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征程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2023-06-29张卫
张卫
3月4-13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隆重召开,这是在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在亿万中国人民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砥砺前行之时召开的一次全国两会,意义非同寻常,因此备受瞩目。两会期间,5000多名新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扎实履职尽责、积极建言献策,食品界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也聚焦农业、乳业、酒业等行业,纷纷提出可行性的建议和提案。
确保粮食安全底线 多举措建设农业强国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在一线工作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两会上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建设农业强国等话题提出了很多有建设性的建议和提案。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底线,必须当作头等大事来抓。“粮食问题在我们三农领域代表中一直是非常关注的话题。总书记讲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我认为根本的是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建议,要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这是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举措。高标准农田建设在抓数量的同时,也要抓质量,在农田防护林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方面应有利于改善农田周围的生态环境,促进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使之成为真正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和优势区。
“通过把中低产田的产能提高到高产田,把低产田变成中产田,提高粮食产能。”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南京土壤研究所所长沈仁芳表示,在耕地数量不变的情况下,提高粮食单产,总产量就会相应增加。此外,还要挖掘边际土地潜力,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战略后备耕地资源。
“万物土中生,有土才有粮。耕地红线是‘高压线,也是粮食安全的‘生命线。”全国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团董事长、浙江省长兴县煤山镇新川村党委书记张天任建议,要强化粮食生产功能区管理,做好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严格查处各种非粮化行为。同时,充分发挥村集体在优化和完善土地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结合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项目,推动土地经营权流转,全面提升粮食规模经营水平。
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阜新市市长周鹏举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这一千亿斤粮从哪来,主要从增加单产上下功夫。东北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粮食单产水平较低,有很大的增产潜力。”周鹏举介绍,东北西部地区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开发潜力超过20%,长远有40%-50%,且区域近2/3为中低产田,是国家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中发挥空间最大的区域。两年来的实践表明,玉米密植滴灌高产技术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示范推广价值。因此他建议,应支持东北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推广玉米密植滴灌高产技术,国家在政策、资金方面对东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给予支持(市、县参与配套),充分释放该区域的粮食增产潜力。周鹏举还建议国家对东北西部雨养农业旱作节水技术推广给予更多政策支持,重点建设水源工程、输配水工程等节水工程,加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完善农田水利骨干工程配套体系,加强节水灌溉工程与农艺、农机、生物等措施的结合。推广秸秆还田、深耕松土、中耕除草、增施有机肥等措施,提高土壤对天然降水的蓄集能力和保墒能力。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区农业农村局植保站站长杨恩兰认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贵州这样的山区省份,粮食大幅增产的潜力有限,要大力推广小型化、多功能、组合式的农业机械,强化农机人员专业培训,推广代耕代种代收等农机服务。同时,她还建议针对研发适宜山地条件的农业器械给予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为确保粮食增产增收提供基础支撑和保障。进一步加大农产品种植科学技术的联动指导力度,为强化农业科技提供技术支撑,广泛通过定点指导、远程协助等方式,针对基层群众关注和关心的技术难点答疑解惑、把脉问诊,精准开出“良方妙药”,助力群众增产增收。
全国人大代表、吉林省榆树市弓棚镇十三号村农民朱亚波表示,要挖掘产粮大县科技增粮潜力。一是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指标向产粮大县倾斜,加大对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投入力度,提高投资标准,提高建设质量;二是挖掘产粮大县科技增粮潜力,鼓励和引导国家级农业科研院所与超级产粮大县建立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为产粮大县粮食增产提供科技支撑;三是提升产粮大县农机装备研发应用水平,强化需求牵引,补链强链,出台农机装备产业战略性转移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国内领军型农机企业在超级产粮大县布局,因地制宜加快粮食生产亟须装备研制,推进北斗导航、5G、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加快产品迭代更新步伐。
代表委员一致认为,藏粮于技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一环。全国政协委员、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湾镇党委书记杨松在调研中发现,由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当地农村劳动力主要是老弱妇孺,对农业机械的性能、操作以及保养等知识了解不足,导致农机具使用效率低,农机具推广应用普及有难度。因此他建议,加大对山地型适用农机的研发,针对像贵州这样的山地地形,研发一些小型化、省力型、多功能的山地农业机械。与此同时,将山地机械人才培育纳入中高职教育,加大对山地型适用农机的补贴,真正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
“我们需要破解‘卡脖子技术,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和应用推广。”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认为,要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的作用,通过先进技术的转化,带动粮食产业发展。同时,开展“一对一”“点对点”“面对面”的技术指导咨询,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全方位夯實粮食安全根基。
只有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代表委员对此深感认同。“为了培育出更多品质优良的种子,牢牢夯实我国的粮食安全根基,我认为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完善种质资源中长期库(圃、场)基础设施条件。”全国人大代表、闽南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陆銮眉表示,截至目前,我国农业用种总体供应充足,但需要进一步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步伐。陆銮眉建议,要提高育种创新能力,综合运用前沿生物技术和常规育种手段,建立现代精准育种技术体系。同时,做大做强现代种业企业,实施重大品种联合攻关,完善种子监管体系建设,为现代种业发展保驾护航。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科院原党组书记张合成就农业强国建设的政策创设提出四点建议:一是以农民种粮不吃亏为目标,夯实保供动能。必须统筹用好市场和政府两类政策工具,保障农民种粮经济上不吃亏、政治上有荣誉、社会上受尊重。突出市场决定性作用,完善农产品市场信息发布机制,使农民了解“春天种啥对、秋天卖啥贵、买啥生产资料最实惠”,使决策更透明、生产有依据、市场可预期。强化政策工具效率,应让种粮农民从价格获得稳定增收预期、从补贴获得稳定保障预期、从农资成本获得实惠的投入预期。二是以产业深度融合为抓手,夯实增收导向。在当前增收难度较大的情况下,应突出抓好产业增收,落实各项增收举措。脱贫地区要防止扶贫设施荒废、帮扶功能弱化、精准程度降低,坚决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推动农户在三产融合发展中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规范各类主体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保护农户的基本收益和长远利益。三是以科技与人才为先导,夯实牵引动力。市县政府要用“养兵千日,用在一时”的恒心和耐心,保障一线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经费,稳定县乡农业科教体系。以“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战略眼光,推动农业教育面向农村农民多招生,基层职业教育面向乡村产业、面向农民就业创业开展培训。四是以低碳绿色生态为底色,夯实资源底盘。应在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许可范围内安排生产,持续推进减肥控药、清洁绿色投入品、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节水节地农业等技术研发与生产应用,使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守住绿水青山成为时代担当。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党委书记杜志雄表示,我国的农业还存在以下问题:高物质投入依赖型的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还不是很充分,农业科技创新支撑农业稳定增长能力尚不强,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综合供给保障能力与需求之间有缺口,农产品供给数量和质量与需求欠匹配,农业生产主体承担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生产成本高位运行且呈现继续上涨等,以及由此导致的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不显著。杜志雄认为,建设农业强国的关键在于科技支撑,需要在三个层面突破:一是把生物技术、装备技术、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绿色技术作为现阶段农业科技革命的主攻方向;二是完善农业科技发展体制机制,激发创新活力;三是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建设农业强国,关键靠改革。”全国人大代表、大连市市长陈绍旺认为,要持续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农村改革系统集成,推动各项制度相互衔接、形成合力,破除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制度障碍,充分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牢牢把握住处理好农民和土地关系这条主线,把强化集体所有制根基、保障和实现农民集体成员权利同激活资源要素统一起来,搞好农村集体资源资产的权力分置和权能完善,让农民在改革中分享更多成果。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到期再延长30年工作,确保大多数农户原有承包权保持稳定、顺利延包。扎实推进旅顺口区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聚焦保障居住、管住乱建、盘活闲置,不断探索完善宅基地“三权分置”的有效实现形式。持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市场经济接轨,有效规避市场经营风险。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带动90%以上农户进入产业化发展链条。深化城乡要素一体化改革,加快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破除妨碍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壁垒,促进各类要素在城乡间自由流动。
建设农业强国,必须打造智慧农业。全国人大代表、华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王连增表示:“建设国家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推动智慧农业信息化已成为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依靠涉农数据系统进行资源整合与共享,构建采集、监测、共享、分析、预测、预警、决策、指挥、服务为一体的农业大数据平台,打造现代化的农业安全、智慧、科学、实用、高效、增值的科技生态体系“已迫在眉睫”。目前,农业大数据平台建设还面临一些问题。王连增认为,在数据收集上存在效率低、浪费人力物力等缺陷,部分信息来源缺少,农业数据覆盖面不够完整。由于农业数据多样化,数据分析处理比较麻烦,数据处理还存在准确率较低、部分数据来源不可靠、农业数据的科学分析利用率较低等问题。为此,王连增建议,尽快建立农业数据收集、处理、分析、存储、检索、共享、应用等基础体系和先进技术体系,实现农业数据的可视化、实时处理、最优决策等功能,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效率。同时,加强农业大数据的应用技术体系建设,加大对农业大数据应用实践支持力度,推动农业大数据重点科技项目应用研发,加快农业大数据的有效应用和实用技术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智能化发展。
餐饮行业复苏
绿色可持续是必走之路
前三年,在疫情影响下,餐饮业迎来了至暗时刻,企查查数据显示,2022年餐饮相关企业共注销吊销495457家,仅上半年统计到的注销吊销数据便已超过2020年全年。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消费逐渐回暖,餐饮业也迎来了春天。在“促销费”成为政府重点工作的背景下,如何帮助餐饮业实现进一步复苏?在“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促进绿色低碳发展”成为各行业发展目标的当下,餐饮行业又该如何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面对餐饮新业态的冲击,老字号该如何应对?对此,餐饮业的代表委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全国政协委员、合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行政总裁洪明基表示,当前餐饮行业正处于复工复业的关键期,在国家已经实行的减税政策之外,金融政策、社保缓缴等方面仍需政策“再帮一把”“再扶一程”。“我建议,在复工复产的关键期,对餐饮行业减免或减半征收增值税,实行延续缓缴‘五险一金的帮扶政策,对不裁员、少裁员的餐饮企业给予资金奖励及补贴。金融部门开辟快速审批渠道,简化贷款审批手续。通过定期开展公益讲座、免费培训以及设立答疑专线等举措,解决餐饮企业持续反映的安全生产应急预案推荐收费咨询等经营中的问题。”洪明基委员表示。
为推动餐饮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洪明基指出,需要关注餐饮企业对使用可再生能源电力、循环经济等方面持续上升的需求。目前,由于餐饮行业线下门店很大部分为物业转供电用户,根据现有机制,该类转供电用户无法单独注册成为省级电力交易中心零售用户,便无法按照《绿色电力交易试点工作方案》的规则直接购买绿色电力,线下餐饮企业依旧面临供电企业-物业业主-门店三层用电体系的转供电复杂关系,以及相应的费用分担问题,造成较高的沟通、协调成本,也难以享受到国家有关电费政策的优惠扶持。为此,洪明基建议,推动出台餐饮行业参与绿色电力交易的指导细则,切实鼓励餐饮企业直接参与绿色电力交易,降低开户门槛,有效解决转供电这一瓶颈因素,推动形成更为科学的电价形成机制,凸显可再生能源电力的环境价值。洪明基还建议加强对餐饮行业循环经济试点的支持力度,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搭建平台、组织特定区域内试点等方式,积极支持餐饮行业探索循环经济可行模式。
在《关于规范自媒体发布食品安全相关信息的建议》中,洪明基表示,自媒体发布未经证实食品安全相关信息,内容的真实性、专业性存疑,给食品行业带来了巨大伤害。为此,他建议:加强学习、贯彻《餐饮服务通用卫生规范》《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等相关政策法规,把控监管的科学性,并向社会大众加强食品安全相关知识科普。加强媒体监管和规范,尤其是网络媒体监管,按照2020年3月实施的《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要求执行,科学对待舆情曝光事件,避免舆情牵着监管的“鼻子走”。在公布处罚案例时表述应清晰准确、于法有依,有利于监管部门的后续执行,有利于正确引导媒体、消费者等公众的认知,有利于餐饮服务单位及时准确整改。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陶然居集团董事长严琦提交了多份议案,聚焦中国餐饮企业走出去、餐饮企业转型升级等。
在支持中国餐饮企业走出去方面,严琦建议商务部重点培育一批把开辟海外中餐市场作为战略发展目标、能够代表中餐国际形象的规模型品牌龙头餐饮企业或预制菜企业。“可以在条件成熟的国家或地区支持成立‘海外中餐服务中心,或者通过驻外商务机构创建海外发展支持平台。支持餐饮龙头企业联手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成立餐饮中资商会,同时充分发挥境外中资商会和所在国华人华侨的积极作用,共同支持餐饮企业走出去。”同时,她建议成立“中国餐饮海外投资基金”,支持不同区域的知名餐饮企业抱团出海,并与境外中资工业园区进行配套协同,把中餐推向世界;金融部门也要为走出去的餐饮龙头企业提供优惠贷款和良好的海外金融服务。
关于如何推动传统餐饮企业迭代升级、数字化转型,结合自己在餐饮行业多年的经验,严琦认为传统餐饮企业要丰富升级场景,各地应支持传统餐饮街区升级改造,打造新的餐饮主题,带动更多餐饮企业参与升级改造。同时,在机关事业单位、国企、学校,以及机场、车站、公园等地建立餐饮智能应用化场景,全国各省中心城市要率先建立一批“无人餐厅”“智慧餐厅”。
在严琦看来,转型升级中,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至关重要,要鼓励龙头餐饮企业做大做强,国家可设立专门餐饮发展基金,扶持餐饮业发展。对重点监测的龙头餐饮企业、品牌餐饮企业加强扶持力度,给予部分所得税返还。
除龙头企业外,领军人才也是关键。“要加强培育餐饮业领军人才。”严琦建议,鼓励龙头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按需定制培养人才,拓宽技能人才职业发展上升通道。鼓励企业引进国内外餐饮职业经理人、管理人才、烹饪高级人才,推广餐饮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组织开展餐饮行业技能竞赛、认定等活动,在餐饮管理、技术、服务人才中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提高行业整体素质。
近年来,各种餐饮新业态层出不穷,老字号受到严重冲击。作为“老字号”企业从业人员,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前门都一处餐饮有限公司都一处前门店副经理、烧麦总厨师长吴华侠建议各“老字号”企业利用自己目前打造的自身博物馆,围绕“主题散点串联式文物”的传播、展示方式,以创新为源,整合资源、串珠成链,同时发展集文化、商业、旅游于一体的综合业态模式。
同时,吴华侠建议推动“老字号”博物馆集群式发展,形成规模效应,打出知名度,叫响“老字号”博物馆群品牌,促进“老字号”产业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文旅融合。在此基础上,还可以统筹建设国家级数字化“老字号”博物馆,将“老字号”博物馆集群搬上“云端”,通过数字技术,推动“老字号”博物馆多样化业务开展和大数据生产、传播、应用,开展云典藏、云展览、云交易、云美育、云场馆等新业态,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新平台。
解决“卡脖子”问题
助力民族乳業高质量发展
乳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性产业,也是产业链条最复杂的食品产业之一。今年全国两会上,来自乳业、畜牧业的代表委员从创新驱动、产业集群、原料供应等角度建言献策,希望加强“草牧奶”产业链建设,助力民族乳业高质量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蒙牛集团研发创新部研发总监史玉东表示,乳业一直面临着“季节性”和“阶段性”不平衡等供需衔接问题,在上游存在着优质饲草料、优质奶牛种源依赖进口等现象。虽然我国饲草及奶牛种业发展已经取得积极成效,但仍需加大自主科研攻关、推动行业智慧化建设、优化政策支持,解决行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为此,他提出“加大奶业上游产业链‘草牧奶建设,推动奶业高质量发展”“建立大宗乳原料储备机制,更好保障我国乳业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建立‘原料奶供应大县返税和奖励机制”等建议,为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提供思路,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数字化升级和强化责任管理保障产品质量方面,史玉东提出“让检测透明,捍卫百姓‘舌尖安全——关于推动乳业质量检测智慧化转型升级的建议”“关于鼓励企业检测资源整合,增强控投企业质量监管责任的建议”等。
此外,自从我国明确提出“双碳”目标以来,如何持续推进绿色低碳的转型步伐,成为了各行各业关注的焦点。以科技创新不断推动行业绿色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当下亟需思考的问题。乳品行业的生产、包装、运输等环节都有“碳”的踪迹,行业在践行“双碳”目标和不断探索的道路上面临着较大挑战,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史玉东建议,要在相关政府部门牵头、产学研各环节共同参与的背景下,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共同推动制定乳业低碳发展相关标准,加快推动乳业产业园零碳规划建设,完善绿色金融工具,推进乳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君乐宝乳业集团董事长兼总裁魏立华就进一步加强对奶业科研创新的支持,提升奶业全产业链科技创新能力,提高我国奶业的国际竞争力提出相关建议。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奶业产业链长,涵盖一二三产业,奶业高质量发展必须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魏立华建议增加奶业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重点实验室等加强合作,在奶牛育种、牧草种植等奶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加大帮扶和支持力度,促进奶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已做出了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的庄严承诺,而双碳、绿色发展和生物多样性等也对乳业可持续发展提出更多要求。为此,魏立华建议鼓励企业在节能减排、粪污管理、低碳产品、低碳产业链等方面加强投入,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奶业产业。
全国人大代表、伊利集团资深产品研发经理王彩云表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国奶业要想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就要提升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水平,加快推进奶业振兴步伐;同时,实现奶业振兴和农牧业绿色高质量现代化发展的互通互融,促进乡村振兴。她认为,当前奶业产业链中还有不少“卡脖子”问题亟待突破。“作为基层科研工作者,我希望能够通过强化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拉动作用和协同创新机制,特别是在高附加值乳源原料加工、乳中功能成分重组等行业重点及前沿领域,将产学研用做深做实,助力奶业振兴,并让奶产业链的生产价值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收益,落进农牧民的口袋里,有效推动乡村振兴。”王彩云说。
我国目前乳企全产业链生态圈仍存在不足,虽然退耕还草项目不间断实施,但牧草种植面积和改良品种仍有待提高;另外,奶牛品种多从新西兰和澳大利亚进口,自研、自繁、自育的改良品种还不能满足自给需求。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农业大学乳品生物技术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孙志宏建议,要加强奶牛育种攻关,注重动物福利和科学饲养,提高奶牛利用年限与终身产奶量;加强饲草基地、草种质资源库、草种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快本土草种培育,推广示范高质量饲草青贮技术,提升饲草转化率;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支持乳企与奶农相互持股、二次分红,筹建生鲜乳收购风险调节基金,完善生鲜乳第三方质量检测服务。
同时,他还建议,加大对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支持力度,组建乳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形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以科技赋能提升乳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乳业高质量发展。
借白酒申遗助力酒文化对外传播
靠减税提升国产葡萄酒的竞争力
在今年两会上,白酒申遗、葡萄酒降税等依然是代表委员的关注点。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建议,鼓励中国白酒酿造技艺申遗,并支持构建适应国际贸易的白酒标准体系,形成国际认可的中国白酒国际标准。
孙宝国认为,中国白酒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鼓励中国白酒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中国白酒文化在全世界范围的传播和继承,显著提高中国白酒文化的国际地位与认可度。
孙宝国还认为,白酒国际化进展缓慢,既有文化推广的因素,也有贸易地位不对等、政策关卡等原因。为此,他建议建立符合国际贸易要求的全系列标准,规划、建设与国际接轨的完整、安全的标准化体系,形成国际认可的中国白酒国际标准,使中国白酒获得合理的分类和身份定义,获得法律意义上的产品地位,在国际上与同类产品展开公平竞争。
全国人大代表,五粮液集团(股份)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曾从钦在《关于支持中国白酒酿造技艺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议》中表示,通过白酒申遗向世界展示中国白酒传承千年的传统酿造技艺,可以让世界更好地了解白酒的历史底蕴、工艺特点以及卓越品质,更好地爱上中国白酒,加快中国白酒国际化进程,提升中国白酒文化影响力。为此,他建议加快推进中国白酒酿造技艺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议中国白酒酿造技艺打捆抱团申遗,推动建设世界级优质白酒产业集群。
全国人大代表,洋河股份党委书记、董事长,双沟酒業董事长张联东在《关于促进中国白酒抱团出海走向国际化的建议》中,对白酒酿造技艺申遗也表示支持。“在中国白酒进入新周期的大时代,如何重塑白酒行业新价值,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积极面对的问题。”张联东表示,中国白酒走向世界是必然趋势,国际化是必由之路,要把中国白酒文化放在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新坐标上以及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新起点上,从整体上深入挖掘文化潜力,更好彰显文化价值。中国白酒酿造技艺属于我国独有的知识产权,是可以肩负中国民族产业的最重要符号,通过鼓励中国白酒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定能够从技艺到记忆、从内部到外部、从国家到世界,推动中国文化在全世界范围的传播和继承,显著提高中国白酒文化的国际地位与认可度。
全国人大代表,古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梁金辉认为,中国酒的历史最悠久,但文化的对外推广却很薄弱。通过鼓励中国白酒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定能够从各方面推动中国文化在全世界范围的传播和继承,显著提高中国白酒文化的国际地位与认可度。并建议鼓励中国白酒酿造技艺申遗,支持构建适应国际贸易的白酒标准体系,同时加大政策支持,建立切实可行的对外合作机制,并在多渠道助力中国白酒海外推广,进而推动白酒国际化。
全国人大代表、舍得酒业酒体中心酒体设计员陈柏蓉在《关于“推动中国白酒国际标准制订,支持中华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建议》中也建议鼓励中国白酒酿造技艺申遗。她表示,中国白酒是世界上工艺最复杂的蒸馏酒,也是对人的感官冲击最丰富的蒸馏酒,建议通过“鼓励中国白酒酿造技艺申遗、构建适应国际贸易的白酒标准体系、加大政策支持和多渠道助力中国白酒海外推广”等具体措施,积极推动中国白酒出海,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东方生活美学,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文化自信。
全国人大代表、赊店老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王贤表示,酿酒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之一,内涵十分丰富,与中国的农耕文化、烹饪文化、传统发酵酿造技艺、中医、饮食民俗、饮食文化等人文、社会生活都息息相关。建议大力支持中国白酒酿造技艺列入国家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程,让世界遗产再添“中国符号”,同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推进白酒非遗技艺的保护和传承,从而为传统酿制技艺的保护传承提供更好的品质、内涵、文化、人才支撑。
葡萄酒赋税重的问题存在多年,近几年“葡萄酒减税降费”的话题频繁在两会上被提及。在《关于多措并举提升中国葡萄酒产业市场竞争力》的提案中,孙宝国认为应该从两方面做文章:一是加大科研投入,尤其是集中力量攻关酿酒葡萄种植机械化问题,降低葡萄酒生产成本;加强种植配套技术研发,实现良种良法有机结合,大力研发和推广自动化埋藤机和出土机、采摘机、修剪机、植保设备等,鼓励建设农机服务中心,降低葡萄生产成本;积极筛选和培育适应我国主要产区种植条件的酿酒葡萄优良品种,建立完善的良种苗木三级繁育体系,简化国外优良品种引进程序和条件。二是精准扶持国内葡萄酒产业,取消葡萄酒消费税,免征或减征企业所得税,将增值税税率由13%降低到9%,减轻税收负担,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除了以上几个重要食品行业,代表委员在诸如食品标签管理、职业打假等方面也有不少建议、议案和提案。
当前,我国食品工业加快构建营养与健康发展新格局,越来越多具有健康作用的食品不断涌现。面对琳琅满目的功能食品,科学的食品声称与标示成为消费者认识和科学选择食品的有效工具,而目前我国的食品声称管理制度仍待完善与加强,功能食品的生存与发展环境并不友好。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单杨提出如下建议:一是从顶层设计构建科学完善的食品声称体系。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加强与科学界、产业界沟通,推动《食品营养与健康声称管理办法》等规范食品声称的法规建设,在明确食品宣称分类、定义的基础上,实现营养成分功能声称用语的标准化,畅通食品功能声称的渠道。二是多方合力推进原料或成分功能声称管理。建议通过完善GB 28050的方式,推动功能明确的原料或成分进入备案原料目录等方式,分步推进原料或成分功能声称管理。三是以功能性成分或配料的科学共识,提升消费者认识水平,推动研究成果产业化应用。产业界应强化科研投入,不断夯实功能配料或成分健康作用科学证据,并积极协同科技界形成科学共识,强化消费者教育,让消费者理解原料或成分功能与产品功能的区别,推动原料或成分功能研究成果产业化。
全国人大代表、盐津铺子董事长张学武关注的是职业打假的问题,认为职业打假人的恶意投诉严重干擾营商环境,影响了食品企业的正常发展。为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必须对投诉举报进行规范和引导,打击恶意举报非法牟利行为,使食品安全投诉举报在法治范围内运行。为此,张学武建议:完善投诉举报立法,严格规范投诉举报行为;完善对食品安全投诉举报行政执法;完善投诉举报审判,妥善解决投诉举报纠纷。
随着全国两会圆满落下帷幕,建设中国式现代化阶段性施工图已经勾画出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人代会闭幕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修改后的立法法明确“保障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今年全国两会上,中国式现代化是重要聚焦点。
如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两会期间,人大代表团充分审议、政协界别热烈讨论,人大代表各抒己见、政协委员建言资政;三场“代表通道”、三场“委员通道”,42名代表委员接受记者采访;三场“部长通道”,9位部门负责人回应热点关切;两场政协大会发言,26位委员走上讲台;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共收到代表提出的议案271件,建议8000多件;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共收到提案5399件。在这场长达十天的头脑风暴大会上,代表委员积极建言献策,部委领导深入了解基层需求,大家齐心协力,只为找到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最好道路。相信经过这次两会,这条路线已经越来越清晰。
新时代,新征程。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发出号召——“团结奋斗,开拓创新,在新征程上作出无负时代、无负历史、无负人民的业绩,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我们这一代人的应有贡献!”接下来,全国各族人民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坚持守正创新,保持战略定力,发扬斗争精神,勇于攻坚克难,不断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添砖加瓦、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