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李联琇生平及诗歌创作初探

2023-06-28徐国华聂子宜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旷达清代

徐国华 聂子宜

摘要:清代临川李氏家族在桂林一带颇有声望,世人称“李氏一门风雅,为当时桂林之冠”。文章对李联琇三代家世生平进行了详细的考证,重点分析了李联琇诗歌创作内容与诗歌艺术特色。李氏诗歌主要以行旅写景、送别酬赠和咏物题画见长,清淡闲适、平实坦率和清新自然是其诗歌的显著特征。

关键词:清代;李联琇;《好云楼初集》;旷达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580(2023)02—0081—(08)

DOI:10.19717/j.cnki.jjus.2023.02.015

李联琇(1820—1878),字季莹,号小湖,江西临川人,清代诗人、学者,道光二十五年(1845)进士,官至大理寺正卿[1]。年甫四十遽然隐退。致仕后主讲钟山、惜阴书院。曾国藩多次举荐他,坚辞不出,一心教学和著述。著有《好云楼初集》二十八卷、《好云楼二集》十六卷和《好云楼奏稿》,《清史列传》有传。李联琇父亲李宗瀚(1769—1831),乾隆五十八年(1793)进士。李氏家族一门两进士,堪称清代中后期临川文化世家,时有“李氏一门风雅,为当时桂林之冠”之美誉。李联琇家族文学在临川文学史上彪炳史册,值得我们重视。

一、家世与生平

(一)家世

1.曾祖父李宜民

李宜民(1704—1798),李联琇曾祖父,字丹臣,号厚斋。年寿九十五。以子官赠中宪大夫,以孙官赠光禄大夫。子八,秉礼、秉仁、秉睿、秉钺、秉栓、秉绶、秉文、秉为。

据《好云楼初集》记载:“七岁失恃,……蜀中读书,二十三岁父没,薄宦不支,归营葬毕,故售宅得八十缗,挟以行贾湖南。”[2]由此可知,李宜民七岁时母亲去世,跟随父亲生活,而父亲在其二十三岁也去世了,家中并不富裕,后用故宅出售所得之钱在湖南做生意。“辄不利,贾耗尽转而之广西桂林”,在湖南做生意经营不当,钱财耗尽转至广西桂林,“一伞一袱,贸贸无所止,恒宿肆檐下”,时在桂林家当仅一伞一袱,露宿屋檐下,而后有幸被一江西衷氏怜悯,留其在家居住,暂且有了栖身之所。

李宜民“书法董其昌,素共,求者众,积有薄蓄”。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曾记载“松圃父丹臣先生少贫,……至广西,不二十年,致富百万”[3],在李宜民重信义的理念下,盐业也越做越大,家业也由此兴起。曾一伞一袱,露宿檐下的李宜民在家境殷实之后,并未奢侈浪费,挥霍无度,而是“刻苦如贫时,惟好施济”,《好云楼初集》云:

尝曰:“物聚必散,天道然也。且物之聚,怨之丛也。苟不以善,散必有,非理以散之者矣。”于是萁祖祠,置义田,构书塾,修公所。岁寄族姓银辄偻指,计约某若干某若干。某嫠也,某孤也,多予之,岁歉多予之戚。党故有婚嫁不能举者,代之举。不能谋生着,月给薪米,待以举火者数十家。曩所鬻宅赎之,归又置田宅傍为他日归耕。计旋间,从叔某家贫,悉举田宅畀之。族有无屋以居者,为之创建,岁终必施给孤贫。闻有度岁不能举爨者,素不与识,通人婉转通意以资之,曰“人何可岁首绝炊”。

李宜民盐业起家,家庭兴旺后依然乐善好施,秉持“不以善,散必有”的理念,善行从远亲到近邻,不论贵贱,不求回报,待人和善,即便仆人也不厉色。而后,李宜民不愿占籍桂林,子孙后代皆回本籍临川,当地人亦称焉。临川李氏一门风雅,在桂林一代颇有声望,实由曾祖李宜民打下基业。

2.祖父李秉礼

李秉礼(1748—1830),李联琇祖父,字敬之,号松甫、韦庐,年八十三而卒。为刑部江苏司郎中,以子官赠光禄大夫。子六,宗瀚、宗涛、宗潮、宗沅、宗瀛、宗荣。

李秉礼为人好善,胸怀超旷,尤尚名义,不慕显贵,供职未结束,辞官归桂林,赡养父母,从此过着远离尘世,隐逸山林的生活。在父親李宜民去世后,作为长子的秉礼将家产尽数让之诸弟,分毫不取,专心于自己的诗文创作。

李秉礼是李氏家族著名的诗人、书法家,非常好学,博览群书,李宪乔曾评“其至根柢于陶,涵濡于韦,……不近者不强好也”[4],因其性格不争不抢、淡然从容,与陶渊明、韦应物二人诗文风格相符,遂崇尚陶、韦并专注研究其诗歌。建有一斋,名曰“韦庐”,庐前有丈石嶙峋,称其为“韦石”,故自称韦庐先生。

李秉礼与钱塘的袁枚、高密的李宪乔因诗结友,往来频繁,常在一起论诗,颇相契合。著有《韦庐诗集》,李宪乔为其逐篇论定四卷,并为之序跋,论定者为内集四卷,未论定者为外集四卷。又有《剩稿》一卷,《蠹余草》一卷。李宪乔独赏韦庐诗,称其诗“闲澹澄莹,空洞幽窅”[5],并推其为南宗之慧能。

3.父亲李宗瀚

李宗瀚(1769—1831),李联琇之父。字公博,一字北溟,号春湖。乾隆壬子(1792)举人,癸丑(1793)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是李氏家族第一位由科举入仕途者。子六,联壁、联珂、联玑、联璁、联琇、联瑞。

李宗瀚叔叔秉仁去世时,其子宗诚过不久也早夭了,留下遗孀骆氏,恰逢秉礼生宗瀚,骆氏便请求将宗瀚过继为其子嗣。李宗瀚对待父母家人孝顺谦卑,为尽孝三进三出:嘉庆六年(1801)祖母骆夫人去世,宗瀚回家为其守孝四年,至嘉庆十年(1805)入京补原官,典武会试,转侍读学士;嘉庆十七年(1812)本生嫡母曹氏去世,守孝两年,至嘉庆十九年(1814)入京补原官,迁督察院左副都御史,典武会试;嘉庆二十年(1815)本生生母刘夫人去世,宗瀚奏请回家奔丧并赡养祖母戴太夫人,而道光三年(1823)祖母戴太夫人去世,又为其守孝三年,前后共计十年,直到道光五年(1825)才入京,第二年补原官。道光十一年(1831)生父去世,宗瀚扶病奔丧,卒于衢州舟次。李宗瀚一生回家奔丧守孝共计十六年之久,可见其恪守孝道。

据记载“初韦庐公让业与诸弟,府君实赞成之,亦以其应得之产让诸父,诸父年皆差等于府君,小者且与联珂齐年,府君循循执犹子礼”,李宗瀚不仅赞成父亲韦庐公让业之举,还将自己的一部分家产也让与诸父。作为家中年纪最大的后辈,诸父的年龄甚至和自己的儿子联珂同岁,但宗瀚依然遵循长幼之序,谦卑以待。即便诸父日增豪奢也不羡慕,反而杜门却轨,闲暇时与二三吟侣登山临水,自娱自乐,或乘兴独游,时常与樵民一起杂坐其间,所遇之人并不知其为京朝贵官。

李宗瀚以文名受知于嘉道两朝,朝廷制作多出其手。在诗文创作上,与好友邓显鹤联吟,著《杉湖酬唱诗略》,今有《静娱室偶存稿》2卷存世。李宗瀚亦擅长书法,学习书法大家翁方纲,而后改为拨蹬式,无日不展帖练习,研究钟繇、王羲之书法,而学习虞世南书法最久。其书法自开生面,当时朝官擅长书法者有李、郭、何、顾四人,然时俗云“三家皆自愧,非府君之敌也”。其尤擅于鉴藏书画名迹,收藏有汉淳于长《夏承碑》《隋丁道护书启法寺碑》、唐虞世南书《孔子庙堂碑》、魏栖梧书《文荡律师碑》,晏元献铜雀瓦砚,陆放翁砚,而后得褚遂良书《孟法师碑》,与启法、孔庙、文荡三碑一起合为一箧,世人称之为“静娱室四宝”。

(二)生平

李联琇生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十二月八日,卒于光绪四年(1878)正月八日,春秋五十有九[6]。其幼时失怙又失恃,后遭叔嫂虐待,在危苦之境中发奋读书,二十五岁考取进士,此后仕途坦荡,晚年卒于江苏钟山书院。其一生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

1.体弱多病,训导严苛(1820—1833)

嘉庆二十五年李联琇生于桂林,五岁始返临川,六岁跟随父亲入都,而七岁就外传体弱多病,“读二三过辄,气结不能出声”[7],而其生母漆夫人依然教导严苛,不因体弱而让其荒废学业在家休息。

九岁逢父亲李宗瀚典试浙江,遂赴杭州,十二岁时父亲去世,即返临川。李联琇的学业在这期间屡遭废读,到十四岁时还犹茫然不晓文义,十五岁学作诗,作诗六篇但不入韵,其母漆氏对联琇学业的失望转变为更加严厉的管教:“一日,漆夫人历举某某幼能缀文以愧之,将仗联琇。泣曰:‘儿亦已勉为之,谓其谁,愈怒,使妪询诸师,知不狂仍遣之。泣曰:‘正是可愧汝父为学院扃试童子,时剪?八九岁者满堂吟,迨簪挂新生时,似汝之年而掇芹者比比也,汝犹以为解乎。卒仗之。”[8]正因为母亲的严厉,使得李联琇并未因家境优渥,体弱多病而沉沦堕落,在母亲的鞭策下,其将勤补拙,养成了勤奋好学,不惧困难的精神品质。

2.少失怙恃,发奋淬厉(1834—1840)

李联琇十二岁时父亲去世,三年后在他十五岁时母亲漆氏也去世。在彻底失去双亲之后,李联琇寄人篱下,长期遭受叔嫂的虐待:“道光十四年春六月二十六日,漆夫人殁时,联珂妻陈氏持家,既素有讳言于漆夫人,因疾联琇諓諓罪过于母。朱夫人八月屏居于园,不令出入,一老仆役焉,月给千钱,除雨餐外皆资之,无师又无书。园有塾,兄子翊勋、翊华读书处也。书六架,扉不扃,夜无人居,联琇俟仆鼾声作,俏往窃书来,小炷留灯,青荧仅辨字。欲卧自抓其面至皮破,则痛而醒,又系辫发于坐,后至什物使头直不得隐,几而展诵焉。将晓,送书反然后寝。”[9]

自生母去世后,其兄联珂的妻子陈氏持家,平时就和漆氏关系不和,便联合联珂生母朱太夫人一起虐待联琇,不让出入,仅一老仆伺候,既无师教学也无书可读。联琇为了读书,每晚趁着大家熟睡时,溜进没有鎖门的书房取书,带回房间借着微弱的烛光默读。而他的读书方法颇有“头悬梁,锥刺股”之意,强迫自己背诵诗文,直到破晓才偷偷将书送回。道光十六年(1836),拜南昌邓梦舟为师,刻苦读书,专心研学,为道光二十年(1840)中式举人。

3.平步青云,卒于讲院(1841—1878)

道光二十四年(1844)服阙,考取觉罗官学,正黄旗;道光二十五年(1845)成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而后六年间先后授编修、充国史馆协修、充实录馆协修、充纂修;咸丰二年(1852)大考一等一名,充实录馆总校,内阁批本咸安宫总裁;咸丰三年充会试同考官,署国子监祭酒,充日讲起居注官,旋视学福建;咸丰四年,在任大理寺卿;咸丰五年,任满调江苏。

在此之后李联琇一直任职于江苏一带,晚年督学江苏期间,聘为钟山书院讲席,书院旧多大师,而联琇绩学敦行,别择精审,为学自天文与地,名物训诂,典章制度,旁及琐闻轶事,所以来学者日盛[10]。其为人侃侃持正,不矫不翕,不肯贬道求悦,贞素诚愨,见者心折,侍坐之侍奉公身教为圭皋,参倚忠笃不少,故一时气节文翰巍为世冠。光绪四年(1878)卒于书院,世人将联琇奉为各个讲舍的栗主祀,恳请督宪的沈葆桢备文上奏,后联琇便付使馆入儒林传,“公官儒官,言儒言,行儒行,非天始终欲,公以儒报。”[11]

综上,李氏家族自曾祖李宜民鹾盐起家时便殷实富裕,而后两代不变的是好善乐施,勤奋好学,因此家中多有善诗书画等各类名家者。而至李联琇这一代,其父母去世陈氏持家后家风败落,再未有兄弟之间的和睦礼让。但即便联琇儿时经历挫折坎坷,也并没有放弃仕途之路,而是发奋读书以脱离苦境,其一生著有《好云楼初集》《采风剳记》《治忘日录》等。

二、诗歌思想内容

李联琇钟情翰墨,笔耕不辍,著《好云楼初集》,古近体诗共计一千一百七十首,内容丰富,主要分为三大类:行旅写景、送别酬赠、咏物题画。

(一)好山偏傍恶溪横,到此山程胜水程:行旅写景诗

游览名胜古迹正是诗人脱离狭窄的有限的日常生活,自觉接触新鲜事物,体验世界的记录,我们可以从诗人描写自然的笔触中感受他们当下的情思和表达方式[12]。行旅诗在《好云楼初集》中所占比例很大,情感内涵丰富。如《登滕王阁》诗云:

滔滔章水绕地络,洗马城低浔城脚。大声惊动葛坡龙,飞压江干化为阁。势如砥柱锁狂涛,奇构何从命将作。天教万怪争一楼,故遣神丁为雕鏧。咿咿画角近危谯,历历征帆度书箔。其下涌鼋鼍,其上盘雕鹗。江天临诡难殚形,到此失势同一落。惟余逸气不肯消,留待才人再搜索。三王不复来故址,今封苔百花洲上。一迥首,滕婴蛱蝶飘寒灰。风流未已见新阁,振衣犹得临崔嵬。眺西山兮数堆,渺南浦兮一杯。词客有灵安在哉,雁声渔唱,天风哀呼起,千秋万岁,抑塞磊落之奇才。[13]

该诗作于1836至1843年间,时李联琇拜师邓梦舟,于豫章(今南昌)读书求学期间登滕王阁有感。史上描写滕王阁的诗数不胜数,有王勃《滕王阁序》、苏辙《滕王阁》、白居易《钟陵饯送》等,李联琇所作也是从描绘滕王阁雄伟壮丽的景象开始,开篇交待滕王阁的地理位置,再由此引出周围环境,“砥柱”“奇构”“万怪”“雕鏧”则描写滕王阁威严肃静的外景,转而由远及近,由内到外,描绘其独特的内景,“咿咿画角近危谯,历历征帆度书箔。其下涌鼋鼍,其上盘雕鹗”,将滕王阁之势之景之奇层层铺叙,最后由景抒情,“雁声渔唱,天风哀呼起,千秋万岁,抑塞磊落之奇才”,渔舟唱晚,雁声四起,这千秋万代不乏才人代代出,情景结合,由壮阔之景联想之岁月更迭,而所作之诗如有灵一般可以长存于世,诗人寄希望于未来,做千秋万代的贤才之士,灵魂永存于世。

除描写壮丽风景外,还有记述闲暇的游行之趣,如《舟中烹鱼》:

买鱼不必向山城,恰有渔舠出港迎。计称论袋劳半晌,腥风惹尔旁船行。

酒边无复忆豚蹄,出网鱼肥价又低。多事艑郎贪别味,一番神福一烹鸡。

近闻江国市鲟鳇,千百随潮大倍常。寄于乡人误剖食,楚魂湘血腹中藏。[14]

此诗作于1853年,诗人视学福建期间,福建沿海多以船运、鱼食为主。《舟中烹鱼》描述了诗人从买鱼到烹鱼的过程,“计称论袋劳半晌,腥风惹尔旁船行”这一句真是趣味横生,生动地刻画出渔船市集的热闹场面以及商客之间讨价还价的过程。伴着美酒诗人想着猪蹄,而船夫却心想别味,舟中煮鱼还烹鸡,将舟上之旅描写得活灵活现,展现了福建一带的饮食特色。结尾两句,诗人听闻市内卖鲟鳇鱼,此鱼比普通鱼大好几倍,“寄于乡人误剖食,楚魂湘血腹中藏”,却提醒乡人不要食此鱼,它身上可是流着楚湘之魂啊,实在是幽默风趣之极。

其他如《山行》(卷四)、《度风岭》(卷四)、《浦城外闲眺》(卷七)、《停车有感》(卷六)等诗,都是李联琇为官期间所到之处的所观之景,诗笔皆能将风物心境渲染而出,使读者得到直接的审美体验。

(二)世态纷浮云,与君醉醇酽:酬赠送别诗

李联琇在福建江苏一带做官期间结识了很多宾客朋友,留下了不少交游酬赠之作。其中一部分是为了应酬交际而作,但也不乏包含真情实感之作,如抒发送别友人时的离愁别绪之作《送陈宝珊晨部之浙》,诗云:

别久动忘念,居长渐生厌。世态纷浮云,与君醉醇酽。载君无诸事,荒鸡署啼店。送君句践邦,江色照杯滟。严装问何急,去了官家欠。终童夙请缨,仰答矢无忝。健抗虎儿笔,雄挂刘生剑。谓似幽并侠,豪情发酸念。遥遥忆庭闱,悄悄忧坑堑。转资盘错功,遇窘智弥赡。相爱夫何言,长年饱属嬮。[15]

此诗写于咸丰六年(1856),李联琇好友即将前往浙江。诗的前两句以议论开头,离别久会忘了想念,长相处又会生厌,这个世态起起伏伏,而与君在一起只需享受此刻酒的醇香。“送君句践邦,江色照杯滟”移情于景,离别之时只能用诗句为友人饯行,江边的天色映照在了酒杯里,心情随着杯中酒泛起了涟漪。中间四句平铺直叙,描绘分别前的场景,询问友人为何着急离去,后三句则描述友人做官为人正直、忠诚,无愧于朝廷,还运用两个典故,“虎儿笔”原为黄庭坚戏称米友人的外号,形容笔力强劲,“刘生剑”中刘生则为乐府诗集当中人物,传说刘生是一位任侠豪放、四处周游的人物,后用此典形容豪放仗义行侠之人。诗人用两个典故称赞友人能文能武,侠义之情令人折服。最后三句诗人祝福友人离程平安顺遂,化险为夷,一切情分思念尽在不言中。

还有写给远方的友人,以寄托思念之情之作,如《寄书箧于齐小筠家》:

十年寒乞态,铢寸累巾箱。古墨磨旋悔,奇书曝即藏。哪知艰远道,无奈减行装。夙嗜都抛别,从君置那箱。[16]

此诗作于咸丰三年(1853)诗人视学福建期间。齐承彦,字小筠,同年改为太仆寺卿,两人交友多年。诗人首联和颔联交待友人读书艰苦的经历,十年寒窗苦读,日夜积累的图书挤满了整个箱子,一有好书就买来收藏,可见好友小筠读书之刻苦痴迷,宁要减去行装也要多放点书进去,而李联琇从小也是掩门夜读,背人夜诵,所以深知友人内心对书的热爱,随即投其所好,赠一箧书于友人。

其他如吊挽诗,用以悼念去世的友人或家属,如诗人的老师钮福保去世所作《挽钮松泉少詹师》:

十五年来顾盼恩,淄帷一别事难论。鵩伤贾傅功名贬,骥感孙阳声泪吞。尤忆病时蒙救药,更联亲属与圆婚。契深匪独缘文字,风义难忘亲且尊。便应作诔属门人,鼂董文章诵述频。四国輶轩闻尽瘁,三天雨露不苏贫。先归莫挽淮南眷,初服仍埋蓟北尘。梦断连床萧瑟夜,有人被冷暗伤神。[17]

詩的开头两句运用两个典故“贾生赋鵩”和“孙阳念骥”来说明老师的遭遇,“贾生赋鵩”在《屈原贾生列传》中解释为:“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有鸮飞入贾生舍,止于坐隅。楚人命鸮曰‘服(通‘鵩)。贾生以适居长沙,长沙卑湿,自以为寿不得长,伤悼之,乃为赋以自广。”[18]“孙阳念骥”则源自“骥伏盐车”,比喻善识才者对人才的赏识和爱惜。这两个典故的使用说明诗人为老师怀才不遇感到惋惜。中间部分回忆与老师相关诸事,念过往老师的恩情与才德,而如今老师去世时,只有哲兄羹梅舍人一人在京城守护在旁。全诗“恩”“感”“义”“瘁”“雨”“埋”“萧瑟夜”“暗伤神”等字眼充斥其间,使人倍感凄凉之意。

除写给友人的吊挽诗,李联琇还作有祭奠亲人诗如《哭适勒氏妹》《悼亡室赵安人》《大横驿哀亡仆张贵》等。

(三)秋色无端纸上来,孤吟如被雨风催:咏物题画诗

“昔屈原《橘颂》,荀况赋《蚕》,咏物之作,萌芽于是。然特赋家流耳,汉武之《天马》,班固之《白雉》《宝鼎》,亦皆因事抒文,非主于刻画一物。其托物寄怀见于诗篇者,蔡邕‘咏庭前石榴,其始见也。”[19]通过描写具体可感的“物”,借物抒怀。李联琇所作咏物诗有静有动,静如《落花》:

沾地即成污,漾空谁与挂。莫怪落无声,有声花更碎。消受几人怜,东皇浑不省。似闻枝语风,我弱尔奚猛。[20]

这首诗充满落寞凄凉之意,诗人作于1836年至1843年期间,时逢双亲皆逝,又遭叔嫂虐待,这掉落为泥的花好似自己的命运,落地无声亦无人怜,想这东皇一去春无影,风替落花枝头捎话,我这么脆弱,你又有何强大呢?满满充斥着诗人此刻的孤独、悲凉之感,全无“零落成泥碾做尘,只有香如故”的积极乐观,而有孤单冷清,自生自灭之意味。

动如《灯蛾》:

伺鼠既喜暗,巡蛾复憎明。灯以明为职,憎喜交相倾。何与尔蛾事,窥此垂垂穗。挨灭若为仇,煎炽不自计。藐兹爝火光,耽耽近生忌。大哉日月明,怯怯远思避。尔岂德日月,苦无冲天翅。坐令媢嫉怀,帖伏不敢肆。志士解其故,好修意弥锐。勉为日月明,何虑飞蛾至。[21]

这首诗将飞蛾拟人化,开头介绍了飞蛾的习性,喜暗但又趋光的矛盾体,诗人好似与其对话,劝诫它何必与这生来就炽热明亮的的烛火同归于尽,天上的太阳可是比这灯火更明亮,为什么又远离它呢,大概是苦于没有冲天的翅膀吧,才既妒忌又不敢肆意,充满了对蛾的嘲讽。最后两句引出议论,有志士认为要学习飞蛾磨练意志的精神,而诗人不想成为这矛盾的飞蛾,提出“勉为日月明,何虑飞蛾至”的反问,说明诗人愿如光明的太阳一般,为人坦荡磊落的话何须顾虑身边飞蛾的扰侵。

所谓题画诗,观画于诗,以诗写画,融诗于画,相辅相成,于是乎诗情画意,回味无穷。如《题正午牡丹图》:

花产洛阳天下中,况承卓午日光红。哪知富贵无他异,赢得狸奴顾盼雄。[22]

诗中“红”色显著,正午的牡丹花开,惹得花猫频频顾盼,动静结合,仅两句将牡丹的富贵、艳丽,花猫的调皮、可爱描绘得活灵活现。

又如《春日题饯菊图》:

秋色无端纸上来,孤吟如被雨风催。那堪雨载人于役,不见重阳花盛开。陶径就荒迟荷锸,冶山入画称衔杯。何年买得青溪隐,惬我幽寻云水隈。[23]

这首诗颇有意境,由远及近,从秋色、雨水落笔,渲染出秋风瑟瑟之意,写出雨中山色朦胧之美,三径就荒但宁静恬适,最后诗人表达要寻得一处隐居之所,过一种悠然自乐惬意的生活。此诗是李联琇题画诗中的佳篇,诗中有画,展现了一幅雨中悠然的田园之景。

三、诗歌艺术特色

李联琇的最大成就在诗歌创作上,缪焕章在《云樵外史诗话》中称其诗“气味渊永浩瀚,瓣香东坡可知矣”[24]。

(一)清淡闲适,洒脱空灵

李联琇诗歌较少怨怒激切之作,其悲惨的童年经历也仅在一两首诗中详细叙述,《百一诗(并序)》中写到:“余使出居荒原幽豕宫之侧,衣鹑被冰,朝暮再饮食,恒苦饥渴,月给千文,自贡膏火。无诗不入塾,禁不见内外人面,至受奴仆恶声,而无所控告。”[25]双亲去世后的童年生活并不美好,甚至连基本的温饱都成问题,更不必谈及入塾读书,但儿时所经历的痛苦并没有使他形成愤慨幽怨的诗风,反而展现出一种乐观积极的心态。如《书怀十九首》其十:

及兹一息存,速践平生志。常作将死观,应无不了事。事了即心安,修短何足计。修能进吾学,短句可减累。二者皆天资,自乐有余地。[26]

由于儿时读书不得,所以内心不觉读书苦,而是更加珍惜时间,把每天当作最后一天来完成要完成的事情,日求精进,苦中作乐。又如其十一:

真富不在物,其物孰能寇。大寿不在年,其年谁得究。问天天何言,茫茫古今宙。[27]

这两首均作于李联琇十七岁至二十三岁之间,或许因为儿时经历使得诗人看待问题超脱了当时的年纪,贫富不在物,大寿也不在年,要询得答案,只能在宇宙中感悟,这是一种看淡名利,超然脱俗的心境。

李联琇后期诗作多描写平淡闲适,清净自然的生活,如《陶然亭小集》:

笠檐蓑袂旧生涯,兴减红尘感岁华。忽见低低车没苇,遥疑小小艇穿花。筒黏荷碧包鲜鲫,盘溢姜辛盖活虾。对此陶然非必酒,况联乡侣酌流霞。[28]

描绘的是一幅惬意的田园生活,时光飞逝,何必感慨岁月年华,坐于亭中与友品酒,伴着流霞尝鱼食虾。全诗“华”“花”与“虾”“霞”押韵,使诗更富韵律感,节奏鲜明,朗朗上口。又《问山》诗云:

马前山好叩其名,答者乡谈听弗清。料是愚夫不识字,纵烦述说但闻声。荒原一犬知村近,秃树群鸦误叶生。晚到邮亭询别客,重提又忘属何程。[29]

描写诗人路问山名的趣事,问一山民此为何山,却是一位不识字的愚夫,等到诗人半晚赶至邮亭询问他人时,却又忘记了是在哪条路的山。整首诗趣味横生,自然生动。李联琇这类清净闲适的诗作反映其享受生活中简单的快乐,向往一种不谙世事的田园生活。

(二)平实坦率,浅易晓畅

李联琇的诗歌语言大多直白浅切,并不繁缛晦涩,通过朴素自然的语言来表达自己丰富的感情,如《书怀十九首》其五:

结交不识心,终非计之上。君谓冰河坚,其下翻浅浪。浪翻无已时,冰也成流凘。君为踏冰人,沉浮安可知。世途尽如此,慎勿矜坦夷。[30]

诗人用坚冰与浅浪来比喻世道沉浮,“君为踏冰人,沉浮安可知”,人生在世道的沉浮既然已经不可预测,“慎勿矜坦夷”,那么与人交往就不必再弯弯绕绕,虚情假意了。李联琇择交谨慎,贞素诚愨,结合他诗中所传达的含义,表明诗人更偏向简单、坦率、舒适的生活,因而其诗句语言也更直白浅易。又如《居官五首》其一:

世俗爱官职,不谓居官危。厥身处于独,动息人侦窥。守口难如瓶,讵无倾吐时。喜怒稍见色,好恶偶宣辞。遂为左右觉,渐为左右欺。彼将喜怒我,我能好恶谁。好恶为人用,颠簸是与非。喜怒为人用,攘窃福与威。是非理倒置,威福权下移。士民交摘疵,不败者几希。[31]

这首诗作于1854年,李联琇时任大理寺卿,是其为官多年所感。全诗简单明了,语句质朴,表现了诗人居官时的小心翼翼,喜怒不形于色,好恶不言于表,稍有不慎则会被人所用,“世俗爱官职,不谓居官危”,世人都说官好,但不知官危,表达了诗人任官期间对于言不能由衷,不能畅所欲言的无奈之情。

再如《散步偶成》:

豚卧埘桀旁,鸡来立豚背。鸡如履平地,豚不知所载。偶俱信无猜,游息复何害。忽有堕其前,鹊卵敲地碎。仰视鸦争巢,刍尼羽毛锻。岂不同血气,并育大钧内。低头悟化机,举头识机械。散步且扪腹,超然意有会。[32]

诗人散步时观察不同动物之间的相处方式,猪与鸡可和睦相处,而鸦与雀却因相争巢穴,卵坠树下,“岂不同血气,并育大钧内”,借动物与人作对比,作为生活在同一自然下的人之间如何和平相处,则应宽宏大量,不需锱铢必较,与前两首诗同样表达诗人追求一种平和、自然、真诚的生活状态。再看《骑驴》一诗:“新学跨鞍常畏堕,蹇驴偏傍水边行。更贪浓荫穿林过,那管杈丫客面迎。”[33]几句诗便将驴的可爱活脱,诗人被迫穿林过的狼狈描写得生動有趣。

縱观李联琇作诗,常常在诗中表达自己喜平和、真诚,恶虚伪、繁杂的生活态度,享受日常生活里点滴的小事,记录所悟之理,而诗如其人,其语言也大都朴素直白还不乏幽默闲趣之意。

(三)清新自然,情景交融

李联琇自进士在京八年后,视学福建五年,之后便一直留在江苏任职,诗歌大多数描写的都是江浙一带的风景,带有明显的江南水乡特色,多写泛舟、游山玩水之行,如《棹讴》:

水声自笏滑,橹声相戛摩。雨舷发棹讴,助我舟中哦。四声一时作,婉转随风梭。恍张洞庭乐,水嬉舞蛟鼍。不羡沙棠舟,萧管拥翠蛾。小海曲云遥,土音焉足多。我诗欲付唱,恐遭三老呵。不如任呕哑,人籁含天和。文字古如赘,笙亡补则那。幸得屏尘虑,何苦襮吟魔。笤笤水程近,竹簥迎山坡。山行或小语,响答盈岩阿。何处无清音,不独老者歌。[34]

该诗作于诗人任职江苏期间,诗人好似描绘了一幅山水清音图,由船桨入水之音,伴入船夫摇桨之歌,顿时水声、桨声、棹讴、诗吟四声随风飘荡在山水之间,“人籁含天和”,好一个诗情画意、怡然自乐之景。诗歌后部分由近及远,“笤笤水程近,竹簥迎山坡。山行或小语,响答盈岩阿”,动静结合,船行坡迎,语盈岩间。又如《夜闻邻船琵琶》:

玉臂贯铜青,雏姬指腕灵。醉弦惊座雨,繁烛浴江星。似恐遥天晓,应怜别舫听。可堪湓浦客,来此感飘萍。[35]

此诗颇有白居易《琵琶行》之意,前两句营造出萧瑟之景和凄凉的情感基调。诗人夜里泛舟,借邻船琵琶女弹弦之音抒发“感飘零”的思乡之情。还有《闻虫》:“一雨百虫鸣,草凉闹成市。徒动征人愁,泽苏偶方喜。窅然岩宇静,敞塌夜倾耳。灯死窗月生,鸡歇树鸦起。”[36]诗人夜半时分,侧耳倾听大雨过后百虫出没,乌鸦群起的声音,享受着大自然夜晚的呼吸声。再如描写江边远眺之景《江眺》:“江水东头云合处,水云上下废疑猜。徐看淡淡来墙影,裂得天波一缝开。”[37]描写站在长江边远眺水天一色的美景。

李联琇诗歌展现了浓厚的地域色彩,将江浙一带的风土人情尽收诗歌之中,表现出江浙一地青山碧水、水送山迎的独特美景。

四、结语

临川李氏世家,其代表人物是李联琇。李氏家族在清朝桂林一带是著名的文化世家,李联琇是家族内继父亲李宗瀚之后第二位考取进士之人,一生笔耕不辍,宦游各地,见多识广,待人坦诚,不受无处之馈,晚年任钟山讲席,其事迹宣付史馆入儒林传。其祖父李秉礼、其父李宗瀚、叔伯李宗瀛均是清代小有名气的诗人,家族内也有多擅书画者,故有“李氏一门风雅,为当时桂林之冠”之美誉。

参考文献:

[1]杨佐经.临川县志[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679.

[2][5][6][7][8][9][13][14][15][16][17][20][21][22][23][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李联琇.好云楼初集[M]//《清代诗文集汇编》编纂委员会.清代诗文集汇编(第68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10.7-66.

[3]袁枚.随园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354.

[4]李秉礼.韦庐诗集[M].知稼堂刻本,道光十年(1830).

[10]史馆编修.清史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28.146.

[11]汪士铎.汪梅村先生集[M].刻本.1881.40.

[12]傅璇琮,蒋寅.中国古代文学通论·清代卷[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4.16.

[18]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3.2496.

[19]赵红菊.南朝咏物诗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25.

[24]张寅彭.清诗话三编(第8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5795.(责任编辑 吴国富)

猜你喜欢

旷达清代
旷达者
旷达者
旷达者
略论清朝蒙古族“那达慕”概况
永远的末代皇帝
清代怎样整治形形色色的诈骗案
清代典妻习俗与户婚制度的竞存及原因评析
清代写真人物略考
浅谈清代宫廷乐舞的主要类型
乐观旷达 进取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