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学科竞赛中指导教师介入的关键节点与方法

2023-06-27路征周婷

中国大学教学 2023年4期
关键词:挑战杯学科竞赛第二课堂

路征 周婷

摘 要:鼓励大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指导经济学类本科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实践经验,总结分析了大学生学科竞赛中指导教师介入表现出的突出问题,进而提出指导教师介入的关键节点和方法。分析认为,大学生参加学科竞赛中,指导教师介入主要存在介入指导的主动性不强、介入节点的准确性不高、介入方法的有效性不足三方面問题,在介入的关键节点方面,应将重点放在团队组建、研究选题、研究方法选择、研究计划制定与实施和竞赛作品形成等环节。最后,从提供团队建设支持、参与研究选题讨论、实施研究方法培训、协助制定和实施研究计划、加强作品撰写辅导、做好竞赛正式开始后的适时指导等方面总结了基本方法。

关键词:学科竞赛;人才培养;第二课堂;本科生指导;挑战杯

一、引言

作为高校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大学生学科竞赛活动具有明显的创新育人功能,现已成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现阶段,国内大学生学科竞赛数量和种类众多,既有囊括多个学科领域的综合性竞赛活动,也有很多针对专业学科领域的竞赛活动。其中,“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简称“挑战杯”竞赛),是层次最高、规模最大、涵盖学科领域最广、社会关注最多的学科竞赛活动,竞赛作品涵盖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大类,近年来开始在主体赛框架下举办一些专项赛活动。“挑战杯”竞赛由国赛、省赛、校赛三级赛事体系构成。对于经济学类本科生而言,由于具备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等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方法基础,因而在参加“挑战杯”哲学社会科学类作品竞赛中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这是他们参与“挑战杯”竞赛意愿强烈的重要原因。

虽然参加学科竞赛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应该掌握主动权,但参赛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面临他们难以克服的困难,这时指导教师在一些关键环节就必须发挥引导甚至主导作用[1]。事实上,在大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在各个环节都能发挥重要作用,甚至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因素。针对“挑战杯”竞赛获奖项目的分析表明,90%左右的获奖项目是在专业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的,说明指导教师是大学生在“挑战杯”竞赛中取得好成绩的重要保障。在很多研究中,都强调了指导教师的重要性,尤其是在选题、团队管理、研究实施、作品制作等方面需要指导教师发挥必要的作用。有研究还将本科生导师制与“挑战杯”竞赛结合来分析指导教师的重要作用,认为导师能在解决团队意见冲突、专业知识指导、心态建设以及比赛过程中的咨询与指导等方面发挥作用,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德育素质、智育素质、身心素质和发展素质[2]。本文基于指导经济学类本科生团队参加“挑战杯”竞赛的实践经验,在总结分析大学生学科竞赛中指导教师介入表现出的突出问题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和提出指导教师介入的关键节点和基本方法,对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提高大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成绩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大学生学科竞赛中指导教师介入表现出的问题

1.介入指导的主动性不强

由于教师的教学、科研任务繁重,有的还同时担任多组团队的指导任务,而学生往往只会在遇到问题时才联系老师,这就导致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足够的互动[2]。指导教师整体上缺乏热情,主要在文件“签字”、大方向上的理论和研究方法辅导、解答问题等方面发挥着作用,有时甚至处于“等待学生提出问题”的状态[3]。这说明,实践中很多指导教师采用了“被动指导”的方式,一旦学生凭借自身能力能够完成作品并参赛,或者学生虽有需求但缺乏向指导教师寻求帮助的主动性,指导教师就逐渐演变为“挂名”角色,对学生参赛的指导作用微乎其微。

诚然,导致指导教师介入指导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强的原因较为复杂。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工作的繁重程度以及相关激励机制的欠缺,都可能导致教师缺乏指导大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热情[3]。但作为老师,一旦答应学生团队担任其指导教师,主动为其提供指导就是应尽的职责和义务,而要有效发挥主动指导作用,就必须找准介入指导的关键节点和基本方法。

2.介入节点的准确性不高

实践中发现,在指导学生团队参加学科竞赛时,一些指导教师并不了解竞赛的基本流程,这会导致指导教师无法找准指导工作介入的节点和时机。如果在作品形成后才介入指导,提出的指导意见可能会让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完成修改任务,将大大降低学生进一步修改的积极性和取得好成绩的可能性。针对“挑战杯”竞赛,虽然总体上分为校赛、省赛和国赛三个阶段,但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校赛阶段。如果校赛作品呈现效果差,也就失去了进入省赛乃至国赛的机会。因此,指导教师介入指导的重点阶段是校赛参赛作品形成以前,这之后的主要工作变为指导学生对作品进行修改、完善和提升。

此外,经济学类本科生参加“挑战杯”竞赛时,受限于前沿理论知识和方法,直接开展偏理论的学术研究存在很大难度。因此,经济学类本科生团队大多会选择通过调研获取一手数据和资料,进而形成基于调查的调研报告或学术论文。在这种情况下,指导教师在调研方法、调研方案制定和实施、调研数据处理等方面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调研没做好,就会直接影响最终作品的质量。

3.介入方法的有效性不足

从实践来看,在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选题时,有不少指导教师倾向于让学生直接使用自己的课题题目或直接给学生指定题目,导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难以发挥,学生在竞赛中的主动权被“剥夺”。同时,学科竞赛中还存在着浓厚的功利色彩,为了取得好的竞赛成绩,让学生使用课题组已成型作品参赛、直接使用导师课题成果参赛等现象仍然存在。这些行为违背了学科竞赛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基本宗旨,也反映出指导教师的指导方式方法上存在问题。事实上,指导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去做”,然后督促学生自己独立去完成研究,而不是将自己变为学科竞赛的“主角”。因此,在具体指导方法上,应该充分将组织讨论、培训等“主动指导”与解决困难、回答问题等“被动指导”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提高指导的有效性。

三、大学生学科竞赛中指导教师介入的关键节点

1.团队组建

“挑战杯”竞赛是一个团队项目,组建有凝聚力、竞争力的团队是成功完成作品并参赛的起点。在竞赛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成员之间意见冲突、成员懈怠等造成团队不和谐、凝聚力不强的情况。在作者指导经历中,就曾出现一支团队因内部冲突导致团队解散、最终只能由负责人独立完成研究的实例。其主要原因是最初团队组建时,指导教师没有给出适当建议和警示,而在团队出现问题时,也没有及时介入进行协调。因此,指导教师在团队组建和团队出现问题时的介入,将有利于保持团队稳定和提高团队凝聚力,确保研究工作顺利完成。

2.研究选题

成功的选题对于竞赛取得好成绩至关重要。在选题上,应同时考虑课题的价值性和可行性,在价值性方面,所选课题既要有社会价值、实践意义,又要有科学价值、学术意义,而在可行性方面,既要考虑课题研究的难度,也要考虑完成研究的条件和兴趣[4]。显然,这对于长期从事科研工作的教师来说都不是易事,让研究经验和积累尚很薄弱的大学生完全自行选题就更加不现实。因此,在指导大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时,指导选题成为指导教师的重要职责。同时,还要避免出现“课题化”“命题化”,尽可能激发学生创造力,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自行选题,这就要求指导教师把握好选题指导的介入程度和方式方法。

3.研究方法选择

如前所述,大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大多会选择调查法作为主要方法,但调查法按照不同的分类方式可以细分为很多具体的类别。如果学生没有深入了解这些方法的内涵和要求,就可能出现错误使用或不当表述。例如,学生一般无法在调研地实现全面调查,而是采用“在路上碰见人就调查”或“走到某户人家就入户调查”的形式。在撰写作品时,有团队将这种方法表述为随机抽样。但事实上,随机抽样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学生采用的上述方式实则是非随机抽样中的方便抽样。学生在使用问卷调查时也经常出现问卷设计不合理的情况。由于经验不足,学生在没有理清研究需要什么数据、将采用什么方法进行分析的情况下就盲目进行问卷设计,最终导致收集的数据无法满足后续研究需要。以经济学类本科生为例,他们初步掌握了计量经济学的相关分析工具,数据收集后一般会建立计量经济模型进行分析。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指导教师把握论文整体布局,引导学生首先思考清楚要建立什么样的模型、需要什么样数据,并将这些需要反映在问卷中。

4.研究计划制定与实施

虽然研究计划可以在实施过程中进行动态调整,但在研究正式实施前做好计划,對研究的顺利实施也很重要。在基于调查的研究课题中,制定调研方案则显得更加必要。对于本科生来说,这一环节一般不会出现技术上的困难,但在调研地点选择与联系、时间安排、安全保障等方面仍然需要指导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此外,在调研实施过程中,学生也会遇到一些突发困难,例如作者曾经指导的一个团队,在调研地无法找到足够的调研对象,导致学生心理压力很大,这时需要指导教师进行心理疏导并尽可能给出解决办法。

5.竞赛作品形成

学科竞赛最终的呈现形式是作品,就经济学类本科生参加的“挑战杯”竞赛而言,其呈现形式就是一份研究报告或学术论文。由于本科生缺乏系统的学术作品写作训练,在撰写研究报告或学术论文时经常会出现逻辑思路不清、学术格式不规范、论证不充分、语言表达不流畅等情况,而这恰恰是指导教师最为擅长的领域。因此,在撰写调研报告或学术论文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应当发挥作用,确保以最好的形式将研究成果展现出来。

6.正式参赛到竞赛结束

正式参赛开始后,虽然作品已经形成,但在后续竞赛过程中也可能需要对作品进行修改、完善和提升。在“挑战杯”竞赛的校赛和省赛环节,对于拟推送到更高层次竞赛的作品,评审专家一般会给出必要的修改建议,基于调查的作品有时还需要进行补充调研。在这个过程中,指导教师需要积极参与其中,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作品修改和完善任务。

四、大学生学科竞赛中指导教师介入的基本方法

1.提供团队建设支持

指导教师应在竞赛前期团队构建、研究过程中的团队管理和参赛过程中的团队管理三个阶段给予不同的指导。

第一,着重指导竞赛前期团队构建。在竞赛前期的团队构建方面,指导教师应在以下方面提供指导:一是提出团队成员选择的要点。在学生提出需求并答应担任其指导教师之后,指导教师应向其说明团队成员选择的要点。例如,成员选择要考虑其积极性和是否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如果已有初步的调研地,还要尽可能选择一个来源于调研地的学生加入,以便在调研实施过程中提供支持;二是确定组长并明确组长和成员的职责。在确定了团队成员后,需由成员共同推选具有全局意识、协作意识和领导才能的学生作为负责人[5]。负责人的职责主要包括研究工作规划、实施统筹、任务分解、后期统稿、团队内部及与指导教师的沟通协调等,团队成员的主要职责包括按时保质完成任务、主动提出建议以及配合组长和其他成员完成任务等。

第二,参与研究过程中的团队管理。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团队有时会出现摩擦,或者在遇到困难时出现情绪波动。在这个阶段,指导教师的主要工作是化解摩擦以及在学生情绪低落时提供精神激励,以保持团队的情绪稳定和研究动力。

第三,支持参赛过程中的团队管理。当进入正式的竞赛阶段,团队已经较为稳定,同时作品也已成型。在这个阶段,指导教师应尽可能不干预团队管理,只需在学生提出需要时给予帮助。

2.参与研究选题讨论

在指导大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选题时,适宜采用“指导教师明确选题来源→学生提出备选题目→指导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决定选题”的基本方法。这种指导方法的优点在于,一方面,可以教会学生如何选题,同时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效避免“课题化”或“命题化”的问题;另一方面,指导教师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帮助学生在价值性和可行性、研究范围和选题大小上做出判断,提高研究选题的质量。

第一,指导教师明确选题的主要来源。学科竞赛选题应着重考虑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因为热点问题往往也是人民关注的重大问题[6]。基于实践经验,选题的主要来源包括:一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提供的选题指南,指南中的选题均是近期党和国家关注的重要问题,在其中提取感兴趣的选题进行细化,能确保选题的社会价值和科学价值;二是政府尤其是国务院发布的重要政策文本,这些政策文本是国家瞄准经济社会发展中重点领域的施政举措,从中提取关键词然后展开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实践意义;三是从其他渠道收集正在发生且有持续存在的热点问题,这类问题由于出现时间短,尚未在各类项目指南和政策文本中得到反映,但在未来可能引起重视,是具有前瞻性的研究选题。此外,也可通过快速调查高质量学术期刊的最新论文来选择学术研究前沿课题,这一来源更适合撰写学术论文参赛的团队。

第二,学生根据兴趣提出备选的题目。在明确选题来源之后,学生团队需要一定时间进行广泛阅读、信息收集和内部讨论,进而基于兴趣和客观条件提出备选题目(也可以是大致的方向)。作者采取的方法是让学生团队首先提出10个左右的备选题目用于讨论。当然,指导教师也可以加入自己思考的题目供学生参考。

第三,共同讨论确定最终的研究选题。在形成备选题目后,指导教师与学生团队一起进行讨论,以确定合适的研究选题。在这个过程中,指导教师重点要把握选题的价值性和可行性,同时还要指导确定题目大小、范围以及具体表述。如果经讨论没有合适的研究题目,则需要重复上述选题过程。

3.实施研究方法培训

确定好选题后,需要先进行研究方法的培训,这是指导教师发挥优势和作用的关键环节。由于“挑战杯”竞赛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作品通常会用到调查法以及相应的统计分析、计量经济分析工具,因而研究方法培训重点要关注以下几方面:一是调查方法与统计分析方法,主要包括调查法的分类、重要统计分析方法及工具、问卷设计方法等;二是计量经济学建模的方法,主要包括计量经济学模型的类别、各类模型对数据的要求等;三是具体研究方法的选择,在提供了方法和工具包之后,要协助学生结合选题和研究重点选择适宜的方法,然后才能进入调研对象选择、问卷设计等环节,以便将数据需求全面融入调查过程尤其是调查问卷之中。研究方法培训的重点是给出可使用的方法以及每种方法的使用条件和优劣势,至于方法的具体应用,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

当然,结合学生团队的实际情况,研究方法的培训内容应有侧重。以经济学类本科生参加“挑战杯”竞赛为例,作者实施方法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线性回归模型、离散选择模型、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定量分析方法,典型调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等调查方法,以及问卷设计、问卷回收后的数据处理、统计软件等。完成方法培训后,学生团队便可以结合自己的研究内容,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重点学习。

4.协助制定和实施研究计划

研究计划可以粗略也可以详细。从经济学类本科生参加“挑战杯”竞赛的实践来看,没有必要制定详细的研究计划,因为在实施过程中往往需要对其进行动态调整,但制定一份简要的计划仍具必要性。简要的研究计划应将重点放在时间安排上,尤其在需要开展调查工作时,必须结合学生学习安排和竞赛时间要求来制定。在总体时间进度方面,重点要明确问卷设计、调研地联络、调研实施、数据处理、作品撰写等环节的时间节点,如果作品进入到省赛和国赛阶段,还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补充调研安排。在调研方案方面,则需要制定得相对详细,除了上述涉及调研的内容外,还要对人员、交通、经费、安全保障、调研过程可能存在的风险及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明確。在这个过程中,指导教师的主要工作是协助学生团队做好时间节点安排及调研方案,并督促学生按照时间节点完成任务。此外,涉及安全保障的内容,还应与学生辅导员讨论相关的注意事项。

5.加强作品撰写辅导

为了更好地呈现研究成果,指导教师需要加强对作品撰写的辅导,重点应放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作品的逻辑框架构建。构建逻辑清晰合理的框架是进行作品撰写的前提,如果待作品完成后发现问题再来调整,将严重影响研究的进度。虽然基于调查的课题在选择研究方法前就已初步确定了研究的主要内容,但由于具体的资料和数据只有在调查完成后才能最终明确,因而正式撰写作品之前,必须基于收集的资料和数据来厘定研究的逻辑框架。大学生在写作调研报告或学术论文时,会经常出现逻辑思路不清晰的问题,需要指导教师帮助理清逻辑思路。第二,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无论是调研报告还是学术论文,都需要对既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而学生在文献引用的方法、格式等方面并不熟悉。因此,在作品撰写开始前,需要指导教师在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上做仔细辅导。此外,有研究发现,由于参赛动机功利化,学科竞赛中也存在学术不端现象,主要表现为直接使用或修改使用导师课题成果、调研材料和数据杜撰、过度包装等形式,指导教师也需要在这些方面进行把关。第三,分析结果的展现形式。哲学社会科学类作品通常会用到数据图表来作为佐证材料,而这些数据图表有一定的展现方式和习惯。为了更好地呈现这些资料,指导教师需要告知学生一般的处理方式,可以以典型的研究报告或论文为案例,给学生讲解具体的处理技巧。第四,重点内容的写作技巧。实践中发现,学生团队在一些重点内容的处理上存在突出问题:一是摘要写不好,摘要是作品全文的高度凝练,必须达到让读者通过摘要就能了解研究的价值、方法和贡献的效果,因而指导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梳理和修改摘要;二是文献综述部分一般采用简单的罗列式,需要指导教师告知基本的文献综述要领;三是论证不充分,学生在分析时经常出现“有观点、无证据”的情况,需要指导教师判断论证是否充分,若不充分则需要让学生补充论据。

6.做好竞赛正式开始后的适时指导

作品完成并提交参赛后,指导教师仍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适时指导。一方面,如果作品将推送到更高层次的竞赛,需要根据评审专家建议进行修改、完善和提升。另一方面,如果最终没有获得满意的成绩,需要对学生团队做适当的安抚工作。虽然开展学科竞赛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但获得好成绩却是绝大多数学生选择参赛的直接动因。一旦最终结果没有达到预期,学生团队的心态难免会受到影响,指导教师在这时介入,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摆脱低落情绪。

需要强调的是,举办大学生学科竞赛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过度功利化、充斥着“动机不纯”的学科竞赛违背了举办和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宗旨,甚至会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挑战”[7]。有分析认为,在某种意义上,没有获奖的学生团队更能够认清自己在知识、能力、努力上存在的差距,他们在竞赛过程中得到的锻炼和提升可能更大[8]。因此,在指导大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时,指导教师必须坚持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根本目的。在指导过程中,不仅指导教师自己要以身作则,也要让参赛学生明白这其中的道理。

参考文献:

[1]孙亚星,李建亮,张志强.三位一体实践类学科竞赛指导模式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8(10):234-237.

[2]胡迪,邵剑兵,许楠.导师制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基于大学生参与挑战杯竞赛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2):7-10.

[3]张佩,梁广辉.指导教师在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中的作用及思考[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9):25-26.

[4]张积玉.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的几个问题[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71-81.

[5]祁雪魁,黄海英.如何组建学员科技创新团队——关于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2(1):67-68.

[6]高经伍.浅谈指导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几点体会[J].教育教学论坛,2014(30):4-5.

[7]杨胜刚,乔海曙.“挑战杯”竞赛: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实现形式[J].中国大学教学,2005(3):37-39.

[8]张姿炎.大学生学科竞赛与创新人才培养途径[J].现代教育管理,2014(3):61-65.

[基金项目:2021—2023年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高校‘课程思政引领‘金课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以财经类课程为例”(JG2021-57)]

[责任编辑:周 杨]

猜你喜欢

挑战杯学科竞赛第二课堂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大学生创新人才“三级”培育体系探讨
浅谈独立院校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组织与实践
“学研赛”并重的计算机类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以学科竞赛为抓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暨南大学第八届新浩“挑战杯·创青春”开赛新浩爱心基金会捐资20万为该赛事助力
西子湖畔的“第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