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历史研究引领工商管理学科课程思政

2023-06-27叶康涛周华

中国大学教学 2023年3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

叶康涛 周华

摘 要: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三个逻辑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对工商管理学科全面推行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会计学科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重要指导思想,以科学研究服务课堂教学、立法研究和管理实践,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实践证明,历史研究有助于工商管理教育和研究更好地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有利于打造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是构建中国自主的工商管理知识体系的重要抓手。

关键词:历史研究;课程思政;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一、历史研究对会计学科教学与研究的意义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会计课程一是枯燥乏味,二是规则细节多。不少初学者干脆选择以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对。针对这种普遍存在的畏难情绪,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会计学科运用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的三个“抓手”,破解了这一难题。这三个抓手一是历史研究,二是交叉学科教学,三是辩证教学和研究性教学。其中,历史研究是整套方法论的龙头。实践证明,以历史研究引领工商管理学科课程思政,能够有效地把社会科学的教学和研究对接起来,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更好地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2013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邏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其中,历史逻辑是理论逻辑建立的基础,实践逻辑包含在历史逻辑中。2015年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第二十二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贺信中指出,“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承担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使命。世界的今天是从世界的昨天发展而来的。今天世界遇到的很多事情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的很多事情也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所以说,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只有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坚定文化自信,才能提出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观察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有一个宽广的视角,需要放到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历史中去看。”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是坚持党的本质属性、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2019年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再次指出,“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这一系列具有指导性、针对性、实践性的判断和论述,为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明了方向。

“三个逻辑相统一”是研究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重要方法。理论逻辑统一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又统一于实践逻辑。结合会计学科来说,会计学科特别适合运用历史研究来持续推动提高教学和研究的质量。这是因为,企业会计是根据法律事实记账,为企业经营管理和国民经济管理提供具有法律证明力的财产权利和业绩信息的管理活动。在学科属性上,会计学科是“天然”的交叉学科,需要借助历史逻辑的长链条,把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知识连接起来,将经济理论、财政学、金融学、民商法学、经济法学等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只有这样才能帮助青年学子培养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的能力。

鉴于会计规则和税法等常常发生变动,因此,教学过程中就需要把相关规则的历史流变及其趋势分析清楚。经过十多年的探索,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会计系多个课程组的教学团队探索出了一套以历史研究为抓手,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制度背景、宪法法治教育、学科发展史、本土学术贡献、爱国主义教育为一体的研究型教学方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于2021年10月成立学院教学委员会,着力推广专业课课程思政等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这里我们分别以历史研究推动专业课的课程思政、以历史研究推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宪法法治教育、以历史研究带动交叉学科教学和研究三个部分,简要汇报人大商学院的部分探索成果,以期与业界同仁共同探寻和推广专业课的课程思政之道。

二、以历史研究推动专业课的课程思政

我们运用历史研究成果,在教学中着重强调“何人何时为何提出某种观点”,着力采用研究型教学带领学生掌握研究性学习方法。这一改革思路源自著名经济学家黄达先生所提出的古今中外、正面反面的教学和研究思想[1]。我们注重阐释每个知识点在学科史上的地位,也就是说,书上的任何一个核心观点,都要知道其来龙去脉,知道其利益导向,这样才能预测未来的可能走势。

1.以历史研究调动学生学习基础会计课程的积极性

基础会计教学需要克服常见的内容枯燥、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太高、技术性强思想性弱等问题。基础会计常常开篇就长篇累牍地讲解会计的目标、假设、原则、计量基础等知识点,这是《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内容。而初学者此时尚未接触会计的技术方法,往往不得要领。对此,我们基于历史研究成果,提出了三点对策。

第一,开篇不再讲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而是将其分拆在各章节的对应知识点中讲授。原因在于,我们的历史研究成果表明,《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是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的概念框架制定而成的,而历史上先有会计规则、后有概念框架。在没有学习会计规则之前,学生(尤其是初学者)势必会感到这些知识比较枯燥。所以,我们设计了“快速入门:十个分录学记账”,要求学生在接触会计学的第一天就亲自动手记账,通过新鲜有趣的实践经历,培养和强化学习兴趣。我们设计了简洁实用的案例,帮助学生了解从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到会计报表的全套记账、结账、报账的全过程。

第二,注重对会计学原理的深入阐释,特别强调“原始凭证”的重要性。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原始凭证都是检验会计记录合法性的试金石。我们结合会计史,帮助学生理解资产负债表是民商法所要求的会计报表,利润表是经济法所要求的会计报表。要保证会计信息同时服务于民商法和经济法,就必须确保会计信息的公益性和公信力,这就要求会计记账必须具备原始凭证的支持。对于缺乏原始凭证的信息,就应当在会计程序之外予以补充披露。

第三,我们在教学中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与历史研究的重要论述,带领学生结合《毛泽东文集》第八卷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关于财会监督、审计监督的重要论述,深化对会计管理基本职能的理解。我们在课堂上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财经工作的重要论述,理解会计人员依法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在严肃财经纪律、维护财经秩序、健全财会监督机制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职业使命感和荣誉感。我们还在课堂教学中带领学生了解数字大写的来历,把握专业相关的历史背景,体会我国源远流长的会计文化,培养学生在专业方面的历史思维。课堂教学中大量引用历史文化传统素材,阐释会计的文化价值。例如,我们引用了唐代诗人白居易作品中的数字大写,以及朱元璋为了整饬吏治推行的完整的数字大写写法,来阐述会计管理的悠久历史,弘扬中国会计文化。实践证明,这些做法有助于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

2.运用历史研究成果引领学生掌握研究性学习方法

在工商管理学科的核心课程教学中,很多重点难点知识都需要借助于历史研究成果予以解读。以下简要阐释我们在讲授核心课程时的教学思路。

在“财务管理学”课程教学中,风险和报酬的关系是重要的知识点,但很多学生感到这一部分数学推导多,十分费解。对此,我们采取的教学方法就是按照公司金融理论的历史演变,提炼其学术理念,帮助学生认识到,相关数学推导只是在假设基础上的简单推演。1952年哈里·马克维茨(Harry M. Markowitz)提出的投资组合理论借助于均值—方差假设,将报酬建立在风险的基础之上,这只是一种假设。然后,马克维茨在此假设基础上推出了运用投资组合可以降低风险的结论。1964年前后,威廉·夏普(William F. Sharpe)等人推导出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PAM),其核心观点是“风险越大、报酬越大”。有了历史坐标,学生再去看推导部分,就会觉得这个过程中的数学推导其实难度并不大。通过掌握公司财务理论的历史流变,学生普遍能够掌握按照历史维度对学术观点进行辩证分析的研究性学习方法。

在“审计学”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对强制性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心存疑虑:注册会计师作为乙方,既然收了甲方(上市公司)的钱,又怎么可能是“独立”公共会计师呢?注册会计师每年仅仅到上市公司办公场所服务短短几个月(有的甚至是半个月),他们又怎么可能比常年在公司服务的内部审计人员更了解公司内情呢?像这种问题,现有教材内容往往很少讲授。这里,教学的重点有两个。一是要阐释清楚强制性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形成过程。人大会计学科教学团队注重向学生讲授清楚美国《1933年证券法》的仓促出台过程,以鲜活的历史事件让学生体会到,强制性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出台的确缺乏充分的论证。二是要阐释清楚注册会计师审计本质上是现代服务业。出于成本效益的考虑,注册会计师行业逐渐从全面审计转向制度基础审计,如今已经进入风险导向审计的阶段,总的趋势是越来越依赖于审计抽样。经过对比,学生就会体会到,财会监督、审计监督和内部审计能够做到持续监督、全面监督、跟踪监督,其实是更为优越的监督机制。

在“财务会计学”课程的教学中,重点和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掌握纷繁复杂的会计规则。对此,我们的教学方法是运用会计理论和会计史方面的研究成果,阐释会计准则的演变历程,帮助学生首先掌握会計规则的全貌,然后再逐个剖析每一个会计规则的出台过程。例如,在讲解存货跌价准备时,我们将对资产减值会计规则历史过程的考察与这一会计规则内部逻辑的分析有机结合,客观、全面地揭示资产减值会计规则的本质,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2]。学生通过对照阅读《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和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IAS?)36: Impairment of Assets,能够更好地理解资产减值会计规则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我们还注重带领学生理解谨慎性原则、现值算法、商誉减值规则的理论局限,培养其辩证思维能力。又如,在讲解收入、费用和利润时,我们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稳步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从国家战略和制度层面理解企业收入、费用和利润会计处理规则。分配制度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制度安排,收入、费用和利润会计处理规则是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在企业微观层面的具体体现。针对存有争议的公允价值和资产减值会计规则,我们坚持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相统一,突出问题导向。在讲解基本会计处理规则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谨慎性”原则、每股收益指标等会计学领域存在争议的重要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这些概念和相关会计处理规则背后的设计理念及实践困境,并尝试提出解决方案。我们鼓励教师紧扣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相互争论,展示不同理念下的不同看法,培养学生立体化思维。实际上,笔者曾多次与同仁就如何认识公允价值理念开展深入热烈的探讨,就如何发挥公允价值信息的积极作用达成了共识,最终形成了以公允价值披露取代公允价值会计的结论。这一探讨过程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如今已经成为人大会计学科研究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在讲解所得税费用时强调要对照阅读《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和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 (IAS?) 12:Income Taxes,理解递延所得税会计规则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在讲解企业合并和合并报表时,我们注重带领学生对照阅读《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和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 (IFRS?)3: Business Combination,对照阅读《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和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 (IFRS?)10:Consolidated Financial Statements,理解相关规则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

三、以历史研究推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宪法法治教育

工商管理教育本身是直面实践的教育,这就要求专业课程主讲教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深入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法治”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接班人。

事实上,社会科学中的很多学科的核心价值追求都包括“真实”二字。比如新闻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如果你要贯彻求真务实的要求的话,那么这个“真”就应该是民法意义上的法律事实。比如说新闻的核心原则,也是“实事求是”,这与法学、会计学的价值追求是一致的。实事求是的原则对这些学科都十分重要。

基于上述考虑,我们比较注重将宪法法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在专业课程中着力带领学生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学习会计法规体系。全国性的法律规范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我们注重带领学生尽早掌握会计法规体系的构成,理解法律事实的含义。课堂上,我们通过阐述“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的典型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其犯罪构成,从而在日常学习中注意持续培养合规管理意识。在讲授货币资金时,系统介绍企业对货币资金以及各种短期债权在会计中的处理原则与处理方法,同时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学习会计法规体系,学习《现金管理条例》《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票据法》《支付结算办法》,帮助学生更全面地掌握会计实务规范。在讲解会计要素的概念时,我们注重运用《民法典》帮助学生深化理解资产、负债概念,运用《公司法》深化理解所有者权益概念。我们还带领学生学习《会计法》第九条和《刑法》第一百六十一条,以理解原始凭证的重要意义,增强法治意识。在存货跌价准备、长期资产减值的讲解中,我们运用《会计法》第九条,结合《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对《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中的规则进行辩证分析,帮助学生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会计法规体系的学习,深化理解税法对待会计上的“资产减值损失”的态度。在股权投资部分的学习中,我们帮助学生结合《民法典》的规定,对照证券市场的真实案例,对《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中的规则进行辩证分析。在讲解所有者权益时,我们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的重要论述,基于我国市场经济实践,帮助学生理解《公司法》的立法理念,理解所有者权益类项目的设计依据、公司分配税后利润的程序、公司回购本公司股份的会计处理规则,同时理论联系实践,使学生能够深刻认识到所有者权益类项目的本质。在讲解收入、费用和利润时,我们注重开展跨学科教学,引导学生从管理学和法学的交叉学科视角来理解相关的会计处理规则,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与能力。结合《民法典》,帮助学生理解《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中“五步法”的设计理念;结合《税收征收管理法》《企业所得税法》,帮助学生理清会计管理与财税管理的、利润表与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的关系。在讲解财务会计报告时,我们结合《税收征收管理法》《企业所得税法》《公司法》,帮助学生理解会计报表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基于《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帮助学生理解《企业会计规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企业会计准则第31号——现金流量表》的相关规则,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和专业分析能力。

我们在教学中还注重坚持问题导向和实践导向,引导学生通过了解包括监管部门、投资者、管理层等在内的财务会计报告信息使用者对于财务会计报告的看法,总结财务报表目前存在的局限性并尝试提出改进建议。在讲解所得税费用时,我们结合讲解《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實施条例,帮助学生理解“当期所得税费用”的计算规则。在讲解企业合并和合并报表时,我们运用《民法典》关于法人制度的规定、《税收征收管理法》关于纳税人的规定,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合并报表的理论局限性。在讲解衍生工具和套期会计时,我们注重带领学生学习《期货和衍生品法》,帮助学生理解衍生工具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了解我国有关衍生工具交易的法律法规,掌握套期保值的交易策略机理。

四、以历史研究带动交叉学科教学和研究

历史研究能够有效地推动交叉学科教学和研究,帮助教师和学生建构开阔的知识结构。以下结合两个教学实例予以分析。

1.增值税的讲解:融合财政学、税法和会计学的知识点

在“负债”的流动负债部分,我们着重阐释流转税(增值税、消费税)的会计处理规则,这既是为了帮助学生体会税收法规与会计规则的协作关系,也是为了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流转税是企业会计管理的重要方面,是了解工商企业运作(从原料的采购到产品的生产,从商品的定价到利润的实现)的一把钥匙。实在地说,如果不能熟练地对流转税进行会计处理,就很难对资产进行恰当的入账处理,更不要说培养专业胜任能力了。我们在全国兄弟院校调研时了解到,交叉学科知识点的教学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是,相关学科的主讲教师往往觉得其他学科的教学也会进行重点讲解,所以就跳过不讲了。这就导致越是重要的交叉学科知识点,越是容易被跳过。针对这种现象,我们提出,要“主动出击”,抢着去讲重要的交叉学科知识点。那么,怎么去建立各学科之间的关联呢?我们的做法是,要以历史研究为纲,引领学生建立交叉贯通的网状知识结构。从财政学的角度来看,要讲清楚增值税的历史沿革和设计机理,阐明价外税的主要体现,以及欧美主要国家哪些采用了增值税、哪些没有采用。这时候,学生就会理解为什么不便采用美国高校教材来学习会计学,原因之一就是美国没有普遍采用增值税税制。从税法的角度来看,要帮助学生理解从产品税到增值税的立法理念之转变及其原因,通过纳税期限等概念的学习,理解会计管理与财税管理的关系。从会计学的角度来看,就要帮助学生理解“进项税额”“销项税额”是如何贯彻增值税相关法规的。

实践证明,运用会计知识可以深入理解经济学(财政学)中所称的价外税与价内税的重要知识点,还可同步掌握经济法(税法)的对应知识,体会触类旁通之妙,并建立交叉贯通的知识结构。由此,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学习效果也可有较大提升。

2.股权投资的讲解:融合政治经济学、法

学、金融学和会计学的知识点

股权在政治经济学、法学、金融学等多个学科中都是引人入胜的话题。人大会计学科在核心课程教学中,创造性地基于历史脉络,遵照我国法律,对金融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的讲法进行了较大的变革。我们没有沿袭流行的单列“金融资产”作为一章进行讲述的做法。原因在于,历史研究成果表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和美国证券市场上的公认会计原则(GAAP)所称的金融资产是特指的,其会计处理规则实乃美国金融监管机构权力斗争的产物。事实上,迄今为止理论界对金融资产应当如何定义仍然缺乏共识。更为可取的做法是告诉人们“金融资产”相关准则是如何拼凑而成的。

基于上述理念,我们采用我国法律的常用概念,按照财产权利的法律属性,把IFRS所称的“金融资产”区分为我国《民法典》所称的“债权”和“股权”。这样,我们就在“债权”部分讲解“交易性金融资产(债权)”“债权投资”和“其他债权投资”,它们都属于民法上的债权。在“股权投资”部分集中讲解现行准则体系中所设计的股权投资的四种会计处理规则,即“交易性金融资产(股权)”“其他权益工具投资”“成本法”和“权益法”,不需要将股权投资的会计处理规则分为“金融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两章去讲述。历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如此设计的提纲更为简练,体系结构更为稳定、合理,可以避免教学内容被会计法规“钳制”。2018年起實施的企业会计报表格式引入了“债权投资”“其他债权投资”“其他权益工具投资”等项目,这一动态验证了上述教育理念的前瞻性和我们设计的知识图谱的稳定性。

在讲解股权投资的时候,我们运用各学科的历史研究成果,首先阐释一百多年来公司法关于有限责任制度的理念变迁,然后运用民法对股权和债权进行区分,接下来运用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对股票价格的变动进行理论分析,从而揭示“公允价值”概念的失当性——事实上,我国法律(取其狭义)从未采用“公允价值”概念。最后阐明,世界上没有哪一门科学能够精确刻画股票价格的形成机制,会计学应当注重记录法律事实(即实际交易成本),而不是记录股价的波动。实践证明,在同一个时间维度上把各学科的观点演进呈现出来,对于推动研究型教学和研究性学习具有积极意义。

五、结论和建议

人大商学院会计学科的探索实践证明,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是社会科学教学和研究的重要指导思想。历史研究是经济管理类应用经济学科课程思政的有力抓手,能够通过历史坐标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宪法法治教育、中国制度背景、“四个自信”与学科知识点紧密结合,实现专业教育与课程思政的紧密结合、无缝衔接。

基于此,我们建议经济学管理学门类的专业课程教学加大历史研究的比重,引导学生自觉地建立历史坐标。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已经启动编写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管理学系列教材,以期与全国兄弟院校同仁一起探索专业课教学的课程思政之道,共同参与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黄达.古今中外 含英咀华——金融基础理论建设之路[J].中国金融,2005(12).

[2]夏冬林,马贤明.中国会计改革之路——与杨纪琬教授就当前会计改革问题的谈话记录[J].会计研究,1993(4).

[责任编辑:周 杨]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
高校思政课程的现状与改革措施研究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专企融合”模式下的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课程思政理念下英汉口译教学改革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