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共同富裕目标下乡村治理现代化研究
2023-06-26李晓夏
李晓夏
摘 要:新时代共同富裕目标下的乡村治理现代化是一项动态发展、覆盖全面的系统性工程,立足“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目标,以“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实现为推进方向,梳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共同富裕与乡村治理的发展逻辑,系统阐释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核心议题,探索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依赖的前提下,乡村治理现代化高效能发展的能力和体系建设框架,为促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建立秩序基础。
关键词:乡村治理;共同富裕;乡村振兴;治理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C91;D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3)03 — 0005 — 04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性质决定的,是马克思主义共享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成果。在共同富裕的大文章中,乡村是其中的重要一部分,同时也是最困难的一点,而乡村治理是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新时代共同富裕目标下的乡村治理现代化是一项动态发展、覆盖全面的系统性工程,立足“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目标,以“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实现为推进方向,梳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共同富裕与乡村治理的发展逻辑,系统阐释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核心议题,探索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依赖的前提下,乡村治理现代化高效能发展的能力和体系建设框架,为促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建立秩序基础。
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共同富裕与乡村治理
(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共同富裕的哲学阐述和特点分析
按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共同富裕包含物质殷实和精神富足两个基本指标。在对工人生存境遇的批判中,马克思阐释人类文明崭新的境界:在共同富裕时代,人得到的是全面的发展,既包括体力,也涵盖智力。共同富裕实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1]。
共同富裕是一个总体概念,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的全面跃升、整体有机辩证推进,以妥善处理公平和效率的关系为核心,体现为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双重维度。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共同富裕的特点体现为:共享性,在主体覆盖上要全面,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享;长期性,需要长期奋斗,科学区分各阶段目标;差异性,主要指共同富裕不是绝对的、同步的差异,而是不可避免的存在一定差异的共同富裕;丰富性,包括物质、政治、精神文化、社会和生态层面;艰巨性,需要解决消除贫困、高质量发展等诸多问题。
(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治理的指导思想和根本取向
乡村治理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点、难点,推动实现乡村治理提质增效是关系到中国式现代化与共同富裕实现的长远大计。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治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保供固安全、振兴畅循环为工作定位;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其核心内涵包括治理主体多层化和多元化、治理制度理性化等。其根本取向在于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创新基层管理体制机制,完善农村法治体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三农”新篇章。只有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不断提升治理格局,拓展治理思路,才能够真正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为推进共同富裕添砖加瓦。
(三)新时代共同富裕目标下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应然选择和价值导向
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开启了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应然之旅:在巩固“十三五”时期乡村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持续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治理现代化需在机遇与挑战中迈步向前。一方面,脱贫攻坚全面胜利,乡村综合生产力稳步提升、农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尤其是乡村改革的纵深推进为乡村治理积累下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仍面临不少矛盾和挑战,在乡村治理的战略导向上尤其需要辨清风险和短板,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共同富裕奠定了乡村治理现代化的价值导向: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因此,乡村治理现代化,就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下功夫。农村未来必须解决好效率与公平、共建与共享、物质与精神、区域与城乡等问题,从稳定脱贫、多渠道就业、高质量教育、平等分配等角度扎实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和共同富裕的实现。只有解决好人民群众切实关注的问题,才能够真正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内外俱享的幸福感,实现真正的、丰富的、可持续的共同富裕。
二、新时代共同富裕目标下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核心议题
(一)乡村高质量发展议题
乡村治理现代化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关键。乡村治理的效能和现代化推进程度决定了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直接影响共同富裕建设。包含人民生活富裕、乡村产业兴旺等内容。乡村治理现代化所对标的方向是要在国家实现快速发展、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上,做大做好乡村“蛋糕”,推动乡村既要有发展,还要发展好。乡村治理现代化,一方面要对标缩小城乡差距,提升乡村生产力;另一方面要链接“生活富裕”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求,将两者有机统一在促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把治理水平与质量的提升融入到乡村发展中来,形成乡村治理与乡村发展高质量的有机循环。乡村的高质量发展是多维的,展现的应该是乡村发展的方方面面,惠及的也应该是农民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而乡村治理恰恰是其中关键一环。只有抓好了乡村治理,实现乡村治理的现代化,才能够真正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二)乡村全面均衡发展议题
乡村治理现代化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必经阶段。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由此乡村治理也将经历不同的阶段,面对不同地区在发展中的各式问题,但二者在内在逻辑上是一致的,只有乡村治理现代化实现接续性发展,才能切实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乡村发展之路任重道远,从消除绝对贫困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从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到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都需要切实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其中包含城乡融合、乡风文明、生态宜居等内容。原先横亘在乡村治理现代化前的棘手难题多与乡村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有关,因此,一是要解决区域发展、城乡发展之间的不均衡难题,缩小贫富差距,弥补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沟壑,在共享中促进共同富裕。二是乡村治理的总体布局要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现统一,均衡物质、人口、文化、生态、社会等各类资源协调、全面发展。只有实现乡村均衡发展,破解其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类壁垒难题,才能真正有效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基础。
(三)乡村改革创新发展议题
乡村治理现代化是促进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要在发展过程汇总均衡改革与创新,具体包含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等内容。乡村改革创新的纵深推进,可有效化解制约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障碍。第一,改革创新乡村公共治理体系是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实现乡村公共治理体系由传统模式变革为高效能治理系统,为共同富裕提供实践平台。第二,在乡村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的改革创新中提升治理现代化水平。对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建立动态调整的服务机制,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第三,以人民为中心,发挥乡村治理现代化的主体效能。共同富裕的主体在人民,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关键点也在人民,两者本质上是统一的,发挥好主体联动效应有利于共同富裕目标下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实现。总的来看,只有推动由共同富裕目标引领的高效能发展能力和体系建设,才能覆盖全面、系统深入的探讨新时代共同富裕目标下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大议题。要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就必须在发展中不断革新,寻求新的动力发展极,不断推动乡村治理迈向现代化的步伐,进而实现共同富裕的远大图景。
三、新时代共同富裕目标下乡村治理现代化高效能发展能力建设
(一)坚持党对乡村治理工作的全面领导
推进共同富裕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引领乡村治理的核心力量和重要保障[3]。同时,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也为乡村发展事业的推进创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乡村发展事业具有一定的长期性,需要政府与人民共同发力,凝心聚力,共同前进,这就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和谐的社会氛围,这就需要一个领头羊、主心骨,去真正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为着共同的目标不懈奋斗。乡村治理需要党委负责、齐抓共管,形成强大凝聚力,坚持各级共抓乡村振兴,加强党组织领导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健全党领导农村工作的组织体系。
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为乡村治理现代化事业处理各类复杂矛盾。随着共同富裕事业的不断拓展与前进,各类复杂矛盾不断涌现、各类利益纠葛浮出水面,这些问题的判定和解决,都需要中国共产党的强势引领。
(二)坚持农民至上的人民主体地位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明确指出:“废除作为人民的虚幻幸福的宗教,就是要求人民的现实幸福”,这是马克思对人民作为主体要冲破阻碍获得最终幸福的呐喊,将这种人民“抛弃幻觉”“撕碎锁链上虚幻的花朵”的过程称为“理智的人”的思考。马克思、恩格斯将贫困消除的方向指向实现人的解放、社会的共同富裕,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能不能发展、怎样能长久发展、如何使更多的人参与进来等问题是关乎发展质量的关键,发展是硬道理,共同富裕的愿景不是等来的、靠来的、要来的,而是靠自身发展创造来的。在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通过激发农民内生动力,解决能不能发展、怎样能长久发展、如何使更多的人参与进来等关乎发展质量的问题。坚持以农民为发展的主体提升内生力,就是持续激发乡村地区和农民的自身动力。以农民的利益为中心开展乡村治理工作,在政治上保障农民权利实现、在服务上确保公平公正、在发展中确保全面覆盖。
(三)坚持改革创新深入推进
农村改革要落到实处就需要适时调整改革走向,注重社会及市场变化带来的结构性影响。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向,农村实现现代化和深化改革的重点发生改变,尤其是农村地区发展不充分的问题引起关注,要破除横亘在乡村共同富裕实现道路上的体制机制障碍,需要将改革持续深入到乡村治理的方方面面。同时,农村改革要想创新,就要基于乡土社会差序格局,激活乡村内生结构,使其积极参与到乡村治理实践中,打造未来发展模式,尤其在自身创新性能力培育上下功夫,形成自治创新的改革动力,助力乡村治理迸发新的活力。
创新发展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打开新的大门,为农村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找到全新的动力支撑。为了解决在创新能力、科技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制约问题,也为提升科技到经济转化率的提高、增强科技支撑力、贡献率,创新给出了新路子。协调发展为乡村在治理现代化擔当平衡器,注重平衡发展过程中涉及的各种关系。在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相关的区域关系、城乡关系等集中地展现出更强的释放性。长久以来,我国关注发展中的不协调问题,在追求物质领跑先行的基础达标后,逐步转向对各种关系平衡的倾斜。协调发展推进得好,乡村治理效能就能在良性的关系中得以实现可持续。
(四)坚持提升乡村治理能力
乡村治理成效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村未来。把乡村建设的各项事业放置在乡村治理范畴内统筹规划,推进善治在乡村基层的创新,发挥乡村作为治理主体与治理对象的双重融合作用,把握其主客体融合的二重性特征,找到介于两者间交织的复杂关系衔接点,将农村作为一个变化发展的对象体系,完整地架构以其为中心的发展要素集合体,助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实现。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整体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社会安全和谐、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丰富、生态文明建设等各方面的能力提升。
充分利用“差序格局”特质,强化创新性能力培育,极大发挥乡村自治创新潜能。中国乡土社会长期形成的差序格局影响着农村治理结构的形成与演化,并与现代乡村治理方式合力影响新型农村治理生态的发展。基于乡土社会差序格局凝结而成的乡村内生结构,应积极参与到乡村治理实践中,打造未来发展模式,尤其在自身创新性能力培育上下功夫,形成自治创新的农村改革动力,提升农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
加强乡村人口治理的实心化动力引导,实现乡村人口的回归与全面发展。城镇化的加速是造成农村人口空心化的主要原因,主体劳动力的外移不仅分化农村劳动力结构,而且也造成农村滞留人口在代际传递中面临诸多阻碍,乡村伦理规范、教育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呈缺失状态。在此关键节点,通过人才引流实现乡村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回归,发挥就业解压阀的双重效应,在充分调动乡村人口回流及参与治理的主动性、积极性基础上,补齐人口治理短板,形成良性地乡村人口实心化动力引导。
四、新时代共同富裕目标下乡村治理现代化高效能发展体系建设
(一)优化新时代共同富裕目标下乡村治理组织体系
在传统乡土格局影响下,我国乡村治理要突破农民关系失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不健全等实践难题,才能得以发展。因此,乡村治理现代化发展要着重从治理主体、手段、价值引领的统筹协调上寻找突破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共同富裕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4],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共同富裕目标下的领导作用和回应功能,重塑治理空间,不断优化治理单元、整合各类保障资源,调动人民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组织资源发展要素科学聚集、形成治理合力。
健全组织体系,是推动新时代共同富裕目标下乡村治理现代化高效能发展的重要基础。在现有的乡土格局下,进一步完善组织体系,激发各类参与治理的动力和活力,拓展治理思路,为高质量推动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
(二)强化新时代共同富裕目标下乡村治理价值体系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外在体现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双重维度,内在蕴含全体人民共同拥有物质财富和共同享受精神生活的伦理价值,由此形成乡村治理价值体系的思想基础。乡村治理要坚持推进价值体系建设[5],要切实改变乡村治理公共场域中农民的“主体性失语”局面,切实推动多元主体在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
丰富价值体系,是新时代共同富裕目标下乡村治理现代化高效能发展的重要内容。乡村治理既是物化的制度体现,也是内在的精神提炼。共同富裕本身,就涵盖了丰富的物质、精神财富,决定了乡村治理内涵的丰富性。在乡村治理现代化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其价值体系,为人民群众在治理过程中探求更为丰富的精神境界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完善新时代共同富裕目标下乡村治理内容体系
从共同富裕的内容来看,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多个层面。因此,要把新发展理念落实到乡村治理现代化全过程,在乡村治理内容上形成覆盖全面、系统协调、与时俱进的内容体系;在公共事务、社会秩序、文化建设、生态环境等层面主动作为、谋篇布局,形成主体间共治机制[6];完善乡村治理现代化配套建设,提高治理体系效能。
拓展内容体系,是新时代共同富裕目标下乡村治理现代化高效能发展的重要使命。乡村治理现代化涵盖的内容与村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要进一步拓展其內容体系,以整体性、系统化、科学化的视角,综合处理各类矛盾,协调迈进治理现代化。
(四)创新新时代共同富裕目标下乡村治理方法体系
科学技术与乡村治理的交叉融合,引领乡村治理方法体系创新。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运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推动乡村治理主体、过程、内容、方式等要素的数字性转化,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智能化、精细化、专业化水平,在运行高效的乡村治理现代化体系中为实现乡村善治和共同富裕提供无限可能。
创新方法体系,是新时代共同富裕目标下乡村治理现代化高效能发展的根本手段。数字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实践纵深向前。乡村要实现治理现代化,必须依托现代化数字化技术,积极融入新时代的技术浪潮,在推动技术革新、融入、升级的过程中,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发展稳步向前。
五、结语
乡村治理是一项综合发展、覆盖全面的系统性工程,又是一个变化发展、不断创新的动态性议题,同时也是亟待解决、亟待升级的重要课题。研究乡村治理问题,就是要探寻一个在未来共同富裕目标下,普适性强、行动力强的实践性方案。明确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切实有效、可持续的、生命力强的治理方案,实现高效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稳步实现共同富裕。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6.
[2]袁为海,侯术山.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按下“快进键”——《“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解读[J].党课参考,2022(06):10-28.
[3]王秀哲.党的领导入宪及党依宪执政的实现[J].理论探讨,2019(01):122-127.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5.
[5]王丽.善治视域下乡村治理的公共性困境及其重构[J].行政论坛,2022,29(03):99-104.
[6]李三辉.乡村治理现代化:基本内涵、发展困境与推进路径[J].中州学刊,2021(03):75-81.
〔责任编辑:秋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