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互联网+课程思政”的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探讨

2023-06-28寇玉典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14期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寇玉典

摘 要:随着信息化和智能化时代的来临,传统宏观经济学课程进行“互联网+课程思政”改革迫在眉睫。宏观经济学作为高校经管类专业的专业核心基础课,在课程思政方面存在教学目标重理论教学而轻育人、中西方在宏观理论教学上具有差异且理论具有滞后性、教学模式单一和课程考核未考虑思政元素等问题。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改革的是引导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必经之路,应把学科专业知识、专业素养与人文素养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脉络联系起来,实现课程与思政协同发展。文章从完善教学目标、重构教学设计、探索教学模式、挖掘思政课程融合点和调整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讨论,挖掘与拓展适用于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的教育模式,以线下为主线上为辅的混合教学模式为载体,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又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实现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与思政教学协同育人目标。

关键词:互联网+;课程思政;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獻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4.078

1 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专业课教学改革必要性

宏观经济学是中国高校经管类专业大一大二学生的必修课程,是极具代表性的社科类课程,在课堂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既是基于新时代背景下本科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也能让课堂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将爱国情怀扎根于学生思想根源,并将家国情怀与国际意识内在联系起来,并充分体现出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立德树人是高校立身之本,立德树人应当当作高校教育育人的重中之重,思想政治工作不能浮于表层,应该贯串教育教学活动全过程,全面培养学生,努力开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当前高校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寻觅突破口,既要将思政与学科课程相融合,又要将各种学科的内容具体化,并与学科特色相融合;要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引导大学生建立起正确的认知体系和价值观念,树立政治立场,树立远大的理想信仰,把学科的“立德树人”功能充分体现出来,把各种学科和思想政治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共同的育人目标。

宏观经济学的基础理论都是从西方学者那里得来的,但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对个案研究的关注还远远不足,而在引进的过程中,许多实例与中国的实际情况不符,或者由于其译文、刊载时间太久而导致个案陈旧。为此,必须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对其进行必要的补充,并结合中国特点进行实证研究。

在宏观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要尽量采用立体的教育方式,既要注重学科的逻辑性,又要注重学科间的横向联系、纵向的知识结构和发展趋向。经济学是一门经过了无数次的变革和修正的学科,要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学科的内涵,比一成不变的简单的理论知识讲解更有意义和吸引力。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特定的时代,高校通过网络进行在线教育,可以实现大学的课程思政。本文的研究构思是:利用网络技术构建大学宏观经济学科的“思想政治”平台,实现“线上+线下”的“同心圆”;使学员成为一名优秀的专业人才。目前已有的文献多集中在对宏观经济学科的线下教学模式进行探讨。根据网络技术的发展,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构建“线上与线下”教学模式。

2 基于课程思政视野下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的主要问题

2.1 重理论而忽视培养学生的教育目的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在制订宏观经济学科的课程内容和教学目的时,都注重对学生的认识与技能的培养。其主要目标在于让学员对宏观经济的基本原理与分析手段有一定的认识与把握,从而奠定一个坚实的经济基础知识框架。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注重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但过分强调静态知识的增加,而较为忽视了培养大学生的价值观和良好的品德品质。

2.2 中西方理论教育理念存在差异

目前,宏观经济主要以西方经济的主要思想为基础,阐述了以维护资产阶级利益为宗旨的资本主义社会思想体系,所构建的各类经济模式都以个体或公司收益为主要目标。中国是一个以实现共同繁荣为目的的社会主义国家。所以,在教授宏观经济理论时,若一味地模仿课本上的理论,会使其产生以自己为本的倾向,凡事以钱为先,以利为先,这对培养大学生的奉献意识和对社会的责任意识是不利的。

在此基础之上,如何将中国国情与西方的宏观经济学理论相结合,对宏观经济的粗俗成分进行辨证分析,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实现宏观经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与意义。

2.3 教学形式相对单一

在传统的宏观经济理论教学中,是以老师为主体实施大量的“灌输”教学,导致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下降。当前,尽管中国各高校在积极探讨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到课程教学之中,但其实施的重点是在教室,受限于教学时间、地域等因素;思政课程的教学方式过于平庸、生硬、单调,难以对大学生形成强烈的吸引力,更难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同时,由于宏观经济学内容相对晦涩枯燥,生硬加入课程思政内容能达到的效果远不如预期,甚至让部分学生产生了抵触心理。

当代大学生身居互联网时代,每日接触频繁各类电子产品,传统教育方法很难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故应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开展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开创了宏观经济学科的教学新思路。

2.4 宏观经济学课程较少考核课程思政内容

传统的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侧重于理解、掌握和运用某一章节科目的具体内容,而忽略了对思想政治因素的考察。宏观经济学是一门基础理论学科,而经济与思想政治教育是两个不同的领域,而关于二者之间关系的联系与平衡,目前大部分高校还在摸索之中,探索如何构建与之配套的宏观经济思想评价制度。

2.5 理论相对于实际有一定的滞后性

在我国教育中,对课程教学中的案例和理论的发展关注程度还不充分,在引入外国教科书的过程中,在许多情况下都与中国的实际情况不符,或者由于译文、刊行时间太久而导致个案陈旧,课本理论与实际存在时滞性会让学生产生学而无用的错觉。

3 基于“互联网+课程思政”视角宏观经济学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实施

3.1 宏观经济学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改革

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育人目标分别是:知识、能力、素质、课程思政这四个方面。其中,知识目标是希望学生通过学习能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各章基本概念、理论、前沿动态和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将理论与中国的宏观经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以满足新时期的需要;能力目标是在国际贸易合作中,运用理论分析和评判有关国际部门贸易往来的问题,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并给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而素质目标是通过对中国宏观经济学的认识,运用马克思主義者、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观点,对其进行全面的剖析与阐释,从而使大学生树立起国家自信与责任心,为终生的学业打下坚实的基石,敢于自我实现;课程思政目标旨在使大学生全面认识中国40年来的发展,深刻领会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确认识中国的改革和发展战略。

3.2 重新构建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的过程教学设计

将思政元素与宏观经济学课程进行有机融合,既要适应时代背景下高校教育教学的要求,又要科学地组织好课程的教学设计。首先,以《西方经济学》(下册)这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作为指定用书,本书具有系统、严密、科学、突出的特点;特别是在每一章的评析部分,都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对不同的西方经济学学说进行评析,说明它们的可借鉴之处,并有助于培养高校学子的正确的价值观。

其次,在撰写课程教学大纲、教案和课件时,要将教学内容和思政要素进行有机结合,通过每个细节的渗透和融合,强化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使他们形成对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正确认识。最后,网络的功能应该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得到充分的反映,课教师可以将制作好的3~5分钟视频在上课前发布到线上平台,让同学们自己收集材料,积极地进行学习;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在对知识要点的系统解释和解答时,可充分利用手机或网络平台进行实时答题,增加课堂的参与积极性和趣味性。课堂结束后,利用网上的学习资源,进行作业批改,单元测试,以及学生的反馈。把信息化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可以大大地改善对学生的课堂教学质量。

3.3 积极探索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

宏观经济学理论较多,内容比较抽象、枯燥。可以根据中国的国情,结合经济情况的新变化和新热点来补充拓展具有中国特点的经济教育教学实例,并对其进行总结,总结其经验和教训,为今后的发展提供一些新的途径和新的思考;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和实践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教训,通过对这些实例的学习和发展,可以使我国的教学教研案例库更加丰富多样。这样,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去深入了解其中的利害关系以及探讨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要把思想政治教学和专业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一要运用学生感兴趣、通俗易懂的方法对学科的基础理论进行解释;同时,要拓展教学方式,充分运用网上的平台,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融入到教学的内容之中,而不能只靠老师的“强硬”地把思政要素注入到宏观经济学科的特色之中,可以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

3.3.1 利用新媒介技术建设线上教学

针对当前大学生的学习特征,不能拘泥于常规的教学方式,而可以借助网上的课程平台进行补充,从而拓展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也能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发挥到极致。比如,通过网络技术,把宏观经济中的各个知识要点做成小短片,并通过网络进行辅助习题解答,测试,背景知识;知识链接,案例库,试题库,并进行在线授课。大学生除了正常的学习时间之外更多的是利用手机获取信息,所以可以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自主学习、远程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等。教师还可以就当前经济社会热点问题进行线上讨论、直播等,它既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改善教学质量,能适应各阶层的学习需求,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课外学习时间的利用率及学习效率。

3.3.2 以学生为中心,丰富课堂教学

教学是教与学的互动而非填鸭灌输式单方面的由老师向学生输出,只有教学互动,才能调动学生参与和思考的积极性。问题导向式学习方法适用于刚接触宏观经济学的学生,他们更习惯于解答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普遍缺乏主动提出问题并讨论的意识。在课前提出与生活相关的宏观经济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尝试解答,然后再介绍课堂内容。当课堂上的相关知识点讲授完毕,再让学生重新回答课前提出的问题,使他们意识到:自己学了这门课程后,对问题的看法和角度及深度会会发生巨大的改变,从而发现自己的成长和视野的开阔。

此外,还可以布置课外资料收集任务,让学生主动了解经济热点,组织学生讨论经济热点问题,鼓励学生通过看新闻、上网等多种途径发现身边的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并联系所学理论进行思考,通过组织交流会或小组讨论对热点问题进行探讨,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能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3.4 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与思政融合点

要将课程思政融入宏观经济学的教学过程,关键因素就是深入分析研究思政元素与宏观经济学每章教学内容的可融合点。新时期,宏观经济学课程应及时更新教学内容,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赋予新的内容,与时俱进。在教学内容上,可使用更多比例的中国宏观经济经典案例,发掘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融合点,如通过通货膨胀等知识点引导学生关注民生,通过宏观经济政策使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制度的优势及核心价值观,从而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使他们积极进取,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

3.5 宏观经济学课程考核方法的改革

考核方式可以设计为教考适度分离:考生的综合得分包括:60%~70%的封闭分数和30%~40%的阅读分数。其中闭卷考试部分尝试使用试卷(题)库,实现教学和考核的分开。也就是说,在考试中,有60%~70%的分数是可以从相对固定的知识点中得到的,因为这些知识点的基础是固定的,不会有太大的改变,因而通过题库效果比较好。而30%~40%的成绩由任课教师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适当增加应用性题目比例。这30%~40%的考试分数,要按照教学实践和实践的要求,适当提高应用型试题的比重,并根据目前的经济和社会热点问题来确定试题,这一部分的考试内容是考查考生的灵活运用能力;因为其与现实的紧密关联,且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不宜将试题固定在试题库中进行考试。类似的考核方法在国外也比较流行,它既强调学生应能够把基本的理论知识夯实,同时要训练和训练他们对实际的经济问题进行分析和处理能力,同时还要注意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结论

新的历史阶段,世界经济和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正在悄悄地改变,中国的经济体制所具有的优势,为实施宏观经济学的思政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于互联网信息化背景下宏观经济学的课程思政建设,需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到课程考核等方面不断改进和健全教学系统。充分挖掘宏观经济学中的思政元素,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新理论成果纳入到宏观经济学的教学系统之中,充实了教材的内容,使宏观经济教学质量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同时也使专业课程学科和思政课的互补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

同时将课堂教学与网络辅助教学相结合,在新信息时代充分发挥“互联网+”思维模式的应用优势,将思政教育与互联网体系进行融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主观能动性,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增强国家和国家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把立德树人由理想变为现实。

参考文献

[1]江红莉,丁国平,房厚庆,等.“双万计划”下金融学专业中外合作办学路径的优化[J].现代教育,2020,(03).

[2]闫长斌,时刚,张素,等.“双一流”和“双万计划”背景下学科、专业、课程协同建设:动因、策略与路径[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9,(03).

[3]李翠萍.不同專业金融学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模式探析[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9,(06).

[4]冯锐,陈孝明,李旭峰,等.互联网金融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改革与创新[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9,(22).

[5]王宇鹏.互联网金融下高校金融教育的思考[J].亚太教育,2016,(21).

[6]许捷,李玉菲.新时代金融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9,(40).

猜你喜欢

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宏观经济学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MBA宏观经济学[HT19.H]教学理念的多维视角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