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创新路径
2023-06-27郇庆治曹得宝
郇庆治 曹得宝
摘 要:探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创新路径对于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宣传和弘扬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及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其中,教学内容创新路径包括以扎实的学理研究为先导,深入解读经典文献及以完善的教学设计为支撑,构建本硕博一体化教学体系;教学媒介创新路径包括制作微课视频,在案例中展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内涵和设计翻转课堂,在研讨中探究习近平
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外延;实践教学创新路径包括开展课堂叙事式实践教学,讲好践行习近平
生态文明思想的“绿色故事”和组织社会体验式实践教学,切身感受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累累硕果。
关键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路径
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阐发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时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们应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积极探索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当前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积极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助于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同时又对不断推动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实效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针对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这一问题提出了“八个统一”,“八个统一”这一重要论述以科学的辩证思维直击当前思政课建设发展的重点与难点,深刻总结了长期以来思政课建设形成的重要认识和相关经验,为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守正创新指明了方向。我们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的探索中,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八个统一”的具体要求,积极研究新形势、新问题,探索出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创新路径、教学媒介创新路径和实践教学创新路径。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创新路径
课程内容是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实现思政课教学目标和要求的重要载体。在多年的教改实践中,我们坚持以扎实的学理研究为先导,在思政课中深入解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经典文献,同时以完善的教学设计为支撑,构建了高校思政课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本硕博一体化教学体系。
1.以扎实的学理研究为先导,深入解读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经典文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明确提出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八个统一”,其中第一个就是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习近平
总书记强调,“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2]马克思也说过,“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3]我们认为,推动习近平
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首先就是要以扎实的学理研究为先导,深入解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相关经典文献。首先,这是由思政课的课程性质所决定的。思政课承担着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职责,唯有加强学理性研究才能夯实思政课的理论性。其次,这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品格的内在要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高度的科学性,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群众对于人类社会生态环境演进规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规律及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治国理政的规律的科学认识[4]。要想在思政课中讲好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就必须坚持以学理性研究为先导,研究与剖析其内在的科学意涵。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标志性理论文献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于2018年5月18日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中,该讲话以《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为题发表在《求是》杂志2019年第3期上。该文章首次系统而全面地分析了在当代中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及其建设的重大意义,阐述了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意蕴与未来愿景,进一步明确了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重大战略及任务,标志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我们在思政课上讲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时坚持以深入解读习近平总书记的《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为基础,同时结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9月出版的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一书、习近平总书记的《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和《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分别发表于《求是》杂志2019年第17期和第20期),以及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等经典文献,向同学们系统讲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学理性内涵和发展脉络,以期同学们能够学懂弄通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
2.以完善的教学设计为支撑,构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本硕博一体化教学体系
思政课是高校本硕博不同培养层次学生成长成才的必修课,我国高校的思政课设置方案历经多轮调整,2010年8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发布了《关于高等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调整的意见》,该文件明确规定了硕士生的思政课必修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博士生的思政课必修课为“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自此,我国高校本硕博思政课设置整体上形成了一个体现不同层次人才培养要求,各層次相互衔接的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5]。但是随着新时代对人才培养质量所提出的新要求,目前我国高校思政课本硕博教学体系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是目前本硕博思政课教学多是“各自行动”,在教学目标上缺少整体性的规划。二是当前本硕博思政课教学在主题相同或相近的内容上开展的差异化教学不理想,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一内容在本硕博的思政课中都是教学的重点,但如果不积极进行针对本硕博学生的差异化教学就容易造成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三是当前的本硕博思政课教学对这三个不同培养层次的学生的学习规律和认知规律的差异关注不够,容易造成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动力不足。面对上述问题,2021年7月,国家教材委员会制定并印发了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在该《指南》中,国家教材委员会指出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的一大基本原则就是要注重适宜实效,即“依据学生不同年龄段认知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
在此背景之下,我们根据本硕博不同培养层次的具体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设计了较为完善的本硕博一体化教学体系,并以此教学设计为支撑,实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螺旋式上升”。具体来讲,上述《指南》对于本科生学习习近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要求是“重在形成理论思维,实现从学理认知到信念生成的转化,增强使命担当。主要以系统学习和理论阐释的方式,运用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方法。”基于此,在面向本科生的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概论”专题思政课中,我们侧重于讲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即先向同学们讲授我国历代领导人在推进环境保护事业上所做的持续性努力,旨在让同学们了解我们党领导人民开展环境保护工作的光辉历史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诞生的背景;进而讲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孕育、形成和确立的过程,即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早年间在正定县、福建省和浙江省等地任职时的经历和经典文献向同学们阐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诞生过程。这样的讲授内容既合理遵循了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原则,又有助于本科学生在授课时间有限的专题课中系统学习和集中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产生与发展的总体性脉络。
《指南》中对研究生阶段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要求是“重在深度探究,形成宣传、阐释、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素质和能力,做到融会贯通。”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在面向硕士生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概论”专题思政课中侧重向同学们讲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维度、制度维度和战略维度。在理论维度方面向同学们讲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马克思
恩格斯生态思想和中华传统生态智慧的关系;在制度维度方面,我们主要向同学们讲述我国在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等诸多制度建构方面所做的努力;在战略维度方面则结合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等工作向同学们展示我国生态文明具体战略实施的实践。在面向博士生的专题思政课中,我们讲授的主题则是环境政治哲学视野下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我们认为环境政治哲学视域下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对现实的批判性分析、对未来社会的愿景以及对过渡到未来社会的战略。我们在这三个问题的基础之上向博士生讲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如何回答了生态文明及其生态文明建设“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这些重要问题。在研究生阶段设置这样的教学内容有助于引导学生以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着力点,深入思考习近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和价值取向,真正做到学深悟透、研机析理。
以完善的教学设计为支撑,构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本硕博一体化教学体系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的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统一”的原则,以最大的统一性来面对最大的多样性是思政课的一大难点,如果不能平衡好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6]。只有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统一,才能在统编教材的基础之上因时制宜和因材施教,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另外,这样的教学设计实现了思政课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思政课的教材具有广博性和整体性的特征,内容丰富,理论性较强,在充分领会思政课教材中关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相关内容基本要义的基础之上,我们针对本科、硕士和博士的不同特点重新组织课堂教学内容,将较为宏观的理论内容进一步细化,真正做到了用教材中的理论讲清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内核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现实问题,将教材的文本话语转化为教学话语,增强了思政课的实效性。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媒介创新路径
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需要进一步创新教学媒介的应用,尤其是电子教学媒介的应用。这首先是由思政课运用电子教学媒介不足的现状所决定的。近些年来,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深刻地影响了高校师生的生活方式和教学方式,并促使思政课教学在理论和实践上对这一改变做出回应,但总体上看,同其他学科相比,互联网或者说先进电子教学媒介的开发对思政课课堂教学的实际影响仍是较为微弱的[7]。思政课运用电子教学媒介来提升教学的实效性尚显不足。其次,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全国各地涌现出了诸多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案例,如生态环境部先后遴选并命名了五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这些实践案例在网络上有着丰富的宣传资源,可以并且应当结合先进电子教学媒介应用到思政课教学中。基于此,我们通过制作微课视频以生动的案例展示习近平
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内涵,进而组织翻转课堂,在与学生们的研讨和互动中启发同学们挖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外延。
1.制作微课视频,在案例中展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内涵
微课是教育信息化时代的产物,作为一种学习型资源,一般每个微课视频时长为5~10分钟,且具有较为完整而独立的知识点。我们的思政课就通过精心制作微课视频在具体案例中展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内涵,从而进一步探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媒介创新路径。
我们通过上述学理性研究认真凝练了十个微课的主题,精心制作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教学案例微课视频并应用于思政课的课堂教学之中,其中每个微课视频时长为5分钟左右。这十个微课的主题分别是“‘两山论引领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安吉模式”“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先驱性探索”“山西省右玉县生态修复与发展绿色经济”“内蒙古库布齐沙漠治理与生态修复”“江西省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实践探索”“海南生态旅游岛建设”“云南滇池与洱海的水环境保护与治理”“青海三江源国家公园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长江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战略与生态文明建设”。这十个主题的选取非常具有代表性意义,其一,这些实践案例分布在我国多个不同的省份,有助于全景式展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意义。其二,这些微课视频的主题涵盖了我国各地区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不同模式,如沙化治理与修复模式、水污染治理模式、生物多样性保护模式等,有助于同学们系统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诸多模式。其三,上述微课视频兼具国内和国际视野,其中的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目前已经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长效性国际传播平台,通过讲述该话题可以使同学们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外传播的情况。我们在制作微课视频过程中坚持将每个案例作为一个知识点,每个知识点的设计均以帮助同学们了解和解决问题为核心,广泛搜集和剪辑应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视频、音频和图片等资源,结合新媒体技术,通过问题导向路径和情景式教学方法激发同学们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兴趣。
制作微课视频,在实践案例中展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内涵一方面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的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的原则。教师在思政课中固然要发挥主导作用,但同时也要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的关键就是问题意识,这也就意味着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要通过问题的设置吸引学生,通过问题的探索启发学生,通过问题的解答来教育学生,以问题的解决和学生学习节奏的推进来统筹制定微课视频的内容结构。同时,微课教学中所提出的问题必须契合于理论,以上述十个微课视频的主题为例,问题或者说主题的设置始终围绕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逻辑和实践案例。另一方面,微课视频的教学相对于传统的课堂讲授、PPT播映、图片展示等方式来讲具有更加生动、形象和吸引力强的特点,这些特点更有利于同学们了解和剖析我国各地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案例,进而使同学们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厚植和产生于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及其建设实践,最终还要回归并推动这一伟大实践,而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关键之处则在于因地制宜、持之以恒地推进全国各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8]。
2.设计翻转课堂,在研讨中探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外延
在思政课上组织翻转课堂的基本过程可以概括为学生在课前通过观看教师提前制作完成的微课视频来学习基本知识和概念,并完成预习作业;在课堂上,教师则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互动研讨等方式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度理解和应用[9]。我們结合上述微课视频在思政课上组织了翻转课堂,使同学们在互动研讨中探究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外延,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媒介创新路径。
我们统筹规划了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在课前,通过布置上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教学案例微课视频和相关经典文献阅读材料,让同学们对课上讲解的内容有所了解并鼓励同学们思考和提出相关问题,与此同时,我们将会布置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和实践相关的研究性小课题,如北京大学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现状研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世界意义研究、学生环保社团发展情况研究等问题,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并形成相关课堂展示成果;在课中,我们集合自己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学理性研究成果、实践考察调研成果及同学们在课前重点关心的问题向同学们讲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内涵与生动实践,进而重点引入学生们的课堂展示并分组讨论,实现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在互动研讨中带领同学们探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外延;在课后,将会根据课上所讲授的内容布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相关的小论文作为课后作业,以期巩固同学们课前和课中学习的成果。
我们认为组织翻转课堂,在研讨中探究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外延首先践行了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所提出的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的原则。灌输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方法,但让学生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能靠“填鸭式灌输”,而是要通过翻转课堂等方式注重对学生们的启发式教育,使学生们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思考,使教学在师生的互动研讨中得出更深的结论。其次,这一教学媒介创新路径实现了教学理念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这也就意味着一是教师把一部分教学内容留给学生在课前学,二是教师把一部分课堂时间让给学生在课上讲,三是教师把一部分结论布置在课后小论文中让学生想[10],这正是体现了教师对于教学目标的有的放矢。最后,这一教学媒介创新路径充分实现了教师传统讲授与学生翻转式学习的紧密衔接,二者的互为表里形成了学生们深入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金钥匙”,能够促进学生们实现知识内化。翻转课堂的一大特点就是可以推动实现在课堂内外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在良好的交互和深度的研讨中培优补差,改变以往思政课中教师“一言堂”的局面,让学生们在内容的拓展中、在讨论的深化中、在自己讲思政课的内容中进行知识的内化,产生自己的理性思考和价值判断,进而完成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创新路径
思政课实践教学并不是独立于思政课的教学模式,而是思政课教学开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政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同为思政课完整教学体系的两大板块,二者在育人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同。思政课理论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思政课实践教学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11]。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具体内涵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维度。狭义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指的就是教学场所位于社会上的实践教学,而广义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指向的是教学内容意义上的“含有实践因素的思政课教学活动”[12],即思政课实践教学除了在课堂外开展社会体验式教学之外,也应该在课堂内通过课堂叙事式教学来组织进行。
同时,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陆续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年11月)、《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2015年4月)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2015年9月)等一系列有关生态文明及其建设的重大政策性文件,这些文件的出台既彰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践维度的现实重要性,又对今后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在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过程中坚持以增进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为“体”,以课堂叙事式教学和社会体验式教学为“两翼”,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化”和“实践教学课堂化”搭建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一体两翼”式实践教学创新路径。
1.开展课堂叙事式实践教学,讲好践行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绿色故事”
思政课上的课堂叙事式教学指的是通过校园课堂来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即通过增强课堂教学内容的叙事性,把课堂授课与实践教学的主题有机结合起来,进而通过师生互动来实现课堂外或校园外实践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形式[18]。这种实践教学形式具有教学场域便利、师生互动快捷等优点,逐渐得到了思政课教师们的重视。我们在思政课中积极开展课堂叙事式教学,挖掘和整理我国不同地区在践行习近平
生态文明思想过程中形成的“绿色故事”,精心提炼其中不同的知识点,通过课堂上的故事性讲述,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寓于生动的故事之中,使同学们真正产生出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浓厚的学习兴趣,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河北塞罕坝林场和“塞罕坝精神”是我们在思政课课堂上进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课堂叙事式实践教学的重点之一。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关心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与发展并且称赞塞罕坝林场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動范例。2017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55年来,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13]2021年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北塞罕坝林场月亮山,察看林场自然风貌并看望护林员。我们在课堂叙事式教学中首先向同学们讲授塞罕坝的历史,塞罕坝曾经是清朝皇家猎苑木兰围场的一部分,物产丰饶,绿树成荫,及至清朝晚期,为了填补国库亏空开始过度垦荒和乱砍滥伐使得曾经的原始森林逐步退化成荒漠沙地。1962年,为了改变风沙持续肆虐北京的严峻生态环境问题,中央决定在塞罕坝建立大型机械林场,来自18个省的369名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和工人们组建了第一支务林队伍进驻塞罕坝。近六十年以来,连续三代人坚持在流沙中植树,在荒漠中建场,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截至2020年底,塞罕坝林场的森林覆盖率已经从11.4%提高到了82%,现已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海。我们期望通过自己的叙事式讲授让同学们深入了解“塞罕坝精神”及“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核心内涵,用生动且富有学理的课堂授课使同学们了解塞罕坝林场的“绿色故事”。
开展课堂叙事式实践教学,讲好践行习近平
生态文明思想的“绿色故事”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的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的原则。在思政课教学中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就是要以知识传授为载体,以价值导向为目的,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通过以“塞罕坝精神”为主题的课堂叙事式实践教学,教师既在实践教学层面向同学们讲授了塞罕坝林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过程和意义,又向同学们传导了生态文明意识、使命意识、艰苦创业意识等宝贵价值,实现了对当代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塑造,“塞罕坝精神”的时代内涵有助于促进学生们将生态文明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积极投身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去。这一实践教学路径创新还克服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方法单一和学生无法全员参加的局限,打通了课堂与校外的间隔,使得全体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实践教学中来。
2.组织社会体验式实践教学,切身感受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累累硕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马克思
主义是在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发展的,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教育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2]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创新路径还应包括组织社会体验式实践教学,使学生们切身感受我国各地区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累累硕果。社会体验式实践教学是指学校通过与地方政府、教育教学基地等合作,由指导老师带领学生们前往当地以参观、调研、社会调查、访谈等方式开展的教学模式,社会体验式实践教学是课堂叙事式实践教学的现实拓展,二者互为补充。
近年来,我们积极利用学校或学院相关资源组织学生们开展以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主题的社会实践,如北京大学于2020年组织和开展了暑期思政实践课,该课程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主讲单位,以校团委为执行单位,100多位思政课专业教师担任思政实践课任课教师,25个开课院系的书记或院长全部参与带队,带领3226名北大学生奔赴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开展社会体验式实践教学。在此次赴云南省腾冲市担任暑期思政实践课的指导教师,还专门安排了相关博士生担任实践课的助教。在行前的动员会上,我们向实践课的同学们讲授了云南省在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上的典型做法及其重要意义,希望同学们在行前能够对云南省乃至腾冲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有较为全面的整体性了解,并且带着问题走向腾冲市的实践案例。在随后赴腾冲市开展的社会体验式实践教学过程中,同学们走访调研了和顺古镇、北海湿地保护区、腾药产业园、火山地热国家地质公园等地。在持续三天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实践队在白天对腾冲市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案例进行实地考察,晚上则召开每日评议会,由指导老师和助教对腾冲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模式进行学理性讲解与案例点评,进而引发同学们交流分享彼此对当天考察的认识和感悟。
积极组织社会体验式实践教学,使同学们切身感受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累累硕果,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的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原则。通过实地走访调研的形式,真正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使同学们走进绿水青山之间,切身感受生态文明建设所带来的改变,在城镇乡野打磨专业本领,培育生态文明意识,砥砺高尚报国情怀。此外,这一教学模式还实现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整合,第一课堂指的是传统意义上的班级教学活动,第二课堂指的是第一课堂之外的各种有教育意义的活动。教师带领同学们进行社会体验式实践教学,就是把思政课课堂设在了田野乡间,是传统思政课课堂的必要拓展、重要延伸和有益补充。
总之,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创新路径的探索首先说明了在新时代背景下,开展思政课的专题式教学仍然对推动思政课的教学改革和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有着重要意义,我们应重新审视思政课专题式教学这一模式并通过合理安排教学主题、统筹教学目标、发挥授课教师的学术专长来完善思政课的专题教学模式。其次,不断探索推动习近平
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创新路径可以说是当今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一大亮点,可以为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提供宝贵的教改资源和创新动力。最后,習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从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深刻阐明了学校思政课的重要意义,就如何办好新时代思政课作出了详细的部署,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持续探索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创新路径说明了我们在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发展的相关重要指示精神上还需要继续努力,不断创新思政课教学的样态,在思政课教改方面发挥更大的潜能,真正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3.
[2]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4]郇庆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三大理论品格[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08-27(1).
[5]张亚泽.构建本硕博一体化的思政课教学体系[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6).
[6]刘建军.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八个统一”[J].教学与研究,2019(7).
[7]刘秀峰.高校“互联网+思政课教学”的现在与未来[J].特区实践与理论,2018(5).
[8]郇庆治,张沥元.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西北模式”[J].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20(1).
[9]马焕.从翻转课堂到智慧课堂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8).
[10]李蕉,常莉.给教学“留白”:基于思政课“翻转课堂”的几点思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9).
[11]陶利江.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深度体验的层次结构、制约因素及破解路径[J].河南社会科学,2020(11).
[12]马福运,侯艳娜.深度整合:“四位一体”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河南社会科学,2020(5).
[1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439.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专项项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国际传播媒介、路径、机制及其经验研究”(2022JZDZ011);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重大项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体系研究”(21LLMLA046);北京大学人工智能助推课程建设项目“创新、融合、跨越:北京大学‘生态马克思主义研究专题——课程思政理念人工智能化的教改实践”]
[责任编辑:周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