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敦煌章草对推进草书规范化的作用

2023-06-28徐嘉欣

艺术评鉴 2023年11期
关键词:章草

徐嘉欣

摘要:本文通过西汉同一时期敦煌简牍与其他地区简牍的对比发现,敦煌章草的萌发更早,演变速度更为迅速,并且相较于其他地区章草的规范化程度也更高。敦煌地区的章草影响了其他地区章草的发展,并在草书书写规范化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推动了字体的演变进程。因敦煌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由的民间书法环境、文化的传播助力以及众多名家的引领示范,敦煌章草才能对整个字体的演进以及草书的规范化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敦煌简牍  西汉简牍  章草  敦煌艺术

中图分类号:J292.1

当代研究者大多从纯艺术的角度认识理解敦煌书法现象,但敦煌书法研究不能仅停留在大艺术的空泛概念中,而是要确立敦煌书法艺术在敦煌学研究中的学术地位。敦煌汉简和遗书等书迹都具有特殊的审美要素以及深刻的书法意义,对敦煌遗书以及敦煌地区所生发的相关汉字书写现象进行系统艺术分析与评价,构建起相对完整与独立的敦煌书法艺术研究体系,这无疑是对敦煌学研究领域的视角延伸与拓展。因此,需要与多学科建立交流,以多学科视角来构建理论体系。在研究过程中,如果过于强调敦煌研究的独立性和个别性,而忽视其与其他学科的内在联系,导致敦煌学各分支的研究与相关学科研究之间脱节,那么就很容易陷入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的境地,同时也会失去比较研究的优势。在本次研究中,应特别注意与艺术考古的相关联系,用更加详尽的史论资料和跳脱传统书法史的视角进行分析。

一、趋于规范化的汉代章草

(一)西汉时期的敦煌草书

首先,草书源于“解散隶体”。随着毛笔制作的不断精益求精,笔毫的吸水性能得到了显著提升,从而使得书写变得更加自由、灵活,书写方式也变得更加多样化,这为“解散隶体”提供了实质性的物质基础。其次,汉字结构形式的变化和简化,笔画数量减少了很多,而横、竖之间的间距却增大了许多,这对书法创作有很大帮助。一方面,为了适应社会生活节奏的不断发展,人们需要在保证文字可识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提高书写速度,增强用笔方式的灵活性。另一方面,笔画形态的变化多样,字间结构的愈加丰富,为隶书向草书过渡奠定了基础。此外,在简牍竖写的过程中,点画的连贯性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同时,点画纵势向下的趋势也得到了持续加强。最后,隶书逐渐取代篆书成为主流书风,这对书法创作也产生了进一步的影响。从整体上来看,隶书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它不仅能增强汉字的表现力,还可以让人们感受到一种独特的审美情趣。从汉代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隶书和草书都有了较大发展,但二者并没有完全融合,而是各自独立地发展起来,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而又复杂多样的书法体系。

考察敦煌汉简发展过程可知,西汉早期简帛中隶书已初具偏旁的简化、连笔等特征,显示出草书化倾向;再从居延与敦煌汉简中有明确纪年的简牍来看,武帝晚期与昭帝时期的隶书通常比较草率,有了章草倾向;宣、元时期木简上的草书进一步规范,有的已经是完全意义上的草书;到成帝时,一些简牍上的字体符号化程度很高,书写极为简洁,而且形成了相对统一的草书符号,这就是纯粹的草书了;东汉初期的草书书写系统已趋于成熟,在敦煌马圈湾木简上,许多字的草书规范程度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但后世章草只是对点画起收有所规范化。这些草法和隶书一样具有一定规律,点画之间联系密切,无论是结体还是字势都表现出典型章草式,草书的形成是汉字书写发生“隶变”的结果。

(二)同时期敦煌简牍与其他地区对比

1.西汉早期

此时,简牍上有些偏旁已出现简化和连笔,具有草书化倾向。而从单纯隶化的程度上看,敦煌汉简的隶化程度也高于马王堆帛书。齐地、楚地隶书相比,点画起收讲究,蚕头燕尾明显,笔画线条均匀挺拔,体势平衡稳定,具有背分之势,这种隶书的书写与汉碑铭石书的特征是相符合的,这也说明汉代隶书的通行状态在敦煌汉简中能得以充分表现,也说明汉隶作为汉代正体文字,在敦煌地区得以普遍通行,可以说,敦煌汉简是汉代文字书写的典型代表。这一时期敦煌汉简中很多隶书走向成熟,而少部分文字却又体现出书写不够统一,仍停留在古体字的特点。为了规范书体而制作的碑刻《熹平石经》,刊刻于东汉熹平四年,除了框定儒家经典之外,在书写方面也起到了规范的作用。在此之前的敦煌汉简书写,部分汉隶书写不够规范,正反映了隶书发展经历了一个过程。而从“所”“有”等字可以看出已有了草书的连带的笔意与动势。

2.西汉中期

宣、元时期破城子探方五六出土有明确纪年的EPT56.283号简与EPT56.280号简等,其中夹杂着一些草书的写法,有些偏旁的转折连带已经相当纯熟。敦煌汉简草书脱胎于篆书,从银雀山汉简草书来看,草体尚不成熟,篆书的笔形意味明显,体势也很不稳定。但敦煌汉简草书的用笔已经非常灵活丰富,点画也比较规范,而且尽可能简化了笔画的数量,符号性越来越强,书写追求快捷的目的也愈加明显,体态已经基本稳定,且整片简牍书写能根据简牍的体势而随时调整字势,书写也已基本规范。通过与《急就章》对比,可以看出汉代草书书写基本奠定了后世草书写法的基础,很多草字一直沿用到今天。

3.西汉晚期

敦煌马圈湾发现有很多隶书草化的写法,这些隶书草写逐渐发展成为注重点画的连贯、追求书写的速度、符号化很强、有固定草法的草书。敦煌马圈湾出土汉简草书简牍很多,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源于隶书的草化书写,虽然书写熟练,但依然未脫去隶书波磔的影子,字与字之间也相互独立,这种草书被称为章草,与后来连绵的今草是有区别的。在敦煌马圈湾的木简上,草书的规范程度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而后世的章草则仅仅在点画的起收方面做出了一些固定的规范。点画间的衔接紧密,结体和字势均呈现出典型的章草式风格。此时不同字符的各构字部件的书写形态大致相同,且相同字符在不同位置出现时也表现出了高度的一致。再看与江苏连云港尹湾汉墓的对比,可以明显看出江苏连云港汉墓帛书上的章草还没有明确的连带草法规范,其中隶书更浓。而马圈湾汉简则已经呈现出明显后世草书的规范之端——笔法、结构空间和章法上的跳跃。相似性草书构字部件的区别性特征显著,单字整体简化程度较高。

通过以上对比可以看出敦煌汉简中的草化程度相较于同时期其他地区的草化程度明显更高,敦煌汉简草书的符号化呈现出一种趋向于规范化形态。从出土的敦煌汉简的确可以看到草书书写符号的统一性和规范性,人与人之间及人与草书符号之间可以达成共识、彼此可以识别,这也就构成草书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通过对比研究可以发现在同时期章草以及草书规范的演变中,敦煌章草的发展速度以及成熟程度远远高于其他地区,最先成熟的章草规范是来自敦煌地区。从最先的笔意连带到宣、元时期的木简上较为规范的章草(有的已经是完全意义上的草书),再到成帝时一些简牍上的字体符号化程度很高,敦煌简牍提供了一条清晰的草书发展脉络。

二、敦煌章草引领草书发展的成因

敦煌地区章草相较于其他地區进展更快,草化程度更高,其以敦煌地区为中心形成辐射圈推进了整个章草与今草的规范化,完成了对其他地区的影响与引领。正是由于其地理位置、书写环境、文化传播以及起引领作用的艺术家的出现,敦煌章草才能对整个字体的演进以及草书的规范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独一无二的地理位置

位于甘肃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北临北山山脉,南接祁连山余脉的三危山和鸣沙山,西南则是著名的阿尔金山,是连接丝绸之路的重要门户。丝绸之路是一条由若干道路东西相连、南北交错而形成的交通网,这个交通网上连接着包括敦煌在内的许多著名城镇。西汉王朝建置敦煌郡,设玉门关和阳关,修长城,列亭障,移民实边,这一系列举措对汉王朝驱逐匈奴、开拓丝路、稳固边疆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奠定了敦煌“华戎所交一都会”的重要地位。

在汉代历史上,敦煌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重要的战略地位而备受瞩目,其所使用的文书档案等书写材料数量和质量均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具有显著的代表性。因此,研究和掌握这些材料对于了解汉代书法艺术是十分必要的。敦煌汉简中所收录的墨迹资料,以马圈湾汉简中的《王骏幕府奏书稿档案》为例,其规范化的章草和高度简化的处理方式,以及草书符号性的统一性,使其成为一份极具价值的文献资料。在此处发掘的书写《仓颉篇》《急就篇》字书简牍,为分析当时汉字书写练习中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同时也为了解当时的书写教育文化提供了有力支持。此外还有一些简帛材料记录了有关官吏的公文处理情况以及日常公务往来等信息。这些汉简材料上的文字书写,展现了汉代文吏书佐以及其他下层民众在书写方面的高超技艺和不落俗套的精神风貌。

(二)无拘无束的书写环境

敦煌书法中最活泼最有生命力的要数“民间俗书”,正因为它不是当时社会的“正宗”,所受政治、强权的制约较小,所以其能按文字发展的自然规律延伸,推动中国书法演变和创新。敦煌简牍的书写者在自由率性的状态下书写,文字表现出了自然、质朴、随意的特点,其书写不同于文人书写的规范、庄重,这种书写的原始性,揭开了简牍书写的神秘面纱。而公文、战书等需要快速传递与交流的文字类别,更加要求书写简易、快速。这种随意书写的实用性使得简牍字形不断省减、合并、变形、抽象,不断进行笔画的变化和结构的优化,推进着汉字字体的演变。

敦煌简牍文字揭示了汉字书写的真实感、原生态、多元化的书写特征,简牍文字的字形结构和章法布局显示出自然天真和率性的特征。简牍的书写工具和材料决定了书写者为了追求应用的便捷,让人易读易识,必须打破传统文字使用的约束,并在约定俗成的书写规范之上遵守汉字书写的规律,不断演进直到最后定形,使得汉字书写形成不同的书写状态和结构,呈现出不同的书写风格。敦煌汉简文字再现了秦汉汉字书写所形成的内在原因,从而揭示出汉字书写演变的内部动态和汉字生发的源头在于书写性的创造。一种文字的形成不能以时代为界限,古体中蕴含着新字体,新字体中残留着旧字体,这就是继承与创新的最初演变。

敦煌遗书所呈现的是一种以民间书写为主的表现形式,流露出一种自然美感,其中蕴含着纯朴的情感。因此,研究和掌握这些材料对于了解汉代书法艺术是十分有益的。在社会的漫长进程中,写经这一职业在特定的地域和范围内逐渐形成、发展和延续。它的出现有其客观历史条件与现实需要,而这种客观原因又是由于写经本身固有的特点决定的。至于从事这类事业的人员,不论是僧侣还是民间抄经手或官方抄经人,其书写都达不到可称为“艺术”的水准,其也没有受到同时期最好的文化教育。另外这一时期还有一些书体不规整的简册,这些材料均可作为研究汉代草书发展演变和书法艺术的依据。

(三)儒仕聚集的文化宝地

在汉代,由于人口增加、土地垦殖等原因,出现了不少戍边士兵及徙边官员。直至西汉末年,这类人口数量已超越原居住的少数民族人口数量,成为主要的族群。这些在边疆地区成长的士兵、迁徙至边疆的移民以及被贬谪的官员,成了古代西域和敦煌地区的拓荒者、创新者和建设者。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被贬谪的官员对于敦煌的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曾在长安师从名儒朱宠的张奂,晚年隐居于敦煌,授业儒学弟子千余人,促进了河西乃至敦煌儒学的传播。

公元4世纪前期,河西相对稳定,不少内地流民及部分有识之士纷纷前往敦煌避居,也正是因为大量的士人流落到河西,使得河西的文人学士得以增加,并对保留中原先进文化及推动河西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大量的中原文士涌入河西,是河西多士的原因之一。第二个原因在于,随着敦煌郡建立时大族的迁移和汉朝对河西地区的开发,丝绸之路得以畅通,从而推动了该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这一过程历时三百多年。自汉朝以来,河西地区文化繁荣昌盛,涌现出众多文人学士,他们不仅在政治上活跃,而且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并与当地的人民群众密切交往。在河西地区的安定环境下,这些文人学士专注于学术研究,不仅推动了当地文化学术的发展,而且传承和保护了当地固有的传统文化,这与当时社会经济和政治上的进步密切相关。

在河西地区的文人学士中,敦煌儒士不仅在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而且在学术成就方面也处于领先地位,正是这样的文化背景,为敦煌艺术的辉煌奠定了基础。

(四)技艺精湛的各大名家

敦煌各时期都出现了杰出的书法家,其中张芝与索靖二人在巩固草书秩序、域外传播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无论是他们的书法作品还是书学著论都影响深远。

张芝,字伯英。其草书为中国书法艺术注入了无可比拟的活力,一时间声名鹊起,士子如云。历史上众多书家也争相学习,如王羲之崇尚张芝,并向其学习多年;最擅狂草的书家——怀素,亦多取法于张芝;唐代草书大家孙过庭在书谱上也曾多次提及,他以张芝草书为蓝本,一生临习。由赵壹《非草书》篇可知,张芝草书已是当时人竞相摹写之对象,东汉末长安西部形成了以张芝为首的草书书家群并绵延百年。敦煌汉简中草书简量大,这一现象与当时这些书家的出现相吻合。这些著名书家对此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是示范作用。被当世视为楷模而为人所研究。二是规范作用。与张芝同一时期出现的书家还有蔡邕,史载蔡邕正《六经》之文,并亲自参加《石经》撰述。此类文字规范之作从文字形体上统一了文字,以适应社会之需。草书作为一种日常使用字体,其统一书写之标准亦为社会所需要。在敦煌汉简中,草书书写的规范程度是相当之高的。

索靖,字幼安。他受张芝的影响很大,但并非一味模仿,而是进行了继承和发展,以字势“银钩虿尾”出名,有“山形中裂,水势悬流,雪岭孤松,冰河危石”的峻险之势。张草以其“精熟至极”、索靖草书以其“妙有余姿”各具特点,故书法史家萧子良称其草书——人神人妙。索靖草书得自张芝之法,又见载于敦煌文书《索崇恩和尚修功德记》,其中明确记载了索靖草书与张芝草书的关系。从索靖的《草书状》看,其触类生变、存微去繁、大象未乱等草书原则的提出,对草书的发展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是索靖在《草书状》中提出的草书结构特点,一直为敦煌文士所效法。索靖的《月仪帖》为章草名篇,这两种章草书法流传下来,可表明魏晋时期规范化章草曾一度盛行。就连“新体”书法书圣王羲之也都留下了章草尺牍《豹奴帖》作为刻帖流传。现在看到的程式化章草应该是魏晋人所写。华人德老师认为汉代草书向魏晋演变存在着两个走向:一是脱离隶影响为今草;二是保留原有形体、增添装饰性、变工致为程式化。这与汉末魏晋隶书的发展状况相一致,或更简洁,走向正书;或更夸张,固定波磔,变得程式化。

三、结语

通过西汉同一时期敦煌简牍与其他地区简牍的对比不难发现,敦煌章草的萌发更早,演变更为迅速,并且草书的规范化书写也远远高于其他地区。因此,笔者提出如下猜想:敦煌地区的章草影响了其他地区章草的发展,并在草书书写规范化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推动了字体的演变进程。正因敦煌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由的民间书法环境、文化的传播助力以及众多名家的引领示范,敦煌章草才能对整个字体的演进以及草书的规范化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志芳,蒋鲁敬.湖北荆州市胡家草场西汉墓M12出土简牍概述[J].考古,2020(02).

[2]李均明,陈民镇.简牍学研究70年[J].中国文化研究,2019(03).

[3]李建祥,孙亚利.敦煌书法——中国书法艺术创变的因子[J].西泠艺丛,2019(03).

[4]王宁.敦煌汉简草书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8年.

[5]程娇龙.简牍对当代书法的影响[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6]金美蘭.汉代简牍草书艺术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年.

[7]王菡薇.现阶段敦煌书法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其意义[J].江苏社会科学,2012(06).

[8]翁利,苏金成.从敦煌书法看隶楷之变[J].书法赏评,2012(06).

[9]邢文.“章”与“章草”:汉、晋章草的再认识[J].民族艺术,2012(03).

[10]沈利.汉代简牍书法形态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猜你喜欢

章草
从《新定〈急就章〉及考证》考察民国章草由盛转衰的原因
“发幽造秘”
讨源皇象 规模右军 试论赵孟頫对章草的复兴
略谈章草美学的形成和特点
不激不厉风规远 醇厚儒雅溢毫端
飘风忽举 鸷鸟乍飞
谈张耀山的简章
论出土古书迹对近现代章草创作表现手法的影响*
章草对联
不激不厉风规远 醇厚儒雅溢毫端— 论张宝凤的章草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