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视角下的高职音乐教育探析

2023-06-28张洁

成才之路 2023年18期
关键词:审美意识人文素养音乐教育

张洁

摘要:音乐是一种艺术形式,开展音乐教育可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与艺术修养。但在实践中,受“立德树人”目标被忽视、教育内容亟待完善、学生音乐素养不足、实践拓展匮乏等问题的影响,音乐教育很难充分发挥其“立德树人”价值。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从教育体系、教育内容、学生素养、教育实践等方面不断完善音乐教育,进而提升音乐教育的广度、温度与深度,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键词:高职;音乐教育;“立德树人”;审美意识;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711;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18-0065-04

基金项目: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机制研究”(课题编号:SKL-2014-25302);河南省科技厅科技发展项目“中高职一体化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项目编号:1406112)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目标和重点内容,将“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高等院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高职院校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在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思想水平、道德觉悟、品德修养等。在此背景下,高职音乐教育应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着力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与人文素养,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教育活动开展准则与重要目标,紧密围绕其开展音乐教育工作。

一、音乐教育“立德树人”理论追溯

音乐教育与德育自古以来就相互关联、相互辅助、相互成就。在我国,德育已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论语》中的“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大學》中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等均体现出了德育在传统教育观念中的重要性。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教育家孔子十分重视音乐教育,曾提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指出了音乐对转变社会风气、改变民间习俗的积极作用。梁启超也曾提出“盖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一要件”,强调了音乐的育人功能。1902年,新兴学堂开办了音乐课,借鉴西方音乐教育模式开展教学活动,为后人探究音乐教育的“育德”功能提供了重要参考与理论支撑。1912年,蔡元培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中提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力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此次改革后,音乐课程逐渐成为必修科目,并为依托音乐教育开展德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高职音乐教育“立德树人”功能分析

音乐艺术独有的节奏感、韵律感与动态性、听觉性使其呈现出以情感人、寓教于乐、认知开发的独特功能,为其在“立德树人”中充分发挥美育价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以情感人

在音乐赏析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将学生引入情境中,做到以情感人。从我国古代起,就有关于音乐与情感之间关系的论述。例如,《礼记·乐记》中有言:“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这说明人因为外界事物发生情感变化后,会通过“声”表现出来。由此可见,音乐自诞生以来就与人的情感有着密切联系。基于此,这一功能也可用于高职“立德树人”实践中,以音乐教育为实践阵地,对学生产生美育与德育的双重影响。

2.寓教于乐

音乐的教育功能需以音乐作品为载体体现出来,其相较于直观的文字表述来说,更注重将道理融入音乐作品的内容中,在作品鉴赏或表演中进行育人。所以,音乐教育功能在应用形式上更生动,即以生动灵活的方式开展教育,最终实现寓教于乐。故此,“教”是目的,“乐”是手段,充分发挥音乐这一功能可增加“立德树人”实践的趣味性与生动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立德树人”的最终实效。

3.认知开发

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结果表明,经常演奏音乐能够促进大脑的认知控制机能,这也反映出音乐会对大脑机能产生积极影响。相较于未学习过音乐的学生来说,学习过音乐的学生在辨识音高音调、左右手演奏配合、品读音乐作品传达的思想感情、对音乐作品表演的独特认识等方面具备较高水准,有利于其左右脑机能的协同开发。例如,在对音乐与空间推理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时,发现“莫扎特效应”,即欣赏莫扎特奏鸣曲可提高人的空间能力。由此可见,音乐不仅能通过曲调传递情感,还有利于开发人的大脑机能。在“立德树人”中充分利用这一功能,可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而实现思想引领的目标。

三、“立德树人”视角下高职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立德树人”目标被忽视

“立德树人”视角下,部分高职院校忽视音乐教育,导致“立德树人”空有口号,师生对其重视程度不足。例如,一些教师在音乐教育中仍存在重音乐知识、轻德育的问题;一些学生过于重视学分,忽视道德品质对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出现此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部分高职院校对“立德树人”这一理念贯穿不彻底,并未将其作为制订教学计划的指导思想,不仅影响了音乐教育的育人效果,还不利于“立德树人”实践的可持续性发展。

2.教育内容亟待丰富

在音乐教育中,教师虽然讲解了部分与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等有关的内容,但这些内容无法与音乐教育的内容深度融合,音乐作品中蕴含的德育内涵也无法发挥育人作用,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和启发效果不佳。而且这种教育内容不仅无法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音乐教育中,还容易使音乐教育变得枯燥乏味,削弱学生的学习热情,甚至出现敷衍应付课程的情况,难以体现音乐教育“立德树人”的价值。

3.学生音乐素养不足

高职学生接受基础音乐教育的程度有一定的差距,其原因在于部分学生学习基础音乐知识主要是在中小学阶段的音乐课上。受学业繁重、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一些学校的音乐课“名存实亡”,导致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并未获得优质的音乐教育,音乐基本素养薄弱。但高职学生普遍对通俗易懂、旋律朗朗上口的流行音乐感兴趣,传统戏曲、高雅音乐等难以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这不仅不利于提升其音乐素养,还无法发挥优秀音乐作品“德融音声、涵育心灵”的“立德树人”作用。

4.实践拓展匮乏

部分高职院校忽视多元化音乐实践活动的开展,导致音乐教育的“立德树人”仅停留在情感熏陶方面,使学生缺乏深层次意义上的实践理解。还有部分高职院校虽在艺术节等开展了文艺会演,但参加主体主要是有才艺特长的学生,实践活动覆盖面不足,既违背了音乐实践活动开展的初衷,也不符合音乐教育普遍性、延伸性的要求。实践拓展不足严重削弱了音乐教育的功能,是阻碍其充分发挥“立德树人”作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立德树人”视角下高职音乐教育创新策略

1.体系构建:促进音乐教育与“立德树人”同频共振

(1)做好顶层设计。首先,建立独立的音乐教育管理机构。例如,高职院校可建立“公共音乐教研室”,并安排固定的管理人员,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音乐教师,由其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学生实际需求与“立德树人”要求对教育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评价等进行科学、系统的研究管理,并制订合理规范的教学计划,形成教学方案,推动音乐教育标准化开展,为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重要支撑。其次,细化教学目标。在音乐教育中,教师应以“立德树人”为指导细化教学目标,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融合,在培养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塑造其品格、品行、品位。例如,在《保卫黄河》鉴赏课中,教师应围绕“立德树人”制定教学目标,将其划分为知识目标、素质目标与价值目标三个维度。其中,知识目标是从音乐专业知识的角度带领学生分析该歌曲的节奏、旋律、速度等,使学生在享受音乐旋律的同时体验音乐情绪变化,深化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素质目标是通过组织学生自主欣赏与探究、合作讨论等,强化学生对该作品创作背景的理解,激发学生音乐欣赏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音乐,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想象力、感知力与创造力。价值目标是立足情感角度分析音乐作品中包含的爱国主义精神,并通过赏析音乐作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2)强化教师德育理念。教育理念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遵循,决定了教师在教学环节采用何种方式方法。故此,对于音乐教师来说,教育理念直接决定其能否在音乐教育中落实“立德树人”。为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对学生思想情感、理性认识的积极影响,高职院校应强化教师德育理念,从根本上打破传统音乐教育的守旧观念,深化教师对音乐教育德育功能的认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主动涵育学生德行,践行“立德树人”。具体来说,高职院校应引导教师深入学习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针对艺术教育颁布的政策文件,如《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深化教师的认识,并在校领导层形成系统、全面的音乐德育理念,以此组织教师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强化教师的德育意识。

2.内容完善:实现“立德树人”全面贯穿

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应不断总结教学经验,结合“立德树人”要求、学生学习与生活实际挖掘课程中蕴含的德育内涵,全面涵育学生审美情感与道德观念,提升其人文素养,形成独具特色的育人体系。首先,挖掘教育素材中的德育元素。“立德树人”视角下的音乐教育,应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与课内外教学活动充分互动。对此,教师可选择教材中有先进理念的优秀音乐素材,凝练其德育元素,彰显其价值引领功能,向学生讲授艺术性与思想性兼具的教学内容。例如,在《保卫黄河》赏析课中,教师可向学生讲授这首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节奏、曲调等知识,并提出“音乐作品表达了什么情感与感悟,从哪里可以体会出来”这一问题,引导学生从音乐知识与德育两方面入手欣赏这首音乐作品。在欣赏歌曲后半部分时,教师可将短促跳跃的曲调、妙趣横生的音乐所描绘出的跌宕起伏的浩大声势与革命英雄誓将侵略者彻底消灭的决心挂钩,将中华儿女顽强不屈的英雄形象呈现在学生面前。其次,将优秀红色中华民族音乐作品引入音樂赏析课程中。优秀红色中华民族音乐作品源于博大精神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经历沧桑巨变后表现出的民族精髓。教师可利用歌词、旋律中蕴含的不畏强敌的抗争精神、敢于拼搏的革命精神、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对学生进行熏陶,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心、敬国之情,促进其在行动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可引入电影《闪闪的红星》片尾曲《红星歌》,向学生详细介绍歌曲背后的抗日历史故事,带领学生感受第二乐段宽广平稳、曲调舒展的节奏,感悟小红军对红星的深情、对革命的忠诚,感受第三乐段雄壮豪迈的行进音调,体会精神抖擞的小红军队列形象,进而使学生感悟革命先辈的初心与使命,坚定其使命与担当。

3.素养保障:打造情操陶冶的科学矩阵

(1)拓展学生艺术视野。高职音乐教育受众群体广泛,是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在“立德树人”视角下的音乐教育中,教师应秉承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的原则,引导学生在音乐欣赏中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锻炼其音乐感知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还要在尊重学生音乐喜好的基础上,为学生创造接触不同民族、不同风格音乐作品的机会,如民族器乐、戏曲音乐、说唱音乐、地方民歌等,并向学生介绍其艺术文化、思想观念等,使学生学到更多的音乐知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与民族自豪感,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2)营造良好音乐氛围。为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高职院校应在校园内营造良好音乐氛围,对学生进行长时间的音乐熏陶。首先,美化校园铃声。上课铃声选用舒缓、优美的音乐,安抚学生的情绪;下课铃声选用轻快活泼的音乐,调节学生的情绪。其次,利用校园广播播放有意义的音乐,陶冶学生的情操。具体来说,高职院校可在早上播放民间轻快音乐或西方古典音乐,如《彩云追月》《蓝色多瑙河圆舞曲》《献给爱丽丝》等,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在重要节日期间播放符合节日氛围的音乐,烘托节日氛围,如在国庆节期间播放《我和我的祖国》《万疆》《歌唱祖国》等音乐,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这样,能在弘扬优秀音乐文化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

4.實践强化:守好“立德树人”关键阵地

首先,以实践乐团为单位开展实践活动。高职院校可创建管乐团、合唱团与民乐团,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与特长自由加入,并保证每位学生都能成为乐团成员,以此提高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度,为学生通过实践内化所学、所感、所悟夯实基础。在活动开展中,高职院校应根据乐团特点制定活动内容,或组织涵盖各个乐团的大型音乐实践活动。例如,排练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阵容涵盖管乐团、合唱团与民乐团,通过分工合作共同完成音乐演出,以深刻凝练的歌词、清新优美的曲调、浓郁的民族风格、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等讴歌红军历尽艰险、终获胜利的革命精神,展现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独立自主的坚强意志。在排演过程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艺术氛围的熏陶,且在情感投入与情感因素的传递中达到以情生情、以情促知、知情共育的效果,可有效坚定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其次,拓展实践阵地。高职院校应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奉献意识。具体来说,高职院校可以社区、养老院、医院等为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音乐艺术表演活动,在传递音乐正能量的同时,使学生接受优质音乐的熏陶,在无形之中将德育元素融入其心中。例如,高职院校可组织学生到养老院为老人开展“专场音乐会”,演唱《欢聚一堂》《夕阳红》《当你老了》等歌曲,强化学生尊重、关爱老年人的意识,并在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继承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切实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五、结语

总之,音乐的独特功能决定了其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方式之一。高职院校可通过构建全新音乐教育体系、完善教育内容、提升学生音乐素养、强化实践教学等方式,在音乐教育中将品德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等融为一体,利用音乐熏陶学生品德、引领学生行为,充分发挥音乐的功能,切实提高学生的美育素养,助力其成长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徐宁聆.音乐教育的“立德树人”及其在新时代的价值[J].艺术传播研究,2021(04).

[2]雷淇羽.音乐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的可行性分析[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31).

[3]赵晓琳,曾艳.红色音乐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路径[J].教育学术月刊,2022(09).

[4]袁昊昱.中国音乐学院本科教学改革实践研究———中国乐派“8+1、思政+X”课程体系建设[J].中国音乐,2021(02).

[5]习译之.红色音乐在高校音乐专业课程思政中的作用[J].教育学术月刊,2022(05).

[6]兰一立.红色音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四川戏剧,2022(01).

[7]韩昌梅.民族高校音乐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刍议[J].黑龙江民族丛刊,2021(05).

[8]张勇,唐忠义.红色音乐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研究[J].四川戏剧, 2021(12).

Analysis of Higher Vocational Music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Zhang Jie

(Xuchang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Henan Province, Xuchang 461000,China)

Abstract: Music is an art form, and conducting music education can improve students aesthetic awareness and artistic cultivation. However, in practice, due to the neglect of the goal of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the urgent need to improve educational content, the insufficient music literacy of students, and the lack of practical expansion, it is difficult for music education to fully realize its value of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This require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continuously improve music educ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education system, educational content, student literacy, educational practice, etc.,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breadth, temperature, and depth of music education, and comprehensively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music education;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aesthetic awareness; humanisticliteracy

猜你喜欢

审美意识人文素养音乐教育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谈高中美术教学渗透健康审美意识之优化策略
世纪末的赞歌——比亚兹莱插画艺术风格分析
基于自我意识唤醒下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途径研究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浅论日本文学中的“物哀”倾向
于坚文学作品中的审美意识价值体现
新时期高职音乐教育的思路初探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高校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