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习近平教育扶贫观的核心内容及政策意义

2023-06-26曾祥明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教育扶贫精准扶贫乡村振兴

摘要:教育扶贫观是习近平对扶贫脱贫工作的开拓性理论探索,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在中国的新发展,是习近平反贫困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稳固脱贫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的乡村全面振兴战略机遇期,习近平教育扶贫观强调,以提高低收入群体教育保障水平为目标,全力夯实基础教育;以匹配知识技能匮乏型低收入群体的主导性需求为目标,全面深化职业教育;以改善欠发达地区教育教学条件为目标,稳步优化教育环境;以斩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源头为目标,切实提升教育质量。习近平教育扶贫观有助于提升教育扶贫政策与低收入人群现实需求的契合度,依托全面而持续的教育激发内生发展能力,具有极为深远的政策意义。

关键词:教育扶贫;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政策意义

作者简介:曾祥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务处处长助理,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生导师,博士(邮政编码 100083)

中图分类号:D-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359(2023)01-016-06

摆脱贫困一直是困扰全球发展和治理的突出难题。[1]国内外减贫经验表明,教育是治理贫困问题的重要路径,是帮扶低收入人口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全民受教育程度的提升能够有效降低整体贫困发生率。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记人民对教育公平、更高教育水平的美好期盼,将发展教育纳入消灭绝对贫困、摆脱相对贫困、推动共同富裕的“良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2]强调“‘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3]新时代,面对创造美好生活的新期盼和新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人类文明和知识传承、培养年轻一代、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4]“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5]脱贫攻坚时期,习近平总书记为如何扶贫开了“药方子”,他强调“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的扶贫理念,提出“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的精准举措。[6]在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的战略时期,教育脱贫致富的基础性、根本性作用更加显著,是拔掉“穷根”、实现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关键,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打破社会阶层固化、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

一、教育扶贫观:习近平反贫困理论的核心内容

从7年知青到人民领袖,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心贫困人民、热切关注扶贫脱贫。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习近平发表了一系列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反贫困重要论述,逐渐形成了系统科学、丰富完备的习近平教育扶贫观,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全新突破。从“思路贫困”“精神匮乏”的本源问题出发,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扶贫的时代意义和战略举措等进行了创新性阐释。

(一)思路贫困:稳固脱贫、增收致富的“拦路虎”

研究表明,教育程度低下是脱贫人口脱贫基础不牢,易返贫难致富的底层逻辑。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扶贫开发内生动力不足的地区,脱贫群众时刻存在返贫风险,进入“文化程度低——缺乏知识技能——致富内力不足——陷入返贫边缘——无力提升文化水平——生产力处于低水平困境——持续低收入”的怪圈,造成一定程度的恶性循环。也就是说,对于低收入的脱贫家庭而言,在没有外力持续“造血”的情况下,如若家庭主要劳动力成员的文化技能水平得不到质的提升,那他们就往往难以有足够的内生动力去实现致富,以致面临随时返贫的风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摆脱贫困首要并不是摆脱物质的贫困,而是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贫穷并不可怕,怕的是智力不足、头脑空空,怕的是知识匮乏、精神萎顿。”[7]这种内生无力的脱贫状态,在后扶贫时代的共同富裕路上急需从根源加以解决。

经过多年的扶贫攻坚、脱贫攻坚,特别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的实施,2020年11月我国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在新征程上,扶贫对象主要是低收入群体,扶贫旨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衔接期以及后脱贫时代,教育扶贫的重要性更加突显。调研发现,当前脱贫基础不牢的困难户主要归因于自身发展内力不足,存在思路贫困和精神匮乏的问题。

这种现象在一些连片特困民族地区表现得更为明显,进而导致此类贫困家庭子女辍学比例较大,缺乏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与其他普通家庭的受教育程度差距有继续扩大的危险,教育发展面临较大困难。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贫困地区教育事业是管长远的,必须下大气力抓好。”[8]可见,思路贫困、教育匮乏是巩固脱贫成果的重要攻坚方向,是后脱贫时代推进乡村振兴的“硬骨头”,是脱贫人口稳固脱贫基础的最大“拦路虎”,需要长期持续攻坚。

(二)教育扶贫:稳固脱贫、增收致富的“打虎棒”

稳固脱贫、增收致富是脱贫群体的美好向往,对脱贫群体“扶上马”再“送一程”是巩固脱贫成果的明确要求。精准扶贫是习近平反贫困理论的核心命题,在后脱贫时代仍需继续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准扶贫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强调“要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都要提高精准度,扶到点上、根上。”[9]对于脱贫人口脱贫基础不牢,致富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也要精准施策,采用不同的帮扶措施,对症下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反贫困的系列重要论述表明,扶贫的前提是找到致贫原因,分类施策,开对“药方子”,拔掉“穷根子”,找到“富路子”。“精准”理念在治理相对贫困问题上应当贯彻延续。

在全党全国全社会的共同攻坚下,我国现行标准下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彻底解决。低收入的相对贫困人口大多是由贫困户主体性脱贫意识不强和脱贫能力不足所致,是“思路贫困”“精神匮乏”“内力欠缺”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也是低收入群体增收致富最大的“拦路虎”,是贫困代际延续的“穷根子”。要拔掉这个“穷根子”,必须加强教育扶贫,通过教育来改变贫困人口的发展观念,提升其融入現代社会所需要的各方面素养和能力。为此,找准欠发达地区、相对贫困家庭和贫困人口教育文化程度较低的原因,整合现有各类教育资源和教育结构,有针对性地精准施策,提升贫困群体的文化水平,以使其有足够的知识技能去摆脱贫困,进而切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源。可以说,教育扶贫是为长效巩固脱贫成果而攻坚拔寨的“打虎棒”,是促进相对贫困群体增收致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举措。

(三)义务教育:教育扶贫的“兜底线”

教育如同栽树,本根深固,则枝繁叶茂。义务教育作为提高国民素质水平的奠基工程,在习近平教育扶贫观中处于基础地位,是教育扶贫的基本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础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地位,要加强对基础教育的支持力度,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10]义务教育阶段扎实稳固的知识基础与职业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的选择、人才的培养、个人的前途命运紧密相关。正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下好义务教育的“先手棋”,垒好知识技能培养的“第一块砖”,才能下活教育扶贫这盘“棋”,为开发挖掘潜能、塑造健全人格、提高教育质量、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打好“地基”。

义务教育是保障社会群体尤其是保障弱势群体受教育权、维护社会公平、推进社会和谐的重大惠民利民工程。为平衡义务教育资源惠及人民大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要推进教育精准扶贫,重点帮助贫困人口子女接受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11]要全面提升义务教育质量,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的资源投入,划好“兜底线”,满足欠发达地区贫困人口应读尽读的基本诉求,让他们正确认识和切实体会到教育拥有的改变命运的力量,提高创造美好生活的主体意识,“让每一个孩子都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有希望”,[12]都能手握新天地的“敲门砖”,用知识敲开“幸福之门”。义务教育是整个教育扶贫体系的本源,是继续接受职业教育或高等教育的根基。全面普及并提升义务教育水准,可实现地域空间视阈下城乡入学机会均等化和基础教育资源供给公平化。同时,全面提高义务教育教学质量将基础性地提升国民素质,为保障筑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坚固防线作出贡献。

(四)职业教育:教育扶贫的“主抓手”

职业教育是以促进就业、适应产业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服务民生、满足多类学生教育期待和需求為发展方向的教育,是为国家培养大批专业技能人才、应用型人才的摇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13]

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精准扶贫的“主抓手”,是实现脱贫人口稳固脱贫的重要法宝,是实现欠发达地区教育全覆盖,保证人人都能接受继续教育,培养低收入人群职业技能,提升其内生动力和造血能力的关键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他就职业教育的发展作出指示,“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职普融通,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14]此前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加大对农村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15]职业教育侧重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因其良好的实践性、对口性、适应性、技术性、时效性,是欠发达地区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二次开发、激活致富动力、增加经济收益、解决就业难题的可靠门径,更是用教育助推经济反哺家庭、改善家庭经济状况、提高人口素质水平、转变贫困家庭思想观念、帮助困难家庭树立发展自信和坚定致富决心的有效路径。

(五)高等教育:教育扶贫的“重拳头”

有关研究表明,受教育程度与脱贫能力呈正相关关系。据巴西热图利奥瓦加斯基金会经济研究所(Ibre/FGV)有关数据显示,“随着巴西民众教育程度的提高,过去20年来,巴西贫困家庭的子女比父母收入更高的可能性出现了大幅提升。”[16]我国学者李晓嘉也认为,在控制其他影响农户贫困的因素后,受教育程度对农户的收入情况影响显著,劳动力文化水平的提高可以有效助力其摆脱贫困,特别是“对于相对贫困群体,延长受教育年限可以显著增加其工作收入。”[17]因此,对于低收入家庭而言,接受更多的教育(特别是接受高等教育)会带来更快的增收速度和更强的致富能力。

在不断推进教育扶贫的实践中,人民群众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教育过程”的优劣对教育扶贫成效的决定作用。只有普及更高水平的教育,才能更好地稳固低收入群体的发展能力,发挥好教育扶贫的功能价值。“普及”基础上的“提高”才能真正发挥教育在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18]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肯定高等教育的重要性,指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强调“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19]脱贫家庭子女接受高等教育,可以更好地凭借知识的力量来转变旧观念思维,提高个人素质涵养,提升创造美好生活的底气、志气与能力,摆脱家庭外部环境的制约,跳出贫困怪圈,从根本上消除贫困。

二、着力提升教育扶贫政策的契合度:

习近平教育扶贫观的政策意义

教育扶贫政策是否能够帮助低收入群体提升知识技能水平,进而满足低收入人群现实需求是衡量教育扶贫政策是否有效的重要尺度,是影响政策结构调整的核心依据之一。因此,要有效发挥教育扶贫的作用,就必须充分考虑低收入群体的教育需求,有效提升教育的供需契合度。

(一)以提高低收入群体教育保障水平为目标,全力夯实基础教育

教育扶贫是使低收入群体接受教育,扶志扶智,提升受教育主体创造美好生活的自觉和能力的扶贫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发展教育扶贫作为治本之计,确保贫困人口子女都能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具备就业创业能力,切断贫困代际传递。”[20]低收入群体只有有效地接受义务教育,掌握必备的文化知识,才能在满足劳动力市场对知识技能的浅层需求基础上满足对继续深造继而转型升级的人力资本的深层需求。

目前,基础教育扶贫存在学生对教育不感兴趣、低收入家庭家长对教育重视不足等问题。为此,农村中小学应进一步丰富办学形式,探索兼具地方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提高“上学”对低收入家庭子女的吸引力,激发其学习兴趣,建立基础教育保障体系,避免弃学、厌学、逃学、辍学等现象出现,做好“控辍保学”。优化基础教育的价值犹如思想“阀门”,既需要适时打开,也需要适当关闭,适时打开的是新视野新思想,适当关闭的是旧观念旧思想。[21]因此,家长应“睁眼看世界”,不要被“贫穷限制了想象力”,明白贫困对于家庭和子女发展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和制约条件,意识到教育产生的长远效益和人生际遇对改变子女命运,甚至整个家庭命运的重要性,进而强化对子女教育投资的兴趣和信念,提升主体性反贫困自觉,为外推扶贫创造先决条件,为内生脱贫打下坚实基础。[22]

(二)以匹配技能匮乏型低收入群体的主导性需求为目标,全面深化职业教育

知识技能的基础性匮乏是低收入群体难以稳固脱贫、更难持续增收的显性原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区域之间发展条件有差异,但在机会公平上不能有差别。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要发展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23]职业教育本身要突出就业导向,让学习的孩子有一技之长、能就业。因此,要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专业体系和招生计划,以职业教育带动并挖掘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技能以及行为能力,有效增强其参与生产的能力,培养成为应用型人才,实现低收入群体脱贫稳定、增收有成效。

针对不同低收入群体对技能教育的不同需求,职业教育扶贫要朝分类化、全面化、渗透化方向发展,充分利用“精准”这一良策,尊重主体性差异,为低收入群体提供多样化学习形式和多样化知识技能。职业教育要注重培养中青年低收入群体的社会生存能力,鼓励和帮助他们实现从“靠体力吃饭”的低水平从业状态向“靠技能赚钱”的转型升级,探索和培育适应技术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培训项目,藉此提高职业收入。[24]另外,针对各地区低收入群体的各种致贫原因,要以“一杆秤挂一个砣”的方式加以扶持,实行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考察能带动当地发展的产业,分析当地产业发展所需的技能人员,将贫困人口进行分类教育,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职业教育扶贫体系,切莫“眉毛胡子一把抓”。

(三)以改善欠发达地区教育教学条件为目标,稳步优化教育环境

办教育必须“舍得花时间,舍得花精力,舍得下本钱”。[25]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扶贫要依托外部支持,推动本土教育发展动力的形成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教育经费要继续向贫困地区倾斜、向基础教育倾斜、向職业教育倾斜,特岗计划、国培计划同样要向贫困地区基层倾斜。要帮助贫困地区改善办学条件,加大支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建立省级统筹乡村教师补充机制。”[26]同时,要加快欠发达地区教学硬件设施完善和基础设施建设,让贫困地区特别是其农村地区通路、通电、通网、通物流,实现贫困地区的内通外联,[27]为改善教育教学条件、促进教育发展提供必要支撑。

要以扩展乡村教育帮扶对象外围为基点,加强外部连接,为其丰富乡村教育扶贫资源,进一步延伸其现代化的社会关系网络。比如,通过信息技术媒介,建立由相关学者、社会组织人员、一线乡村教师参加的乡村教育发展网络论坛、教育扶贫公共群等平台,拓展学习空间、分享教育信息资源,让欠发达地区师生足不出乡、足不出县就能享有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形成更加良好的教育体验。[28]面对教育扶贫形式化和教育资金下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加强教育资金使用情况督查,提高教育资金和教学设施的实际使用率,学会依靠现代技术来提升教育质量,不要让现代化教学设施沦为摆设,切实保证教育资源的落地使用,真正发挥教育资金、设施和新理念的价值,提升欠发达地区教育质量,跳出教育洼地困境。

(四)以斩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源头为目标,切实提升教育质量

教育是斩断贫困和愚昧传递的一把利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治贫先治愚。要把下一代的教育工作做好,特别是要注重山区贫困地区下一代的成长。下一代要过上好生活,首先要有文化,这样将来他们的发展就完全不同”,“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这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29]

现阶段开展教育扶贫,首先要巩固脱贫成效,稳住脱贫人口创收渠道,在保持现有教育帮扶政策基础上推动总体形势稳定上升。

其次,重点加大推进欠发达地区教育扶贫事业的精准力度,整合政府、社会、市场等各方资源投入到教育扶贫领域,激活教育资源“存量”,攻克教育扶贫“增量”,帮助脱贫群体在稳固脱贫成果、实现增收致富的道路上愈走愈远,筑牢不发生大规模返贫的底线。

再次,“完善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统筹协调发展机制”,[30]加强教育主客体、工具以存量引增量、以增量活存量工作。通过教育精准扶贫,健全“存量”教学基础设施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广大乡村教育现代化建设,改善教育教学条件,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增强对教育主客体的吸引力。

同时,提升现有“存量”教师的素质,完善乡村优秀教师准入和退出机制,推动教师队伍合理配置,实现“存量”“质量”并举。实行高校教师等知识分子帮扶政策和人才引进政策,吸引优秀师源到农村去,促进优质“增量”,为教育扶贫增量提质工程注入新鲜血液,从而尽可能促使低收入家庭子女能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实现教育跃升。

三、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31]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乡村振兴新时期,解决低收入群体的相对贫困问题,就要稳固脱贫基础,再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战略契机,加大教育扶贫力度与精度,以教育激发低收入群体内生发展力。教育扶贫是习近平反贫困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挥我国制度优势,汇聚各方力量促进共同富裕的贫困治理形式。治理相对贫困问题,要构建起以义务教育为基础,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互为补充的教育扶贫体系,为低收入群体提供保障持续造血、长效发展的教育支持,帮助他们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仅不脱节、不掉队,还能持续跟进、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29][31]习近平.论“三农”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313.30.322.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5.

[3]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10.

[4]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上发表视频贺词[N].人民日报,2013-09-27.

[5]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J].党建,2018(10):4-6.

[6][8][26]习近平.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1-29.

[7]习近平.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20.

[9]习近平再谈精准扶贫:我正式提出就是在十八洞村[N].人民日报,2016-03-08.

[10][11][12]习近平.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9-10.

[13][15]习近平就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作出重要指示[N].人民日报,2014-06-24.

[14]习近平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N].人民日报,2021-04-14.

[16]调查:因教育程度提高 巴西世代收入差距减少[EB/OL].http://www.chinanews.com/gj/2019/03-01/8768828.shtml.

[17]李晓嘉.教育能促进脱贫吗——基于CFPS农户数据的实证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5(4):110-187.

[18]李兴洲.新中国70年教育扶贫的实践逻辑嬗变研究[J].教育与经济,2019(5):3-7.

[19]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0]习近平.二零一七年春节前夕赴河北张家口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7-01-02.

[21]杨忠平,杨平.论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精准扶贫思想的教育价值[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9(5):8-14.

[22][24]吳晓蓉,范小梅.教育是实现特困地区有效脱贫的路径保障——以“三区三州”特困地区为分析个案[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130-137.

[23]习近平.发展职业教育,我支持你们![EB/OL].http://www.xinhuanet.com/2019-08/21/c_1124901817.htm.

[25]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129.

[27]何得桂.中国贫困治理的三维理论认知:底色、特色和亮色[J].甘肃社会科学,2020(3):100-107.

[28]魏丹.教育精准扶贫的价值逻辑、实践问题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9(33):4-7.

[30]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9-11-06.

(责任编辑 杨新欣)

猜你喜欢

教育扶贫精准扶贫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教育扶贫,助力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新时期特困地区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机遇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