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高校辅导员应对网络舆情工作探析
2023-06-28李爱莉
李爱莉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已逐渐成为当代大学生沟通交流、表达信念、态度和情绪的重要平台。此次从作为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一线执行者的辅导员角度出发,综述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研究进展,分析引起高校網络舆情的内涵及原因,并提出应对策略,为高校辅导员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辅导员;网络舆情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3.034
0 引言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线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要求辅导员:把握网络舆情话语权和主导权。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必须牢牢把握网络舆论引导权。”“互联网+”时代,网络已经逐渐成为当代大学生信息交流和活动的重要平台,但网上信息呈现非理性及情绪化特征。高校大学生作为更富创新性和时代性的年轻一代,有较高的网络参与度,对互联网的依赖性比较强,但要注意不良的网络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若处理或干预不及时甚至会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与发展。截至目前,高校网络舆情研究工作虽已引起相关学者关注,但仍处于探索阶段,更鲜有从作为网络舆情工作一线执行者的辅导员视角切入研究。因此,在“互联网+”时代深入研究高校辅导员如何高效治理网络舆情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
1 高校网络舆情相关研究综述
1.1 国外研究现状
1.1.1 关于舆论概念的提出
国外关于网络舆情的研究比我国起步早,霍布斯在1651年出版的《利维坦》中提出“舆论”“公众意见”的概念,他指出:“在说话时应注意公众的情绪”。卢梭于1762年在《社会契约论》中首次将“公众意见”概念明确为“正规法律之外的更加正规的束缚”。国外早期学者J.J.Rousseau、P.Burstein和D.J.Watts深入探讨了公共舆论、民意测验和调查及与公共政策、选举和宣传之间的关系。在20世纪20年代,沃尔特·李普曼以《公共舆论》阐释舆论,要求官方通过建立公共舆论机构来实现民主,罗斯的社会控制理论、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等奠定了网络时代舆论监管的理论基础。
1.1.2 关于国外高校网络舆情的研究
由于国外学者受言论方面的政策和历史传统影响,更多的是关于民意的研究,而关于高校网络舆情方面的研究并不是重点,但是相关学者仍然通过从公共关系等方面,也开展了与高校网络舆情相关的研究,这些研究依然有很大的启发意义。此外,国外学者对于高校网络舆情研究侧重点不同,重点集中在对高校舆情事件的应对策略和探索。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森特等人编著的《有效公共关系》指出:高校要重视与相关人员的沟通协调,这样有助于化解矛盾。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勒纳(Lerner)等编著的《校园危机反应实战指南》,提出了高校在处理舆情危机时的方案。哈斯·卡姆等学者认为:正因为网络的快速发展,使得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具有更高的科技含量,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桑迪·布林顿等学者也认为:由于部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者缺乏对网络环境的认识,思想意识不强,不能及时对学生进行引导,已经成为建设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障碍之一。
1.2 国内研究现状
2005年,周如梭等在《思想理论教育》中明确了关于网络舆情的概念。即网络舆情从本质上理解,就是在互联网上进行公众意见的表达并形成焦点,同时,这个焦点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的一种社会网络情况。王来华、谭伟等学者通过系统研究网络舆情概念、特点等问题掀起了国内学者对网络舆情研究的热潮。
1.2.1 关于国内高校网络舆情的研究
因我国高校网络舆情工作开展比较晚,致使网络舆情监控能力不强、监管制度也不够完善。目前,由于具体国情以及历史原因,我国学者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网络舆情引导和建设、舆情危机发生机理及管理创新等方面。如白金鹭和李楠在《高校网络舆情分析及引导策略》中认为:“高校应该更加注重对网络舆情问题的引导方面的工作,通过革新与优化高校管理模式,整合更多的资源和力量,应对高校网络舆情。”刘冲和尹微在《网络新媒体下高校网络舆情表现方式及应对措施》中提出:“高校面对网络舆情要把握好学生的思想动态,坚决做到不盲目、不慌张,并充分利用好网络新媒体平台,及时对学生进行引导,形成一套有效的防范风险保障体制。”路成浩等人在《新形势下高校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中提出:“面对新形势下的高校网络舆情,应该重点从构筑高校网络舆论主阵地、优化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队伍、增强网络防治意识等方面进行应对处理。”陈志刚和王晓红《高校网络舆情发展趋势与治理研究——基本南京地区高校的实证分析》,通过实证问卷及访谈,提出了加强工作队伍建设、工作机制建设、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建议和意见。
1.2.2 关于辅导员作为网络舆情工作一线执行者的研究
路佳在《“互联网+”背景下辅导员网络舆情引导研究》一文中指出:“高校辅导员在应对大学生网络安全问题时,应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积极引导学生做到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温晓年的《重大突发事件视域下高校辅导员网络舆情引领力建设探析》文章认为:“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线工作者,是高校与大学生之间最重要的沟通纽带,是与大学生联系最紧密的工作群体。”陈清清在《全媒体时代辅导员网络舆情引导探析》中提出:“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线工作者,是落实立德树人工作的最前沿的工作者,也是骨干力量,更是高校在应对网络舆情时的中坚力量,因此,辅导员应主动顺应新形势下的网络发展,不断提高自身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王佳音等人在《辅导员在网络舆情中的“意见领袖”作用探析——以山西财经大学爆发诺如病毒为例》一文中提出:“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领航者,在应对网络舆情时,应结合多方面力量,做好“意见领袖”角色,并学会如何从信息的加工、引导等方面,做好网络舆情工作,自觉承担起正确引导舆论的重任。”
目前,对于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教育工作,经过了数十年的发展,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仍处于探索阶段。现有的研究大多是以高校自身为研究视角,通过提高高校整体制度构建、管理方式等手段应对高校網络舆情,鲜有从作为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一线执行者的辅导员视角切入研究。因此,探究“互联网+”时代辅导员网络舆情工作具有创新价值。
2 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及原因
2.1 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
高校网络舆情是指在校大学生对关系到切身利益的问题、校园管理以及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通过互联网的形式表达出自己的意见或者情绪的总和。高校辅导员作为管理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第一责任人,管理对象为大学生。所以,本文的研究对象为由高校大学生引发的校园网络舆情。一般而言,高校网络舆情具有突发性、情绪化、传播快、影响力大等特点,而且在发生主体对象和内容性上也具有特殊性,而在互联网+时代,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渠道更为多样化,影响力更大。
2.2 高校网络舆情事件的原因
第一,学生课余自由时间增多。学生进入高校后,没有了高中时期的学习压力,大部分学生对这么多的时间不知道该怎么合理安排。学生对课余时间安排不合理,没有明确目标,自我懈怠,而对于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学校,这时电子产品就成为打发校园生活的主要工具。与此同时,网络文化中的消极文化在青年学生群体中蔓延,使学生产生了不良情绪和心理困扰。
第二,学生想要表达自我个性。学生需要借助诸如朋友圈、视频直播等平台来宣传和展示自我、表达自己的个性。有些学生甚至为了增加点击量,通过非主流的言行举止来博取关注,热衷于把自己打造成网红,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满足自身的心理需求。此外,学生对热点问题也比较关注,但因为网络传播渠道过于碎片化,很多新闻为博取眼球,视频和内容偏于强调感官刺激,导致很多学生对相关热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容易片面和主观臆断。往往会在不明事件前因后果情况下,不明事情的真相下,转发评论易造成以讹传讹局面。甚至有部分学生受到错误思潮影响,恶意传播不实信息,产生网络舆情。
第三,学生维护利益诉求。大学校园的日常生活涉及到学生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涉及利益的问题时,学生更为关注,如奖、助、勤、贷、补、党员发展、违纪处分等。当学生利益受到损害时,而又缺乏有效沟通,就容易在网络平台表达自己诉求和不满,引发网络舆情。
第四,学生曝光学校管理漏洞。引起高校网络舆情的因素是多方面且复杂的,而校园管理方面的漏洞是引发校园网络舆情的重要因素之一。学校出台的相关规章制度,尤其是跟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方面,若存在疏漏,往往会成为学生在网络渠道议论的热点。在管理人员层面,管理人员对学生反映的事情处理不及时、不妥当,也会引发网络舆情。在学校物质层面,学生对宿舍条件、教学条件、食堂后勤等保障条件的不满,也会成为网络舆情的热点。
第五,与辅导员沟通不足。由于辅导员管理的学生较多,不能保证跟每个学生都有较多的沟通交流,有些学生想跟辅导员交流,但看见辅导员太过忙碌也就没能及时反馈,导致有些学生即便有问题也不愿意跟辅导员反映和沟通,学生就容易在网上发表不当言论。
学生的日常诉求呈现多元化特点,引起网络舆情的原因也是多方面、复杂的。而网络技术的发展,也为学生拓展了表达渠道,但同时网络也会把很多东西放大,一经发酵、转载,会迅速成为关注热点和焦点,引发网络舆情,引起巨大社会影响力。
3 “互联网+”时代高校辅导员如何应对网络舆情
第一,及时更新思政工作理念。辅导员作为从事大学生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等的一线工作人员,与学生接触最多、关系最为密切,是学生的知心朋友和生活导师。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辅导员要深刻认识“互联网+”时代学生的心理特点,尤其注重大学生在心理和沟通习惯上的变化,辅导员要及时更新观念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尤其是跟学生沟通的能力,避免用空洞的说教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积极主动学习如何跟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要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网络资源,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添油加醋,让网络媒介成为教师和学生的良性沟通工具。
第二,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大学生活相对高中时期,生活和学习方式有所不同,如何合理有效安排大学生生活尤其是课余生活,关系到大学生的整体素质。辅导员可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有事做,提供学生表达自我、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依托就业指导、创新创业等课程,让学生对自己将来从事的专业及职业有清楚的认识,规划好自己的未来,并有针对性的给予帮助和指导。如对于专升本或、考研、考编及创业的学生,通过举办系列讲座,让学生知道如何进行准备,从哪些方面入手,让学生对未来有清醒的认识,转移学生注意力,把时间、精力花在学习上。
第三,加强学生骨干队伍的培养。网络舆情的处理应遵循早发现、早上报、早处置的原则。由于辅导员带的学生较多,有些学生的特殊情况不能及时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好学生骨干。学生骨干队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模范带头作用,由于学生干部跟学生相处时间较多,更能准确及时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心理状态。因此,辅导员应当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和桥梁作用,进一步加强学生干部的敏锐意识,使其成为辅导员的好帮手,并能第一时间将知晓的信息反馈给辅导员。
第四,完善大学生的维权路径维权程序意识。部分大学生容易受信网络谣言影响,不能正确区分网络中鱼龙混杂的信息;还有一部分学生的维权意识淡薄,尤其是对一些合理的诉求不知道如何申诉,申诉的具体流程也不了解,于是就习惯性地通过网络平台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容易引发网络舆情。因此,辅导员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应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工作,让学生了解遇到问题尤其是遇到不合理对待时,如何进行申诉,让学生的诉求之路畅通。此外,辅导员还要及时公布学生各类奖惩结果,以公平、公正、公开的方式处理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管理工作。
第五,进一步完善舆情应对机制。辅导员在面对高校网络舆情时,第一时间要核实事件真伪及事件发生整个过程,及时上报学院领导,并寻求学校学生处、党委宣传部等部门的帮助。及时跟当事人联系,表明学校高度重视此事并积极处理事情的立场,让当事人暂停带有情绪化的信息传播,将影响降到最低。此外,由于学生在网上发布信息往往是匿名的,使得网络信息内容往往伴随着情绪化、偏见甚至是谣言,因此,辅导员应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加强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引导学生理性使用新媒体,理性看待网络中的信息,培养大学生辨别信息的能力。
第六,结合多方力量拓宽网络舆情来源渠道。“互联网+”时代,学生评论、转载舆论热点的渠道丰富多样,仅靠辅导员力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需要。因此,辅导员应积极主动对接班主任、任课老师、后勤管理人员、学生家长等多方面力量,拓宽高校网络舆情的来源渠道,努力构建高校网络舆情协同治理机制,及时发现网络舆情苗头,及时处理、及时疏导。
4 结束语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发展,迫切需要辅导员紧跟时代发展的形势,并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想学生之所想,思学生之所思,及时解决学生面临的困难,经营管理好高校网络舆情主阵地。此外,辅导员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还应充分发挥对学生的思想引领作用,将立德树人工作落到实处,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环境,使学生朝着正能量方向前进发展。
参考文献
[1]ROUSSEAU J-J.Du contral social(1762)[M].Oeuvres Completes ,Ш,Paris:Gallimard,1964.
[2]BURSTEIN P.Bringing the public back in:should sociologists consider the impact of public opinion on public policy[J].Sucial forces,1988,77(1):2762.
[3]WATTS D J,DODDS P S.Influentials,networks,and public opinion formation[J].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2007,34(4):441458.
[4]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51.
[5]李静怡.中国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与应对策略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21.
[6]斯科特·卡特李普等.有效公共关系[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68.
[7]哈斯·卡姆,斯科恩菲尔德斯.数字式学习环境下解决问题的模式[J].广岛数学教育学报,2005,(1):33.
[8]朱力,论网络舆情监管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0.
[9]周如俊,王天琪.网络舆情: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J].思想理论教育,2005,(06):1216.
[10]谭伟.网络舆论概念及特征[J].湖南社会科学,2003,(5):188190.
[11]王来华.“舆情”问题研究论略[J].天津社会科学,2004,(2):7881.
[12]宁宁.互联网时代高校辅导员网络舆情工作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0,(02):213214.
[13]白金鹭,李楠.高校网络舆情分析及引导策略[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21,(8):9395.
[14]刘冲,尹微.网络新媒体下高校网络舆情表现方式及应对措施[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281282.
[15]陆成浩,龚超.新形势下高校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J].科技文汇,2021,(21):1618.
[16]陈志刚,王晓红.高校网络舆情发展趋势与治理研究——基本南京地区高校的实证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21,(09):2627.
[17]路佳.“互联网+”背景下辅导员网络舆情引导研究[J].现代交际,2020,(12):2829.
[18]温晓年.重大突发事件视域下高校輔导员网络舆情引领力建设探析[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09):710.
[19]陈清清.全媒体时代辅导员网络舆情引导探析[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09):710.
[20]王佳音,王茹.辅导员在网络舆情中的“意见领袖”作用探析——以山西财经大学爆发诺如病毒为例[J].公关世界,2021,(02):6364.
[21]路佳.“互联网+”背景下辅导员网络舆情引导研究[J].现代交际,2020,(12):2829.
[22]郑日昌.青少年网络心理解析[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