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派筝乐沿“海上丝绸之路”在东盟国家的传播研究(下)
2023-06-28王岚岚
王岚岚
(接上期)
(二)近现代南派筝乐在东南亚的传播
近现代南派筝乐在东南亚的传播,以马来西亚、新加坡为例。
上世纪初,以潮州筝、客家筝、福建筝为主体的南方筝乐随着大量的东南沿海移民传入东南亚国家。中国与马来群岛在汉、唐、宋时已有经贸往来。明朝时人口迅速膨胀,但政府禁海闭关锁国,导致国际贸易受阻,渔民生活十分艰难,因此东南沿海的许多福建、广东人只能下南洋寻找出路。1840年清代鸦片战争结束,在签署了中英《北京条约》后,清朝廷允许民众前往海外谋生,于此同时,英国殖民者亦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来去马来半岛种植、挖矿、开拓疆土,为此广东、福建沿海出现了巨大的移民浪潮。其中,百分之九十的华侨集中在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地区。以筝为主奏乐器的潮州弦诗乐、客家丝弦乐及福建古乐等南方传统音乐随东南沿海移民传入南洋等地,并渐渐在马来群岛的周边国家扎根、流传。自上世纪20~50年代,潮州弦诗乐、客家丝弦乐、福建古乐及新兴的广东音乐逐渐进入发展的鼎盛时期,不仅在广东、福建快速普及和发展,而且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的潮侨社会、商界以及侨民居住点广泛传播。
近代,南派筝乐向东盟国家进行传播的方式,主要为民间性的跨国个体传播,其传播主体为投居南洋各国或前往南洋传艺的南派筝人,如最早往返南洋进行潮州筝乐传播的“乐圣”洪沛臣⑤及弟子郑祝三,进行客家筝乐传播的筝家何育斋⑥以及客居马来西亚进行潮筝和闽筝传播的筝家陈蕾士等。之后著名潮州筝家苏文贤亦在新、马等地广收弟子。近现代,潮筝大家杨秀明、客家筝派传人饶宁心、何宝泉、陈安华以及闽南筝派的陈茂锦等筝家亦曾前往新加坡进行教学、演奏等个体传播。这种以个体为主、面向东盟各国的个人传播模式,为推动古筝艺术走向世界起到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由于血脉亲缘和地缘的关系,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包括筝乐在内的“华乐”一直是新、马多元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升华乐的国际地位、激发华裔的民族自豪感,新、马等东盟国家的华人华侨自发组织社团、商会、华乐团和国际文化交流协会,积极举办包括筝乐在内的传统音乐文化交流,组织大型的国际华乐比赛和古筝单项国际性比赛,引进含括古筝在内的中国乐器考级制度(最早用的考级教材是《中央音乐学院海内外考级曲目》,所含括南派筝曲有20首之多),还邀请我国知名筝家、学者担当考级或华乐比赛的评委,进行授课、讲座、演出等一系列社会传播与学术交流活动,为南派筝乐的传播与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当代中国南派筝乐在东盟国家的传播
当代,中国南派筝乐在东盟国家的辐射面更为广泛,传播渠道更加丰富。
(一)由中国政府部门参与组织的重大筝乐交流活动
中国南派筝乐之所以在“海上丝路”沿线的东盟国家得以广泛传播,离不开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由文化和旅游部(厅)、教育部(厅)等政府部门参与组织的重大筝乐交流活动,对扩大中外筝乐交流具有其特殊的历史意义。至今为止由广西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14届“红铜鼓”中国—东盟艺术教育成果展演活动,以及由扬州市人民政府和中国音乐家协会联合主办了8届的中国古筝艺术学术交流会上,屡屡响起由国内外筝家演奏的南派筝乐。
(二)专业演出团体与音乐艺术院校的传播与推动
专业演出团体与专业音乐艺术院校的参与,促进了筝乐在东盟国家的发展,使东盟国家的筝演奏与教学水平逐渐与中国接轨。
20世纪80年代,中马邦交正常化。90年代初,中越关系正常化。中国专业音乐团体、音乐院校的专家学者陆续应邀前往新、马、越等国进行演出与讲学,筝乐的交流与传播日益频繁。自2000年起,新加坡校园筝乐团数目陆续增加至上百个,每年都有数千名学生选择筝乐团做为课外活动项目。这些热爱古筝的东盟学子非常羡慕中国的音乐教育制度和系统严格的专业训练,渴望到中国来研习古筝专业,因此新、马等国逐年向中国的音乐学院输送有潜力的筝乐人才。越南的专业音乐团体和多个音乐学院曾多次派遣越筝演奏员来笔者执教的广西艺术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进行短期或长期的筝乐学习。
目前,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广西艺术学院、福建华侨大学音乐学院等音乐艺术院校,不但招收来自东盟各国具有古筝才艺的留学生,而且还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适当放宽招生条件。这些留学生毕业后或留在中国,或返回母国,积极推动筝乐在东盟各国的传承与传播。如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的马来西亚古筝学子张云翔,毕业回国后在各地主讲了多场讲座,多次举办音乐会,于2020年筹建、成立了马来西亚古筝学会。
因受疫情影响,2021年11月由中国音协和中国民管协办、中国音乐学院主办的“一带一路国际筝乐学术交流季”的音乐会,采用全球直播的方式举行。三场音乐会所演奏南派曲目有:潮州筝曲《思凡》《寒鸦戏水》和客家筝曲《蕉窗夜雨》。线上观看的人数多达几百万人,极大地推动了南派筝乐在包括东盟国家在内的全球性传播。
(三)音像出版物的传播
唱片、磁带、CD、教学录像带、教学VCD等音像出版物,对南派古筝在东盟国家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19世纪90年代,世界各大唱片公司创立,香港、上海、广东的唱片有限公司紧跟其后。上世纪20年代,广东音乐作为一个新兴乐种,在新、马的传播之所以与国内同步,原因之一是因为每年都有好几批广东音乐唱片销往新、马等国,且每批新曲必附有工尺谱,其中就有《昭君怨》等粤乐筝曲。这给众多喜愛粤乐的古筝学子提供了自学的便利。50年代,潮筝大师郭鹰录制的《寒鸦戏水》与潮乐筝家林毛根、张汉斋、何天佑等合作录制的潮筝唱片《月儿高》在风行海内外的同时,也流传至南洋各国。
80年代,密纹唱片开始被音乐磁带所取代。香港雨果录制、出版的南派筝乐的磁带有绕宁新的《广东客家——汉筝曲集》等。90年代后,CD的推广使南派筝乐的传播更为广泛。其中,有代表性的南派筝乐CD有林毛根先生潮州筝曲集《寒鸦戏水》、绕宁新先生广东客家·粤乐《出水莲》、杨秀明先生潮州筝曲《千声佛》、林玲《中国筝曲——广东篇》等。
20世纪末至今,为了推广古筝演奏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国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古筝教学名师在电视台、专业录音室录制了教学录像带、教学VCD,并销往港澳台及各东盟国家,使“自学”这种传承方式,在新、马等东盟国家更为普遍。在这些教学录像带、VCD中,南派常见筝曲有客家筝曲《崖山哀》《蕉窗夜雨》《出水莲》、潮州筝曲《柳青娘》《诸宫调·粉红莲》《寒鸦戏水》、福建筝曲《流水》、粤乐筝曲《禅院钟声》《步步高》等,并成为新、马等东盟国家筝乐比赛的常用曲目。
(四)新闻媒体、网络媒体与视频教学的传播与推广
过去的纸媒与广播电视节目,对南派古筝在东盟国家的传播、交流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992年,上海音乐学院筝乐团出访新加坡和马来西亚,领队的何宝泉教授所演奏的筝曲中,就有已故潮州古筝大师徐涤生先生所作之《春涧流泉》。筝乐团共举行了七场音乐会和六场学术讲座,受到了新、马两国人民,尤其是华人和华乐爱好者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马来西亚的《星洲日报》早晚两次对演出和讲学进行跟踪报道,在当地掀起了“古筝热”和“华乐热”。
2013年,笔者将粤乐筝曲《纺织忙》编配成重奏曲,与所培养的越南国家歌舞剧院越筝演奏家青花共同演奏,应邀参加了以“和平的旋律”为主题的越南国家歌舞剧院建院60周年的庆典演出,该节目实况在越南电视台滚动播出了一个月,深受越南民众的喜欢。
21世纪,网络媒体的传播力量更为强大。7年前,关于中国南派筝乐在菲律宾、文莱、老挝、柬埔寨的传播信息几乎找不到,如今,只要在Sina、Baidu、Sohu、知网、中国古筝网等网站输入关键词,就能看到中国筝乐在柬埔寨、菲律宾、文莱和老挝进行传播的网络讯息。
网络视频教学使南派筝乐的普及与传播更为便利快捷,覆盖面更广,影响力更大。原本因多位福建筝乐大师的离世而几近萧条的福建筝乐,在陈茂锦师生的坚持努力下,借助网络视频教学得到了大众的关注和广泛的传播。目前在东盟各国普及率较高的福建筝曲目《无意凭栏》《莲花浮记》《春雨未晴》《流水》《普庵咒》等。南派筝乐在东盟国家的传播真正做到了与时俱进。
结语
21世纪,在“一带一路”和谐共荣、多元共生的倡导下,以潮乐、汉乐、粤乐及闽乐为主体的中国南派筝乐,在东盟音乐文化圈形成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筝乐格局。其传播受众,已不仅仅是东盟各国喜爱筝乐的华人华侨,还得到了华裔、亚裔、印裔以及皇族在内的东盟各国国民的认可和青睐。因泰国公主喜爱中国古筝而在曼谷掀起了学习古筝的热潮。目前在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柬埔寨、印尼等国家,古筝越来越普及,往返中国研磨筝艺的东盟学子日益增多,演奏水平逐年提高。面向东盟国家的古筝年出口量亦逐年增多。为了发扬中国传统筝乐艺术,柬埔寨和印度尼西亚的华人华侨还成立了柬埔寨雅加达熊猫音乐学院。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的主要音乐学院先后设立了古筝专业,专业音乐团体设置了专职的筝演奏员。现今,在新、马还成立了新加坡、马来西亚古筝学会,拥有了一批为筝乐艺术的传承与传播做贡献的中坚骨干。这一系列的传播效应无疑是中国与东盟国家音乐相融、民心相通、文明互鉴的有力见证。
注释:
⑤《潮州音乐人物传略·洪沛臣》载:“洪沛臣(1866~1916)编创的《潮州三弦、琵琶、古筝硬套合奏谱》有硬套十二首,软套六首及流行弦诗谱若干,为后世潮州细乐演奏所师承”。洪沛臣(琵琶)与郑祝三(筝),陈子栗(三弦)合称“音乐三友”。“音乐三友”和潮州细乐.光明网(引用日期2015-12-15)
⑥何育斋(1886~1943),客家筝派代表人,首创“弹筝八法”,并将《中州古调》23首、《汉皋旧谱》37首整理成册;曾先后把汉乐带到南洋群岛、汉口、潮州、广州、上海等地,实现音乐的南北交流。何育斋.大埔县地情网(引用日期2017-11-25)
参考文献:
[1]陈奕平.论中国和印尼两国筝形制及其演奏技法[J].艺术评鉴,2018年3月第6期,总第557期。
[2]吴少静.近代东南亚华人对闽南音乐的继承与传播[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4年9月第22卷第5期。
[3]王静怡.19世纪中叶以前中国音乐在南洋四国的传播情况[J].交响,1999。
[4]范氏秋安.越南筝演奏技法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硕士论文,2007年。
[5]张云翔.中国古筝音乐在马来西亚传承的研究[D].中国音乐学院,2010
[6]陈素慧.古筝在新加坡发展现状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4.
[7]梁毅彬.中国古筝在马来西亚的教育状况及市场调查[D].中国音乐学院,2015
[8]陈炎.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9]Bùi Trong Hiên : Suy nghi lai vê v?n dê lòng b?n và cách k? ?mtrong ?m nhac c truy?n -T?p chí van hoá Ngh? thu?t, s? 12 (1997)
[10]Miller Williams"Southeast asia"Garland Publishing,Inc.-1998
(全文完)
作者单位:广西艺术学院
本文为广西艺术学院校级科研项目,项目名称《中国南派筝乐沿“海上丝绸之路”在东盟国家的传播研究》,项目编号:YB202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