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群健康生活方式评分与血脂异常、高血压和糖尿病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2023-06-25邓海潮崔宁宁黄珊珊葛妍妍胡艳芳杨雪锋
邓海潮, 崔宁宁, 李 冰, 谭 乐, 黄珊珊, 葛妍妍, 胡艳芳, 杨雪锋△
1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武汉 430030 2武汉市江岸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武汉 430014
近年来,血脂异常、糖尿病和高血压等代谢疾病的患病人数激增。2021年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成年人群血脂异常患病率为33.8%[1]。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高血压患病率高达41.0%~77.5%[2],糖尿病患病率为49.1%[3]。这3种疾病不仅治疗时间长、并发症多,还是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的独立危险因素,极大地增加了死亡风险。多项研究发现健康生活方式与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有关[4-5],并且生活方式结合遗传因素与高血压、血脂异常或糖尿病等疾病独立相关[6]。多种危险因素同时存在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并且老年人群由于机能减退患病风险更高[5,7]。然而调查同一人群中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与健康生活方式和心血管疾病关联的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以2016年湖北省武汉市的23288名60~90岁老年群体为调查对象,通过分析老年人生活方式评分(内容包括吸烟、饮酒、体育活动、饮食、身体质量指数和腰围)与血脂异常、高血压和糖尿病风险之间的关联以及这3种疾病对冠心病发生风险的影响,为通过干预健康生活方式预防非传染性慢性疾病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2016年武汉市某社区参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健康检查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年龄≥60岁且≤90岁;②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前期招募23474人,排除信息缺失186人,最终纳入23288名研究对象。
1.2 方法
通过面对面问卷调查收集参与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家族史、既往疾病史等信息。采集空腹时的静脉血,体格测量包括血压、身高、体重和腰围等指标。采用试剂盒(中生北控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测定研究对象的空腹血糖、血清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
1.3 诊断标准
1.3.1 血脂异常 以TG≥2.32 mmol/L或TC≥6.22 mmol/L或HDL-C<1.04 mmol/L或LDL-C≥4.12 mmol/L为血脂异常诊断标准[8]。血脂异常新发病例:既往血脂正常,但本次检查血脂异常者。
1.3.2 血压异常 高血压:收缩压≥140 mmHg或舒张压≥90 mmHg或此前确诊为高血压或目前正在服用降压药[9]。新发高血压患者:既往血压正常且未服用降压药,但本次体检为高血压者。高血压控制不良:高血压患者服药后血压仍高于正常水平[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
1.3.3 血糖异常 糖尿病:空腹血糖≥7.0 mmol/L或此前确诊为糖尿病或目前正在服用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10]。新发糖尿病患者:既往无糖尿病史,但本次空腹血糖≥7.0 mmol/L者。糖尿病控制不良:糖尿病患者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后空腹血糖仍≥7.0 mmol/L。
1.3.4 多病共患 患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这3种疾病中的2种或2种以上被定义为多病共患[11]。
是否患冠心病依据调查问卷中研究对象的自我报告确定。
1.4 健康生活方式及生活方式评分
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不吸烟、不饮酒、健康饮食、适度体育活动、正常体重和正常腰围[6]。生活方式评分为健康生活方式的个数之和,每个健康因素计1分,评分总分范围为0~6分。不吸烟指目前不吸烟,不饮酒指近1年内从不饮酒者。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12]:每天食用200~350 g水果和300~500 g蔬菜且不经常食用动物油定义为健康饮食。根据《全民健身指南》[13]:平均每天中等强度体力活动时间≥30 min或高强度体力活动时间≥20 min定义为具有适度的体育活动。参与者空腹且脱鞋测量身高和体重,计算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体重(kg)/身高(m2)]在18.5~23.9 kg/m2范围内定义为正常体重。正常腰围:男性腰围<90 cm,女性腰围<85 cm。
1.5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 23.0进行统计分析。连续型变量用平均值±标准差表示,采用方差分析计算P值;分类变量用例数(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进行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健康生活方式评分与血脂、血压、空腹血糖的关系,计算相关指数(β)及其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评价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健康生活方式评分与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的关系,以及这3种疾病与冠心病风险的关系,计算比值比(odds ratio,OR)和95%CI。将健康生活方式得分作为连续型变量进行分析。双侧α<0.05则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特征及患病情况
本次研究共纳入研究对象23288名,平均年龄71.86岁,其中女性占57%,男性占43%。不同生活方式得分组间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家族史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约12%的参与者目前吸烟或饮酒。平均蔬菜摄入量为358.88 g/d,水果摄入量为131.91 g/d,且随生活方式得分增加摄入量增加。每天中等强度体力活动时间超过30 min(58.25%)和每天高强度运动超过20 min(5.23%)的人数之和超过60%。BMI正常占45.91%,腰围异常占比为67.08%。随生活方式评分增加,TG、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水平降低,HDL-C水平、TC水平升高。血脂异常、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病率分别为41.47%、61.24%和17.87%。此外,多病共患率为35.77%。见表1。
表1 不同健康生活方式评分的研究对象基本特征及患病情况Table 1 Basic characteristic and disease status of participants with different healthy lifestyle scores
2.2 健康生活方式评分与血脂、血压和空腹血糖的关系
健康生活方式评分与血脂水平显著相关。得分≥5分时健康生活方式评分与血清TG水平呈负相关(P<0.001)。随得分增加HDL-C也增加,调整混杂因素后仅在5~6分组中呈现显著正相关。然而,健康生活方式与血清TC或LDL-C水平无显著关联(均P>0.05)。当健康生活方式评分≥4分时,得分与收缩压水平、舒张压水平均呈负相关。空腹血糖与健康生活方式评分的关系与此类似。见表2。
表2 不同健康方式评分下血脂、血压、空腹血糖的β值及95%CITable 2 β-value and 95%CI for serum lipid,blood pressure and fasting blood glucose of participants with different healthy lifestyle scores
2.3 健康生活方式与血脂异常、血压异常和血糖异常的关系
当健康生活方式得分≥2分时,得分与高TG和低HDL-C呈稳定负相关,得分为5~6分时高TG和低HDL-C的风险分别降低45%(OR=0.55,95%CI:0.44~0.68)和54%(OR=0.46,95%CI:0.39~0.53)。健康生活方式评分与TC或LDL-C升高之间没有显著关联。健康生活方式评分≥2分的个体血脂异常的风险较低(较0~1分者分别降低14%、25%、44%和52%),新发血脂异常风险与此类似,评分为2、3、4和5~6分的血脂异常新发风险分别降低13%、23%、43%和50%。当健康生活方式得分≥2分时,得分与高收缩压和高舒张压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健康生活方式得分为5~6分的老年人,其高收缩压和高舒张压的风险分别降低30%(OR=0.70,95%CI:0.61 ~ 0.81)和37%(OR=0.63,95%CI:0.52 ~ 0.75)。3分及以上的老年人患高血压的风险较低,且随得分增加高血压风险持续下降(分别降低14%、31%和39%)。在新发高血压老年人中也发现了类似的结果,得分为3、4和5~6分时高血压新发风险分别降低19%、30%和29%。但健康生活方式和高血压控制不良之间未见显著关联(P>0.05)。得分达到5~6分时,患糖尿病的风险较低(OR=0.79,95%CI:0.65~0.96),新发糖尿病的风险也降低53%(OR=0.47,95%CI:0.32~0.69)。未发现健康生活方式评分与糖尿病控制不良之间的关系。健康生活方式得分≥3分的老年人群,多病共患率分别下降19%、44%和56%。见表3。
表3 不同健康方式评分下血脂异常、血压异常和糖尿病的 OR 值和95%CI Table 3 OR and 95%CI for dyslipidemia,abnormal blood pressure and diabetes of participants with different healthy lifestyle scores
2.4 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和健康生活方式评分与冠心病的关系
高血压、血脂异常或糖尿病患者患冠心病的风险更高,其OR值和95%CI分别为1.82(1.61,2.07)、1.43(1.28,1.59)和1.52(1.33,1.73),并且随着患病种类的增加,冠心病的风险增加57%(OR=1.57,95%CI:1.47~1.67)。健康生活方式得分为5~6分的老年人冠心病患病风险降低33%(OR=0.67,95%CI:0.50~0.90)。慢性疾病数量与生活方式得分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与无慢性疾病且生活方式得分≥5分的老年人群相比,有3种慢性疾病且生活方式得分低于5分的老年人患冠心病的风险增加1.31倍(OR=1.31,95%CI:1.11~1.55,P=0.002)。见表4。
表4 慢性疾病和生活方式评分与冠心病的关系及其交互作用Table 4 Relationship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chronic disease,lifestyle scores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与无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组相比,健康生活方式评分<5分时,各组冠心病患病率均显著升高,其中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组最高(4.28倍)。在两个评分组别中,高血压、高血压+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的研究对象患冠心病的风险均更高,但健康生活方式得分≥5分的老年人群患病风险相对较低。分层分析中糖尿病和冠心病之间未发现显著关联,见表5。
表5 不同健康生活方式评分下冠心病的OR值和95%CITable 5 OR and 95%CI for CHD of participants with different healthy lifestyle scores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中老年人高血压(61.24%)、糖尿病(17.87%)和血脂异常患病率(41.47%)均高于以往报道的普通成年人群(25.2%、11.0%和40.4%)[14-15],也不同于近期报道的中国西北地区[16]和中国东南部城市南京[17]的老年人群患病率,这可能与地域差异、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有关。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缺乏体育活动、吸烟、饮酒和肥胖都是已知的非传染性疾病风险因素。本研究分析了健康生活方式评分与老年人群血脂异常、高血压和糖尿病风险之间的关联。健康生活方式得分情况为:0分186人,1分849人,2分4324人,3分7803人,4分6257人,5分3224人,6分645人。因得分为0分和6分的人数相对较少,故0~1分组,5~6分组合并进行分析,分别代表较低的生活方式得分和较高的生活方式得分。结果显示,与0~1分相比,得分为5~6分时血脂异常风险降低52%,新发血脂异常风险降低50%。对于不同类型的血脂异常,生活方式评分与高TG和低HDL-C呈显著负相关,但与高TC和LDL-C无显著关联,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类似。这一结果与中国河南农村地区成年人群生活方式评分与异常TC、LDL-C呈负相关结论不一致[18]。
在生活方式评分与高血压、糖尿病患病风险以及与血压和空腹血糖水平的相关性分析中也发现了类似的结果。然而,在高血压或糖尿病控制不良的老年人群中没有观察到显著相关,表明高血压或糖尿病控制不良的患者可能主要受难以改变的危险因素(如遗传易感)影响[19]。此外,生活方式评分与这3种疾病风险的剂量效应关系不完全一致。当健康生活方式得分≥2分时,得分与TG升高和HDL-C下降或血脂异常之间呈现稳定的负相关关系。然而,健康生活方式得分仅在3分及以上时与血压或高血压之间存在负相关。当得分为5~6分时,健康生活方式与糖尿病患病风险呈负相关。这些结果表明,需要对多种生活方式进行综合干预以预防糖尿病这类复杂的代谢性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将多病共患定义为同一患者同时存在2种或2种以上慢性疾病的时间长达6个月以上。多病共患极大地增加了住院、残疾、死亡、抑郁风险[20]。在本研究中,健康生活方式评分与多重患病率相关,有2种及以上健康生活方式的老年人患多重疾病的风险较低。前期研究表明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三者之间存在相互联系[21-23],提示应重视这3种疾病对健康的相互作用。高血压影响血液中的脂质代谢,加重血脂异常,而血脂异常将导致血压剧烈波动[24]。胰岛素分泌不足会引发人体脂肪酸的释放[25]。血脂异常、糖尿病与患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的风险增加有关[26-27]。在本研究中,同时患这3种疾病且健康生活方式评分低于5分的老年人患冠心病风险显著升高,提示控制“三高”及坚持健康生活方式有助于降低冠心病患病风险。
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发现各种健康生活方式与血脂异常、高血压和糖尿病的风险之间存在着明确关联,但由于是横断面研究,不能判断生活方式和疾病之间的因果关联。同时由于地域差异和人群年龄问题,结果的可推广性有限,需要更多干预研究来确定生活方式的改变是否能降低这些疾病的风险。尽管如此,本研究的结论仍可为慢性病的防治提供一定指导。首先建议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加强监测居民的血压、血糖、血脂,指导合理用药。其次,应开展慢性病防控的健康教育,鼓励公民参加体育锻炼,均衡饮食,保持健康体重。另外,应从常规检查中尽早筛查出高危人群,采取综合措施控制慢性病的发病和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