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辛词中鸿雁意象叙事的异同探析

2023-06-29周荃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鸿雁辛弃疾苏轼

周荃

内容摘要:鸿雁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意蕴。苏轼与辛弃疾作为宋代豪放派的代表,在其存世的诗词中都有大量以鸿雁做意象的词,然二人其中所表达的情感虽有共鸣之通,更多的是相异之处。文章主要通过将苏轼和辛弃疾的鸿雁词放在各自的历史背景下加以对照,展现其词中鸿雁意象在表达词人孤独意识和归隐思想上的共性和差异。

关键词:苏轼 辛弃疾 “鸿雁”意象 孤独意识 归隐思想

在中国古人“禽兽比德”、“物我相亲”的审美体验过程中,自然界中形形色色的动物往往承载着人类丰富的情感,鸿雁即是如此。鸿雁自遥远的诗经时代开始就进入了人们的文学意象视野,此后便常常见诸词人笔端,成为词人抒发个人感慨的有效载体和较为固定的抒情象征体系。苏轼和辛弃疾同属“豪放派”的大家,稼轩词和东坡词中也都出现了较多的“征鸿”“断雁”“断雁”“哀鸿”“归鸿”等鸿雁意象。在苏轼362首词作中,“鸿”字出现9次,“雁”字出现8次;辛弃疾的629首词作当中,“鸿”字出现了18次,“雁”字出现了36次。可见苏辛虽生于不同时代,但都将鸿雁作为他们的情感投射对象,将鸿雁与自己的独特个性、人文经历结合起来,赋予其更为广阔的感情生发空间,成为他们思考人生、抒写人生态度和人格精神的对应物。但由于时代、环境、生活经历、理想信念、艺术追求诸因素的差异,苏辛词中的鸿雁意象,虽然存在着相同之处,但也存在着不同的地方。在此,本文试图从苏辛鸿雁词的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文本出发,初步分析鸿雁意象在表达二者孤独意识和归隐思想方面的异同。

一.鸿雁孤飞之孤独意识

鸿雁,仁义之鸟,常数十只次序而飞,不越群伴,若有失伴,哀鸣不已。鸿雁是典型的群体性动物,因此当孤飞之雁脱离了其群体意象而转为个体意象时,本身就隐含着失群的哀婉、离群的无措、念群的殷切,孤鸿因此也就意味着一种不同流俗、遗世独立、卓尔不群的士人意志与自由精神的象征,也是世人积极入世,寻找社会接纳的象征。因孤鸿失群,幽人失意,由此词人见孤雁而生悲,孤雁的意象也自然成为了词人们孤独的写照。

苏轼和辛弃疾便不乏这样的孤独体验:他们有满腹经纶却无处施展,有雄心壮志却不能实现;他们与世俗格格不入,却又想寻找社会的接纳。于是他们孤独、清高、挣扎,这种孤独性的生命体验外化为文字,便是他们引雁入诗、借雁自况以慰藉孤独灵魂的词作。因此后人可以从“孤鸿”或“断鸿”的身影中,感受到苏辛身处不同时代同样的孤独。以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和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为例: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此词上片开头以无际楚天与滚滚长江作背景,境界阔大,以登临所见景物之“大”、之苍凉空阔,衬托出登临人物之“小”、之孤独,从而触发了家国之恨和乡关之思。下片用三个典故对于四位历史人物进行褒贬,从而表白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叹惜流年如水,壮志成灰。最后流下英雄热泪。

其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顺延了之前写景的苍凉空阔,但虽仍是写景,却无一语不是喻情。落日,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指失群的孤雁,本来就有孤独之意,正是作为“江南游子”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的真实写照。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北上收失地之意,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游子”二字即可见作者几多孤独。报国无门的辛弃疾听到断鸿嘹唳,顿起孤独之叹:“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这飘荡在天地之间的孤鸿,在词人眼里,有着和他同样孤独的心情,因此和那山水一般,也同样是“献愁供恨”的伤心之物吧!在这首词中,形单影只的离群孤雁就是诗人自况,诗人的孤独心境就是借“断鸿”这一意象来表达的。以“断鸿”自喻,则包含了作者的身世飘零之感、孤寂心境和故国之叹的丰富意蕴。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那时苏轼刚刚经历了惊心动魄的“乌台诗案”,又被贬黄州,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在这首词中,孤雁是吟咏的对象,更是词人自我的写照,是他本人的“自我意象”。词句中词人的哀怨凄凉、幽愤寂苦都借孤雁形象而表露无遗。

上片写幽人,以幽人喻孤鸿。“缺月”“疏桐”“人静”等惨淡寥落的景象,营造出凄清孤寂的氛围。“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在这残月疏桐的夜晚,幽居者独来独往的身影,恰似那院中惊飞的孤雁,来去匆匆、漂泊不定。天地孤寂,与孤鸿般的幽人暗相融合,苦闷和压抑仿佛弥漫了整个宇宙,使孤独的形象更具体感人。

下片更是把鸿与人同写,“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这是对孤鸿情态的细腻描写,以鸿自喻,直写自己孤寂的心境。“有恨无人省”,“乌台诗案”给词人造成的恐慌和伤害,被貶黄州后的孤独无助、种种愁苦无人能理解。“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空中徘徊盘旋,拣尽寒枝不肯栖息。这里语义双关,字字写雁,又是字字写人。这样一个惊恐不安、心怀幽恨、不栖高寒而栖于卑湿的孤鸿形象足以显出词人清高自守、矢志不移的崇高情操和不愿屈膝媚俗、随波逐流的心境。

稼轩《水龙吟》与东坡《卜算子》虽都是作于人生困顿之时,但所处时代不同,个人性格遭遇不同,表达方式不同,其风格内蕴也不同。辛词更具英雄失路的豪放之气,但于豪放中含有忧谗畏讥的沉郁之感;苏词更具文人士大夫的孤高悲寂。苏轼一生中的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贬谪流离中度过的。因此苏轼笔下的清高缥缈、幽独孤寂的孤鸿意象,更多的是为了展现其在不为人知、不为世用的遗恨里,不肯随世沉浮的孤高、蔑视流俗的心境,以及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而充斥在辛弃疾生命中的,不仅是个人的仕途命运,还包括国家的命运,因此他词中的孤鸿意象,在表现词人深感一片丹心无人领会的孤独的同时,还展现了词人对故土的刻骨思念,有对国家形势的隐忧,有对有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作者恢复中原国土,统一祖国的抱负和愿望无法实现的失意的感慨,深刻揭示了英雄志士、其中夹杂的悲愤、失望、何其浓重。

二.鸿飞冥冥之归隐意识

扬雄《法言》中的“鸿飞冥冥,弋人何篡焉”将大雁飞向远空,猎人没法得到以喻隐者远走高飞,全身避害,由此指出了鸿雁隐逸远祸的意象。自古以来,鸿雁高飞于天,知音少而孤傲,透露着隐逸之思。

从人生经历来看,辛弃疾担负着国恨家仇,战功卓著,但却屡遭投降派嫉恨,雄才大略无法施展;苏轼才高八斗,却仕途坎坷,一生宦海沉浮,饱受贬谪之苦。他们都抱有独立的政治见解,不屑于趋炎附势,也都因在仕宦之路频遭打压而郁郁不得志。因此他们虽身在官场,却企图在超越世俗的层面找到心灵的慰藉。

这在他们的鸿雁词中,都有所体现。但同样是借鸿雁意象透露归隐之情,但二者抒情的质地和情感的强度却有所不同。辛弃疾表面向往渔樵之隐的恬淡平静,而潜在却涌动着种种不甘与愤懑,从而体现出双重情感的抒情特质;而苏轼虽然也含有对世俗的不满和留恋,但又能够超乎其外,从而安顿了内心的不平,淡化了情感的冲动。

以下以苏轼和辛弃疾的两首含有鸿雁意象的《哨遍》为例。

《哨遍·为米折腰》

苏轼

为米折腰,因酒弃家,口体交相累。归去来,谁不遣君归。觉从前皆非今是。露未晞。征夫指予归路,门前笑语喧童稚。嗟旧菊都荒,新松暗老,吾年今已如此。但小窗容膝闭柴扉。策杖看孤云暮鸿飞。云山无心,鸟倦知还,本非有意。

噫。归去来兮。我今忘我兼忘世。亲戚无浪语,琴书中有真味。步翠麓崎岖,泛溪窈窕,涓涓暗谷流春水。观草木欣荣,幽人自感,吾生行且休矣。念寓形宇内复几时。不自觉皇皇欲何之。委吾心、去留谁计。神仙知在何处,富贵非吾志。但知临水登山啸咏,自引壶觞自醉。此生天命更何疑。且乘流、遇坎还止。

此词是檃括陶渊明《归去来辞》而成,主旨即为“归去来”。苏轼在仕途中挫伤累累,太需要解脱,“归去来”便是他抚慰心灵的最佳方法,逃避现实的最佳途径。全词从未归以前之误、去彼来此之急写起,一直写到归来游赏之趣,田园之乐,及家人相聚之欢,最后以随缘自适作结,写得周到而浑成。尽管词意全系出自《归去来辞》,但抒写的是词人自己的怀抱,其中既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概,也有对世事的无奈之感,更有词人归隐泉林的超脱心态。这日落而返的“暮鸿”,即是物我合一的归隐心态的象征,是词人俯仰自得的洒脱情怀的展现,也是苏轼对追求归隐后淡然自适境界的反映。

《哨遍·用前韵》

辛弃疾

一壑自专,五柳笑人,晚乃归田里。问谁知、几者动之微。望飞鸿、冥冥天际。论妙理。浊醪正堪长醉。从今自酿躬耕米。嗟美恶难齐,盈虚如代,天耶何必人知。试回头五十九年非。似梦里欢娱觉来悲。夔乃怜蛇,谷亦亡羊,算来何异。

嘻。物讳穷时。丰狐文豹罪因皮。富贵非吾愿,皇皇乎欲何之。正万籁都沈,月明中夜,心弥万里清如水。即自觉神游,归来坐对,依稀淮岸江浚。看一时鱼乌忘情喜。曾我已忘机更忘己。又何会物我相视。非会濠梁遗意,要是吾非子。但教河伯、休惭海若,大小均为水耳。世间喜愠更何其。笑先生三仕三已。

辛弃疾《哨遍》同样表达了归隐思想,但与苏词不同的是,辛词更倾向于说理,运用庄子的哲学思想阐述了自己对人生的领悟及对苦难的超越。上阕着重说明了词人归隐的原因。“一壑自专”三句用其典故,从秋水堂前胜境说起,表达了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之情。下阕则进一步表达了词人隐居的心愿以及隐居生活的超脱闲逸。其中飞鸿一句化用扬雄《法言》中“鸿飞冥冥,弋人何篡焉”,即词人认为吉凶之彰,始于微兆,应见几而作,如同大雁一般,即可远离祸患了。可见词人试图跳出世间的纷扰烦乱,以求解脱。但辛词中飞鸿与苏词中飞鸿有着明显的区别,苏词的飞鸿,悠然忘机,是一种完全摆脱了尘世羁绊的自我精神解脱的超越与回归;而辛词的飞鸿,却饱含了看透世事冷暖后的辛酸,曲折、幽微地表现出了一种闲而不适的抑塞难平之气。

纵观苏辛这两首含有鸿雁意象的隐逸词,可见其既有共鸣之通,也有了相异之处。他们同是羡渔父而颂陶潜,同时身陷樊篱而寻求内心的解脱,但苏词更显清旷闲放、超逸放达,这份洒脱超然确有带给词人些许慰藉;辛词则孤愤怨抑、心系尘寰,无论所描绘的山林田园之乐如何自在悠然,也似乎并不能给予词人慰藉,反而反衬出一种更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欲望,以及期待落空后的愤懑。

综上,“鸿雁”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承载丰富内涵的传统意象,是词人们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当鸿雁的某一特征触动了词人的某种情感意念,或者当词人带着某种情感意念去观照鸿雁的某一特征并产生心灵撞击时,翩翩飞鸿便具有了丰富的情感内涵。

纵观苏轼与辛弃疾的一生,其词尽是他们人生经历和情感的写照。苏轼和辛弃疾都自觉地接受了儒家的入世思想,以兼济天下为己任,但崎岖坎坷的命运让他们的愿望无法实现,因此他们的一生中大都是在被贬弃的感慨和无奈中度过的。现实与精神的冲突必然引起他们去寻找新的精神归宿以调节内心矛盾,因此词人的孤独意识和归隐思想也就随之产生了。而苏辛诗词中丰富的鸿雁意象,作為词人情感的外化,也就成了他们自我人生意义深情哲思的象征性存在,体现出无穷的艺术魅力,也成为我们聆听苏辛二人内心、理解他们思想的一个有效的艺术意象。

通过苏辛两组相似题材词篇的比较、分析,既可以细致地体味他们词作中鸿雁意象丰富而复杂的内涵,又能够深入地了解二者鸿雁意象背后表现的孤独意识和归隐思想的异同,进而探测这二位豪放派大家所走过的曲折艰难的心路历程。

参考文献

[1]杨吉华.何处是归程:苏轼诗词中鸿雁意象的诗意阐释[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3(2):161-166.

[2]王梦玉.唐宋鸿雁词研究[D].江苏:南京师范大学,2012.95-99.

[3]杨华.说不尽千古鸿雁情——论宋词的鸿雁意象[J].金山,2010,2(8):7-25.

[4](汉)扬雄.诸子集成·扬子法言[M].北京:中华书局,1986,17-18.

[5]谭小明.苏轼与辛弃疾隐逸词之比较[D].内蒙古:内蒙古大学,2008.38-41.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鸿雁辛弃疾苏轼
从善如流
苏轼“吞并六菜”
鸿雁飞
苏轼吟诗赴宴
辛弃疾的元宵节惹人妒
雄鸡和鸿雁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