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施笃姆《白马骑士》中人与海的关系

2023-06-29邹淑雨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3年6期

邹淑雨

内容摘要:汉斯·特奥多尔·施笃姆是德国诗意现实主义的代表,他的作品致力描写人与自然之间的复杂关系。在《白马骑士》中作者同样对人与海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探讨,既体现了人对海的野心,也展现了人在自然面前的无力感。这部作品主要讲述了主人公豪克·海恩立志修筑堤岸,抵御海潮,但由于周围人的不信任和自己的私心,最终酿成堤岸倒塌,潮水涌入村庄的惨剧。本文通过对《白马骑士》文本的分析,佐以作者自身的海洋背景,尝试探究其文本中人与海之间的关系,并从中得出一些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启示。

关键词:施笃姆 《白马骑士》 人与海的关系

汉斯·特奥多尔·施笃姆(Hans Theodor Storm 1817-1888)是19世纪德国诗意现实义的代表。他的作品大多以小人物为中心,偏好以小镇乡村为故事背景,他以诗意的笔触,“把自己对社会的观察建立在美的想象上,极力把平凡生活表现得富有诗意和美感。”同时他也致力于在文章中刻画人与自然的矛盾以及人在自然面前的无力感。

《白马骑士》(1888)是施笃姆辞世之年完成的一部中篇小说,是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的故事发生在德国北弗里兰斯县(Nordfriesland),该县位于北海沿岸。主人公豪克·海恩(Hauke Haien)是农夫的儿子,但他自幼的志向却是修筑堤岸,抵御海潮。成年以后,他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肯干坐上了堤岸指挥的位置。新堤岸建成后不久,就出现了缺口问题。由于村里人的不信任和豪克自己的私心,他妥协接受了不稳固的修缮措施,最终酿成海潮冲破堤岸,洪水带走全村的悲剧。

本文通过分析《白马骑士》这部作品的文本,结合作者自身的背景知识,试图提炼出这部作品中体现的人与自然,以及人与海的关系。

一.施笃姆与海洋的关系

(一)施篤姆的海洋背景

《白马骑士》的作者特奥多尔·施笃姆于1817年9月生于胡苏姆(Husum),该市位于今天的德国石勒苏益格-赫尔斯泰因州(Schleswig-Holstein)的北弗里斯兰县(Nordfriesland),是一座北海沿岸的港口城市。施笃姆自幼就与海结缘,18岁时举家迁至吕贝克,同样是海滨城市。中学毕业后他先后在基尔和柏林的大学学习法律,但他对自己的家乡胡苏姆,对北海始终无法忘怀,于是大学毕业后选择回故乡工作。后来他因抗议丹麦的兼并计划被迫辞去家乡的工作,辗转至波茨坦、海利根施塔特生活。直到1864年,他才终于回到胡苏姆。他始终在胡苏姆担任法官直至1880年退休,与他深爱的故乡和北海待在一起。

(二)施笃姆诗歌中的海洋元素

除了小说散文,施笃姆一生中同样创作过不少脍炙人口的诗歌,他的诗歌极少谈及政治,主要是写他故乡的自然景色或是乡野生活。且由于作者自身的海洋背景,他的诗歌也常有关于海的内容,比如他的一首小诗《城市》(Die Stadt):

Die Stadt

[1]Am grauen Strand, am grauen Meer

Und seitab liegt die Stadt;

Der Nebel drückt die D?cher schwer,

Und durch die Stille braust das Meer

...

[2]Es rauscht kein Wald,es schl?gt im Mai

Kein Vogel ohne Unterlaβ;

...

[3]Doch h?ngt mein ganzes Herz an dir,

Du graue Stadt am Meer;

Der Jugend Zauber für und für

Ruht l?cheld doch auf dir, auf dir,

Du graue Stadt am Meer.

全诗篇幅简短,仅十五行,分为三节。第[1]节描写了一个坐落在海边的小镇,他的周围是灰色的沙滩以及灰蒙蒙的大海,浓雾压着屋顶,四处笼罩着阴郁的气息,万籁寂静中只听得到海的咆哮,渲染出一幅消极落寞的景象。第[2]节进一步加深这种阴郁的氛围:明明是五月,这里的森林却毫无生气,鸟儿也不愿在此栖息,这座城市仿佛没有生命存在一般地空旷和孤寂。但情绪到了最后一节,即第[3]节时却突然发生转变:不过我依然心系你,你这座海边的灰色城市,你的荣光永存,我会永远与你为伴,你这座海边的灰色城市。短短的十五行中,作者通过层层渲染、最后转折来突出自身对这座海边城市,即对自己故乡的热爱。诗句并不是句句写海,但是却句句与海相关,表达了作者本人对海的深切情感。

作者本人对海的深切情感,同样体现在他的小说中,比如本文分析的文本《白马骑士》中,海洋在作者的描绘下时而可怖骇人,“震耳欲聋的怒涛,拍打着堤岸,并把整块整块带草的泥土,卷进了大海”,仿佛只要是胆敢靠近它的生物都会被尽数吞噬;“轻盈的西北风,不时迎面吹来,新海塘西北两端的潮水,激起了朵朵浪花”,就像看着大海在“跳舞”一般。在施笃姆的笔下,海就像是有了人的情绪,令人神往又恐惧。这也是基于作者自身对海的了解,才使得海的形态在作者的描述中皆能生动形象。

二.《白马骑士》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作为两个矛盾的主体,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随着人类的认知水平变化而变化的。最初人类还不了解自然,倾向于对自然神化,因此最初的人与自然关系是人类敬畏自然。而随着人类的认知和科技水平逐步提高,对自然的了解逐渐深入,人类开始凌驾于自然之上,肆无忌惮地掠夺自然的资源,此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极不平等的。而人类社会发展至今,人们已经深刻意识到不尊重自然会带来何等严重的后果,因此当今社会的主题应该是如何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同样的,人类最初也敬畏海洋,历史上有很多海妖海怪的传说,它们让路过的船只迷航,使人类陷入无法抗拒的诱惑。而随着人类海洋知识的丰富,人类开始大量捕杀鱼类资源,往海洋中排污水,抑或是填海造陆等,这些行为本质上对海洋系统都是深重的伤害。人们也应在人与海的关系间寻找一个平衡点,以期达到生态文明要求的可持续发展。

(一)畏惧自然,却不够尊重自然中的生物

《白马骑士》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较为复杂的。海边的人们靠海而生,为了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想要努力征服自然。但同时由于落后的生产发展以及技术和学识的缺失,他们本质上又十分畏惧自然。《白马骑士》文本中,村子里的很多鬼怪传说都是与自然相关的,大部人并不了解自然,于是保有对自然未知的恐惧,自然对于这里的人们是充满神秘感的。他们在夜晚看到浓雾中捕食的海鸟会想:“它们难道都是落水鬼的幽灵?”海鸟之所以在夜晚显得巨大可怕,只是因为它们处在朦胧的雾气中,但人们却乐于将这些未知的自然现象神化魔化。同样的海鸟捕鱼现象还被神秘化为美人鱼现身,“它大声剧叫,两只鱼手,在它那蓬松的硬发上,不住乱抓……即使在很远的地方,也能听得到它发出嘎嘎之声,犹如在祈祷那样。”这段描述中海鸟捕食的场景被人们的传说传得拟人化,但我们仍能从“嘎嘎声”中分辨出这应是海鸟的叫声,这一点也同样被主人公豪克识破,他受过一定的教育,因此这样的传说在他这里是不受用的。

但即便是具有一定学识的主人公豪克也未能形成良好的自然观,他可以为了开心就随便捡起石头打海鸟,也可以因为隔壁家的大肥猫抢了他的玩物,就把这只畜生活活掐死。更不用说本身就无太多学识的大部分村民,他们依赖传统旧俗过活,认为修建新的海塘必须要“把个有生命的东西扔进去”,才能保证这个海塘修得屹立不倒。甚至在他们眼中,人都是相互不平等,过去扔活物都是购買吉普赛人的婴儿,现在买不到了,自然要扔个活狗下去不可。人就像自然的主宰一般,可以决定周遭生命的死活,他们并不尊重周遭的生物,只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利益来决定它们的命运。

(二)与自然和谐相处

尽管文章中大部分是伤害自然的例子,但也存有部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实例。比如上文提到的埋狗事件,最后就是主人公豪克顶着众叛亲离的压力,救下了这条小狗,往后这只小狗成了豪克女儿温克的好友。他还买回了没人要的瘦弱白马,即便村里人都在说这只白马不祥,他也一直养在身边。文章中有许多他与白马互动的描述,对于豪克而言,白马并不仅仅是他的坐骑,还与他有密切的联系。“他不仅在当天晚上,亲自喂了那匹白马,就是在往后的日子里,也回回事必躬亲”,白马也积极回应着豪克对它的好,除了豪克,没有人能骑得了它,“当那雇工正想翻身骑到它背上,它却猝不及防地往旁边一闪……一双漂亮的眼睛,注视着它的主人。”“马匹与它的骑者,宛如融为一体的东西。”

还有豪克的女儿温克,她虽生来智力有欠缺,无法回应人的感情,却能够与动物们打成一片。被豪克救下的小黄狗和她成了朋友,“简直是不离左右,形影相随。”除去这只小黄狗,她还有一个玩伴,是一只海鸟。最初她还有些害怕,但后来竟也开始与海鸟作起了游戏,“只要她脑袋从门缝里探了进来,那鸟儿就向她飞去,甚至停在她的头顶或者肩上”。小温克甚至会对动物产生对人没有的关怀,她父亲曾经打死的大猫被隔壁家老妇做成了皮毛,温克第一次见到就用小手不停地抚摸,就像在摸真的小猫一般,露出怜悯的表情,嘴里念叨着:“可怜的猫儿啊!”这些事例都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模式。

人与自然的关系本就不应该是剥削与利用的关系,而应是相互依存一体的关系。自然的力量是无法抗拒的,人无法战胜自然,必须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

三.《白马骑士》中人与海的关系

《白马骑士》中主人公豪克是“人类”,海是“自然”,他们分别作为这两个大类的突出代表在文章中产生联系。并且他们之间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豪克这个人物的成长不断变化的,下面将他们之间的关系变化按照主人公豪克的成长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分开论述分析。

(一)青年时期——立志修筑堤岸,妄图征服大海

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逐渐在欧洲部分地区兴起,人类的生产技术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此时也正是资本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发展兴盛的时期,人类从自然中无节制地攫取资源,试图证明人类是世界唯一的中心,尝试使用新兴的技术控制、征服自然。德国虽发展较晚,但19世纪时也已进入工业化时代。

主人公豪克作为这个时期的产物,他的身上是带有较深的人类中心主义色彩的,他自幼就学习科学知识,企图通过近代的技术修筑新的堤岸,以达到抵御海潮的目的。这时候,他还坚定地认为只要建出一座新的堤岸,大海就“什么事也干不了!”他的野心十足,时常守在岸边观察海水的涨落,先是在脑中思考新堤岸的位置,接着就接来粘土,自己做出不同堤岸的模型,模拟波涛拍岸的情形。无论刮风下雨,豪克都一直坚持着他的研究,“其余的工人,归心如箭,他却与众不同,依旧坐在堤边靠海的地方,……观察着北海的混浊波涛,它们一浪高一浪,不断拍打着堤边的绿草。”他在前任指挥家当小工时,就能够把海塘的相关事宜处理得很好,时刻注意着大海和堤岸得动静。反应出在这个阶段,人与海的关系尚处于人类认真认定自己能够战胜大海,非常以人类自我为中心的时期。

(二)壮年时期——为自己的利益和虚荣利用大海

人类和自然同属一个世界,人类出于本能想要发展自己,就势必会与自然产生纠葛。而在处理这种纠葛关系时,人类总是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不考虑自然与人类之间利益的平衡关系。豪克在自己当上堤岸指挥之后,时常盘算这个工程能给自己带来多少获利。若是周围都围上了新堤栏的话,“岂不成为一片良田美池,到那时真是大有可为!”挡住海洋,将原本生态的区域划归给人类,人类总是惯于去攫取自然的资源为自己所用。成年后的豪克野心不再局限于修筑堤岸,让大家能给安居乐业,而是“为了夺取这块土地,他必须工作,必须斗争!”他所做的这些事虽带有为大家谋幸福的结果,但本质上是出于自己的私利。

而豪克的私心也成为最终导致悲剧的原因之一。堤岸修筑好之后,某天豪克巡视时发现新塘和旧塘衔接的地方出现了一个洞穴,海水源源不断地流进来。豪克认为这是自己最初修筑新塘时考虑不周全才出现了如此大的隐患,加之本就没太多人支持他修筑新塘,他特别害怕一点小错就会让自己修筑新塘的合理性被摧毁。他马上想到,若是因为这个隐患酿成大祸,人们一定会把自己建的新堤岸全部凿穿以保全旧堤岸和旧圩地上的生命财产,到时候“你的圩地,你的豪克-海因-圩地,一定要被毁掉;同时你的海塘,也势必被凿穿!”豪克带着势必保住自己圩地的私心,选择了同意村民们提出的不太稳固的修缮措施,留下了巨大的隐患。

(三)失败时期——幡然醒悟,人类无法战胜大海

前两个时期中人与海洋的关系似乎都是人类占了上风的。但到第三个时期时,豪克内心中人类必能战胜海洋的想法却开始动摇,甚至最后彻底崩塌。人们各自怀有自己的私心,而海洋的反击也来了。“塘后的大海,变得越发的桀骜不驯,发出重浊的怒吼,仿佛要把世上的一切,一口吞下腹内似的。”海的震慑力十分强劲,豪克的心里此时开始动摇,他开始意识到人类不是自然的中心:“人类的一切强权,这儿是无能为力的,目前主宰着这黑夜的,似乎是死亡和虚无!”接着豪克骑马到岸边,去看他的豪克-海因-海塘的情况,看到人们真像他预想的那般在凿穿他的海塘,但潮水来势汹汹,原本人们想守住的旧堤也被冲毁,此时豪克的心境接近绝望,但想到妻子和女儿尚在安全的地方,还尚有一丝安慰。“但是,狂风和大海,都没有丝毫恻隐之心!”最后还是将他的妻子和女儿一并卷走。此时豪克已是彻底绝望。他终于明白,靠人类的力量是战胜不了大海的,于是骑马冲进大海中,葬身海中,“桀骜不驯的大海,……已把那块旧圩地,变作了一片汪洋。”

《白马骑士》豪克对海洋的挑战以悲剧结尾,似乎也预示了作者对西方传统价值观中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批判,人类不是自然的中心,无法真正做到控制自然。这一点也是我们在考虑人与自然关系时应当时刻注意的,自然对人类一贯采取的是宽容的态度,但人类不能因为这样就为所欲为,这样势必会酿成大祸。我们应当去努力寻找人类与自然相处之间的平衡点,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白马骑士》作为一部以海洋为母题的作品,唤起人们对人与海、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我們应当时刻关注人与自然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这部作品给人类以启示,要尊重自然,不可轻视自然的力量,要以切实行动努力达到人类自身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Strom, Theodor. Der Schimmelreiter[M]. Berlin: Insel Verlag, 2020.

[2]皇甫宜均. 诗意现实主义的感性体验——评施笃姆作品中意境美的描写[A]. 西安: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9(3): 74-78.

[3]Deutsche Lyrik. Die Stadt.[EB/OL].(2003)[2022-11-13]. Die Stadt (1851) - Deutsche Lyrik.

[4]史托姆. 白马骑士[M]. 王克澄,译.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259-411. 译自:Strom, Theodor. Der Schimmelreiter[M]. Berlin: Bauverlag, 1956.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