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培养探究

2023-06-26王汉须

学周刊 2023年20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历史教学高中

王汉须

摘 要:新课改要求高中历史教学要突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并且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要实现的核心素养之一。高中历史教师要探究家国情怀的历史渊源、时代表现、重要意义、践行策略等,以在高中历史课堂上切实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家国情怀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3)20-0136-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20.045

在新课标规定的五大核心素养中,家国情怀居于最核心地位,是历史学科要实现的课程目标中的最高层级,是历史学科教育的根本宗旨,并承担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伟大中国梦培养人才的重要担当,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十分有必要。

一、家国情怀溯源

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一脉相承的价值理念,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那么家国情怀是怎么形成的呢?这就需要追溯到我国古代社会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我们都知道,古罗马帝国是以契约为社会的根本维护体系,而中国古代则是以伦理性的宗法制度来维护社会结构。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分封各地诸侯,诸侯效忠周天子,这样就形成了血缘—文化—政治共同体。周天子与诸侯之间既是亲戚,又是君臣,家与国联系在了一起,这被认为是家国情怀最初的制度之源。

到了秦汉时期,董仲舒提出了三纲五常的思想,其中宗法家族中的父子、夫妇理论与国家的君臣之道形成了密切联系,王朝的政治关系成为家族伦理关系的放大,家庭伦理关系和王朝的政治关系高度统一,形成了我们常说的“家国同构”理念。这在“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古语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诠释。这种理论成为此后两千年来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内涵。

家国情怀源于中华民族的古代社会制度,并在秦汉时期得到了发展,后来虽然经历了多民族融合的很多历史变迁,但是家国情怀作为传统文化最核心的内涵却绵绵不绝地流传下来,成为中华民族融进骨子里的精神依托和奋斗动力。

二、家国情怀在不同时代的表现

家国情怀立足于家国同构的社会现实,从而使得家国意识和家国情怀成为历代胸怀天下的仁人志士人生理想的实践途径,也成为中华民族历代治国理政的基本模式。其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内涵和表达表现形式。

(一)古代社会家国情怀内涵:修齐治平

我国古代典籍《大学》中说:“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一方面强调一个人要想在天下留名留德,就要为国效力,治理或者辅助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另一方面也说明要想报效国家和治理好自己的国家,首先必须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亲族。而要治理好自己的家庭和亲族,就得先从修养自身做起。这便将个人、家庭和国家联系起来,形成一个连贯的体系,导致后代万千有为之士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崇高理想。可见,在我国古代社会,家国情怀最直接的体现便是修齐治平,这也体现了古代有为之士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近代社会家国情怀内涵:救亡图存

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近代中国进入了艰难曲折的近代化历程,外来侵略、山河破碎、主权沦丧,此时,家国情怀最集中的表现便是救亡图存,主要反映为中国人民面对外来侵略不屈不挠、守土抗争的家国情怀。这从中国近代史实中可以鲜明地体现出来。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往往淬炼于民族的磨难挫折中。家国情怀在中国近代历史中表现出了不屈不挠、敢于牺牲、勇敢探索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

(三)现代社会家国情怀内涵:建设祖国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华民族结束了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建立了独立的国家。此时,家国情怀的集中体现是建设祖国,或者是科技报国,或者是实业报国,或者用自己的默默奉献为国尽力。十八大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如今,我国已经实现全面脱贫,开启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家国情怀具体体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家国情怀的重要意义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情怀是中国文化的精髓。高中历史学科重在为学生呈现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帮助学生掌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了解认识历史的基本办法,并能够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及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自己的核心素养。在历史教科书中存在很多的典型事件和历史人物,都饱含着家国情怀,能够给予学生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洗礼。因此,历史教材是很好的家国情怀培养载体,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向上向善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休戚与共、血脉相连的重要纽带。”中华文明5000多年延绵不断、经久不衰,蕴含着深沉、持久的文化力量,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高中历史教材展示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繁荣等历史进程,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也激发了学生的家国情怀,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有助于学生向英雄楷模学习

有英雄的民族才有未来,高中历史教材中展现了很多楷模人物。他们中有为了让百姓生存更好,同自然作斗争、改造家园环境的英雄,如治理黄河泛滥的大禹、修建都江堰的李冰等,他们是中华民族征服大自然斗争的缩影,是各族人民对国家无私奉献的生动阐释。他们中有勇敢抵抗外来侵略,誓死保卫国家的民族英雄,如北击匈奴,保护大汉子民的霍去病、勇斗倭寇的戚继光等,他们用自己的努力捍卫国家主权的完整,保卫人民的安全;还有勇于探索发展道路的改革英雄,如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等,他们都本着富国强兵的目标,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国家的发展。这些都是富有家国情怀的楷模人物,他们的爱国事迹在历史教材中的呈現,能够成为一股流淌在教科书中的正能量,在潜移默化中滋润了学生的心灵,提升了学生的思想境界。

(三)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

高中历史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完成考试的目标任务。在新课改深入发展的今天,高中历史教学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而家国情怀就是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的重要环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完善教学过程,进行家国情怀的渗透和教育,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而更好地保障历史教学的整体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四、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家国情怀的路径探讨

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渗透在日常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日积月累,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身心,达到情感培养的目标。

(一)情境再现,跨越时空,激发家国意识

历史是过去的事实,其在时空上与学生有着很大的距离感,有些学生觉得历史学习就是枯燥地背诵,学习兴趣不高,这直接影响了历史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历史知识时,可以借助多媒体引入一些图片、视频资料,再现历史情境,帮助学生增进对历史的感知。

如在学习《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时,课程开始前,教师便可播放近年热门事件“三星堆遗址”新发现的影像资料,让学生通过对三星堆遗址文物的关注,激发了解古代文明起源的兴趣,接下来教师便可以此为由设定问题:中华文明的起源到底在哪里呢?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这一章,就更有学习兴趣,并且会感叹我国古代文明的历史悠久和古人的智慧,从而培养自己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这种借助情境再现历史情境的方法,消除了学生与历史事件的时空距离,如同穿越一般,让学生如临其境,感受历史场景和历史事件,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也能激发学生的家国意识,让学生通过学习历史,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从而爱上古代文化,培养家国情怀。

(二)文化渗透,加深理解,提升家国认同

随着文化自信的推动,国潮文化火爆,我国青少年的家国认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紧紧抓住机遇,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家国认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如在讲解古代丝绸之路内容时,教师可以先借助多媒体展示古代丝绸之路的地图,介绍其开创的背景,让学生体会其从无到有的艰辛发展历程,并讲述张骞在出使西域路途中的艰辛故事,让学生感受张骞不辱使命的责任担当和民族气节。同时,教师可以链接现代丝绸之路与古代丝绸之路的联系,感受“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意义,将古代的家国情怀和现代的家国情怀进行关联,更好地体现在新时代的发展中,践行家国使命,提升家国认同。这也很好地体现了历史课程立德树人的教学宗旨,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体会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链接现实,感受中华文化的一脉相承,不仅传播和弘扬了传统文化,更提高了学生作为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增进了学生的家国认同,让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自己的家乡,从而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身学习,实现历史课堂教学的高效。

(三)案例教学,创新形象,滋养家国情怀

1.选择历史上的典型事件作为案例,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高中历史教材中,历史事件很多,其中表现家国情怀的也有很多,集中表现在由战乱纷争到大一统的朝代变革中,如历史上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纷争到秦朝这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再到西汉与东汉实现了大一统国家的巩固;从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到隋唐大一统的发展;从辽宋夏金元多民族政权的并立再到元朝的统一;从明朝的建立到清朝的统一。历史的每一次变革都交织着复杂的斗争和繁多的历史事件,也都洋溢着浓浓的家国情怀。不管怎么变迁,在我国历史上,多民族融合大发展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渊源与力量源泉。选择这些时代变革中的典型历史事件作为案例进行专题研究,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讨论与交流中增进对我国大一统国家历史意义和文化传承的深入理解,从而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促使学生从内心真正爱国爱家。

2.选择历史上的典型人物作为案例,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楷模是时代进步的引领力量。在历史教材中有很多历史人物散发着爱国主义的光辉,凝聚着爱国主义的力量。尤其是近代,鸦片战争爆发后,我国逐渐陷入了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边疆不断出现危机、外国不断入侵,中华民族面临着三千年未见的危局,因此出现了很多救亡图存的爱国英雄,如虎门销烟的林则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主张维新变法的“戊戌六君子”等人物,在清末掀起了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做出了救亡图存的努力。到了后来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更是涌现出大量为了挽救民族危亡而前赴后继,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爱国英雄。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引入这些英雄人物的案例,让学生对其事迹进行深入挖掘,跨越时代的界限去理解他们的爱国行为,从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四)结合实践,内化理论,拓展国际视野

理论与实践结合是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重要方法。理论用来指导学生的思想,实践则可加深学生的感悟,将理论进行内化,从而形成学生自己的精神营养。

教师可以借助一些热点事件的契机进行家国情怀的渗透。如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教师在教学《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这一章内容时,便可结合百年党史的内容,展示中国共产党自诞生到开辟革命新道路的历程,展示共产党为人民谋福祉的初心。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去看待问题,认识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国家,同时也与世界的发展密切相关,要学会从世界的角度看中国,从中国的角度看世界,从而加深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和必要性,加强学生的理性爱国意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参考文献:

[1] 樊梦媛.高中历史“家国情怀”培养研究——以《颜氏家训》谈起[D].河南大学,2020.

[2] 刘向阳.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的培養策略探析[J].教学与管理,2019(33).

[责任编辑 薛晓静]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历史教学高中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