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发展职业教育
2023-06-28庄西真
庄西真
上世纪60年代,我国提出了到20世纪末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奋斗目标。80年代,邓小平将“四个现代化”目标量化为到20世纪末实现人均GDP1 000美元的小康生活目标。中共二十大在继承以往的“四个现代化”和实现全面小康的提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具有五个方面特征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口号。
现代化是人类追求高级文明的主要理想与目标之一。西方现代化国家在实现这个理想与目标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后发国家纷纷效仿。西方现代化国家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树立了现代化的样板,提供了实现现代化的基本经验,展示了包括工业化、城市化等方面的基本特征。在这一点上,中国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准则和共性特征,并无根本区别。当然,就像其他已经实现了现代化的国家都有自身现代化的特点或特殊性一样,中国也有自身现代化的特点或特殊性。
比如,“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中国人口规模巨大,劳动力人口规模巨大,城镇劳动力人口规模巨大。中国人口十四亿多,其中,劳动力人口近8亿,劳动年龄人口多于美国、日本、德国三国全部人口之和;在劳动力人口中,城镇人口近4.7亿人,乡村人口2.8亿。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体现在巨大规模的劳动年龄人口,特别是新增就业、失业再就业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上面。不能就业,何谈现代化。
再比如,“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是我们正在追求的目标,不是已经成为现实的目标。衡量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现代化国家有两条基本标准:一是人均GDP或人均收入居于世界高水平,如目前是3万至4万美元;二是基尼系数较低,比如在0.35甚至0.3以下。就第一个标准来看,中国的人均GDP目前刚进入中等收入国家的上限水平;就第二个标准看,中国进入了基尼系数0.45以上的世界贫富差距巨大的国家行列。以此观之,我们目前离共同富裕的目标还很远,中国目前高收入人群大约1亿人,中等收入人群大约4亿人,低收入人群大约8—9亿人。共同富裕至少要保证目前城镇的3亿低收入人口、今后农村还要转移的2亿多低收入人群,逐步进入中等收入人群,中等收入人群自身收入水平要逐步提升到发达国家人均收入的至少门槛水平,虽然我们正在不断地追求共同富裕,但实现的难度很大。
解决就业问题和实现共同富裕,需要经济增长。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35年,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上新的大台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可以看作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量化指标之一。简单计算可知,這是一个宏伟的目标。2020年,发达经济体高收入国家的人均GDP为4.4万美元,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均GDP超过3万(意大利为3.1万、西班牙为2.7万)美元,以此为参考标准,即2035年全国的GDP要达到约40万亿美元(假设人口规模基本不变)左右,这相当于2020年美国GDP总量(21万亿美元)的2倍左右。假如按“十三五”期间的平均汇率1美元兑换6.76元人民币计算,届时中国的GDP总量要达到270万亿元人民币。2020年中国的GDP总量为100万亿元,这意味着2020—2035年的15年间,中国GDP总量要增长1.7倍,年均增长6.8%左右,这里尚未考虑发达国家自身也要再发展15年。从比较世界现代化国家的发展史来看,在高基数之上,中国GDP要再连续高增长15年,实现“保4”已属很优秀,“稳5”“争6”已属于特别优秀。不管是保底的4%,还是冲刺的7%,这都已经是全球经济大国中新的发展速度。未来,中国经济增长能否做到“保(底)4、稳(定)5、争(取)6”,是个大问题。
经济发展是破解就业问题、促进共同富裕的保证,技术工人是支撑经济(实体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之一。而打造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技术工人队伍,就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