闻一多的《红烛》,因此将这三篇课文设为基础阅读篇目,进行组合阅读教学设计。引导学生聆听革命领袖、革命家和文学家为中国的命运所发出的呐喊,感受诗人的革命情怀,内化为自己的青春动力。

一.教学设计说明

(一)把握课标要求,确立核心任务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文化传承与理解”中,对于继承和弘扬革命文化提出了直接要求。十八个学习任务群中有两个任务群涉及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的学习和研讨,要求学生通过诵读革命先辈的名篇诗作,体会崇高的情怀。[1]同时,要进一步认识中国革命的历程,加深对中国革命传统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激发热爱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2]对于诗歌教学,课标同样提出了要求:学生应了解其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从语言、情感等多重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了解诗歌写作的一般规律,提升审美鉴赏和表达交流的能力,陶冶性情,培养高尚的艺术品味。[3]

三篇革命传统诗词所在的单元是统编本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阅读与写作是学习本任务群的两条路径。由于这三篇革命诗歌性质的特殊性,同时属于“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任务群,课标要求:从革命先辈的名篇诗作中把握作品内涵,理解作者创作意图,获得审美体验。两个任务群,前者指向学习路径,后者指向价值定位。

结合课标对任务群的要求及教材中单元导读的内容,确立如下学习目标:

1.诵读诗词,结合写作背景,理解其中运用意象抒发感情的手法,体会诗歌的语言魅力。

2.赏析意象,感受革命传统诗歌意蕴的丰富性与典型特点,提升审美能力和思维品质。

3.学写诗歌,发掘革命传统诗歌的当代价值,加深对革命文化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与思想深度。

(二)确立总体设计,构建任务框架

1.总体设计

本设计以课内的三篇课文《沁园春·长沙》《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为基础阅读篇目,将三篇革命传统诗歌进行组合阅读教学设计,学习重点在于通过鉴赏诗歌语言、品味意象,引导学生感悟先辈情怀、传承革命精神。本教学设计中的阅读材料分为两类,除三篇课内阅读材料之外,还有课外阅读材料。课外阅读材料主要来自于课后的学习提示及单元学习任务,以及与本设计内容相关的经典革命传统作品。

在语文核心素养方面,教师根据革命传统诗歌特殊的文化背景,运用社会文化语境教学法,从革命传统诗歌的时代背景入手,引导学生体验诗歌所描绘的情境,解读诗人情感,掌握“知人论世”的诗歌品读方法。以任务驱动学生整合多篇诗词中的意象,比较异同,体会诗人不同的表达与相同的革命情怀。同时在人文素养方面,通过发掘诗歌情境、领略革命情怀,充分发挥革命传统诗词的育人价值,树立学生文化自信。

2.任务框架

基于以上教学设计,设定高中革命传统诗歌作品组合阅读教学设计任务框架如:第一阶段:联系时代背景,掌握写作意图;第二阶段:鉴赏诗歌意象,解读革命情怀;第三阶段:思考当代价值,树立文化自信;第四阶段:学写革命诗歌,传承伟人情怀。本设计核心任务为,在鉴赏诗歌意象的同时传承革命精神。

二.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阶段:联系时代背景,掌握写作意图

任务1.自由朗诵《沁园春·长沙》《立在地球边上放號》《红烛》,在诵读中体会诗作意境与诗人情感。

设计说明:

“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要求教师应提供阅读策略指导,让学生通过阅读感知诗词语言的妙处。[4]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阅读积累的丰富语言材料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继而被学生运用到写作中去。

朗诵诗歌是体会诗人情感的有效途径,学生在朗诵的过程中不仅能主动积累语言文字、掌握诗词释义,还能在处理朗诵语调的过程中把握诗人情感。特别是学习《沁园春·长沙》这一类具有深刻思想内蕴的革命家的诗词,学生需要在学习活动中积累相关背景知识,并结合写作背景品味词中活泼灵动的意象、想象丰盈深邃的意境,领略革命家的爱国热情和改造世界的雄心壮志,即通过对诗歌内容的基本把握奠基理解革命情怀的基础。

任务2:结合课后学习提示,查阅资料,了解诗人的革命经历及诗作的创作情境,制作作品信息表。

设计说明:

革命诗歌呈现的历史画面定格在革命战争年代,无论是英雄人物、革命事件,还是时代环境、革命精神,对当下的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遥远的。[5]《沁园春·长沙》《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都是诠释革命精神的诗作,虽然学生对其作者并不陌生,但是学习这三首诗歌,还要让学生了解到诗人当下的创作背景,沉入文本产生的社会历史情境,才能理解诗人情感。

初读诗歌时,学生对诗歌内容会有整体把握,继而教师提供与作者相关的知识。在了解相关知识的过程中对话作者,减小作品本身具有的时空障碍和文化差异。构建对话,需要追踪作者的生活经历,还原作品的写作背景。[6]具体做法是结合教师提供的资料,借助填表格的形式引导学生梳理内容,然后师生一起交流核对,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诗歌内容。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创作作品信息表时发散思维,但应包含以下主要内容:作品名称、诗人、创作背景。

第二阶段:鉴赏诗歌意象,解读革命情怀

言明象,象达意。反复诵读诗歌,从梳理出的“意象”中比较不同作品中不同形象所蕴含的情感。

任务1.教师明确“意象”含义,要求学生分别梳理出三篇诗歌中使用的主要意象。

设计说明:

革命传统诗歌由于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及体裁,布置任务时要从意象选择、诗歌语言特点的角度引导学生。教师首先要向刚步入高中学习阶段的学生解释“意象”的含义,明确意象是诗人创作诗歌时选择的情感载体,能够反映诗人的心境。

任务2.秋士易感,古诗中多有基于“秋”的悲剧性渲染,《沁园春·长沙》是现代人所作的旧体诗词,这首词与古代“悲秋”诗词相比,体会作者不同的情感,本任务可以分两步完成:

1.梳理《天净沙·秋思》、《渔家傲·秋思》、《野望》的意象,与《沁园春·长沙》中的意象作对比,说明这些意象的不同特征。

2.总结《沁园春·长沙》中的秋天特点。

设计说明:

《沁园春·长沙》是旧体诗词,学生对于其形式并不陌生。这一环节设置的任务重点是让学生分析出,诗人对湘江秋景的描写是如何表现出强大的斗争精神的。

在《沁园春·长沙》中,“万山”辽阔,“鹰击”矫健,“鱼翔”自由等,这些意象具有生机勃勃和宏大的特征。诗人从大自然中富有生命力的万物,联想到同在这片苍茫大陆中的苦难人民。在古代的悲秋诗词中,诗人使用“枯藤”、“昏鸦”、“雁”、“落日”等一系列具有同质性的意象,塑造了凄清的秋日氛围。

通过将现代人所作的古典诗歌与古诗中的经典意象进行对比阅读,回顾第一阶段的历史背景,理解为何《沁园春·长沙》中的秋天具有与传统“悲秋”诗词不同的特征,交流诗人的情感差异,从而让学生了解古典意象的新意蕴,即诗词中蕴含的革命性和人民性。

任务3.《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意象的组合给你怎样的感受,了解时代背景,思考为何诗人传递了这种感受?

设计说明:

理解诗歌意象是学习诗歌的重要环节,本任务设计解决两个问题,即引导学生从意象的选择中明确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语言美;运用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置身诗境,产生共鸣。

首先从“无数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滚滚洪涛”、“力”等气势磅礴的意象中感受诗人的激情,其次将这种激情与创作背景相结合,明确这种激情实际是诗人勇猛的革命精神。

任务4.《红烛》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同属新诗,了解诗人的创作实践,从诗歌语言风格方面分析两篇诗歌异同。

设计说明:

《红烛》和《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都是现代诗歌,前者语言风格慷慨悲壮,后者雄奇豪放。比较语言风格对已有基础赏析知识的学生来说不难,重要的是能够从比较诗歌语言风格的活动中,了解新诗的发展背景,学会将作品放到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去理解。

任务5.比较三篇诗歌中的主要意象、语言特点和所体现的情感内涵,制作诗歌比较表。

设计说明:

意象是诗人情感的触发点,学生在完成前四个任务后,对先辈的革命理想有基本的了解,并且产生了比较的意识。任务5是整合三篇诗作中的主要意象、语言特点和情感内涵,通过制作诗歌比较表,学生可以突破单篇阅读的局限,把握革命传统诗歌暗含的关联。个人完成表格后,可以与小组成员互相交流,发现差异后,还可以从差异中比较、完善。

诗歌比较表应围绕三篇革命传统诗歌作品的主要意象、语言特点及情感内涵进行制作。

第三阶段:思考当代价值,树立文化自信

任务1.全班同学根据人数平均分成五个小组,每个小组分选择一篇作品,小组经过交流之后选出代表参加班级诗歌诵读会。

设计说明:

朗读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一同思考问题的方式,在对诗歌整体已有所把握之后再次朗读,既能帮助学生发展语言表达能力,还能获得审美体验和情感升华。

活动设计示例:

时间:15~30分钟。

選择篇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闻一多《红烛》等革命传统诗歌作品。

诵读设计:

①人数上可以选择单人诵读或小组成员合作诵读;

②形式上可以选择朗诵、吟诵等;

③设计上可以加入配乐诵读、制作服装道具等。

任务2.寻找其他革命传统诗歌,分组归纳革命题材诗歌在朗诵时的共性,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设计说明:

在注重德育的教学中,也要注意学科本位知识,“品味言语的独特魅力,习得优美的表达范式,培育基本的语文素养,是语文学科的本质要求。”[7]

本设计中的学习任务是以发掘革命诗歌特点、领略革命伟人情怀为逻辑进行设计的,在完成一组组为解决核心问题设计的任务中,学生逐步梳理出革命诗歌的特点:反映时代变化,抒发革命激情,具有刚健壮阔的力量美和崇高美。

在完成此任务时,可以进行小组合作,每位同学在发掘革命诗歌特点后,小组内进行汇总。每个小组派一位代表在班级里分享本组发现的特点,并选择一篇进行朗诵展示。

任务3.百年前革命诗歌的出现,是当时的青年为了呼应世界范围内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及文学热情的高涨,具有限定的时代意义,同属青年,你对于革命诗歌的当代价值有何看法?

设计说明:

革命传统诗歌是中国革命艰辛历程的艺术再现,完成这一任务可以结合社会历史实例和其他革命传统诗歌进行探讨。例如学习《红烛》中为了信念不惜奉献自身的“红烛精神”,可以结合在抗击疫情中支援其他地区的志愿者的事例来谈。

学生需要先搜集相关资料,继而从当代需要的角度来谈谈自己对于先辈革命理想的理解和传承革命精神的做法。

第四阶段:学写革命诗歌,传承伟人情怀

本阶段是基于学生对革命诗歌特点和诗人们革命情怀有了解之后进行的思想深化,透过诗歌去认识詩人身上所折射出的思想内涵和精神。革命传统诗歌在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发掘革命传统诗歌的当代价值是本设计要完成的重要任务。

任务:以“传承革命情怀”为主题,尝试写一首诗,注意诗歌中的情感、音韵及意象。

设计说明: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并不是一种抽象的东西,而是与特定语境相适应的具体的言语交际能力。”[8]《沁园春·长沙》中诗人澎湃的情感、《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雄奇奔放的韵律、《红烛》中层层渲染的意象,都是在凝练、含蓄的诗歌语言中表现出来的。

学写诗歌是在前三个阶段的基础上对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出的更高要求,学生在完成本活动时既能掌握革命传统诗歌的特点,还能深化对革命情怀的理解,诗歌中百年前的革命情怀传承到今天,就是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学设计小结

首先,主题明确,重点突出。本设计所选择的三篇诗歌以“鉴赏意象之美 感受革命激情”主题将其串联,通过对课标及教材的分析,确立了通过鉴赏诗歌语言、品味意象,引导学生感悟先辈革命情怀、传承革命精神的任务设计,便于教师教学时把握课堂重点。

其次,任务层递,逻辑性强。设计中四个阶段任务是在完成核心学习目标的基础上进行的,从时代背景切入,以鉴赏意象为突破点、以感受革命激情为升华点,最后落实到写作训练上,学习内容层层递进,符合学生思维过程。

最后,读写结合,联系生活。教学设计中除了注重学生的阅读学习外,在主题升华阶段还安排了写诗的任务。学生在写诗的过程中通过运用语言文字、融入深刻思想,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深刻体会作者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感悟到自己正与祖国同成长,共命运,坚定民族文化自信的信念,激励自身在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实现审美鉴赏与创造的目标取向。

参考文献

[1][2][3][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22,28,17,18.

[5]陈建先.革命诗歌意境教学的三个视角——以《七律·长征》教学为例[J].语文建设,2022,(08):45-48.

[6]魏荣葆.以创造诠释“青春的价值”——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学习活动探索[J].基础教育课程,2020,(20):5-10.

[7]王俊珍.语境差:初中语文革命传统作品教学困境与突破[J].语文健设,2022,(09):74-77.

[8]孔凡成.语境教学: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J].语文建设,2014,(04):22-24.

本论文为2022年黄冈师范学院研究生工作站课题《文化自信视域下高中语文革命文学作品教学研究》(项目编号5032022009)项目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

猜你喜欢

诗歌教学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探索
初中英语诗歌教学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