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统一战线的历史方位、鲜明特征、实践要求
2023-06-28李香玉
李香玉
摘 要:新时代统一战线包括这一阶段统一战线的具体实践和理论创新两个方面。对于新时代统一战线历史方位的认识得益于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中的多重作用,呈现出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时代性和继承性相统一,坚定性和灵活性相衔接的鲜明特点。推进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继续良性发展需要从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正确策略方法上有更为准确科学的认识和实践。
关键词:新时代;统一战线;重要法宝
中图分类号:D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4.005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将“坚持统一战线”作为百年奋斗的宝贵经验之一,这表明百年来统一战线持续发力助推了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同时需要从深层次继续推进统一战线的理论和实践创新,为准确把握党的执政规律、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提供统战智慧,凝聚统战力量。
1 新时代统一战线的理论渊源
2022年7月,习近平在中央統战工作会议上阐明了诸多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统一战线是党克敌制胜、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是团结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必须长期坚持。”这一重要论断从推进民族复兴的高度指明了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的发展方向、历史方位和现实基础,为更好地围绕中心任务,解决现实问题,推动社会稳定提供有力支撑。
1.1 统一战线理论的理论渊源
统一战线理论有其独特的历史经纬和理论来源。它起源于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作品中,虽然没有大部头的理论体系的阐述,但在部分文章中零散说明,并将其与无产阶级的团结联系起来。这种团结既包含了一个国家内部人民群众和无产阶级的联系,也包含不同国家之间无产阶级的联系、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阶段的联系,并以此论证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历史作用。在某种意义上,“统一战线”作为专有名词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出现的频率不多,论述的系统性不强,但它所蕴含的“联合”“同盟”“团结”的思想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始终。1848年《共产党宣言》中“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使得“联合”“团结”打破地域边界的限制,不再拘泥于某一国家或某一社会中,而是全人类的大联合。
列宁从俄国革命的现实情况出发,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20世纪初,列宁逐步意识到广大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一环,他将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发展为“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扩大了阶级基础——将革命运动的动力从无产阶级扩大到所有受到剥削压迫的人民,提出了殖民地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理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列宁主义。列宁还准确分析了当时俄国形势,认为俄国国内矛盾已经到达临界点,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和千百万农民同盟者的联合下具备了革命形势和革命力量,“社会主义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理论”成为现实。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中也蕴含着统一战线理论的价值理念。“多元一体”“和而不同”体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属性和政治属性。纵观中国历史,春秋时期孙武所著的《孙子兵法》始计篇就提到“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也。”战国时期也曾有过“合纵连横”的生动实践。可见团结、联合的方法在中国历史上发挥过巨大作用,这也为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统一战线提供了思想传承和价值支撑。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理论融会了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的思想原则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1.2 统一战线理论的实践路径
统一战线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得益于统战工作的实践,在实践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成为这一理论的重要实践基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挽救民族危亡,扭转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局面,中国共产党提出要进行“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那么无产阶级怎样领导人民大众?这就需要发挥统一战线的作用。这一时期统一战线理论在毛泽东笔下有系统论述,如《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等。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统一战线方向从新民主主义革命转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标志着统一战线工作迈入新的发展阶段。正确处理社会矛盾,实现向社会主义社会平稳过渡成为统一战线工作的重点。《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论十大关系》《论人民民主专政》等是这一时期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理论成果。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统一战线工作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1979年,邓小平提出“统一战线的性质,叫革命的爱国统一战线,就是劳动者和爱国者的联盟。”随后这一时期的统一战线明确为“爱国统一战线”。这点明了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的政治和文化基础“爱国”,扩大了统一战线的范围,得到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广泛认同。在社会结构调整中,统一战线工作更加注重社会整合,提出了一些新表述、新政策,如“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是统一战线的基础性工作”“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成为统战工作新领域”“私营企业主等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擘画统一战线工作,为此出台了《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条例》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召开了一系列专题会议,明确了新时代统一战线的核心目标、夯实了新时代统一战线的主要任务和历史责任。
统一战线工作贯穿了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奋斗历程,成为取得革命和建设事业成功的重要法宝,见证了国家从衰败到强盛的历程。同时,统一战线工作围绕不同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而变化。
2 新时代统一战线的历史方位
2022年7月,中央统战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对新时代统一战线的历史方位作出明确定义:“统一战线是党克敌制胜、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是团结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必须长期坚持。”
2.1 新时代统一战线的历史必然
新时代统一战线不仅需要关注现实问题,更需要将其放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中国共产党党史中系统分析和把握。
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来看,一方面,无产阶级担负着解放自身和解放全人类的历史使命,但这一重任不仅是无产阶级的,而且还是全人类的,因此无产阶级必须和其他阶级进行联合。另一方面,无产阶级的利益和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是一致的,那么由无产阶级中优秀先进分子组成的政党也代表着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这是统一战线工作得以开展的逻辑前提。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在把握人心向背上发挥巨大作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是新时代群众路线的有力支撑。同时也丰富和深化了科学社会主义政党学说。
从中国近现代历史来看,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是历史的必然趋势,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现实选择,是團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加强各个阶层、各个团体、各种力量的大团结大联合,为国家的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动力支持。
从中国共产党发展历史来看,统一战线工作的不断推进证明了绝大多数人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汇聚了强大合力,是抵御风险挑战的不竭力量之源,是党从弱到强的重要支撑,是党的群众路线的贯彻、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法宝。从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到工农民主统一战线,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到爱国统一战线的演进不难看出,统一战线是重大政治优势,汇聚起支撑国家事业兴旺发展的历史合力。
2.2 新时代统一战线的具体应用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要求。统一战线理论是应用性和实践性融通的科学,在社会领域探求“公共的善”,必须与时代和实践紧密结合,不能脱离具体国情,不能拘泥于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政治生活领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打下了良好基础,人民当家作主的路径更加畅通,爱国统一战线更加巩固。一、各民主党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既实现了自身发展也积极推动了多党合作新局面。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效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对于妥善处理地区事务,推进民族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着积极作用。三、坚持一国两制方针不动摇。虽然经历了各种风险挑战,但保持了地区繁荣稳定。全面管治权和高度自治权相辅相成,丰富了统一战线的理论和实践。四、宗教关系上,引导宗教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成为促进宗教关系和谐发展的核心环节。党的宗教政策是统一战线理论的重要组成,统一战线理论是宗教政策的实际应用。
经济社会领域。保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成为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统战的主题。面对非公有制经济规模不断扩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价值观念和利益诉求呈现多样,统一战线工作面临新考验。既要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给予非公有制经济更多创造性推进高质量发展,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保证,又要为经济发展凝心聚力。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利益关切,统筹协调各方关系,防范化解社会矛盾,为构建新型政商关系提供统战智慧。
网络社会方面。网络环境下网民群体人数持续增多,与现实社会联系密切,两者相互影响,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行为方式。一方面,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如一些民众借助网络平台进行网络经营;一些民众通过平台发表观点、分享生活、网络发声。另一方面,群体的网络行为多样复杂,网络社会治理难度加大。首先,主流价值观念得以更快传播。其次,海量信息的碎片化、去中心化加剧了网民思想的变化。面对网络环境的多重样态,统一战线工作从原有的关注现实社会逐渐转变兼顾网络社会,使得统一战线的对象、范围扩大,任务加重。这一时期内统一战线工作在回应社会阶层结构变化、促进网络经济发展、网络监督问政、凝聚网络共识、维护网络安全方面做出非凡贡献。
新时代统一战线基于整体国家利益,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投身到国家发展中,进而促进国家整体实力跃升,是国家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生动实践,是同舟共济的现实写照。同时统战工作在政治、经济、社会、民生多个领域不断延伸,为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提供可靠保障。
3 新时代统一战线鲜明特征
3.1 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
统一战线在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结合中不断发展。从“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可以看到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统一战线的内涵发生变化,范围不断延伸,形式更加多样。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赋予统一战线工作新的实践内涵。同时面对新形势,统一战线工作不断创新,在双向互动中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双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共同富裕”“伟大复兴”成为新时代工作的坐标和核心。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是新时代的重点任务,需要紧紧依靠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针对国家战略目标,聚焦社会基层,是凝聚各方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桥梁和纽带。
3.2 时代性和继承性相统一
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是团结社会力量,建立广泛合作交流的基础。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党带领人民经历四个历史时期,统一战线工作围绕不同发展阶段、发展时期的中心工作和历史任务展开,并伴随着历史任务的变化,统一战线工作的性质和工作重心也有所调整,这一点体现在“统一战线”之前的修饰词的变化。但这些变化不是相互独立,毫无关系的,而是时代性和继承性的有机统一。
改革开放后,全体劳动者、建设者和以祖国统一和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广大拥护者,大陆同胞、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组成新的统一战线。进入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继续巩固加强,形成了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这一时期的核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范围和目标上更加明确,以此作为共同价值追求,更好地增进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的一致性。“同心圆”半径由“爱国”延伸至“强国”,进一步突破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界限,扩大了覆盖面。可见,统一战线工作的演进是动态发展的过程,根据问题导向回答时代之问、社会之问,在继承传统中守正创新,在开拓进取中回应社会关切。
3.3 坚定性和灵活性相衔接
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同时,不断实现自身体制机制创新发展。统一战线工作的开展坚持了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始终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强化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领导地位。同时党高度重视新时代统一战线的法宝地位,对大统战格局的认识和部署更为清晰准确。在坚定原则的基础上,灵活机动地解决具体问题。2021年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作为党内第一部统一战线条例为工作开展的规范化、制度化提供了基本遵循。
4 新时代统一战线实践要求
4.1 坚持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关乎国家发展走向。党对统一战线领导权问题关乎统战工作政治方向,关乎统一战线的存亡。在大革命初期,中国共产党人对革命领导权问题认识不足导致大革命失败,民主联合战线未能坚持下来。在抗日战争时期,党加强了对统一战线工作的领导,推动革命走向胜利。在此后进行的建设和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成为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形式,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有机组成。统一战线工作致力于有效整合社会力量,进一步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强化党在人民中的作用,成为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途径。
党的领导需要贯穿到统战工作的全过程。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增强忧患意识。我国当下面临的风险挑战增多,统一战线工作任重道远,要进一步加强领导权意识,在正确方向指引下把握历史主动,落实好主体责任,强化地方各级党委对统一战线理论和政策的学习和落实,增强领导本领,广泛调动各方力量,抵御风险,正视社会问题,解决社会矛盾。
4.2 坚持人民至上
人民底色是华夏文明中最亮眼的存在,从“哀民生之多艰”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从“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到“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无不体现了对人民的看重。新中国成立后,广大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党团结人民、依靠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至上相辅相成,捍卫和守护好人民的利益。统一战线工作者要树立思想自觉、行动自觉,深入领悟党中央关于人民至上的思想,践行党中央关于统一战线的指导理念。
统一战线的本质是处理好人的工作,紧紧把握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力量,坚持群众路线。构建共同的价值基础、关注人民的价值取向,充分发扬民主,包容差异,理解个性,广泛听取、吸收和借鉴各方声音,回答好发展为了谁、依靠谁、成果由谁共享的现实问题。
4.3 坚持正确策略方法
一是把握原则性和灵活性的辩证关系。针对具体问题和现象积极探索工作思想和方法,但要始终守牢政治底线,明确中心任务。把握团结和斗争的辩证关系,创新形式,增强本领,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作用,形成牢不可破的真团结。加强思想政治引领,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动性,通过多种形式深化团结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导,使之真正成为各族儿女共同的思想基础。
二是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的统一。要掌握规律和本质,讲求原则和方法。求同存异,“同”是一致性的表达,是大多数人共同的利益诉求;“异”是多样性的阐释,是各方不同的发展情况。寻求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共识,妥善处理各方的具体问题是目的和手段的辩证统一,不能过于追求一致性,也不能一味放任多样性,在寻求最大公约数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始终坚持充分尊重和满足各方面的合理关切。
三是建立和完善长效性体制机制。制度保障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石。新时代统一战线制度建设仍需不断完善,强化顶层设计。继续坚持统一战线人才培养工作,将培养制度化、体系化、系统化,做好思想、业务培养和提升工作。注重基层统战工作的落实和反馈,形成完善制度体系和职能体系,明确责任,打通各部门间的壁垒,创新工作方式提升工作效率,丰富基层统一战线工作的监督、查摆、反馈形式。
5 总结
新时代呼唤新使命、新作为。统一战线作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法宝,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围绕民族复兴、国家发展、团结全体中华儿女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實践中不断丰富形成了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在奔向更高理想中也将得到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
[2]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2009.
[3]中共中央统战部.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华文出版社,2017.
[4]习近平出席中央统战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DB/OL].新华社,http://www.news.cn/photo/2022-07/30/c_1128877803.htm.
[5]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DB/OL].新华社,http://www.gov.cn/xinwen/2021-09/01/content_56347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