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背景下大学生食品安全通识教育研究
2023-06-29李相平
当前,大学生普遍缺乏食品安全意识,买食品不看保质期、热衷购买“三无”食品的现象比比皆是,在推动建设健康中国的时代背景下,全面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其中,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效果和实践意义相对突出的措施,不仅能够培养和塑造大学生良好的思维意识,也能够通过丰富的教育实践活动,多方面锻炼和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与核心素养水平。
一、对大学生进行食品安全通识教育的意义
大学生作为未来影响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核心栋梁人才,该群体的健康水平直接关乎着国家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但目前,大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識普遍不高,有很多不良的饮食习惯,比如长期食用高油、高盐、辛辣、刺激的食品,盲目地依靠节食、素食等方式来控制体重,满足自身追求美或“健康”的欲望。这种错误的思维理念和食品安全意识,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身体健康。高校作为教育和培养素质人才的主要场所,理应发挥自身的教育引导作用,强化大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促进大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及身体健康。
通识教育,是一种不分学科的、全方面的教育,食品安全通识教育就是培养大学生养成正确的健康饮食习惯与食品安全意识。高校从教育层面对大学生开展食品安全通识教育,能够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食品安全意识和思维观念,一方面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健康中国的建设。
二、大学生食品安全通识教育现状
虽然有些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了食品安全通识教育实践,但效果不是很理想。很多学生在接受食品安全教育和引导后,虽然意识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下定决心要“痛改前非”,认真对待自己的身体和健康,但是往往难以长期保持这种态度。常见的情况是,在接受通识教育一段时间后,就渐渐淡忘了食品安全和健康防护的重要性,极易在同学以及周边环境的影响下“重蹈覆辙”,再次过上不健康的生活。
三、健康中国背景下
大学生食品安全通识教育策略
1.以人为本,落实通识教育任务。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目标,能够从更加切实的角度开展大学生食品安全通识教育。首先,明确在健康中国的背景下大学生食品安全通识教育的实际意义和核心作用,细化落实以人为本的通识教育任务,从课程体系构建和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入手,保障大学生食品安全通识教育效用和效果的充分发挥。
其次,尊重并凸显大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识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大学生建立食品安全意识,更需要多方面的引导和关注。但学生自己作为自己的生命健康和安全的第一负责人,其本身的选择和安全意识水平,才是决定自身生命安全和健康质量的核心影响因素。对此,要培养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和自我防护意识,让学生意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并主动规避和减少跟不健康饮食的接触。比如,通识教育期间,重点讲解油炸食品、罐头类食品、腌制食品、奶油制品等的加工过程,分析烧烤类食品、重油重辣等食品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食品安全意识。同时,教师也可以为学生选好“平替”食物,以增加学生选择食品的丰富性,从营养成分和口感上帮助学生转移注意力,增加学生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丰富学生对营养学知识、食品学知识的了解程度,促使学生的学习素养与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最后,建设和谐的校园环境与教育氛围,让学生意识到学校、教师对自身生命健康安全的关注与重视,进一步引导学生主动珍惜自己的生命健康,并积极共创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健康校园”文化环境与氛围。
2.增设课程,培养专业素质能力。增设与食品安全通识教育相关的课程,能够以更加专业化的角度来培养和塑造大学生良好的思维观念与学习素养。尤其是对于缺乏食品安全相关概念与防护意识的大学生群体,强化对其食品安全防范意识的教育和引导,有助于塑造学生完备的科学饮食观念和食品消费意识。比如,教师要多引入一些能够充分奠定学生的营养健康知识和食品安全意识基础的课程,如营养与健康、食品安全等,让大学生掌握最基础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食品添加剂、污染物和基础营养学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食品安全意识。
在现有课程的基础上,还可以配合一些权威医科大学讲师与教授的公开课、讲座等教育资源。比如,慕课网站和一些教育平台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学生可以根据实际能力素养水平灵活选择,确保专业素养与能力水平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为了确保与食品安全通识教育相关课程的教学效果,教师要采取更加灵活的教学策略与方式,比如,利用选修课的形式,增加学生的选修机会和学分积累途径。同时,配合相应的公开课,全方位地提升学生对食品安全的了解和熟悉程度。再如,在课程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同步宣传“健康中国、健康校园”的理念,号召学生主动承担健康宣传员的角色,增加学生对食品安全知识学习的认同感,并带动身边那些不注重自身饮食健康与生命健康的学生参与其中,意识到“健康发展无小事,自己的选择和认知水平,不仅决定着自身的生存质量,也会影响周边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3.因材施教,培养食品安全意识。在健康中国的背景下,开展对大学生食品安全的通识教育也要考虑学生本身的素质能力水平,采用科学合理的教育引导手段。尤其是在教学方式和切入点的选择上,要选择学生相对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这样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引导效果。比如,生活化教育引导形式,能够为学生创设较为现实的生活化情境,引导学生掌握各种生活技能;多元化教育引导理念,能够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发展需求,确保学生能够在多方面的学习与成长过程中,收获全面性的能力与核心素养。其中,以最直观的生活化角度为切入点,如引导学生分析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之间的关系,能够锻炼学生识别食品标签的能力;介绍转基因食品的内容,能够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辩证看待食品安全问题。
因材施教是保障教育质量和效果的有效途径,开展大学生食品安全通识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塑造清晰、完备的食品安全知识结构体系与认知思维,同时也能够增长大学生的知识阅历和社会经验,让大学生在接触更多与食品安全相关的知识概念后,全面地提升和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饮食习惯和消费意识。
综上,在建设健康中国的大背景下,积极开展和强化大学生食品安全通识教育,能够塑造大学生清晰、全面的食品安全认识与健康发展观念。其间,以科学合理的教育观念和以人为本的教育措施,全面开展和实施食品安全通识教育,能够构建有助于大学生食品安全意识和专业能力素养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和校园氛围,以进一步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和健康水平。
作者简介:李相平(1977-),男,汉族,湖北神农架林区人,助理研究员,大学本科,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就业指导、校企合作和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