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高职教师跨界发展研究与实践

2023-06-26张丽娟江爱华

江苏教育研究 2023年10期
关键词:民办高职高职教师

张丽娟 江爱华

摘要:职业教育是面向社会的跨界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民办高职院校的基本办学模式。树立科学的跨界发展观是弥补教师实践技能不足和“双师化”跨界成长的必然选择。当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广度深度不够、教师自我发展要求不高、高校教师发展治理能力偏弱是影响教师跨界发展的主要因素,可以从构建校企共建、协同育人长效机制,搭建跨界发展平台、提升智能化和人本化教师发展服务与管理等方面入手,为民办高职教师跨界发展提供方法与保障。

关键词:民办高职;高职教师;跨界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3)10-0023-05

我国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先生于1926年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认为“办职业学校的,须同时和一切教育界、职业界努力地沟通联络;提倡职业教育的,同时须分一部分精神,参加全社会的运动”[1],强调职业教育与社会的沟通,这也是我国职业教育跨界理论思想的源头。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作出重要指示:“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2]这段话论及职业教育“跨界四要素”,即生产与教育、学校与企业、工作与学习、知识与行动[3],并就其内在关系和地位指出产教融合是宏观的体制特色,是产业与教育的主导型跨界;校企合作是中观的主体特色,是学校与企业的主体型跨界;工学结合是微观的教学特色,是工作与学习的核心型跨界;知行合一是传统的文化特色,是认知与行动的文化型跨界[4]。

202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在法律上保障职业教育“类型”地位,指出“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教育层次、类型、特定内容的三维度融合,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可归纳为跨界、整合、重构。跨界强调企业与学校的合作,是职业教育协同育人的结构形式和从一元结构走向双元结构的办学格局。因此,跨界是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实践指导和引领,使高职教育与行业产业以主动开放的姿态融合,校企双向互动、协同育人,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跨界能够实现不同主体或组织的学科专业知识交叉、碰撞和互融,以及资源交换共享,为校企合作优化配置、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协同创新,实现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跨界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色,也是与普通教育最重要的区别。

一、职业院校教师跨界发展的必要性

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在教师。为深化产教融合,优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的全方位融合,高职教师跨界发展成为必然要求。

(一)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

新职业教育法指出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既要坚持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办学规律,又要坚持类型定位,从“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出发,坚持传授基础知识与培养专业能力并重,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养成和专业技术积累,将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职业操守等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同样也是民办高职院校的基本办学模式,学校可通过跨界引领整合资源,去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形势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新需求,注重学用相长、知行合一,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5]。

(二)职业院校双师素质要求

国家对于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的要求为:教师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践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做到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德技并修;要突出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考察,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与职业相关的专业理论功底,还要紧跟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人才需求,具有企业相关工作经历,或积极深入企业和生产服务一线进行岗位实践,熟悉行业企业情况,掌握与工作过程、技术和职业发展相关的知识、相应的专业技能,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入教学。

跨界,必然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专业或行业,涉及知识内容和学科方法的迁移,从而创造新的方法、知识或习得新的能力。教师“跨界发展”倡导开放思维,跨越学科、时间、空间、文化之界等,实现学习内容的交融整合与学习思维的边界突破,在不同领域间开展“跨边界的学习”,实现多元素交叉,进而产生质变或创新。通过跨界发展,学习者可以发展丰富自己的内在素养,开阔自己的眼界,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与人才培养质量。

企业实践是高职教师跨界发展的行为载体,是“双师型”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教师走入企业的真实工作场景,才能真正了解行业人才供需侧匹配度,了解企业需要什么人才,思考“如何培养人”。通过两个不同职业领域的跨界行动,教与学双向促进,提升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认识和教学实践能力,从而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二、民办高职师资队伍现状及影响跨界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民办高职师资队伍的现状

民办高职院校教师流动性大、数量不足,教师队伍构成复杂多样,有院校毕业生、高校退休教师、本校转岗教师、公办高校或企事业单位的兼职教师,教师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等也不合理。师资是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短板,主要表现为:对职业教育发展敏感度不高,理解不深,职业教育理论薄弱;缺乏企业现场的工作经历,实践动手能力、现场指导实训能力和分析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能力普遍不高,无法有效帮助学生掌握技能和提升工学思维;教学能力参差不齐,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偏少,缺乏系统化的教育理论知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信息化教学手段缺乏,智能教学能力不足,课堂缺乏职教特色;教学创新能力、科研水平和服务企业技术革新能力较弱,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不高,教师主动发展的意识薄弱。

(二)影响跨界发展的因素分析

1.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广度深度不够

民办高职没有建立或完善企业实践制度。教师由于受内外部条件的限制和局限,缺少企业实践和考察的经历,校际、校企等交流学习不足,把知识、视野、交流、合作局限在单一的学校和系部,无法直接了解行业、企业现状和社会对人才需求,制约了跨界发展。教师的工学矛盾突出,民办高职教师教学工作量偏重,外出培训需求得不到满足。此外,教师对于职业教育特性和人才培养模式认知仍然不足。

2.教师跨界发展的动机不强

教师个人专业发展意识模糊,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和自我发展内驱力,被动接收教育培训,学习反思与教学改进不足,培训收效甚微。不少教师缺乏职业认同感,责任感薄弱,存在职业倦怠、离职倾向等消极现象,影响专业素养提高。部分教师缺乏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没有紧跟职业教育动态和社会发展的步伐,缺乏知识体系和理念更新的行动自觉。

3.院校师资管理机制尚不完善

教师评价体系改革滞后,未能以教师视角关注其职业成长,不能真实地反映教师教学工作的投入和成效,未能体现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影响了教师跨界发展的进程。基层教学教研组织不健全,没有形成团队意识和团队文化,局限于“校—系部—专业—团队”传统的教学组织模式的闭锁组织和团队文化,导致团队成员缺乏学科、组织、思维跨界的勇气和自觉性。院校尚未健全培训管理制度,未及时落实教师发展的相关配套政策。民办高职教师发展组织机构不健全,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作用未能有效彰显,与师资管理部门、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学单位等尚未有效地整合规划和协同配合,一定程度上造成教师培养与发展工作成效不足。

三、民办高职院校教师跨界发展途径

在研究实践中,课题组基于跨界培养理念从时空、知识、思维和组织四个维度构建民办高职教师“跨界发展概念模型”(如图1)。将模型融于民办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发展服务与支持体系建设系列工作,汇聚多方资源,从模型模式、机制体系、路径保障入手,引导民办高职教师横跨产教之界、突破时空之界,强化跨界思维、加强跨界学习、增强跨界协作、实现跨界发展。

(一)构建校企共建、协同育人长效机制,提升教师跨界发展意识和能力

学院从教师“跨界发展概念模型”与“双师型”教师认定的能力视角,实施校企合作“334”模式:三个基地即专业课程研发基地、学生实训实习基地、教师实践提升基地,三个计划即专业课程共建计划、企业工程师进校计划、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四个项目即企业课程开发项目、产业教授培育项目、创新创业支持项目、劳动教育育人项目。学院结合全国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试点单位、省职业教育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产业学院等项目或平台建设,深入对接合作企业的相关岗位,依托校企共建的三个基地,制定并实施三个计划,扎实推进四个项目的高效开展。

学院实施教师的企业实践培训,校企共制培训方案、共建培训课程、共同实施培训活动,打通职业技能证书、教师专业实践技能提升等培训项目,构建与职业岗位实践能力提升相配套的培训课程体系。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联动制订教学计划,联合实施人才培养。在实施校企共建专业课程的过程中,学院在行业工程实践经验丰富、工作业绩显著的知名专家或杰出工程师中选聘产业教授;企业选派高层领导、技术专家、中高级技师担任学院兼职教授、行业导师、兼职教师,组建教学团队,共同开发课程与编写教材,建设教学资源,承担教学任务。学院根据企业发展需求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要求,共建协同创新平台、教学实训平台、科创竞赛平台等,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人员互聘共用、双向挂职锻炼、联合技术研发,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校企双方联合开展技术培训项目开发,开展员工技术培训、技能提升、知识更新以及学历提升工作,助力企业高质量高效率发展,提高教师社会服务能力。校企共建跨越了企业与学校、工作与学习、职业与教育的界限,引领教师跨界成长。

(二)搭建跨界发展平台,保障教师跨界发展

1. 组建跨界专业发展共同体

民办高职要创造条件,提供机会,为教师跨界学习、交流、融合、发展搭建平台。我院在教师跨界发展研究实践中构建了三种新型教学组织:示范引领的“大师引航团”,成员为教学名师群体,发挥优秀教学团队和课程的示范引领作用,面向新入职教师开展常态化培训,推广先进的教育理念、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科学的教学设计方案,促进新教师教学发展;跨界领航的“青椒导师团”包含企业技术骨干、大国工匠和示范高校优秀教师资源,发挥学术研究、科技创新、学科交叉方面的优势,与新入职教师跨校结对,在项目申报、教学科研能力提升等方面提供一对一帮扶,促进青年教师缩短职业适应周期;智慧众筹的“同伴互助团”以不同教学单位、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教师组建教学团队,开展教学创新与科研协作的研究与实践,为跨系部、跨专业的新型教学组织建设提供新范式。

跨学校、跨专业、跨学科、跨地域的新型基层教学组织,驱动教学研究工作更加动态、开放,突破了时空和地域限制。基于“三团”的教师发展共同体是教师跨界发展的组织载体,教师们在知识的交流、交叉、整合和融合的过程中,进行资源积累,更新知识体系,激发教师个体基于自身职业生涯发展愿望的人生价值追求。

2.搭建教科研平台

学院通过以赛促研、以赛促建的方式,开展各类教师教学能力竞赛,推动“三教”改革,推进校企合作内容项目化建设,鼓励政校企合作,推进教师企业技术服务项目落地与实施。学院邀请校企合作单位领导专家担任评委和项目组成员,通过跨界交流与合作推进职业院校教师创新团队建设。学院创设教师发展、培训及学术交流载体,以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三大品牌——“琴湖讲坛”“琴湖论教”“琴湖沙龙”为载体,结合跨界专业发展共同体,面向教师开展科研学术讲座及教学技能提升培训。学院畅通教科研学术交流媒介,利用院级学术刊物、教师发展公众号和部门网站,发布教学科研动态、职教动态,刊载教师纵横向课题科研成果、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论文,加强案例与成果的展示与网络宣传,促进校企、校际交流与合作。

(三)提升智能化和人本化教师发展服务与管理,推动教师常态化跨界发展

教师发展服务与管理要顺应高职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时代的要求,加强学校顶层设计,党政协同,部门联动。

1.建设智能教学和管理环境,提供教师发展跟踪服务

学院以智能化教学平台、智能化教师发展服务平台为教师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提供支持,为常态化跨界发展提供数据支撑,激发教师终身学习与跨界发展的意识觉醒和行动自觉。

2.以数据推动教师评价转型,激发教师发展动力

学院通过大数据技术管理,构建符合民办高职教育特点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采集数据、精准地分析整合数据,进行个性化的评估,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发挥校、企、师、生等多类主体在教师评价中的交互作用,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实效性。评价结束后利用信息化平台建立有效的沟通和反馈机制,真正达到教师评价的发展性目的,为教师职业发展方向提供更明确的指引,激发教师发展活力。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以情感为动力促进学习者的自我发展,鼓励学习者积极主动地探索和获取知识。教师发展组织管理部门在教师发展和培训系列工作活动中,要加强人本管理,注重活动的情境组织和氛围管理,注重唤醒自觉意识;从类型教育出发,合理设计各类教师发展和培训项目,兼顾个性和共性,尊重教师的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和学习意向,提升教师的自信,并引导启发教师通过不断自省、反思和探究来调适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推动教师主动跨界发展,促进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黄炎培.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征求同志意见[J].教育与职业,1926(1):3.

[2]习近平就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作出重要指示[EB/OL].(2014-06-24)[2023-03-21].http://cpc.people.com.cn/n/2014/0624/c64094-25189804.html.

[3]姜大源.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当务[J].神州学人,2021(11):13.

[4]张健.职业教育跨界理论:本质、价值与内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9):9-10.

[5]扎实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深化产教融合[EB/OL].(2021-10-13)[2023-03-21].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3482728421176408&wfr=spider&for=pc.

責任编辑:赵赟

猜你喜欢

民办高职高职教师
民办高职青年教师专业技能发展策略研究
对民办高职质量工程内涵建设的建议
OBE理念下高职教师成长机制的评价
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浅论新时期高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教师素质浅谈
翻转课堂背景下的高职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探析
高职教师教学自主权和职业承诺的关系研究
民办高职院校校内考务管理工作实践与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乒乓球选项课教学改革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