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2023-06-28李佩榕轩
李佩榕轩
摘 要: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渗透,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三观”,对提升高校学生的思政认知具有深刻作用,还能对传统文化传承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立足于时代发展进行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基于此种大背景,探究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施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高校思政教育;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12-0010-04
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孕育出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如文言文、对联、汉字、戏剧等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过程中也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传统文化正在以多样化的方式熏陶着中华儿女,促使人们在文化传统、语言习惯、思想观念等方面形成历史沉淀,更是折射出中华民族的道德认知。即使历经时代的不断变革,传统文化依旧浓缩在每个中华子孙的血液中、灵魂里,烙印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是中华儿女立足世界的根本。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国各民族的精神支柱,是推动新时代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也能够为高校的思政教育提供充分的理论基础。
一、高校思政教育核心要义
随着党的十九大召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被赋予了崭新的意义,不仅要注重培养合格的青年大学生,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更要让青年大学生成为实现中国梦的优秀人才。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新挑战和新的机遇,高校学生作为国家的主力军,不仅要具备高尚的道德修养,更应紧跟时代步伐,拥有良好的创新意识。高校学生正处在思想成熟的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与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思想发展相契合的教育工作,是帮助学生健全人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必要教育内容[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意义在于塑造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人们思维形成的一种认知模式,也是人们决定自己思想、行为习惯和抉择判断的参照标准,某种程度上来看核心价值观决定了一个人的一生。高校学生整体上作为一批有知识、有态度和有理想的青年群体,经过十几年的寒窗苦读,也即将走上社会并将服务于社会,该如何走好人生今后的道路或者走向哪一条道路是其必须思考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大学生要深刻理解并积极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自己的人生,踏实勤奋学习,完善和武装自己的思想,用正确的价值观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高校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主要群体,其整体素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国民素质,也为国家今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标准。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属于高校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理应担负起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并能够运用科学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学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升个人综合素养,努力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国家政策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软实力”这一概念自从被提出之后,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重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及人类文明优秀成果中孕育而生的文化软实力,对内凝聚合力,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对外向世界展示了独特的中国大国形象,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关系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明确指出:“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
(二)课堂教学现状
高校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青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基础性作用。当前的学校教育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明显缺失,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更不具备爱国精神、价值取向功利化、传统美德品质匮乏等。如果长期处在这样畸形的教育模式下,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极为不利。不可否认的是,学校依旧是教育的主要阵地,学科则是教育的重要载体,如何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重要的教学体系是值得每个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
(三)教育政策导向
教育部网站公布的《完善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今后我国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增加中华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大学阶段要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入学习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典籍,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强化学生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的沃土,辩证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正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传统文化连接着民族之魂。在高等教育中,以推陈出新的方式传承中国的文化传统,就是连接现代国人与祖先的历史联系。其重要意义在于重塑现代社会人们对精神的向往,通过传统文化的滋润,国人精神得以凝聚,国人内心得以充盈,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立属于中国人自身文化传统的理想家园具有重要意义。
三、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优势
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融合具有以下几方面优势:首先,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能够深刻影响人的行为模式。文化具有引领人类思想的价值,只有人们对本国先进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才能产生民族凝聚力和感召力。其次,文化本身具有相应的价值性。价值是人类的文化核心,价值观是人类对事物内在价值的认知和评价。最后,文化具有塑造心智的作用,能够让人类呈现新的功能意识认知。文化能够让个人产生强烈的自觉意识,进而促进学生实现个人价值。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和价值观念,可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健全学生的人格,引导学生真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还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优秀传统文化本身就蕴含着诸多思想观念、行为准则、人生哲理和传统美德等,其中的一些内容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相契合。由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就有潜意识和历史延续性,其精神意蕴深植于每个中国人心中,将其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能够唤起学生的情感认同、道德认同等,让学生对思政教育内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思政教育资源的宝库,能够对传统的思政课堂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親和力和教学针对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大胆创新思政教育,努力挖掘高校思政教育与传统文化的契合点。
四、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策略
(一)高校思政教师要主动提升个人传统文化素养
高校思政教学工作离不开思政教师的带头引领作用,教师要切实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将最优质、最前沿的思政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及时转变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理念,以更加符合当代大学生的方式进行教学设计。只有思想政治教师思想道德水平高尚、道德修养良好,才能进一步保证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提升[2]。高校要舍得投入财力和物力,助力高校思想政治教师的全面发展。教师应将“育人”和“育己”高度融合,正所谓“己欲立人,必先立己”,高校思想政治教师的个人素养和个人魅力是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
作为高校思政教师,要意识到自己身上肩负的教学责任,及时更新自己的思政教学观念,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并不断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主动进修传统文化内容,以便开展更具实效性的思政教育。首先,教师要能够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理念,认识到国家的人才培养要求中不仅包括科学技术素养和技术能力,还包括国家责任感、职业道德等人文素质。教师要想保证教育取得良好效果,应做到以身作则,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其次,高校思政教师要具备与时俱进的先进意识,认识到当代高校学生本就生活在一个信息时代,枯燥的理论课堂虽然具有一定的教学优势,但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传统文化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存在较大的区别,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合理展开传统文化渗透教学是教学必然的趋势。最后,高校思政教师要挖掘高校思政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因素,并发挥好信息技术的教学媒介作用,在合适的思政知识点间引入合适的传统文化。高校思政教师要意识到高校思政文化的重要性,彰显着高校思政文化内涵。
(二)重视思想政治高校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活动教学
当前,越来越多的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教师要反思自己以往的教学错误观念,及时转变教学理念,真正实现与时俱进的教学。如以往人们认为实践教学和课堂教学应该是孤立的存在,对实践教学的内涵认识不足,认为校内实践不属于实践范畴,或者误认为实践教学就是社会实践活动,和传统的实践课程一样。实际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实践教学属于整个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3],课堂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基础教学组成,学生需要在实践过程中养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良好思维。
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优秀传统文化的研旅活动,该教育模式以突出红色文化内涵为主,起到陶冶学生情操、学习历史和观光旅游为一体的教育功能,真正贯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理念。高校要积极挖掘周边以及当地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和当地政府和旅游景区建立优质且长期的合作,同时为高校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研学之旅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资源,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此类有意义的活动中。具体包括参与文化遗址、博物馆、文化纪念馆等,鼓励学生参与实际活动体验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也要积极探索传统文化宣传讲座、读书会、辩论会等。
(三)优化高校思政课程课堂教学
目前高校思政课程主要使用的教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传统教材,但是很多学生根本不会去翻阅教材。一来是教材里面的知识都是高度概括的理论知识,学生需要具备较为深刻的思考才能理解其中的内涵,况且纸上谈兵的学习也起不到任何教学效果;二来要想真正让高校学生认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必须结合教材进行适当的教学改革,优化课堂教学效率[4]。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在课程建设和课程标准修订中要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任务,启动课程标准修订和课程开发的研究论证、试点探索和推广评估工作。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统一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覆盖面。面向各级学校重点建设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品视频公开课。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高校要紧密围绕《纲要》指示,积极探索高校传统文化思政读本,为理论学习提供必要的支持。组建相关教学研究部门,搭建传统文化思政教育体系,需要分析当代高校学生的传统文化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和学习意愿等,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品必修课的搭建工作,实施小规模试教,大规模推广教育的方式。同时要能够紧跟时代步伐,发挥好互联网教育技术的优势,开发或者引入传统文化课程,包括中华民族音乐鉴赏、中华绘画艺术鉴赏、中华戏剧文化鉴赏等课程,满足学生心灵、审美、娱乐等多重学习需求。
(四)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学生的思政观念
高校思政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引领学生的观念,塑造学生的文化意识。高校思政教师要发挥好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的观念塑造价值。德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也是实施其他教育的最终目标。中华传统文化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精神,也是中华子孙上千年来的思想向导和心灵的驻扎地。中华传统文化中有不少都是论述德的内容,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宝贵的传统文化知识对学生实施德育[5]。如教师可以为学生从头讲述德的历史,“德”是中华文明的核心理念,最早期有伏羲画八卦、文王推周易、周公制礼乐、孔子删诗书,后有许多大家也不断提出相关学说。老子在《道德经》中阐明:“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大学》中提出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都是以德为首的,说明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治國平天下,治国平天下与个人道德修养一致性的重要作用。
五、结语
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融合能够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新的机遇,也能够鼓励学生在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养分,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情操。高校思政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要从课程建设、教学形式等方面改进。总而言之,教师要通过国学经典的研读主动提升个人传统文化素养,其次将传统文化所涉及的价值观念、认识论、道德情操等通过组织学习实践活动,实现师生共学,理论联系实际。并将线上和线下课堂积极结合,最终将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德育、智育等文化理念切实融入学生思政观念中,培养其至善品格。
参考文献:
[1] 王冰一,孙建,赵彦军.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思政课堂的实施路径[J]. 现代职业教育,2022,8(12):154-156.
[2] 隋欣昕,张健,葛骁欧,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关键点与实施路径探索[J].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21,38(20):241-242.
[3] 王小龙,曹翔. 乡村人才振兴背景下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育人路径探究[J]. 大众文艺,2021,74(16):199-200.
[4] 陈静. 试论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路径[J].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2,41(01):102-104.
[5] 袁安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研究[D]. 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19.
(荐稿人:周军,沈阳师范大学哲学专业教授)
(责任编辑:邹宇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