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江文旅资源与江苏文化精神

2023-06-28王建华韩宇瑄

唯实 2023年6期
关键词:旧址文旅长江

王建华 韩宇瑄

长江是中国最长河流、世界第三大河,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俗称“扬子江”的长江江苏段,更以壮阔的水文存在、广阔的流域辐射、宝贵的航运价值、丰富的文化内涵而成为长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节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在“水韵江苏”视域下,长江既蕴藏着通江达海、联通万里的文旅资源,又蕴藏着刚健有为、一往无前的文化精神,成为江苏文化最璀璨的轴心。

江苏文化“追赶世界、

自强求变”的追求

如果将传统中国视为一个圆融、自洽的整体,那么长江江苏段就是其沟通世界的“命门”。以长江口为关隘,近1/5的中国内陆联通起广袤的海洋,成为世界文明协进不可或缺的环节。曾有学者以“冲击—反应”模型解释中国的现代化动因,如果假设这一模型基本成立,那么长江江苏段便是首先直面这一“冲击”的区域。在这样的情势下,江苏担当起了在中国系列“反应”行动中的先锋。考察中国近代史,不论是经世运动这样的思想文化运动,还是洋务运动这样的物质文化运动,抑或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这样的制度文化运动,江苏均以其历史勇气和时代担当,表达着中国人“追赶世界、自强求变”的不懈追求。

精神文化层面,掀起经世变革之潮。在晚清经世致用思潮中,时任江苏巡抚林则徐、两江总督陶澍关怀民生、兴利除弊,将儒家正统与时代潮流相结合,堪称开化之先。包世臣、魏源、龚自珍等人长期活跃于江苏,抨击时政,畅言改革,经世之学骤然而行,江苏士大夫应声而起,开始与中国传统文化“脱钩”,向世界近代学术靠拢。而在长江两岸,也留下了镇江英国领事馆旧址、焦山炮台遗址等宝贵的文旅资源。

物质文化层面,探索自强求富之道。在洋务运动中,江苏再次领全国风气之先。以金陵机器局为代表的现代工业企业、以江南水师学堂为代表的现代学校陆续开办,标示着江苏对于“自强、求富”的积极响应。这些伟大实践留下的遗迹,现或改造为创意产业园,或成为重要旅游打卡点,其深厚的历史积淀、悲壮的意义象征、独特的近代美学,为“水韵江苏”留下了丰厚的文化旅游资源。

制度文化层面,点燃抗争革命之火。不论是太平天国运动还是辛亥革命,在制度变革过程中都彰显了江苏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将江苏作为开展制度文化变革实践的重要舞台。太平天国改江宁为天京,将江苏省改为江南省、天浦省、苏福省,开展一系列制度变革实验,试图建立起“无处不平均,无处不保暖”的“人间天国”。但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太平天国领导集团迅速腐化堕落,并最终走向失败。可以说,长江文化既见证了太平天国领袖们以自己的理解开展系统性的现代化探索,又见证了其由兴转衰的历程,不仅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与启示,更为江苏文旅留下了南京天王府、苏州忠王府、常州护王府、金坛戴王府、天堡城遗址、天朝总圣库、堂子街太平天国壁画、罗廊巷太平天国建筑及壁画、金沙井太平天国建筑、宜城镇太平天国建筑及壁画、昆山集善桥刻字等宝贵历史文化资源。辛亥革命爆发于长江中游的武昌,却落脚于1912年在南京建立的中华民国。辛亥革命后,南京成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首都,见证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诞生。位于南京的国民政府临时参议院旧址、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府原址等,都是这些历史事件的直接见证,有些已经被开发为成熟的历史博物馆和历史文化景区。这些文旅资源不仅具有较强的爱国主义教育价值和艺术价值,更丰富和扩充着长江文化雄健、自强的文化内涵与品格,为“水韵江苏”增添了厚度和质地。

江苏文化“多位一体、

同步推进”的气魄

近代以降,现代化实践在中国普遍展开,但由于各地官绅思想认识水平不同、经济实力有别,因此各地在现代化的探索重点上亦有不同。例如,直隶的制度、军事探索,湖北的实业探索,安徽的报业探索,山东的教育探索等,都曾领一时风气之先。江苏襟江连海、扼守东南,长江赋予江苏物华天宝的自然资源,而长江文化更赋予江苏高歌猛进、排难向前的文化品格。有学者认为:“近代长江文化的演进是多层次、多侧面、多角度展开的。”[1]在长江文化的赋格下,江苏开展了全面而深入的现代化尝试。在“物质—制度—文化”的梯度式反应链条中,江苏始终走在前列。各种现代化实践如万箭齐发,在见证江苏现代化进程的同时也为“水韵江苏”留下了颇具韵味的文旅资源。这些文旅资源一方面具有西式风格,记载着中国“开眼看世界”伊始师法国外、向外探求的步履;另一方面又深植中国本土,蕴藏着特定时代中国对于现代化的理解。

军事遗迹见证苦难辉煌。江苏是中国人民抗击西方列强入侵的重要基地。一方面,江苏现在的诸多军事设施遗迹,是江苏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见证,如江阴炮台、焦山炮台等;另一方面,江苏诞生了许多军工企业,凝聚着自立自强的坚强信念,如金陵机器制造局厂房遗迹等。上述军事设施遗迹直面长江、威势凛然,除作为长江的自然天险外,平添了江苏文化悲壮、奋扬的精神内涵。

实业建筑蕴藏救国志愿。长江江苏段长期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中心,其商业氛围在“重农抑商”的长期国策中显得尤为突出。近代以来,在西方坚船利炮与经济倾销的双重挤压下,以现代工业为主要内涵的实业开始在中国兴起,而长江江苏段沿岸成为中国实业救国思潮的中心。与其他地区以官办或官督商办为主的实业结构不同,长江江苏段沿线工业以私立工业为主,且与民生领域更为接近。这些饱经风霜的工业建筑少数至今仍在使用,很多已成为江苏文旅产业的重要资源,如南通大生纱厂,无锡茂新面粉厂、振新纱厂、永泰丝厂,江阴蚕种场等。这些工业文旅资源空间宽裕、规模可观,方便改建为博物馆、创业产业园区等,为城市经济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文化场所开辟公共空间。长江江苏段堪称“天下文枢”。自西学东渐以来,作为最先接触“西学”的区域,江苏在学术思想方面呈现出一派活跃自由的景象,并引领着长江江苏段在科、教、文、卫等方面的广泛实践。其遗迹部分至今尚存,且发挥着原有功用。如金陵大学旧址、中央大学旧址、金陵女子大学旧址、东吴大学旧址等,至今仍为相关高等院校使用并成为知名的旅游“打卡”地;国立紫金山天文台旧址、北极阁气象台旧址、苏州美术专科学校旧址、南京地质调查所陈列室旧址等,则已转换为公共文化场馆;而无锡县图书馆旧址、南京中央體育馆旧址、江苏省立镇江图书馆旧址等,至今仍是相关城市的重要地标。这些文旅资源的存在,佐证着江苏在现代化方面的多重实践。而长江文化为之赋格的开先勇气与豪迈气魄,当是这些文旅资源进阶开发的方向与张力所在。

江苏文化“中西合璧、

开放一体”的色彩

在世界现代化实践谱系中,中国的现代化实践被称为“外源后发”型。而所谓的“外源”,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特指西方文化。作为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地,西方势力从中国近代史开端处即侵入了长江江苏段,在对中国进行政治、军事、经济侵略的同时,也将西方文化带入了中国。尽管其主观意图多为文化入侵,但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的融合。尤其在近代的历史语境中,长期孤立存在的中国传统文化已经耗尽自身活力,而当时的西方代表着特定时代下世界历史发展的主流。在當时中国仍在为如何处理“中体”与“西用”界限问题而大伤脑筋之时,江苏已经开始了对于西方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的批判性借鉴,成为整个长江文化向现代转化的关键性触媒。现代性因子经江苏逆流而上,并逐渐向安徽、湖北等长江文化中心传播。具体而言,江苏长江文化的“中西合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工商文化出现萌芽。在“实学”思想影响下,原来被视为“末技”的工商业受到重视,一跃而成备受瞩目的“实业”,并由此衍生出“实业救国”的思想。这其中既有西方“重商主义”的影响,更缘于江苏作为长江下游商贸重镇的固有商业传统。于是,长江岸边的无锡、南通由传统的运河商埠一跃崛起,在张謇、荣氏、唐氏、薛氏等工商业家族的努力开拓下,成为引领中国民族工商业浪潮的明星城市。今日的无锡、南通仍存有大量实业遗迹,其科学布局、现代化厂房、先进理念成为彼时工商业腾飞的重要见证,并在今日继续以创意文化产业空间的形式传续文脉。而在商业方面,借力长江“黄金水道”的枢纽作用,在当时尚属“舶来新风”的金融业开始广泛出现。在当时的政治中心南京,出现了大量的银行建筑。首都饭店旧址、交通银行南京分行旧址、中国国货银行旧址、中国银行南京分行旧址等,这些建筑多聚集性出现在特定街区并形成规模化的“金融街”效应,在当今继续发挥金融功用的同时,也成为市民“打卡”的风情街区。而在当时的工商业中心,商人自治组织开始出现,并因其行业影响力与雄厚实力成为地方地标性建筑。如无锡县商会旧址、镇江商会旧址、通崇海泰总商会大楼旧址等,其建筑中西合璧、庄严宏伟,既体现出商业在中国社会地位的一路抬升,又体现出包容、大气、异质的美学特征。而这些,都为打造“水韵江苏”文旅品牌提供了新的思路与空间。

文化建构中西合璧。作为意识形态的形而上领域,文化的变革惰性远甚于政治、经济。为在文化传播方面获得更好效果,西方在进入江苏的过程中有意识采取了更加“怀柔、谦逊”的姿态,在表现出对中国固有文化理解与尊重的同时,加强了西方科技、文化的植入。这也在客观上造成了江苏文化类建筑的新风格:即在保持西方美学本位的基础上,增加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宫殿式”建筑。其中,以金陵大学旧址、金陵女子大学旧址、国立中央博物院旧址、中央研究院旧址等最为典型。时过境迁,这些建筑早已回到中国人民手中,很多仍然在发挥着设计之初的功用,但其别具一格的建筑风格使得所在街区焕发出别样的风情,成为中外游客竞相参观的热门区域。

现代街区垂范辐射。长江流域是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重灾区,而江苏段更是“首当其冲”。在长江江苏段流域,镇江、苏州分别设有英、日租界。租界宽敞的马路、精致的洋房,以及卫生医疗、供水排水、邮政通信等基础设施,都对中国的城市规划产生了垂范作用。无锡市中心的“公花园”、镇江伯先公园的“演讲厅”,以及旨在将南京建设成为“不独成为全国城市之模范,并足比伦欧美名城也”[2]的“首都计划”,事实上都是租界垂范的具体产物。而苏州春在楼、天香小筑,南京汤山温泉别墅,无锡鼋头渚近代园林、梅园、蠡园,南通林溪精舍、濠阳小筑等私人建筑中常见的“中西合璧”的格局与装饰,也可视为西方建筑艺术影响与辐射中国的实例。面对西方文化,江苏既不直接拒斥也不一味照搬,而是在长江文化广袤胸襟的启发下融中化西,形成了“中西合璧、开放一体”的都市景观色彩。直至今日,这些既携欧美风格又不失中国文化本色的景观,成为江苏文旅的宝贵资源,见证着长江文化对于江苏文化品格的强力赋格,也将为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贡献文旅力量。

参考文献:

[1]李学勤,徐吉军.长江文化史[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5.

[2]国都设计技术专员办事处.首都计划[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8.

〔本文系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水文化视野下的江苏文化精神研究”(22WMD006),无锡史、江南文化与大运河文化研究项目“运河文化、长江文化互动影响下的江苏文化品格研究”(JUSRP122084)的阶段性成果〕

(王建华:江南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商学院教授,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无锡分院副院长;韩宇瑄: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江南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刘志刚

猜你喜欢

旧址文旅长江
新民学会成立会旧址:觉醒青年发出“建党先声”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长江之头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东方县旧址修复一期工程已完工
文旅照明的兴起
长江之歌(外二首)
长江图(外二首)
走马观花东北边业银行旧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