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蒙古民歌《雕花的马鞍》创作及当代价值分析

2023-06-25康晗雨耿学刚

艺术大观 2023年11期
关键词:当代价值

康晗雨 耿学刚

摘 要:《雕花的马鞍》是蒙古族经典民歌,由著名蒙古族歌唱家那顺演唱。此作品在1995年荣获中国第三届花城杯音乐电视大赛铜奖,优美的歌声传遍大江南北,很快变得家喻户晓、脍炙人口,深受民众的喜爱。本文主要对歌曲的创作以及当代价值进行分析阐述。

关键词:《雕花的马鞍》;创作分析;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11-000-03

民族音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就是民歌,它对一个民族的社会生活、历史故事、风俗礼节、爱情婚姻等都有较为直接的映射,而且民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所担任的社会价值也是不同的,它可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亲密伴侣;也可能是人们在劳动中的动力所在;是特殊时刻鼓舞人心、战胜敌人的精神力量;或者是传递情绪、娱乐休闲以及传播知识文化的载体;更是了解熟知一个民族的社会背景、自然环境、风土人情的珍贵资料,极其具有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而蒙古族民歌作为我国民族声乐极其重要的一分子,用它独特的音乐风格和地域特色,在我国民族声乐的大家庭里别具一格,它的演唱形式、演唱特色比较多元化,体现出独属于蒙古族民歌的民族特色。

《雕花的马鞍》是讴歌内蒙古人民马背上的生活的一首作品,有着浓厚的民族特色和乡土之情。歌曲表达了草原上的人民对家乡深切的热爱与眷恋,岁月如白驹过隙,虽然作品创作距今已时隔多年,但当耳边响起那优美动人的旋律,依旧能够将远在他乡的草原儿女带回到那碧水蓝天的美丽故乡,也让未曾到过草原的听众,能够深切体会到马背上的民族的风采,领略到草原风情。

一、创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一)创作背景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当时正是印洗尘词作创作的鼎盛时期,他为了寻找灵感,去了哲里木草原,与一位牧民相遇,他讲述了一位驻地军人对军马的情感和对草原无私奉献的感人故事,这份情谊,让印洗尘颇为触动,在离开时,牧民送给他一副雕花的马鞍,他由此产生了创作的灵感,这部经典作品就此诞生。

(二)作者简介

我国著名词作家印洗尘是《雕花的马鞍》词作者,他1943年出生于辽宁省,15岁来到内蒙古自治区,逐渐领会到内蒙古地区的风土人情,对这片土地有了深深的眷恋。他对歌词的创作有着非常高的天赋,其个人作品专辑和个人歌词作品音乐会,是其多年以来积累下的丰硕成果,也是他智慧的结晶和艺术魅力的体现,在他近几十年的创作生涯中,作品多以描绘草原风情为主,勾勒出马背上的民族独特的文化风景,代表词作有《雕花的马鞍》《科尔沁迎宾曲》《草原上有一个美妙的传说》《乳香飘》等。

《雕花的马鞍》曲作者是内蒙古自治区优秀作曲家宝贵,1944年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在他的艺术之路上,创作出了数百首歌曲、舞蹈音乐、好来宝等舞台艺术作品,多部作品获奖,他所创作的作品,极具蒙古族风格特色,贴近牧民的日常生活,受到了广泛好评,传唱度极高,代表作品有《雕花的马鞍》《白云团团》《来到青沟走一走》《你说青春是什么》《草原之恋》《科左后旗我可爱的家乡》《幸福在天堂》《走不出心中的草原》等。

二、《雕花的马鞍》创作分析

对歌曲的音乐形式及歌词内涵进行分析,能够更好地掌握歌曲想要表达的情感以及内涵,故对《雕花的马鞍》进行如下分析。

(一)曲式结构分析

本首歌曲是单二部曲式结构,C宫系统A羽调式,2/4拍,这也是蒙古族音乐的常用节拍,整首歌曲速度舒缓,节奏简单,旋律悠扬。

歌曲的前奏就提前呈示B段的主题旋律,加深了听众对歌曲高潮时旋律的印象,明确地展现出了歌曲的基调,歌曲的前奏由10小节构成,10小节的前奏又分为5个乐节,前四小节的节奏较为宽松,第二小节和第四小节都由一个二分音符的长音构成,后四小节节奏变得十分紧凑,由切分音和十六分音符构成,与前四小节形成节奏松紧的对比,前奏的最后有两小节的补充,由马头琴演奏,有总结的意味,前奏结束在主音a上,引入歌曲的第一乐句。

歌曲的A段由4个乐句构成,方整型乐段,每个乐句为4小节。第一乐句a歌手演唱时在中音区,仿佛是在倾诉,是较为安静的氛围,依旧结束在主音a上;第二乐句与第一乐句为平行乐句关系,装饰性重复强调第一乐句,巩固主题,组成音基本没有变化,大多变化都体现在节奏上,第二乐句a的第一小节与a的第一小节相比,节奏由八音音符变成了附点十六分音符,更加具有情感的推动性,乐句结束时落在了属音e上,与a乐句为主属关系。第三乐句b旋律发展有小幅度的上扬,情感更加充沛,b乐句的后两小节的歌词中使用衬词“啊哈嗬咿”,具有蒙古族传统长调民歌的意味,音域也从小字组的e音跨越八度到小字1组的e音,不仅增加了歌曲的气势,而且体现了曲作者的从前奏到A乐段情感慢慢推进的巧妙构思;第四乐句c终止在主音a上,稳定终止,收拢型乐段,歌曲主歌部分结束。整体来看,A段四个乐句起承转合,具有布局协调、平衡对称的和谐美感。

歌曲的B段主旋律主要就是利用主和弦加以阐述解释,主题旋律十分稳定且美轮美奂,让人感受不到其存在故作娇柔之感,同样由四个乐句构成,非方整型乐段,与A段相比,B段的音区升高,推动了歌曲的情绪变化,使全曲达到高潮[1]。第一乐句d由两乐节构成,音域达到小字2组c,旋律上扬,落在主音a上;第二乐句e的表达与第一乐句相比更加激烈,达到歌曲的最高潮,音域也达到了小字2组e,将情感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第三乐句f由两个乐节构成,音乐情绪有所回落,第二乐节是第一乐节的下行四、五度模进,半终止在小字组的a上;与前三乐句不同,第四乐句g由6小节构成,在中间两小节再一次加入衬词“啊嗬咿”,使歌曲更加具有蒙古族的民族特點,更加高亢、恢宏。歌曲在首段演唱完成后,再进行一次重头反复。

尾声部分一共十二小节,前五小节是B段最后两小节的重复,与其形成呼应;后7小节使用衬词“啊哈”,为模仿蒙古族长调,并放慢了演唱的速度,给演唱者发挥的空间,表达出了离开家乡的草原人民,思念家乡和亲人的真挚情感。

(二)歌词内涵

在歌曲的开始,作者将雕花的马鞍,比作自己童年的摇篮,同时也是讲述了每一个蒙古族孩童的童年,在草原上,阿爸阿妈陪伴着他们在马背上驰骋长大,在成长过程中,马背不仅给了“我”牧民的勇敢,也给了“我”草原的胸怀。歌词用牧民身边最常见的马鞍,向众人展示了蒙古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弘扬了我国蒙古族人民像草原一样宽广坦荡的胸怀以及他们果毅、直率豪放的性格特点。其实无论哪个民族都有对摇篮的颂扬,各民族的‘摇篮曲都寄寓着本民族的特色和理想[2]。而马鞍就是蒙古族儿女童年的摇篮,这是属于蒙古族独一无二的生活方式。在《雕花的马鞍》第二段歌词中,尤其是“孕育了民族骄傲,编织了理想花环”一句,将蒙古族人民在马背上创建光荣的民族历史画卷一帧帧一幅幅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同时也使我们坚信蒙古族人民会创造更加辉煌、美好的未来。

笔者认为,歌曲将音乐曲调节奏和歌词表达两方面的融合做到了极致,如在歌词中多次出现的“很小的时候”“成人的时候”“难忘的摇篮”等短句,配合不同的曲调,不断强调歌词中的重点部分,加上单音节的抒情句与整首歌词的叙事感相辅相成,更加体现出音乐的曲调、节奏和歌词的表达重点的完美配合[3]。

归纳上述,歌词一方面表达了对童年“摇篮”的怀念,另一方面也流露出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与赞颂。将时代意义糅合进平凡的日常生活中,用质朴的语句表达出丰富的思想内涵,使歌曲同时具有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共生的艺术魅力,成为独具特色的优秀歌曲。

三、《雕花的马鞍》当代价值

(一)审美价值

《雕花的马鞍》拥有丰富的艺术内涵,首先,体现在歌词创作方面,字里行间都生动地表现出当地人民日常的劳动生活场景。其次,歌曲质朴纯真,极具情感美,讲述的故事内容也源于草原人民的生活内容以及特有的民风民俗,展现出草原儿女对家乡的赞美与热爱之情,让听众在灵魂深处产生共鸣;而且歌曲比较简单,朗朗上口,易于传唱,这种简单质朴的民歌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切实地表达出当地牧民的真实情感,同时也将草原牧民的生活环境、地方特征等画面生动形象地描绘在其他地区人民的眼前,表現了当地人民的心理以及生活由于时代变迁所发生的变化,是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4]。

歌曲做到了音乐内容和形式的高度融合,是蒙古族民歌创作的先驱,极具审美价值。从歌曲中可了解到蒙古族民歌的基本特征,歌声悠扬、高亢嘹亮、曲调悠长。歌词既擅于抒情,又注重叙事,反映蒙古族的风土人情,能够让听众体会和了解蒙古族民歌的意蕴和含义,感受蒙古族的民族音乐文化底蕴,提升自身的审美认知观念。

(二)教育价值

随着社会和网络的飞速发展,许多的新兴文化、潮流文化进入大众视野,也吸引了众多的年轻群体,逐渐融入他们的生活中,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使得本就热衷于追随潮流的年轻人远离传统文化,民歌也被打上了“土气”的标签,给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带来了一定的阻碍。但民歌经历了数十年的传承走到今天,歌曲中体现出的道理与生活经验都是我们不可忽视的宝贵财富,创作于八十年代的蒙古族民歌可以说是社会教育的绝佳典范,我们一定要将蒙古族民歌所蕴含的教育价值重视起来。以《雕花的马鞍》为例,歌曲作品以作者自己的童年生活作为切入点,引出歌曲的主题——“雕花的马鞍”,而蒙古族作为一个马背上的民族,马鞍对于蒙古族的草原儿女来说有着极其特殊的含义,同时马也是蒙古族人民的信仰,是蒙古族人民的精神依靠,歌词中所提到的“马背给我草原的胸怀,马背给我牧人的勇敢”“马背给我劳动的欢心,马背给我青春的信念”等,体现出蒙古族儿女在马背上走出了自己从启蒙教育开始的人生成长之路,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中,有蒙古族儿女在马背上自由自在驰骋的身影,有牛羊在漫步,有蜿蜒的流水,不论刮风下雨,都不能将草原摧残分毫,草原给了我们容纳万物的胸襟,也给了我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以外力轻易改变自我的淡然心境。

在马背上长大的民族有着勇猛坚毅、不畏艰险、吃苦耐劳的精神,这种精神蕴含着远大的理想和无私的信念,这些品质也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发展的动力。作品切实做到了以音乐的艺术形式发挥教育价值,使听者仿佛能够亲身体会到草原儿女的成长历程以及他们坚定的信念,是成长的环境给了他们变得更加强大的决心与动力,同时也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团结精神。

(三)时代价值

我国国土面积广阔,在各种地形地貌、气候环境等方面的影响下,各个地区和民族都有着他们自身独特的文化魅力。各个地方的民歌其实正是当地百姓生活最纯粹真实的展现,具有非常明显的时代烙印。其具有的时代特征表现在作品的素材源自生活,作曲家通过生产劳动实践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并将其所感所想用音乐艺术的形式勾勒出来,描绘的是当下的时代和人民的生活。这样的艺术作品源自生活,服务于生活,是勤劳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历史长河中岁月一刹的真实写照。随着我国经济和文化的飞速发展,社会生活及人民的精神生活也随之丰富起来,在这样生机勃勃的时代背景下,人民的生产生活自然成为民歌的主要题材。现当代的民歌较多地反映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百姓生活的安定富足,这是时代进步背景下,人民情感的真实流露。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路途中发展成果的展示和重要的外交名片,当然,蒙古族民歌也同样在这张名片上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以本文的蒙古族民歌《雕花的马鞍》为例,作品创作于改革开放初期,这个时期的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而《雕花的马鞍》这首蒙古族民歌有着极具特色的草原风格,将草原人民当时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特征展现给听众。在歌词方面,通过对马鞍等事物的描写,展现了草原人民独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反映出了蒙古族人民勇敢豪迈的性格。在这首民歌中,不仅体现出了极具特色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而且对于蒙古族音乐的继续发展也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作者通过这首作品描绘出自己对草原深切的喜爱,也表达出对草原人民新生活的高度赞扬。

(四)对蒙古族民歌创作的借鉴性价值

任何歌曲作品的创作都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及实践经验,二者缺一不可。探究研习《雕花的马鞍》这样经典的蒙古族优秀民歌作品,对其音乐形式和歌词内容进行分析,从中研究学习音乐基本表现手段的特征,如旋律、节奏、调式调性等,以及将其在音乐作品中如何具体运用和表现,对于创作的学习和提高都大有裨益,让我们能够更加全方位地探讨歌曲作品的审美性、思想性以及艺术性,并且对提升我们自己的音乐审美、音乐表演和音乐创作能力也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5]。

参考文献:

[1]梁佳宁.蒙古族创作歌曲的编曲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21.

[2]李娟.壮哉!历史 美哉!未来——《雕花的马鞍》歌词赏析[J].职大学报,2014(03):66-67+7.

[3]陈鹏.内蒙民歌《雕花的马鞍》民族精神及演唱艺术风格[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7(12):87.

[4]包小兵.浅析蒙古族长调民歌的美学特征和艺术特色[J].芒种,2013(09):185-186.

[5]温丽云.论蒙古族民歌《牧歌》的音乐形式和审美内涵[J].甘肃高师学报,2018,23(02):137-138.

猜你喜欢

当代价值
河南民俗体育“狮子爬天桥”的当代价值初探
让长征精神照亮“新长征”征程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三重意蕴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当代价值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井冈山精神的当代意义
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当代价值的研究
浅谈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新形势下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