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化编辑思维,更好地为青少年德育教育服务

2023-06-28邓园

记者观察·中旬刊 2023年2期
关键词:德育教育

摘要:笔者所在报社旨在为青少年提供真实而有温度的新闻信息,并对青少年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全面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笔者认为,强化记者的编辑思维,将会对新闻报道的时效性以及新闻采访的最终呈现水平产生很大的影响,进而实现报社的既定目标。因此,记者须结合自身实际工作情况,有意识地强化和提升编辑思维,全面提高新闻采编水平。本文力求对报社记者所应当具备的编辑思维进行探讨分析,从而为更好地为对青少年开展德育教育做出努力和贡献。

关键词:编辑思维;采编水平;德育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讲话中强调,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他要求“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无论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还是“立德树人”,德育都排在了第一位,这足以说明德育在青少年成长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在当今社会,除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外,媒体也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承担了重要使命。一方面,媒体塑造了青少年的价值观,尤其是随着新媒体的产生和其影响力的增强,极大地冲击了传统价值观念,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了青少年价值观与选择上的困难。在采访中,笔者发现,一些青少年认为“未来”“理想”等过于遥远,甚至是有些虚幻的,不少青少年更多地追求现实利益,认为读书就是为了将来能有好工作,甚至有少数青少年的愿望是成为“网红”,就是因为总妄想“一夜暴富”。青少年时期是涵养德育、塑造品行的关键时期,这时对他们进行思想道德方面的正向引领和激励显得尤为重要。而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之外,媒体也需要通过青少年能够接受、喜闻乐见的方式,及时为他们提供有效的引导和支撑,帮助青少年筑牢理想信念,找到奮斗和前进的目标和方向。另一方面,媒体培养青少年的责任感,青少年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媒体可以通过宣传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等,为青少年树立可学习的榜样,从而进一步培养青少年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对祖国的责任感。媒体策划并报道《感动中国》等优秀节目,广泛宣传“中国好人”的事迹,并抓住特殊的时间节点,如在每年的3月5日学雷锋日及3月学雷锋月时,提前策划好相关选题,通过正面宣传、典型引领等方式,让青少年从身边的榜样学起,感受到身上的责任与担当,心怀远大理想,勇敢扛起为祖国发展贡献力量的未来小主人重任。另外,在确保德育教育大方向的同时,彰显青少年生动鲜活的个性。媒体既要为青少年把好成长成才的德育大方向,又要考虑到青少年德育发展的个性化需求,为他们及时推出、更新所需的各方面的知识,帮助他们探索,进而实现人生的更多可能性。

作为服务于青少年德育教育的一份报纸的记者,笔者一直将对青少年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全面提高青少年综合素养、创新能力为己任。在十多年的采访编辑工作中,笔者感受到提升报社记者的编辑思维的迫切性和重要性,这不仅能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贴近读者,为成长中的青少年提供有益的引导,更好地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服务,同时也能提升报社的影响力和公信力,牢牢吸引住青少年读者,并提升更高的社会美誉度。

随着网络媒体、自媒体等的兴起,公众尤其是伴随着电脑、手机成长的青少年群体,接收新闻的方式更加多元化。在全媒体时代,如何抓住青少年的眼球,得到他们的青睐?笔者认为,培育和提升编辑思维,在新闻线索的发掘、采访和写作、编辑的效率方面,都需下足功夫。面对突发新闻事件,在时效性“抢”不过网络、电视、广播媒体时,也可从后续深度报道入手,这同样需要记者具备较强的编辑思维,及时捕捉新闻事件中蕴含的价值,做好概括和提取,让广大受众从看似偶然的事件中获得共鸣和启示。

如若记者只是单纯地做好分内的采访、写作工作,而忽略了后期的打磨与编辑环节,久而久之,就会对稿件本身是否符合版面需求,以及与版面其他稿件之间的协调、配合程度造成负面的影响,这自然也会影响报纸的整体质量。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讲,记者在写作后,即使能够通过跟编辑的反复沟通和切磋,不厌其烦地打磨稿件,也会浪费大量宝贵的时间,影响新闻的及时刊登,对新闻的时效性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记者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要不断培养全局眼光,学会从编辑的角度去思考稿件的立意,以及与其他稿件的相互关系,这也能够帮助记者跳出本身工作的局限性,拥有更广阔的编辑思维及眼光。

编辑思维是非常复杂而不可或缺的新闻思维,大致包括:如何定位新闻是否重要、能否引起受众关注和共鸣;运用版面元素突出报道主旨,且处理好版面上每篇稿件的协调关系;创新报道形式,让新闻稿件在同题材、同主题文章中脱颖而出;对新闻事件的导向、质量做好把关工作。记者看似与编辑工作关联不大,但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在新闻从挖掘到刊发的所有环节中想要做到游刃有余,记者就必须具备编辑思维,学会站在编辑的角度上思考自身工作,并以编辑的要求严格审思自身工作的不足之处以及还能改进的地方。

确保宏观真实性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现在几乎人人拥有手机,随时可以“直播”,常常出现新闻的第一落脚点来自“朋友圈”或亲友群的现象。可也有一些传播平台,为了满足受众的探知欲望,获取流量从而收获经济效益,往往片面报道新闻,甚至对新闻添加“人工”成分并恶意渲染,这样做无疑会误导受众,尤其是尚没有很高辨识力的青少年群体,长期下去,也会对社会稳定、和谐产生不良影响。若记者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起编辑思维,则能增强自身的新闻感知力、辨别力,从宏观上,用联系的眼光看待新闻事件,合理利用编辑思维将采访内容以符合新闻逻辑的方式进行呈现,不仅能为受众厘清新闻脉络,也能向受众传播新闻事件中最核心的信息。另外,对于看起来非常“火”的热门事件和话题,拥有编辑思维的记者,也会更加冷静地思考:这是否是受众想要了解的新闻?这样的新闻对受众的日常生活产生不好的影响?新闻真实性的要求并不是要记者采访报道一切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而更需要记者的理性及专业判断。当受众主要是青少年时,这种理性及专业的判断显得更为重要。真实并不是“知而不报”,也不是“合理规避”,而是在睿智的筛选后,真实而客观地为读者呈现他们更为需要的、高品质的新闻内容。

提升新闻时效性

新闻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时效性,在保证新闻报道质量的前提下,新闻报道的速度自然是越快越好。求新,也是青少年群体的共同追求,虽然还身在象牙塔,但他们出生在随时随地了解新闻的新时代,从小也一直习惯于获得更多更新的新闻资讯,所以,青少年急于了解更多更新的信息,这方面的需求,甚至比成年人更加迫切。然而,报纸新闻采集平台的时效性相较于网络平台会差一些。这是否就意味着报纸更难获得青少年的青睐?其实不然,如果报社记者具备了较强的编辑思维,从而更快地将采访好的新闻事件整理成文字语言报道和传播出去,新闻的时效性自然也就得到了很好的提升。同时,记者因为经常从编辑的角度思考问题,对目标受众的阅读偏好等非常熟悉,便更能俯下身,从青少年的角度选择报道的切入点。另外,青少年在浏览新闻时,常常会被精彩的标题所吸引,记者不能被动地等待编辑为文章拟取一个恰如其分又夺人眼球的好标题,而应当培养自身的编辑思维,将受众最关心的内容在短小而精确的标题中提炼出来,并灵活运用一些青少年熟悉而感兴趣的词语,如此一来,不仅能让采编环节更加流畅,也能锻炼记者自身的写作功力。

对新闻报道内容有质的提升

新闻报道离不开践行“四力”,其中践行脚力、实地采访固然重要,但也同样离不开“眼力”和“脑力”。这不光体现在采访之前的判断与思考中,也体现在后期的编辑过程中。要想新闻报道出彩,前期的采访与后期的编辑就要紧密协调。后期的编辑环就要将事件的前因后果联系起来,将隐含其中的最本质的情与理剖析、呈现出来,所以,记者若能在前期的采访、写作过程中就将编辑思维运用起来,开阔“眼力”、用足“脑力”,将自己的深入思考融入在整篇文章的谋篇布局之中,自然能让报道内容更上一个台阶。

加强政治理论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坚持党性原则,最根本的是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报纸在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方面一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报纸记者,要加强对党的方针政策及新时期重要会议精神的学习,深入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以此为基础开展新闻报道和宣传工作,不断提升自己的政治素养,这样才能在新闻采编中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并把握好新闻报道和宣传的度,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做好引导。在日常工作、学习中,记者要不断学习政治理论知识,一是要多阅读政治理论方面的书籍及中央、省市级主要领导的讲话及有关政策方针,反复品味原文的同时,也要读一些专家解读的文章,帮助自己更加深入透彻地了解政治理论知识,夯实政治理论基础;二是多关注时事政治新闻,及时完成真实而正能量的新闻信息的传递,“闭门造车”是行不通的,连记者自己都不能做到“家事国事事事关心”,那么采写出来的稿件自然也会缺乏时代的光泽,无法与读者形成共鸣和互动。

创新编辑思维方式

记者是新闻事实的收集者,但同时也应当成为一名优秀的“整理者”,要善于以更新的角度来呈现新闻事件,牢牢抓住新闻最吸引受众的细节,在写作时也要懂得取舍,否则新闻看起来只会是千篇一律的,令受众感到索然无味。尤其当受众主要是青少年时,记者更应当蹲下身,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青少年所关注的新闻事件,并从他们的角度来构思、甄选。这就要求记者应当拥有编辑融会贯通的思维能力,采写的稿件才有可能让青少年读者眼前一亮。

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手机、电脑等一直是忠实的“伙伴”,网络讯息的多元化对于他们来说,早已习以为常。如何引起他们对报纸的关注?笔者认为,除了进一步提升新闻报道的质量外,新闻报道的形式也需要不断创新,互动式报道、媒体融合报道应成为主要发展趋势。当前,报社记者要想方设法借助现代网络平台,如利用微信、微博等受青少年欢迎的方式来与他们展开广泛的互动与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寻找青少年最关注的话题进行讨论,以此作为新闻报道形式创新的坚实基础。积极开拓“线上战场”的同时,报纸的传统优势也不能丢弃,作为报纸的记者,即多创造一些与青少年面对面的交流机会,在采访之外,也要及时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这也能帮助记者及时调整工作侧重点,切换到更受青少年受众欢迎的跑道上来。

指导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共融

报社以思想道德为重点,即要相对窄化报纸的报道领域,将思想道德教育从众多报道领域中凸显出来,侧重于满足广大青少年的精神需求。指导性指的是要在新闻报道及版面编排中,教育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充分激发他们各方面的探索兴趣和求知欲望,并引导他们认识到自身需要承担的使命与责任,让他们从小心有榜样、勇敢前行。知识性指的是要深入浅出地满足青少年读者对新闻信息以及各类知识的需求,不光要及时提供他们所想要了解的新闻信息,也要以人文知识、科技资讯等砥砺他们的品格、涵养他们的情怀,避免他们在庞杂的讯息面前迷失方向,而是在收获有效信息的同时,也能收获多方面的知识,为自己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趣味性指的是报纸要把属于青少年的天真烂漫和报纸的报道、版面及主旨结合起来,在报道中充分展现青少年成长中的憧憬与期待,并针对他们的烦恼与困惑进行剖析、解答,为他们提供心灵支撑,达到共情的效果。

新闻是人们在每天的生活中都会接触到的讯息,尤其对于新时代的青少年来说,新闻已然成为他们每天生活的“必需品”,并且他们了解新闻的途径也空前丰富和方便。虽说新媒体蓬勃发展、各类传播平台的兴起给报社带来了很大冲击,但是只要坚持以青少年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更高质量、更值得信赖的新闻信息及满足他们成长所需的各类资讯,报纸不仅可以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甚至可以通过自身不断成长进步,以及与受众的密切联络而获得新的生机与发展。当然,这些都要求报社记者通过日积月累的多方面的学习来提升自己的编辑思维,进而推出更多更有新闻价值且兼具时效性的优质报道,更好地为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及全面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孙立群.报社新闻记者的编辑意识及提升策略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7,8(21):165.

[2]刘增伟.报社新闻记者的编辑意识及提升策略研究[J].传播力研究,2018,2(13):162.

[3]薛夏萌.報社新闻记者的编辑意识及提升策略[J].新闻传播,2018,34(24):84-85.

[4]蔡利兵.报社新闻记者的编辑意识及提升对策[J].记者观察,2018,28(24):11.

作者简介:

邓园(1987—),女,汉,江苏省阜宁县,中级新闻记者,文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新闻采访实务。

猜你喜欢

德育教育
国学浸染下的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探索与实践
数学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方法的研究
初中科学课程中利用情境教学法渗透德育的探讨
浅析小学校园文化的德育教育
初中政治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分析
德育在新传媒时代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