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破除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认知逆差”

2023-06-29黄艳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3年6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

黄艳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 认知逆差

初中语文传统文化的“认知逆差”主要是指在学生学习传统文化过程中,由于前置知识不足、缺乏语境理解以及文化背景的脱节等因素,导致对传统文化的理解难以深入,甚至出现误解或偏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以《经典常谈》为例,探讨如何有效地破除初中必读名著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认知逆差”。朱自清的《经典常谈》是一部系统介绍我国古代经典著作的书籍,共收录13篇文章,遵循古代经史子集的分类法进行编排。全书内容简洁精炼,既关注学术的深度与高度,又注重普及性和广泛性。通过阅读本书,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经典著作的精髓以及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内涵,从而为破除传统文化“认知逆差”提供有力支持。

一、初中语文传统文化学习的“认知逆差”现象及原因分析

(一)贫乏的古典文学积累导致理解困难

传统文化的内涵往往需要深入挖掘,涉及的知识面较为广泛,难度较大。学生可能会因此出现解读难度大、理解困难等问题,学生可能会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但收效甚微,出现了挫败感,导致学习动力下降。分析这些现象,本文认为主要是贫乏的古典文学积累。初中语文教材依据学生的理解水平点缀式安排通俗易懂的古诗文,在教学过程中即使老师补充背景材料也不足以让学生有深刻印象,更谈不上能够“知人论世”,学生难以全面理解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而且,符合中学生理解能力的拓展材料有限,难以让学生形成有条理的知识系统。

(二)应试功利心理导致学习方法机械化

在学习传统文化经典时,学生可能无法将有关人的性格塑造、社会风气的描写和道德品质培养的三个领域联系起来,形成全面的传统文化知识认知结构。出于应试的功利心理,古诗文的教学侧重于背诵、词语解释与句子翻译,忽略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多元性,以刷题来巩固的复习方式更让学生对古诗文形成刻板认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主要通过诵读、记忆等方法,缺乏思考和感悟。一方面,教学内容往往以语法、句型、词汇等形式出现,忽略了对文化背景、历史沿革等方面的介绍;另一方面,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在讲解时往往过于关注细节,导致学生对整体知识的把握不足。这样的教学方法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却使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了“零散、片面”的知识结构,缺乏对传统文化整体性和内在联系的理解,因为没有得到及时的指导和帮助,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却收效甚微,这种情况很容易让他们感到挫败。

(三)现代的社会情境难解传统文化作品

学生用现代的社会情境理解传统文化作品,容易产生误解或偏见,对其价值产生质疑,因此在学习传统文化中效果较差。一是学生在课堂上接触到的传统文化知识往往无法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情境相结合,使得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动力和兴趣。传统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知识割裂现象不仅影响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全面理解和领会,还导致了学生的语文能力普遍较低。二是诸如诗歌大会、字词听写大会等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缺乏创新和趣味性,使得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产生抵触心理;最后,虽然在校园环境中增加了传统元素如诗歌长廊、国学园等,但这些元素往往只是形式上的摆设,缺乏与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实际联系,传统文化的学习经常依赖于日常生活去理解,在此之中,如果安排过多的教学活动,没有正确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会导致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仍然难以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二、破除初中语文中传统文化的“认知逆差”教学策略

(一)立足经典文本,深入挖掘,横纵拓展传统文化内容

立足经典文本,深入挖掘,指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了解经典文本内容和学生知识储备,通过在经典文本中做好本身的讲解,让学生在阅读、借鉴和运用中得到提升,并能够对古代文化底蕴有更深刻的理解。其次,横纵拓展传统文化内容意味着在教学中加入多元化的知识比如历史、哲学、文化等领域的横向扩展,同时注重不同内容之间的纵向拓展,避免孤立知识点的信息碎片化认识。这种扩展式的教学应该依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教学进度让学生获得更全面且深入的知识体系,通过多种语文教学手段指导,帮助学生关注历史和现实的联系,提高他们在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能力。例如,设计“假如名著人物有朋友圈”的实践活动,通过虚构名著人物的朋友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名著中的人物关系、情感和人物性格等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引导学生在《经典常谈》谈到的文学作品中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物,假设他们有一个朋友圈。在纸上创作该人物的朋友圈,要求包含朋友圈名称+头像+发布内容+点赞评论。学生通过这种方式更好地理解和表达名著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这个活动让他们更容易地关注《经典常谈》的人物背景,通过探究文学作品或古代经典的诗词、小说、典籍等文本内部的递进、逻辑、联想蕴含的文化内涵,可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他们对古代文化的好奇心,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领会其深刻的思想内涵,从而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也积极地参与到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中,体验合作学习和创造性思维的快乐。

对于对古代文学感兴趣的学生,可以让其选择先读《诗第十二》《文第十三》这两篇文章。这两篇文章分别谈论了古代诗歌和文学的发展历程,以及文言文的特点和读者需要具备的阅读技巧。对于历史爱好者来说,可以选择先读《战国策》第八篇和《史记》(汉书)第九篇,这两篇文章详细介绍了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和汉代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读者也可以通过阅读这些文章,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和历史的发展,进一步培养自己的興趣。同时,在阅读过程中,也可以寻找新的兴趣点,由此扩展到其他部分。比如,在阅读《文第十三》时,读者可能会对战国时期的说客产生兴趣,这时候可以选择去读《战国策》第八篇,这篇文章详细介绍了战国时期的言官和说客的职责和作用。通过循着自己的兴趣来选择阅读的内容,可以使阅读过程更加有趣和轻松。

(二)立足课堂,多元教学,强化传统文化知识感知

在传统文化知识的教学中,可以采用形式丰富的教学方式,如常规阅读、互动讨论、写作、演讲等,以此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以《经典常谈》中《春秋》一篇为例。《春秋》是有关忠肝义胆、江山社稷、大义捍卫等伦理情感的描写,让学生思考,其中的道德因素对现实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比如:在现代社会,如何用传统式的道德价值观的定义家庭、个人、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行为准则与标准。《三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中有许多的成语、谚语、典故等,都在丰富和弘扬中华文化。让学生讨论如何将这些成语、谚语等内化,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贯彻和应用这些文化价值,论述它与现代社会发展的紧密关系。除此之外,还可以要求学生用思维导图,按照历史的脉络,梳理从仓颉造字开始,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四书、战国策、史记、辞赋等经典内容。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让学生把历史的脉络和经典的内容串联起来,有助于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强化感知。

(三)立足生活,实践教学,延伸课外建立第二课堂

传统课堂教学过于注重对于经典文本本身的解析和理解,而忽略了经典文本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没有结合现代生活去实践教学,这导致学生的阅读视野被限制在了篇章本身,而不能深刻理解篇章所蕴含的深层次含义。因此,在教学中立足生活,实践教学,延伸课外建立第二课堂可以使学生深入了解篇章背后的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有助于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篇章内涵,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以《经典常谈》为例,通过“阅读旅行攻略”活动,在学习完《经典常谈》后,针对同学们的兴趣、审美偏好以及阅读水平,选择一篇内容做一次阅读旅行攻略送给自己身边的同学。

“阅读旅行攻略”的活动单

一、确定阅读目的篇章

根据TA的阅读兴趣,TA阅读的篇章为:

理由是:

二、安排行程

1.目的篇章的相关知识点有:

2.为TA制作图文并茂的阅读攻略(可以适当加入自己的理解辅助同学阅读)。

三、安排阅读“食宿”

1.阅读方式:

2.学习一个知识点所需要的“交通”时间:

3.推荐这篇章的必学知识点前三是:

4.拓展知识,通过注释可以解决阅读中的各种问题,帮助同学“旅行”的注释有:

学生将自己对《经典常谈》的理解和思考应用于制作属于同学专属的阅读旅行攻略,将“攻略”分享给了他人,从而得到了反馈和回应,进一步激发了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这种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經典常谈》背后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并且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这样的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拓展阅读视野,增加对于经典文化的理解和认知,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对于经典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从而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掌握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提高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

总的来说,面对《经典常谈》,教师可以立足经典文本、课堂和生活,在教学中采用横纵拓展、强化感知、课外延伸等多种策略,寓教于乐、拓展知识并强化习惯,破除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认知逆差”。在学习传统文化时,学生的兴趣缺失和知识割裂等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感兴趣或者不愿意学习。相反,通过引导学生多角度地了解和探究传统文化,让他们体验到其中的乐趣和价值,才能真正地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学习热情。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各种策略,引导学生走向自主、探究和创新,从而在学习中感受到知识的魅力,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
初中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法的运用策略之我见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之我见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