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创新开放度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
2023-06-28石越超谢富纪
石越超 谢富纪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5JZD017)
作者简介:石越超(1996—),男,四川绵阳人,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技术经济管理与创新;谢富纪(1962—),男,山东日照人,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创新与战略管理。
文章编号:1005-9679(2023)03-0003-04
摘 要: 开放式创新政策与实践在中国不断深化发展,拓宽了区域创新的知识和技术来源,并推动区域创新主体的成果转化。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是区域创新的三大主体,因此聚焦产学研组织的创新开放,利用技术的引进和购买支出、研发经费外部支出指标衡量创新开放度,探讨各组织的开放式创新对区域整体创新绩效的影响,并为新时期区域创新政策的制定提出建议。构建省际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后研究发现:企业的国内技术购买支出和研发经费外部支出、高等学校的研发经费外部支出对区域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企业的国外技术引进支出和研究机构的研发经费外部支出的影响不显著。
关键词: 开放式创新;产学研;创新开放度;创新绩效
中图分类号: F 273.1
文献标志码: A
Abstract: Open innovation policies and practices are constantly developing in China, expanding the sources of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for regional innovation, and promo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regional innovation achievements. Enterprises,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universities are the three main subjects of regional innovation. Therefore, this article focus on the open innovation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organizations, uses the expenditure for acquisition of foreign technology, the expenditure for purchase of domestic technology and the external expenditure on R&D to measure the degree of innovation openness, and explores the impact of open innovation of various organizations on the overall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the region. Lastly, suggestions are presented for the formulation of regional innovation policies in the new period. After building the fixed effect model on provincial panel data, it is found that the expenditure for purchase of domestic technology and external expenditure on R&D of enterprises, the external expenditure on R&D of universities has a significantly positive impact on regional innovation performance, while for the expenditure for acquisition of foreign technology of enterprises and the external expenditure on R&D of research institutions, their impacts on regional innovation performance are not significant.
Key words: open innovation;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novation openness; innovation performance
開放式创新的概念最早由哈佛大学的Henry W. Chesbrough教授于2003年提出,是“将企业传统封闭式的创新模式开放,引入外部的创新能力,将企业内部的基础性知识同外部异质性知识相互整合的创新过程”。开放式创新能够拓展组织的获利途径和能力,如技术许可、外部技术的内部商业化及技术售卖等,从而推动创新效益显著提升。因此,不同类型、规模的企业均能从开放式创新的实践中获取收益。同时,在开放式创新的过程中,与外部组织的创新合作或技术引进,能够缩短新产品开发时间,实现创新资源的内外互补,提升创新效率。
开放式创新在区域视角下同样是重要的创新发展方式。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封闭的内部创新难以满足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因此,开放式创新成为了各区域及其内部创新主体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开放式创新已经历了从各省市间的创新协作,到面向全球创新资源的新阶段。传统的技术创新一般是内转化和外转化两个极端。企业如果有技术资源和能力即实现自主创新,缺乏相关资源能力就通过技术交易从外部买入。在开放式创新背景下,从创新需求的产生到产品推广上市,参与主体除各行业的企业单位外,还包括高等学校、研究机构、科技中介机构、政府相关部门、产业链中的供应和制造商、消费者(用户)、行业组织(协会)等。魏建漳认为“区域在开放式创新的过程中,将内外部创新资源系统性地结合,推进知识的研究、维护与开发,并最终影响制度演化”。Chesbrough和Crowther对开放式创新的类型进行了划分。按照知识的流向,开放式创新包含了由外而内(outside-in)的流程、由内而外(inside-out)的流程和双向(coupled)流程三种知识流程类型。根据三种知识流程,可以将区域开放式创新划分为三个阶段:从初期的纯技术引进,到与外部资源协同进行研究与开发,最终实现自主创新的转化。
作为区域创新的三大主体,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是区域创新发展的核心组织。因此,本文将产学研主体与外部组织相关的创新投入作为创新开放度的衡量指标。
1 模型与变量设定
1.1 研究模型
本研究假设:区域开放式创新主要由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三部分的创新开放构成,三大主体的创新开放度将对区域创新绩效产生差异化的影响。相关的研究模型如图1所示。由于前人对产学研主体创新开放程度的独立影响研究相对较少,本文的实证研究作为探索性分析而不对各变量的影响显著性和方向做出事先假设。
1.3 变量设定
1.3.1 因变量
过往研究已对区域创新绩效有了广泛的测量和应用,其中最常用的衡量指标与专利产出和新产品销售相关。相比专利产出,新产品销售情况能够更加直接地反映创新投入产生的经济价值,因此能更好地与区域经济发展相联系。基于以上考虑,本文使用新产品销售收入来测度区域创新的绩效。借鉴Bode等人的观点,由于创新投入和产出间存在一定的滞后,故用后一期的新产品销售收入作为因变量(例:自变量为2012年数据,因变量则为2013年数据)。
1.3.2 自变量
本研究考量产学研组织各自的创新开放度对区域开放式创新的影响,因此将自变量按组织进行划分。
(1)企业创新开放度(firm)。企业的创新开放包含技术引入和外部研发投入两个方向。考慮到我国的技术创新发展已经呈现了较强的国际化趋势,因此将技术引入分为国外技术引进和国内技术购买两部分。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的定义,R&D经费外部支出是指“在年度内该单位委托其他单位或与其他单位合作开展研发活动而支出的费用”,“其他单位”包含了境内和境外的组织。由于年鉴中并未单列企业单位对境外组织的研发支出,因此本文直接使用企业单位整体的外部研发经费支出。外部研发经费支出并不是简单的对外创新投资,而是体现各组织与外部组织研发合作的过程。在合作结束后,通过外部组织获得的创新成果将向委托方转移,成为委托方知识存量的一部分,因此R&D经费外部支出能够反映各区域创新主体从组织外部获取知识的水平。
(2)研究机构创新开放度(ins)和高校创新开放度(uni)。作为区域技术创新的研究部门,研究机构和高校的创新开放主要体现在与外部组织的创新合作上,因此均使用R&D经费外部支出来衡量两主体的创新开放程度。外部研发经费支出的定义在企业创新开放度部分中已做解释,不再赘述。
1.3.3 控制变量
过往的研究发现,区域创新环境中的资金和人才资源是创新产出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本文将资金环境和人才环境纳入模型的控制变量。人才环境即区域研发人员的数量,用区域当年的研发人员全时当量表示。“全时当量”根据全时研发人员与非全时研发人员工作情况折算得出,相比绝对的研发人员数量能更准确地反映区域的科技人力投入。计算方法如下:区域共有3万名全时研发人员和2万名非全时研发人员(假设投入研发的工作时间占比均为50%),则区域研发人员全时当量为(3+2×0.5=4万人/年)。资金环境即区域研发投入情况,用区域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表示,投入强度由“区域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国内生产总值”算出,体现区域对创新的投入与重视程度。
1.4 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包括细分的工业企业、高等学校、研究与开发机构等维度。研究样本包括中国大陆地区29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由于青海和西藏的研究机构外部研发支出、企业国外技术引进支出等大量缺失,故将两省区剔除。面板数据的样本期定于2012—2018年,以展现产学研创新开放的最新情况。
由于本研究的数据来自不同年度,因此会受到物价水平等的影响,为了使得各年度数据具有可比较性,对涉及金额的变量(如新产品销售收入、外部研发投入等)均使用GDP平减指数折算到2011年的物价水平。同时,为消除数据量纲的影响,分析数据前先利用Z-score方法对所有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
2 实证结果分析
本研究使用Stata统计软件,对各变量进行分层回归,以观测产学研各指标对创新绩效的影响。首先,霍斯曼检验显示“显著地拒绝原假设”,故应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研究;同时,由于省份相关面板数据普遍存在个体和时间效应,所以利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加以控制。随后,计算方差膨胀系数(VIF)得出,模型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
如表1所示,利用固定效应分层回归后分为了四个模型。整体来看,模型中引入新的自变量后,拟合优度逐渐提升,总体的拟合效果较好(调整后R2接近0.9);同时,F检验显示,各模型的整体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显著,模型的构建较为合理。模型1显示,两个控制变量——区域研发人员投入(staff)和区域研发经费投入强度(exp)均对区域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与先前的研究和理论相符。模型2是为了研究企业单位创新开放度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回归结果表明除国外技术引进支出(firm_ovs)外,其余两个自变量(firm_rd、firm_dom)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地正向影响创新绩效,且企业外部研发投入的影响力最大。其中,国内技术购买(firm_dom)指标的回归结果与此前的研究不一致,肖利平在对1997—2010年各省份的大中型工业企业研究时发现“国内技术购买对新产品创新增长没有显著的影响”。由于本文的样本期在2012—2018年,相比之前的年份,中国的创新发展已经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各区域的技术创新水平显著提高,可供交易的技术成果增加,各区域的国内技术购买行为对创新绩效的推动作用逐渐显现。模型3和模型4分别考量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的创新开放度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结果发现研究机构创新开放度(ins_rd)对创新绩效的负向影响不显著,而高等学校创新开放度(uni_rd)则对区域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显著性水平为10%)。这一结果体现了区域两大研究部门间创新开放度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存在差异。
3 结论和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的实证研究发现,区域的创新环境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创新绩效仍然保持着较大的影响力,研发人员和研发经费的持续投入对区域创新发展有着直接的正向影响。细分到区域创新的三大主体——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由于组织属性、功能等的不同,它们对区域创新产出有着差异化的影响。企业单位方面,传统的依靠境外技术引进的创新模式对区域创新的提升效应不显著。随着我国整体技术创新实力的提升,各省份之间的技术交易和流通对创新产出有了明显的推动作用。同时,企业对外部组织的研发投入展现出较强的影响力,是区域创新发展的重要推动剂。此外,对比区域的两大研究部门——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仅高等学校的外部研发投入对区域整体创新绩效具有较为显著的正向影响,这可能与研究部门的部分研究成果的非商业化相关,因此其创新产出不能全面地反映在区域整体的商业化产出中。
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下列区域政策建议:
(1)巩固开放式创新的战略地位。整体来看,开放式创新对区域创新绩效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它仍然是未来区域创新发展的关键模式。各区域应建立并巩固开放式创新在创新发展中的战略性地位,明确各创新主体的定位,为创新开放与合作搭建平台、提供政策支持。在开放范围的把握上,既要加强省域内的创新开放与合作,也要有机整合与利用外省、境外的创新资源,扩大开放式创新网络的辐射范围,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2)持续完善开放式创新环境。在开放式创新背景下,区域面临着更多的机遇与挑战,更需要不断完善开放式创新的系统环境,以抵御潜在的风险,推动区域创新绩效提升。在创新环境中,人才环境和资金环境是关键环节;持续加强研发人员和研发经费的投入,将为区域创新发展提供动力。虽然近年来我国整体的科技投入已显著提升,但在区域间存在较大的差异。缺乏基础创新环境的支撑,开放式创新发展将大大减缓。因此,各区域应加强创新人才和资金的投入,逐渐缩小省际差异,实现协调发展。
(3)优化企业部门的创新投入配置。在创新发展的新阶段,我国技术创新实力不断增强,在多个领域取得了世界领先的创新成果,如通信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因此,企业不仅应吸纳国外的先进技术,还应关注国内的最新创新成果,与区域自身的技术优势结合,弥补创新资源层面的不足。同时,不同于传统上仅依靠技术引入的创新模式,企业还应结合自身实力加大外部研发投入,积极地与外部组织开展研发合作。通过研发合作,企业能够吸收外部知识,扩大自身技术知识存量,为未来企业内部的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
(4)重视高等学校的外部研发合作。高等学校是基础研究、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阵地。高校拥有多学科交叉的优势,能够为企业和研究机构提供跨领域的研究力量支持,推动重难点项目发展。同时,高校培养的创新人才进入社会后能够将自身的社会网络与高校资源相结合,促进产学研间的合作。因此,各区域应重视高校在创新开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加强高校与外部组织间的研发合作,实现科教融合发展。
參考文献:
[1] CHESBROUGH H W. Open innovation: the new imperative for creating and profiting from technology[M].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2003.
[2] 张永成,郝冬冬,王希.国外开放式创新理论研究11年:回顾、评述与展望[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5,36(3):13-22.
[3] 陈钰芬,陈劲.开放度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J].科学学研究,2008(2):419-426.
[4] 魏建漳. 区域开放创新:发展阶段与策略研究[D].深圳:深圳大学,2015.
[5] CHESBROUGH H W, CROWTHER A K. Beyond high tech: early adopters of open innovation in other industries [J]. R&D Management, 2006, 36(3): 3229-3236.
[6] BODE E. The spatial pattern of localized R&D spillovers: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for Germany[J].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2004,4(1): 43.
[7] 张旭华.区域开放创新、知识整合与创新绩效:基于EC2SLS模型的实证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7,31(11):41-49,80.
[8] 肖利平,谢丹阳.国外技术引进与本土创新增长:互补还是替代——基于异质吸收能力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6(9):7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