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英语报刊选读课程与思政元素融合框架研究

2023-06-28李金柯刘方涛

大学·课外阅读 2023年4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思政

李金柯 刘方涛

摘  要:英语报刊选读课程教学素材或教材的建设与开发,是推进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基于观察法并系统分析课堂教学反馈,文章以“思政育人、立德树人”为核心原则,采用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课堂环境与现实生活“三结合”的模式,提出“一竖三横”的“E字型”架构,探索英语报刊选读课程与思政元素融合的框架。基于该框架的教学实践表明,根据特定思政元素选择线上实时教学素材,突破了传统纸质教材的时效局限,能够有效实现思政元素与英语报刊选读课程的有机融合,也为其他语种的报刊选读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英语报刊选读;课程思政;融合框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12-0123-04

为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国家教育部印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倡导“以‘课程思政为目标,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做到“思想政治教育和知识系统教育的有机统一”。由此,课程思政在教育研究领域逐渐成为一个新的热点。在“课程思政”视域下,英语报刊选读课程教学改革如何把知识、能力、人文素质引导在人才培养中去,在润物细无声中做到“立德树人”,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新课题。

一、语言学理论基础

十九世纪德国语言学家、普通语言学的奠基人洪堡特认为:“思想活动本身是一种精神活动,而思想离不开语言。”[1]就思想和语言的統一性而言,“有什么样的语言就有什么样的世界观……每种语言都包含着一种特殊的世界观。”[1]尽管这是一种理论假设,至少可以确认语言和思想,包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下简称“三观”)等在内的精神活动之间存在极为密切的关系,而且是一种互动的和双向的关系。因此,不同于理工类、艺术类等专业课程,英语报刊选读课程除了发挥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工具性教育价值之外,不能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品德修养和关注人全面发展的人文性教育价值。

二、课程思政的概念内涵

课程思政的概念界定在当前课程思政研究中不统一。厘清课程思政概念的内涵有助于探索有效的课程融合路径。本研究将结合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性质和英语报刊课程的独特性,提出英语报刊课程思政的内涵要求。

(一)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性质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新版)(以下简称《指南》)中“课程定位与性质”部分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要主动融入学校课程政治教学体系,使之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起到重要作用”,强调了大学英语的课程思政要求,既凸显了课程思政的时代号召,也有助于加强教师对课程思政与英语课程融合的思想认识。《指南》对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还提出了由“能基本读懂”到“能比较顺畅阅读”英文报刊文章的语言能力要求。这项要求也为英语报刊选读与课程思政的融合研究提供了依据。

英语报刊选读是多数高校英语专业的必修课程,但是,也有不少高校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中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开设,并把它作为一门通识类必修课程。本研究讨论的是非英语专业的英语报刊选读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因此同样以新版《指南》作为重要遵循。

(二)英语报刊选读课程的独特性

不同于普通大学英语课程,英语报刊课程的独特性突出表现在教材内容主要来自国外主流媒体、报刊、杂志等,具有媒体传播的特殊性、新闻的时效性和一定的政治性。报刊是引导社会舆论、输入与输出人文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渠道。大量阅读西方媒体英语文章,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高校学生的“三观”塑造。因此,实施课程育人、立德树人,必须强化英语报刊课程思政建设意识,发挥英语报刊媒介积极有益的作用,帮助学生拓宽国际视野、认清形势、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三观”。

据此,本研究把课程思政概念定义为一种新时代中国特色教育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课程育人为价值基础,引导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英语报刊选读课程思政内涵界定:1.以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体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教学各个环节;2.灵活利用英语报刊类教学素材,重视学生参与课程教学资源建设;3.采用多种教法提升学生批判思维能力和媒介素养。

三、融合框架

在中国CNKI数据库中,目前能够检索到的、以“课程思政”视角探讨英语报刊选读课程教学的期刊论文不足十篇,高蓉、王今和杨国华、胡颖等学者的研究基于课程思政侧重于课程教学改革实践[2-4],而郑志恒和黄雅娟深入阐述了英语报刊阅读课程思政内涵集中在课程本身的思辨特点并进行了教学分析[5]。综上所述,虽不乏强调挖掘教材内部思政元素重要性的研究,但对于利用英语报刊课程的特殊性、以思政引领教学材料开发教学资源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和广泛。

(一)融合框架的概述

依据课程思政概念及英语报刊选读课程思政内涵要求,抓住英语报刊课程的独特性,本研究尝试构建英语报刊选读课程与思政元素融合框架,探索如何有效促进英语报刊课程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并期待能够形成长效机制。

该框架围绕“思政育人、立德树人”的核心原则,突出新闻英语教材的灵活性和媒介素养与批判思维的培养,以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出发点设置各个思政点,统筹教师、学生、教材、课堂、目标和评价六大因素,形成了“一竖三横”的“E字型”架构。下面结合教材《新媒体英语阅读》[6],分析英语报刊选读课程与思政元素的融合框架在教学实践中的可操作性和达到的实际教学效果。

(二)基于教学实践的融合框架分析

1. 师生协作

融合框架中的“一竖”指教师和学生协作,建立融洽的师生情感关系,合作完成课程的教与学。

首先,西方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提倡情感型师生关系,让学生身处一种自由、民主、和谐、融洽、真诚、充满着关爱与理解的学习氛围,是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意义学习的重要外部环境[7]。教学实践中,本研究建议教师千方百计积极创建这种情感型的师生关系,比如在最短时间内,授课教师能够准确叫出所教新班级学生的姓名、师生共同并制定课程规则等。在民主的氛围中师生集体制定规则,有利于提高学生遵守规则的自觉性。类似的“导学”课兼微思政课,也有助于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平等”和“友善”,收到了良好的德育教育效果。

其次,作为大学教育主体的学生,已经具备参与课程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8]。学生可以从切身体会对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提出自己的建议,具体方式有问卷调查、座谈、反馈信箱等,这样不仅有益于学生提高“我是主场”的意识,强化学习动机,还有助于师生更好地配合以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亲其师,信其道”。教师主动引导建立融洽的师生协作关系,有利于思政教育 “入耳”“入心”,达到外化于行的良好效果。

2. 三个运行层面

融合框架中的“三横”指三个运行层面:单元整体设计层面、教学场的层面和教学目标层面。

(1)单元整体设计层面。确立本单元主思政点,据此选择适宜的英语报刊文章。以教材《新媒体英语阅读》中第四单元经济主题为例,先确立将“共享发展”和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 “富强”作为单元思政点,以Forget China-Its Americas Own Economic System Thats broken(笔者译:别赖中国,是美国经济体制出了问题)作为单元主讲文章。这是美国前劳工部长罗伯特·莱克发表在英国主流媒体报纸《卫报》上的一篇评论。通过小组讨论、辩论,深入剖析文章,学生初步把握了中美两国的经济体制的实质差别,领悟到中国经过改革开放,日益富强,完胜脱贫攻坚战,实现了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由此,水到渠成,自然得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结论,思政元素与教材文章分析无缝对接。

精选两篇同题在线文章作为本单元主讲课文的补充,分享在QQ班级群。做到立足课内教材(线下),教师明确主思政点,又利用线上最新文章为补充,巩固课内思政教育的效果,这种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在很大程度向克服了纯粹纸质课本教材固化的不足,体现了英语报刊课程组建教材的灵活性,学生也喜闻乐见。

(2)教学场的层面。这个层面包括课前、课堂和课后三个不同的教学时空场。第一个环节课前活动主要目的是,选择微思政点为课堂教学做好热身准备。微思政点的内容可以是友谊,或诚信,或宽容,或公平等,与单元主思政点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围绕选定的微思政点,学生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演示文稿(PPT),或评论一段音视频,或英语新闻播报,或原创消息播报等,用英语讲述发生在中国的故事。优秀的学生原创作品也是英语报刊课程思政资源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思政教育除了教师的言传身教外,学生自觉行动也必不可少。还以《新媒体英语阅读》教材中第四单元经济主题为例,与“富强”和“共享发展”的单元主思政元素相适应,将“自信”作为课前活动的微思政点。要求全班每位同学制作一个演示文稿或者短视频,通过照片或者影像资料对比,用英语讲述自己成长所在地改革开放前后的巨大变化,并加以个人评论。这个任务要在课前完成。学生完成后提前一天上传到QQ班级群,由任课教师挑选作品优秀的同学在课堂展示。在这个教学活动中,学生自己动手搜集事实资料,并和其他同学一起切身感受到改革开放使自己的家乡更加美好,极大提高了学生“幸福感”,从而更加坚定了中国“自信”,思政育人效果落到了实处。

第二个环节课堂教学,在单元整体设计运行层面描述中已经做出分析,不再赘述。

第三个环节课后阶段。经过前两个环节对单元主思政点的思考和沉淀,还需要得到巩固和升华。课后的微思政点可以和单元主思政点相同,也可另选更加深刻的角度,目的是侧重于提高批判思维能力,解决生活实际问题。选择的教学材料是当下热点新闻时事,由学生围绕选定的微思政点以新闻评论在线写作或小组间15分钟辩论为展现形式。

(3)教学目标层面。作为一门语言类课程,英语语言文化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依然是题中应有之义。具体到英语报刊选读课程,因其教材内容来自不同媒介,媒介素养能力的培养更是不可或缺。媒体信息的客观解读总是伴随冷静的批判思维。因此,语言文化、媒介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就构成了英语报刊课程的目标层面,每一单元对这三个目标的深浅程度设计有所不同。

3. 评价

融合框架中的评价体系主要针对思政育人的效果进行评估,包括评价主体、内容、方式和目的四个部分。评价主体是教师和学生;评价内容主要包括能够体现思政育人效果的、学生在为人处世、内在品质等方面的人文素养表现;学生完成各项作业、参与各项教学活动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和精神面貌也属于评价内容。评价方式是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综合评价相结合的形成性评价;评价的目的是通过激励性评价降低学生的焦虑,把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辐射到学生课程学习的全过程,甚至个人的整个大学生活。在教学实践中,评价结果采用等第方式,每月初汇总并以“课程操行光荣榜”的名义公布表现优秀的学生,突出榜样的激励带动作用。

四、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国家教育要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必须积极推进课程思政的建设与发展,引导青年学子培养强烈的国家意识。要实现好教育教学目标,必须积极推进作为教学内容载体的教材建设。可以说,离开了体现国家意识和民族文化的高质量教材,思政课程的发展就失去了关键的抓手。

大学英语课程尤其是“英语报刊选读”选用的多数英语文章,在一定程度上渗透着西方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因此更需要教师以强烈的使命感和高度的责任心,将“思政育人”和“立德树人”和风细雨般地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理解国家意识的深刻内涵,并能恰当处理好与全球视野之间的关系,以此作为核心原则,本研究构建英语报刊选读课程与思政元素的融合框架就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在该融合框架中,教学素材或者教材随思政目标的要求灵活匹配,在语言能力培养的基础上,突出媒介素养和批判思维的特色课程目标,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思政育人效果。今后,可以通过实证研究,为该融合框架的实效性进一步提供数据支撑,也使该融合框架为日语、法语、俄语等其他语种的报刊选读课程思政的建设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洪堡特. 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M]. 姚小平,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 高蓉. 从建构主义视角探讨高校英语外报阅读课程思政的思路——以《美英报刊文章选读》为例[J]. 外语教育与应用,2021:16-20.

[3] 王今,杨国华. 混合式教学视域下“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英语专业《英文报刊选读》课程为例[J]. 忻州師范学院学报,2020,36(02):127-130.

[4] 胡颖. 课程思政寓于英语报刊阅读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J]. 现代职业教育,2020(45):8-9.

[5] 郑志恒,黄雅娟. 英语报刊选读课程的思政内涵及教学实践研究[J]. 外语研究,2021,38(04):59-63.

[6] 张卓. 新媒体英语阅读[M]. 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20.

[7] 汪凤炎,燕良轼. 教育心理学新编[M].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254-257.

[8] 白云. 高校转型背景下学生参与课程建设研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12):168-171.

(责任编辑:邹宇铭)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