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以来甲骨文研究热点的回顾及展望*
——基于中国知网CSSCI的CiteSpace可视化分析
2023-06-25裘晓晨
于 雪 洪 飏 裘晓晨
(1.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2.吉林大学文学院)
提 要 殷墟甲骨文作为目前见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学术界对其研究的成果十分丰硕。本文运用文献计量法和信息可视化工具CiteSpace软件对21世纪以来甲骨文研究的文献进行信息挖掘,对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系统呈现21世纪以来甲骨文研究的态势,梳理并归纳该领域的研究核心与热点前沿,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科学的参考。
1.引言
本文基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运用文献计量法和信息可视化工具CiteSpace软件对21世纪以来甲骨文研究的文献进行信息挖掘,并进行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梳理总结这一领域的研究核心与热点前沿,系统呈现21世纪以来甲骨文研究的态势,为未来的研究提供科学的参考。
2.研究设计
2.1 数据来源
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运用高级检索①检索条件:((((((主题%='甲骨'or题名%='甲骨'ortitle=xls('甲骨')orv_subject=xls('甲骨'))OR(主题%='卜辭'or题名%='卜辭'ortitle=xls('卜辭')orv_subject=xls('卜辭')))OR(主题%='刻辭'or题名%='刻辭'ortitle=xls('刻辭')orv_subject=xls('刻辭')))OR(主题%='殷墟文字'or题名%='殷墟文字'ortitle=xls('殷墟文字')orv_subject=xls('殷墟文字')))OR(主题%='卜辞'or题名%='卜辞'ortitle=xls('卜辞')orv_subject=xls('卜辞')))OR(主题%='刻辞'or题名%='刻辞'ortitle=xls('刻辞')orv_subject=xls('刻辞')))AND((年Between('2000','2021'))AND(CSSCI期刊='Y'));检索范围:期刊。,以“甲骨文”or“甲骨卜辞”or“甲骨刻辞”or“殷墟文字”(包括繁体)为主题,精确检索CSSCI期刊,时间跨度为2000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文献检索时间为2022年2月8日。手动筛除书评、书法作品、资讯等,最后共筛选出可用文献1367篇。
2.2 研究方法与工具
CiteSpace是一款着眼于分析科学文献中蕴含的潜在知识,并在科学计量学(Scientometrics)、数据和信息可视化(Data and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背景下逐渐发展起来的一款多元、分时、动态的引文可视化分析软件(李杰、陈超美,2007:2)。文献计量法是探索某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和热度的科学方法,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本文利用CiteSpace软件[版本为V.5.8.R3(64-bit)],从作者发文、机构发文、关键词共现、关键词聚类、关键词突现等几个方面对有关“甲骨文”主题研究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同时结合关键或重要文献展开进一步分析。
3.数据处理与分析
3.1 基本情况分析
3.1.1 文献时间分布
2000年至2021年间,共有1367篇相关论文,发文数量整体呈现出先平稳发展后波动上升的趋势(图1)。2000年至2007年发文量较为稳定,占总发文量的21.43%,2008年至2021年发文量明显增加,占总发文量的78.57%,2008年、2011年出现两次小高峰,2009年发文量呈小幅回落态势,虽有小幅波动,但数量还是高于2000年至2007年的发文量。
图12000-2021年年度发文量趋势
3.1.2 核心作者及学术中心
第四,考核结果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考核体系,并交中组部等干部管理部门。对未完成考核指标的省级人民政府,应提出限期整改措施,对连续未完成考核指标的省级行政区,建设项目新增取水的要限制审批或暂停审批。
3.1.2.1 作者发文知识图谱分析
发表论文数量最多的作者是晁福林和王进锋,两者发文篇数均为14篇。根据普莱斯定律,其中Xmax最高产作者的发文量,取数值为14,经过计算N≈2.8,取整数为3,表示发文量≥3篇的作者为高产作者。21世纪以来共有71位高产作者,我们选取前十位做成表1。这71位高产作者发文总量为395篇,约占文献总数的28.9%,表明高产作者虽然数量多,但是整体发文数量所占比例不高。
表1 前十位作者发文量
我们设置相关参数②将Time Slicing中时间范围选择2000年1 月至2021 年12月,时间切片(Years Per Slice)设置为“1”。Node Types选择“Author”,Top N设置为“50”,连线强度选择“Cosine”,其他数据为默认值。,运行CiteSpace软件得到含有486个节点、54条连线且密度为0.0005的作者共现知识图谱(图2)。图谱中的节点代表作者,节点越大表示作者发文量越大。21世纪以来对甲骨文领域的研究核心作者有晁福林、王进锋、陈絜、黄天树、喻遂生、刘影、张玉金、李学勤、刘源等。图2网络密度Density=0.0005,表明作者之间的联系及合作较少,相对分散,呈现出独立研究的状态。
图2 作者共现知识图谱
3.1.2.2 机构发文分布知识图谱分析
运行CiteSpace软件③将Time Slicing中时间范围选择2000年1 月至2021 年12月,时间切片(Years Per Slice)设置为“1”。Node Types选择“Institution”,Top N 设置为“50”,连线强度选择“Cosine”,其他数据为默认值。得到含有464个节点、55条连线且密度为0.0005的机构共现知识图谱(图3)。21世纪以来对甲骨文研究的文献涉及519家独立发文机构,发文量≥3篇的机构仅有51家,选取发文量≥10篇的机构制成表2。其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发文量达30多篇,首都师范大学甲骨文研究中心、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发文量在20多篇。表2中的9家高产机构,多属于“双一流”建设高校,表明甲骨文研究的专业性较强,社会参与度不高。在研究力量方面,核心作者和主要研究机构合作不密切,关联性低。
图3 机构共现知识图谱
表2 发文高产机构及发文数量
3.2 “甲骨文”研究热点演化分析
3.2.1 关键词共现及研究热点分析
关键词知识图谱是对文献研究热点的可视化展现,通过对目标文献关键词进行计量提取,可以直观地呈现研究热点及其研究态势。运行CiteSpace软件①将Time Slicing中时间范围选择2000年1 月至2021 年12月,时间切片(Years Per Slice)设置为“1”。Node Types选择“Keyword”,T op N 设置为“50”,连线强度选择“Cosine”,勾选“Pruning sliced networks”“Pruning the merged network”,其他数据为默认值。,得到含有657个节点、868条连线且密度为0.004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图4),这表明21世纪以来共有657个关键词,关键词之间有868条共现关系,联系较为紧密。在捕获的关键词中,频次不少于10次的关键词达19个,说明甲骨文研究已是初具一定规模的热点议题。从图4中可知“甲骨文”“商代”“卜辞”“金文”“清华简”“缀合”等关键词位于图谱中央,这些关键词也是21世纪以来的甲骨文研究热点,对该领域的研究大都围绕这些关键词展开。为了更直观地展现研究热点,表3从频数(Count)和中心性(Centrality)两个角度对共现关键词进行排序,统计甲骨文相关研究排名前10位的高频关键词和高中心性关键词。首先,“甲骨文”位于图谱中央,节点中心性最大,表示该节点与其他节点之间的联系最多,在关系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其次,“甲骨文”“商代”“卜辞”“甲骨”“金文”“缀合”“考释”“殷墟”“甲骨卜辞”“殷商”等关键词是该领域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最后,“甲骨文”“商代”“卜辞”“清华简”“甲骨卜辞”“甲骨”“缀合”“金文”“出土文献”“古文字”等关键词是该领域学术界研究的重点。
图4 关键词共现图谱
表3 高频关键词和高中心性关键词
3.2.2 关键词聚类及研究主题分析
通过文献关键词词频的聚类,形成关键词网络,通过节点的大小可以得出关键词的重要程度,从而更加准确地把握甲骨文研究的主题内容。通过CiteSpace软件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①将Time Slicing中时间范围选择2000年1 月至2021 年12月,时间切片(Years Per Slice)设置为“1”。Node Types选择“Keyword”,Top N 设置为“50”,连线强度选择Cosine,勾选“Pruning sliced networks”“Pruning the merged network”,其他数据为默认值。,得到含有657个节点、868条连线且密度为0.004的关键词聚类图谱(图5),其中Modularity Q=0.7231>0.3,表明网络社团结构是显著的,Silhouette=0.9489>0.5,表明聚类结果是具有高信度的,该聚类合理。聚类标签编号为#0 ~ #14,依次包括 #0(甲骨文)、#1(缀合)、#2(商代)、#3(卜辞)、#4(清华简)、#5(甲骨卜辞)、#6(殷商)、#7(《周易》)、#8(甲骨刻辞)、#9(甲骨学史)、#10(周祭)、#11(甲骨文字)、#12(华夏民族)、#13(郭沫若)、#14(重新分析)。图中每个不规则色块代表一个聚类区域,聚类标签序号越小,说明这一聚类的规模越大,包含的文献越多。由此可以看出21世纪以来甲骨文领域的研究主题内容有“甲骨文”“商代”“卜辞”“清华简”“甲骨卜辞”“殷商”“《周易》”“甲骨刻辞”“甲骨学史”等。图5大部分聚类结果交叠现象突出,说明各个研究领域互相关联,关系密切。本文对聚类结果进一步归纳总结,认为21世纪以来甲骨文研究主要集中在甲骨材料、甲骨文字、商代史三大主要议题。我们选取部分文献进行阐述。如下:
图5 关键词聚类图谱
(1)“甲骨材料”主要议题。这个主题包括甲骨占卜程式、甲骨形态、甲骨钻凿、甲骨文例、甲骨缀合等方面。宋镇豪(2000)探讨殷墟甲骨占卜程式,认为其程序是十分复杂的,包括入龟取龟、钻削刮磨整治、钻凿的卜前准备,卜时的命龟、灼龟、占龟、刻兆、刻辞、涂饰,卜后的记验辞、入档、集中瘗埋等。黄天树(2009)研究龟腹甲正面的构造和九块骨版外形轮廓,以及它们的齿缝和盾纹的形态。周忠兵(2013)对甲骨钻凿形态进行观察,归纳殷墟甲骨钻凿形态的发展序列及规律。刘影(2011)讨论典宾类骨首卜辞与骨扇卜辞对贞的文例,认为这种文例与“边面对应”文例一样,有利于甲骨缀合、残辞互补。蒋玉斌、刘风华、王蕴智、莫伯峰、黄天树、刘影、李爱辉等学者均撰文对甲骨进行缀合研究。
(2)“甲骨文字”主要议题。甲骨文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成体系的最早的汉字,学界对文字进行考释的文章多是通过字形、辞例、语法、语义、文献互证等角度切入。比如喻遂生(2009)从字形、词义和语法三个角度对《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中的“疾”字进行研究。张玉金(2019)对甲骨文中常见的虚词“自”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角度进行系统的讨论,并对“有去自雨”“亡去自雨”等“自”的短语和“叀入自……”“于入自……”格式进行研究。黄天树(2021)通过一些商代甲骨卜辞中“其”用作代词的例子,证明商代甲骨卜辞中的“其”确实已经有了代词的用法,说明代词“其”大抵滥觞于商代,盛行于春秋时期。邓飞(2018)从文本组类语团分布、历时断代分布、南北两系系属分布三个方面探讨“时称”的个性分布特征,阐明殷商时期人们在时间语用上的特点和规律。近些年,地不爱宝,山川呈瑞,新材料尤其是简帛材料的问世,为文字释读提供了更多的考据材料,也解决了很多一直悬而未决的问题。蒋玉斌(2018)通过字形对比以及与金文、清华简、传抄古文字等资料互证,释出卜辞中表示蠢动之“蠢”的“屯”字。黄德宽(2018)利用新出的安大简异文材料,考证甲骨文中一直未能得到确释的字为“叕”,是“茁”字初文。
(3)“商代史”主要议题。甲骨文作为殷商时期的遗物,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军事、王事、天象、农业、田猎等各个方面,为商代历史的研究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可靠材料。很多学者通过甲骨卜辞来探讨殷商史,内容包括地理、历法、农业、思想等方面。李学勤(2006)通过小屯南地H31、H57出土的无名组卜辞“尸(夷)方”证明殷墟黄组卜辞中释为“人方”的方国应是“夷方”,判定夷方都邑位于淄、潍之间。陈絜(2021)通过“沚或征召”事件考证沚地在今天的泰安、新泰与莱芜交界地带,为商代民族史研究提供了新的地理依据。莫伯峰(2017)采用字体分类的方法,系统整理了与殷商祖甲时代历法改革有关的甲骨卜辞材料,通过数据统计和比率分析等多种方式,研讨了“正月”取代“一月”和“十三月”年终置闰制度被废除这两项历法改革的时机。任文洁、刘兴林(2021)通过考证甲骨卜辞中所见的“告麦”“月一正曰食麦”“登来”“白来”等认为殷商时期是中原地区小麦推广种植的关键时间节点。王进锋(2014)探讨殷商卜辞中的“小臣”,认为其是一批后备人员,“A小臣”“小臣X”担任的职务各不相同,并解释殷商时期多小臣记录的原因。晁福林(2018)从甲骨文“呙”字说到殷人的忧患观念既有对神灵的迷信,又有一定的反省精神和忧患意识,还有一些勇于担责的气魄。
3.2.3 关键词突现知识图谱分析
图6 关键词突现图谱
2003年在大辛庄遗址中发现甲骨文,这是国内首次在殷墟外发现甲骨文。孙亚冰、宋镇豪(2004)认为这次甲骨发现可视为甲骨学发展史上的一个新起点和将会开辟一个学科新分支。大辛庄遗址对于商文化及商代夷商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2003年至2004年学界掀起了对大辛庄遗址甲骨研究的热潮。
甲骨缀合工作是甲骨文整理和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术界进行了大量的缀合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王宇信(1989:233-234)谈到“经过学者们的缀合,不少看来并无太大意义的残碎甲骨,在复原后产生了使人意想不到的学术价值。确实像有的学者所说,缀合工作是对甲骨文学术价值的‘再’发掘”。2011年至2016年学界涌现出大量对甲骨缀合的讨论。其中,黄天树(2011)论述了甲骨缀合的历史,归纳了一些甲骨缀合的方法,并举例阐述甲骨缀合在甲骨文研究中的意义。近些年,利用计算机对图像进行处理与提取,计算机辅助缀合技术逐渐成熟,在建立数据库的基础上,通过人机交互进行缀合,极大地提高了缀合效率和增加了缀合数量。
“清华简”是清华大学于2008年收藏的一批战国中晚期的竹简。2011年清华简(壹)、清华简(贰)面世,很多学者通过溯源甲骨文来研究清华简中的相关问题。比如李学勤(2011)认为“奴之戎”是商代甲骨文中的“方”。魏宜辉(2014)通过溯源卜辞中有斜笔或横笔的“几”字,确定叔夷镈、钟及清华简中读作“伊”之字右旁的演变方式。2011年至2014年不少学者通过系联简帛与甲骨文两类材料解决新的问题。
4.结论与展望
4.1 研究结论
本文运用CiteSpace软件对2000年至2021年CNKI数据库(CSSCI)中1367篇关于甲骨文的文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第一,发文量在2008年增加显著,随后发文量虽有波动但依旧平稳发展,这与甲骨文得到重视、新材料的出土问世、计算机技术的运用都有着密切联系。第二,从发文机构来看,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首都师范大学甲骨文研究中心等是甲骨文研究领域的核心力量。第三,在研究热点方面,“甲骨文”“商代”“卜辞”“金文”“清华简”“缀合”“考释”是21世纪以来甲骨文研究的热点和重点。第四,通过关键词的聚类,可以得知甲骨材料、甲骨文字、商代史是该领域研究的三大主题。需要注意的是,本文是基于CNKI中的CSSCI期刊数据库文献进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甲骨文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但并不能全面概括21世纪以来甲骨文研究的所有领域,尽管如此,本文的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还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界提供参考。
4.2 研究展望
21世纪以来甲骨文研究的成果较为丰硕。本文运用CiteSpace软件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热点和前沿进行可视化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未来甲骨文研究领域宜重点关注以下问题。
第一,加强学者之间、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通过上述知识图谱的分析,可知国内从事甲骨文研究的学者和机构较为集中,学者之间、机构之间合作均不紧密。目前“古文字”纳入“强基”计划,绝学不绝,冷门不冷,古文字研究定会更加深入和广泛。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当优化研究队伍,加强学者之间、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建立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加强甲骨文研究成果的普及性、大众性,提高甲骨文的认知度和影响力。
第二,加强甲骨文与其他文献材料的系联。一方面加强甲骨文与出土文献的系联。近些年,新材料的问世和著录,尤其是简帛材料,为文字释读提供了更多的考据材料,很多学者通过溯源甲骨文来研究简帛中的相关问题,同时也有学者利用新出的简帛材料来解决甲骨文中一直悬而未决的问题。另一方面,加强甲骨文与传世文献的互相参证,利用出土文献来补证传世文献。
第三,加强传承和创新。甲骨文内容十分丰富,如实地记载了商代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要在继承前辈学者研究成果的过程中进行创新,促进新方法、新技术在甲骨文研究中的应用,深度发掘甲骨文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重视学科交融,尤其是和语言、文化、历史、考古、医学、天文等多学科的融合,推进甲骨研究全面深入发展,促进研究的多元化和综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