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隆平精神引领下的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研究

2023-06-28肖艳

大学·课外阅读 2023年4期
关键词:思想道德与法治实践育人

肖艳

摘  要:实践教学是提高思政课实效性的重要手段,对高职院校立德树人工作和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大意义。以“奉献、创新、务实、团队、协作”为核心内容的隆平精神和思政课目标、内容契合,汇集了一大批特色实践育人平台资源,文章围绕隆平精神和思政课实践教学,进行实践教学路径创新探索,积极推进“三全育人”,切实深化思政课育人实效。

關键词:隆平精神;思想道德与法治;实践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12-0181-04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而“思想道德与法治”是青年步入大学后的第一门思政必修课,是高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课程。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不仅需要深刻的理论阐述,更需要生动事迹和高尚人格的熏陶感染。

“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名誉院长袁隆平院士是怀化职业技术学院莫大的骄傲,以“奉献、创新、务实、团队、协作”为核心内容的隆平精神是师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培养了一批批杰出人才,对怀化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实践育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隆平精神的内涵与思政课实践育人的重要意义

(一)隆平精神

隆平精神是袁隆平及其杂交水稻研究团队在科研和职业教学教育过程中凝结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中央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以及湖南省农业科学院都曾对隆平精神进行了高度凝练。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与袁隆平见面,对袁隆平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并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和科技工作者向袁隆平同志学习:“我们对袁隆平同志的最好纪念,就是学习他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信念坚定、矢志不渝,勇于创新、朴实无华的高贵品质,学习他以祖国和人民需要为己任,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一辈子躬耕田野,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崇高风范。”

袁隆平工作生活了37年的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师生对隆平精神进行了多年学习研究概括,具体表现为“奉献、创新、务实、团队、协作”。

奉献。生逢大饥荒的艰难形势中,袁隆平义无反顾地投身农学,立下“为所有人远离饥饿”的伟大志向,在偏远的安江农校(怀化职业技术的前身)静心工作37年,用心科研,深具爱国爱民的奉献精神和民族大义。

创新。袁隆平还是一个乡村教师时,就敢于颠覆国际遗传学权威,对“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国际普遍论调,反其道而行之,寻找“天然雄性不育株”,创新出“三系法”,攻克了不育率低、制种产量低等重重困难。

务实。袁隆平的一生,“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打赤脚、戴草帽,日晒雨淋,躬身劳作,哪怕是功成名就后也始终保持着朴实无华的农民本色。

团队。袁隆平身边始终凝聚着一群志同道合的亲人、学生、同事及朋友。袁隆平坚持在实践中选拔和培养人才,团队中每个人都获得了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机会。也正是这种团队精神,使杂交水稻在经费不充足、科研条件不完备的袁隆平团队出现。

协作。不计名利,甘为人梯,袁隆平把艰辛获得的“野败”成果材料无私分享给全国18个单位,加快了协作研究的步伐,三系配套很快实现,各地杂交水稻新品种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基础研究成果无私分享,见证了袁隆平的科学远见和智慧,是少见的科学史上的协作典范。

(二)实践育人是实现思政课实效性的有效路径

实践教学提升思政课活力。由于思政课特殊的课程性质、特定的课程内容以及其他原因,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课堂活力不足,教学实效性达不到预期。实践教学是对理论的补充和外延,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进行过程体验和总结反思,再加上生动有趣的各种实践形式,多种多样的实践资源,使得理论知识变得“有血有肉”“筋骨齐全”,助力思政课提质增效。[1]

实践教学促进知行合一。思政课实践教学是立体的课堂教学体系,融合了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参观访问开阔眼界、工学交替提升职业素养、暑期调研了解社情国情、技能比武增长才能才干、志愿服务提升情怀境界、法律咨询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学生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做,促进知行合一。

二、隆平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实践育人的可行性分析

(一)目标的契合性

高职“思想道德与法治”实践教学,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其了解社情国情,在实际中践行理论知识。而学院亦是通过传承和弘扬隆平精神,形成隆平精神贯穿始终的“产学研相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服务于农业发展和地方经济,以此培养出思想道德过关、专业过硬的学生。正如袁隆平所说:“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我们每个人的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思想道德与法治”和隆平精神都致力于将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种子”播撒在学生心中,以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人才,更好地奉献社会。[2]

以第一章“正确的人生观”为例,课前学情调查问卷显示,仍有少部分学生既不想以对社会贡献的大小去要求自己,也没有陷入凭借社会地位高低和金钱多少衡量人生价值的错误当中,他们是自己也没有答案的迷茫群体。将隆平精神融入实践教学,通过具象的环境、人物,外现隆平精神的力量,以此帮助学生走出迷境,找到人生支点和意义,达成立德树人的效果。

以第二章“理想信念”为例,高职学生理想调查问卷显示,多数学生的理想都是生活理想和职业理想,并且相当一部分学生从不思考达成的办法,眼低手低,年轻人似乎正在失去拼搏奋斗的冲劲。而通过安江农校杂交水稻纪念园的理想游园会,隆平校园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可以厚植爱国主义精神,播下改革创新的种子。

(二)内容的契合性

“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主要包含人生观、理想信念、中国精神、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等重要内容,这与隆平精神内容十分契合。

例如隆平精神中的奉献精神,是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远大理想的体现,亦是极具特色的中国精神之一。它提倡职业劳动的契约精神和法律意识,涵盖了“思想道德与法治”的全部内容。身边故事教育身边人,真实可信所以具有强大的道义力量,更能入脑入心、育人铸魂。

又如第三章“弘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爱国主义是隆平精神的精神底色,是“愿天下人都有饱饭吃”的坚定初心,通过隆平精神育人实践可以教育引导学生坚定党的领导,扎根人民,奉献国家;改革创新是隆平精神的亮色,带领学生追寻杂交水稻、海水稻、沙漠稻等“中国稻”的脚印,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激励学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奋斗,做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时代新人。

(三)特色实践育人平台资源形成群聚效应

怀化职业技术学院拥有传承和弘扬隆平精神的配套特色实践育人平台资源——安江农校杂交水稻纪念园,袁院士在此工作37年,杂交水稻也从这里走向世界。该纪念园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稻作文化展示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教育意义深远。纪念園占地300亩,区块多,活动面积大,能够容纳学生自由活动,开展各种实践活动。此外,在隆平精神引领下,怀化还有一大批实践育人平台资源,“堂、展、室、馆”皆有,包括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怀化分中心、隆平文化广场等,以及一大批职院辐射周边地区的教学、科研推广示范基地[3],形成了群聚效应。隆平精神的群聚效应,使弘扬隆平精神维持自我运转,并且持续不断地为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及其学生往后的发展提供思想动力,学院及其学生的不断发展又反过来为隆平精神注入新的内容和动力。

三、隆平精神对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育人路径的启示

(一)“教、管、辅、社”协同育人,注重全员育人

思政课实践育人应由思政教师、管理人员、辅导员、社团指导老师齐上阵,发挥协同育人机制的作用[4]。隆平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学院各类教学、管理、实践活动都以其为支点开展。专业老师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工学交替的作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管理人员、辅导员在育人活动过程中,承担起学生日常性思想教育的重任。社团指导老师在实践活动指导中应该提供强有力的价值导向,将思政老师思政课的显性教育和专业老师、管理人员、辅导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隐性教育铸成合力,并注重在育人队伍、资源、渠道等方面进行整合,实现优势互补,避免实践活动重复性开展、提高学院思政育人系统性和规划性。

(二)“观听读谈写行”特色实践活动链,注重全过程育人

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在多年实践活动摸索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观听读谈写行”实践教学链,使得教学实践整体有逻辑,各环节有着重,具体操作有细则指引,便于执行,实践效果显著加强。

以“观”为主感观隆平精神。参观访问是实践活动的常见形式,但因为“行政化”“形式化”“临时性”等问题,活动极易变得走马观花,变成一次性教育。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将“观”类活动整合成新生入学教育,例如参观校史馆、参观安江纪念园及园内的杂交水稻纪念馆、观看电影《袁隆平》等。将新生入学教育设计在整个实践链之首,作为传承和弘扬隆平精神的基础和铺垫,使得简单的“观”类活动既凸显了其直接性的优点,帮助学生迅速获得认知结果,又因为后续实践活动的深化,使得活动效果不仅仅是停留在眼睛,而是入脑入心。

以“听”为主感受隆平精神。“听”类活动信息虽然是单向传播,但互动是双向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处理信息,再充分表达自我。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创办了“隆平讲坛”,经常邀请农学专家讲座授课,邀请地方红色人物后人讲述感人至深的党史故事。此外,还通过实践教学基地、教学先进人物事迹报告等“听”类活动,引导学生听清、听明、听懂“隆平精神”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

以“读”为主感悟隆平精神。读书明智,向善明理,图书馆设置了“袁隆平图书专区”,怀化职业技术学院每年举行“隆平文化读书节”,鼓励学生在书本中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思政教师依托思政课开展了包括袁隆平“妈妈,稻子熟了”家书在内的品读“红色家书”活动,引导学生诵读经典,传承红色精神。

以“谈”为主感言隆平精神。现代社会是个紧密联系的社会,学生应该要能谈会谈,表达诉求和观点,表演才艺。“谈”既可以是交流学习也可以是经验总结,学院围绕隆平精神开展了各类演讲、采访、话剧小品、微电影、微视频、社会调研等活动,例如“传承隆平精神,共建清廉校园”班会说课比赛,“读懂袁隆平”微视频大赛。

以“写”为主感想隆平精神。写亦是思的过程,将感想思考凝于笔下,能让思绪更为清晰明确。例如隆平故事征集活动,用数媒作品、书法、手抄报等不同“写”的方式缅怀袁老的“继承是最好的缅怀”活动。

以“行”为主感获隆平精神。行动是从思政实践到实践思政的最好成果,用隆平精神引导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生活、学习、实训、技能竞赛、企业实习、工作中,将隆平精神真正转化为自己的行为,知行合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观听读谈写行”特色实践活动链设计,纵向层层递进,横向覆盖面广。“观”“听”“读”是学院思政建设、文化建设的传统动作,是基础和前提。尤其是融合隆平精神、农学文化的新生入学教育,深具学院特色。“谈”“写”“行”是根据学生专业、个性、社会热点,灵活设计的活动,是延展和深化。六个元素可以随机组合,打造不同的“组合拳”。从新生入学到三年大学生活,从实习到毕业,学院教育贯穿隆平精神教育,注重全过程育人,在系统化、逻辑化的实践活动中潜移默化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三)“课堂、校园、社会、网络”四位一体,注重全方位育人

“三种课堂”共筑思政课实效。“三种课堂”分别为理论课堂、实践课堂和成就课堂。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理论课堂是实践课堂的理论知识准备[5],全体思政教师集思广益,将隆平故事融入了“思想道德与法治”的每一章;实践课堂绝不是简单的社会实践,而是学生自主活动、自主探究,围绕隆平精神开展沉浸式、共情式、体验式、感悟式教学;成就课堂通过实践教学汇报会和汇报展为平台,展示课程成果。“三种课堂”中实践课堂是关键,三者共融共促。

校园德育活动铸德铸魂铸梦。隆平精神也是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德育的底色,每年新生入校时,院领导都以传承“隆平精神”为题进行专题讲授“新生第一课”,用身边的“活教材”教育引导青年学生继承和弘扬袁隆平精神與作风,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加上前文所述的“教、管、辅、社”协同育人,形成了浓厚的德育氛围,日积月累,熏陶感染,学生都自发践行隆平精神。

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实干精神。社会是个大课堂,社会实践是了解舆情以及社情国情的重要方式。社会调研、“三下乡”、工学交替这些实践活动虽然常见,但是学院尽量为其赋予更加符合学科专业、服务人民、务实劳动的教育元素,例如针对学院农技特岗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设计,学院更加偏重引导学生像袁隆平一样学农助农,扎根基层,服务农村,做奋斗者[6]。

实践教学必须用好网络资源。新形势下,思政课实践必须与网络平台主动对接,并加强网络价值引领。第一,用好网络平台。学院全面覆盖“学习通”平台,借助学习通这个课程学习、管理、分享平台,实践育人项目可以更好地与学生沟通互动,进行前期准备和后期实践实效追踪。此外,校园官网、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媒体资源都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平台和阵地。第二,通过网络开展思政课实践活动。线上教学已成为教育发展新趋势,学院利用拥有VR720°全景数字云展厅的红色纪念馆资源让学生进行“云参观”;利用学院微信公众号带领学生进行缅怀袁老的“云祭扫”以及“有声怀职”经典著作让学生进行“云朗读”等,这些活动开拓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新路径。

参考文献:

[1] 戴钢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2] 陈锡德,关立春,高镔琦. 雷锋精神引领下的高职思政课程实践——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J]. 辽宁高职学报,2020,22(03):57-61.

[3] 夏海燕. 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取径之误与取向之思[J]. 江苏高教,2022(03):87-91.

[4] 董金龙. 三全育人视域下农耕文化融入农业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价值及可行性探讨[J]. 现代职业教育,2021(49):1-3.

[5] 刘燕,程静.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实践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22(02):85-90.

[6] 孙晓玲. 工匠精神培育融入高职思政课的“四维四观”设计[J].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7(02):1-6.

(荐稿人:王义友,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淳洁)

猜你喜欢

思想道德与法治实践育人
攀枝花三线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践路径
艺术类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新探索
试论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
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提高的策略研究
消防和应急救援英雄案例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现状和意义
以“耕读会”为依托探索实践育人新思路
基于实践育人理念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共青团在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搭建实践育人平台,构建大学生党员服务社会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