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任务群的支架式教学法
2023-06-29戴家栋
戴家栋
内容摘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学习任务群。目的是“在‘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任务群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加深对中国革命传统的认识和理解、激发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进一步提升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但由于该任务群的选修地位,目前存在着教师不够重视、套用必修任务群的教学方法等问题,结合该学习任务群的特点笔者认为将支架式教学法贯穿到整个任务群的教学中,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伟大的革命精神,切实有效提升研究性学习能力。
关键词:革命精神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 学习任务群 支架式教学法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学习任务群。目的是“在‘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任务群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加深对中国革命传统的认识和理解、激发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进一步提升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但由于该任务群的选修地位,目前存在着教师不够重视、套用必修任务群的教学方法等问题,结合该学习任务群的特点笔者认为将支架式教学法贯穿到整个任务群的教学中,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伟大的革命精神,切实有效提升研究性学习能力。
一.“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学习任务群成为教育热点的背景与实际教学状况
(一)提出背景
1.时代背景
2022年8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辽沈战役纪念馆时指出,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确保红色江山后继有人、代代相传。2022年12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上发表重要文章《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革命传统和作风,弘扬延安精神》,总书记在文章中指出要把老一辈革命家和共产党人留下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传承好发扬好。传承红色基因和革命传统的最好方式就是学习中国革命传统作品。进行革命传统教育,通过分析与鉴赏革命传统作品,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的表达与运用能力,同时体会革命传统精神。近年来,随着西方不良思潮和价值多元化的冲击,一些学生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观偏移等问题,这更体现了学习传承革命精神的重要性。
2.学科背景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创新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新课标新增了“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学习任务群,对传承伟大革命精神,发展学生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等做出了规定。2021年1月,教育部印发了《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对中小学革命传统教育目标、内容、方式等进行了顶层设计,也为实现革命传统教育整体化、系列化、长效化指明了具体方向。
(二)“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学习任务群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由于“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是一个选修学习任务群,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不够重视、套用必修任务群的教学方法等问题,无法有效达到加深学生对中国革命的认识与理解、激发爱国情感、提升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等学习目标。主要分析的数据引用自何韵斐在其2020年论文中和李孟珈在其2022年论文中进行的部分调查结果。从何韵斐的调查结果来看,新课标中两个“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任务群教学存在许多问题,例如有的教师的教学观念较为落后,难以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仍采用陈旧的教学模式。在学生方面,由于中国革命传统作品背景与现阶段学生所处时代有一定距离,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保持很高的阅读兴趣,无法很好地理解革命传统和先烈的思想感情,甚至会产生误解。从李孟珈的调查结果来看,当前中国革命传统任务群教学存在教学内容与资源缺乏整合性,教学任务缺乏情境性,学习方法过于低效以及语文、历史、政治三类课程缺乏联结四个弊端。
二.“中国传统革命作品专题研讨”学习任务群应用支架式教学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中国传统革命作品专题研讨”学习任务群应用支架式教学法的必要性
1.中国传统革命作品的时代性
中国革命作品具有时代性。众多中国革命经典著作都是以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背景为依托,描述近代中国所经历的苦难,以及先辈们的奋勇抗争历程,体现了先烈们不畏牺牲、为国为民的崇高革命精神。而现阶段的高中学生所处的时代背景是和平与发展,与革命作品的创作背景有一定距离,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同时学生在阅读学习革命经典作品时由于不能很好地理解内容导致自身无法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会逐渐感到枯燥乏味,学习兴趣下降。
正是因为“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学习任务群具有时代性的特点,通过创设“支架”帮助学生理解中国革命经典作品是必不可少的。针对目前该任务群的教学现状,有必要采取支架式教学的方法,在教学革命传统作品这种具有时代性的作品时,为学生补充时代背景,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解答学生难以理解的革命传统,带领学生感受革命先烈身上崇高的革命精神显得尤为重要。
2.新課标对“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学习任务群的描述蕴含了支架式教学的理念
笔者引用何克抗教授从维果斯基“最邻近发展区”理论出发对支架式教学的定义,来找出在该学习任务群中蕴含的有关支架式教学内容的表述,何克抗教授认为“支架式教学的五个基本环节依次是搭建支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从学习任务群中学习目标与内容和教学提示的表述来看,教师选择合适的“支架”进行支架式教学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二)“中国传统革命作品专题研讨”学习任务群应用支架式教学法的可行性——支架式教学法有着科学合理的理论基础
支架式教学法与中国传统革命作品的结合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下面分别从建构主义理论、社会文化发展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等方面具体论述。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求学生用探索法、发现法去构建知识的意义,不仅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还强调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这些建构主义的主要内容体现出了研究性学习所追求的理念,不论是从学习者、教师还是学习环境,都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充实的理论依据。
2.社会文化发展理论
社会文化发展理论认为人的心理发展是人类的经验借助词语等形式在社会交往中传递的过程。社会文化理论下的学习则体现为:在能力更高或学识渊博的人影响下,儿童的思维方式以及对情境的认知逐渐发生改变,心理机能逐步得到发展。
3.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斯基提出了儿童能力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现有的发展水平(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在教师或能力较高者帮助下儿童能够达到的潜在发展水平,两种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被称为“最近发展区”,要想实现学生的发展,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在最近发展区内对学生进行引导、促进,帮助学生达到潜在水平。
三.支架式教学法在“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学习任务群中的注意原则和实施建议
(一)支架式教学法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原则
1.适量原则
教师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提供学生学习需要的支架是必须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提供的支架越多越好。过多的支架会让学生产生依赖心理,降低学习动力;过少的支架会让学生的学习进度产生脱节,学生无法很好地将前后学习内容串联起来,同样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动力。因此,只有在适当的教学时机提供合适的支架才能真正起到有效作用。过多或过少的支架只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2.动态原则
教师在学生需要的地方及时搭建支架,在不需要时要及时撤去,且相同的支架可以重复多次使用。这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支架的存在与否完全取决于教师自己,而教师则必须要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水平来判断当前的支架是否需要更换或撤离。学生的学习过程就像在搭建一座房子,教师就好比是工地上的起重机。因此在整个房屋的修建过程中,教师对支架的运用都必须一直是动态的。
3.对话原则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判断学生当前所处的发展水平,以及选择需要构建的支架等都必须通过与学生的对话来达成。建构主义教学思想强调在课堂上要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则以引导者的身份来帮助学生学习。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必须以尊重为前提,教师通过对话接收学生传达的教育信息,以此来决定下一步需要构建的支架类型,而不是全程采用旁观的方式来参与教学过程。
(二)支架式教学法在“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学习任务群中的实施建议
1.选择适当的革命经典作品和研究题目
学生阅读的革命经典作品和确定的研究题目要与学生对中国革命的认识水平相关联。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结合新课标对该学习任务群的表述中多次提到要选择反映革命传统的代表性作品和帮助学生确定适合的研究题目,因此教师要事先了解班上每个学生关于革命传统的认识水平。根据每个学生关于革命传统的已有认知,以及结合学生自身的兴趣方向,师生共同讨论决定阅读的革命经典作品。这样学生不但能提高阅读和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进行深度阅读,更能创设一种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在知识建构过程中师生保持良好的交流状态。例如学生如果在之前阅读过相关革命作品,对中国革命传统有一定的了解,且自身对小说这一文体特别感兴趣,那教师就可以推荐学生阅读《红岩》《红日》这一类的革命小说。相反,如果学生在之前很少接触革命作品,且阅读兴趣较低,那老师就可以推荐学生选择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诗文集,例如《毛泽东诗词集》《女神》等,诗词较小说等文体字数较短,且每首诗词单独成文,可以每天深入阅读理解其中一首,深刻体会其中的革命精神。根据每个学生自身的不同特点进行不同文体、不同深度的革命作品阅读,能使学生的阅读兴趣更高,对作品的理解更加深刻。
2.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开展跨学科教学
革命经典作品具有时代性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在搭建支架时要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而革命经典作品同时具有真实性,创设教学情境时也要注重情境的真实。所以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入情境,教师应当分析当地的课程资源,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带领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博物馆,访问革命前辈、英雄模范人物等活动,深化学生对中国革命历程的切身体验。例如,学生如果选择阅读《小兵张嘎》就会发现书中有很多描写在芦苇荡中战斗的情节,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沙家浜革命教育基地,观看《沙家浜》革命现代京剧等来辅助学生理解书中内容,同时又可以开拓学生的阅读视野,使学生的研究视角并不仅仅局限于一部革命著作上。教师带领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来理解革命著作,其实也是一个跨学科教学的过程,主要是语文、历史、政治三门学科的融合。开展跨学科教学,能够提升革命传统教育的教学效率。另外,在开展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邀请历史与政治学科的教师共同组成教师指导团,参与到学生研讨的环节中,担任学生学习情况评价的评审员,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兴趣发展与学习实践平台。
3.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支架式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建构学习的能力,所以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同时考虑到该学习任务群是选修学习任务群,相对于必修学习任务群提出了更高的学习要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逐渐引导学生学习整理研究资料的方法,做读书笔记和摘要;结合研究专题,进行调查、访问,提升思想认识水平和语言运用能力,最终通过自主研究性学习,撰写专题研究报告。例如学生如果选择阅读《红旗谱》这一类的长篇革命小说,小说中的人物众多,性格各异,且小说语言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这些都给学生开展阅读和研究性学习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在学习之初带领学生制定研究计划,确定研究重点,查阅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相关资料,养成边阅读边做笔记和摘要的习惯,最后教师逐渐拆除“支架”,放手让学生自主完成阅读研究。只有在支架式教学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才能使学生在今后阅读其它革命经典作品时都能通过自己的阅读研究来真正体会革命作品中崇高的革命精神。
综上所述,“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学习任务群能够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和语言运用能力,加深对中国革命传统的认识和理解,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进一步提升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支架式教学法作为一个理论体系完备,广经实践证明的有效工具,能够很好地贴近该任务群的教学实际情况,贯彻相关教学要求,达到相关学习目标。本文从“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学习任务群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结合支架式教学法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参考支架式教学法的相关优秀语文学科运用案例。探索出改善该任务群教学问题,促进该任务群良好教學的路径。支架式教学法在“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学习任务群中的运用不仅能够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理解和继承伟大的革命精神,还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锦州市考察辽沈战役纪念馆时的讲话[N].新华社,2022.
[2]习近平.《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革命传统和作风,弘扬延安精神》[N].求是,2022(24).
[3]李孟珈.中国革命传统作品选修专题研究性学习设计与实施[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22.
[4]何韵斐.“中国革命传统作品”学习任务群教学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20.
[5]袁峰.《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的编写意图和教学建议[J].教育研究与评论,2022(9):09.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