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地方志事业助推乡村振兴战略路径思考

2023-06-25张东安

史志学刊 2023年1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

摘 要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政治任务。近年来,全国各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正扎实有效地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本文总结了当前乡村振兴工作成效,针对当前海南乡村振兴中存在的规划设计不科学、文化内涵缺失等问题,从地方志工作者的维度,提出地方志工作参与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助推新时代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思路设想,以期与广大方志同仁共勉。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方志担当  路径思考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政治任务。 2018年9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第一个五年工作作出具体部署。2021年2月21日,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印发,强调要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2021年3月22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公开发布,围绕加快推进贫困地区乡村全面振兴列出重点任务、时间表和路线图。2021年4月29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法治保障。2022年2月22日,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发布,明确指出要突出年度性任务、针对性举措和实效性导向,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2022年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明确提出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的乡村振兴总要求和总目标。2022年12月23日至24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人力投入、物力配置、财力保障都要转移到乡村振兴上来。要全面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统筹部署、协同推进,抓住重点、补齐短板。

一、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成效

党的十九大以来,全国各地各部门把乡村振兴战略摆上各级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围绕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五大目标,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积极推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

1.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通过各地区各部门近年来整合资金、项目向农村倾斜,持续加大对农村的基础设施投入,一大批与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饮水、交通、通信、住房、用电、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得到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实现美化、硬化、亮化。据相关部门统计,截至2021年底,我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70%;农村公路总里程达446.6万公里,农村公路路面铺装率、列养率、优良中等路率分别达89.8%、99.5%和87.4%;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4%;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达57.6%,全国接入宽带的农村家庭达15770万户,农村实现了与城市“同网同速”。

2.经济收入不断提高。各地区通过种苗补贴、生产奖补等形式,因地制宜引导农民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做到工农商、长中短及种养相结合,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各项强农惠农支农政策得到严格落实,农村居民收入渠道大大拓宽,增速明显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来越小。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21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931元,名义增长和实际增长分别为10.5%、9.7%,分别快于城镇居民2个以上百分点。

3.民生事业不断进步。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标扩面。教育扶贫深入实施,更多的艰苦边远山区的农村孩子实现进城上学,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农村医疗、养老保险深入实施,群众老无所养、因病致贫、小孩上不起学等现象已成为历史,农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据有关部门统计,2021年,全国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99.9%,初中阶段毛入学率始终保持在100%以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4%。

4.党建引领不断加强。各地区把党建引领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建立起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乡村振兴工作机制,形成了“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良好局面。通过选优配强农村基层党支部书记、强化能力培训等方式,村級组织服务群众、引领发展的能力明显提高,凝聚力、向心力增强,基层战斗堡垒作用彰显。

二、当前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中存在的不足

虽然当前乡村振兴整体推进良好,但从不同地区的情况来看,由于地里位置、干部群众思想文化水平等的差异,仍存在一些亟待重视并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重经济发展,轻协同推进。不少地区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更多的是把精力倾注在产业振兴和经济发展方面,忽视了基层党建、乡村治理、乡风文明塑造等其它方面的工作。

2.重物质帮扶,轻智志激励。不少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注重通过扶持种苗、购置生产物资、帮助出资入股农业合作社等,以直接给钱给物方式支持群众发展经济,而在转变群众思想观念、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等方面点子不多。

3.重短期发展,轻长远规划。不少地区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没有结合本村资源优势,从长远谋划符合本村实际、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而是急于求成,注重当前利益,盲目跟风其他地区上项目、搞合作社,致使产生了一些不切合实际的项目,没能发挥出资金应有的效益。

三、新时代地方志事业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地方志工作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增强主动服务意识,不断拓展工作领域,由过去的单纯修编“一本书”升级为志、鉴、馆、网、库、用、会、刊、研、史“十业”并举,朝着 “一项事业”的方向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大潮及高质量发展大背景下,地方志工作部门在完成“两全”(省、市、县三级地方志书全出版和省、市、县三级综合年鉴全覆盖)工作目标的基础上,应主动融入,服务当下,充分发挥自身独特资源优势,找准角色定位,争取在乡村规划建设、提升乡村文化内涵、助力乡村产业发展等工作中有所作为、大有可为,为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和顺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出应有的“志”慧,展现出方志人的新气象、新作为、新担当。

(一)充分挖掘村情史料,在乡村规划设计中有所作为

乡村要振兴,规划须先行。科学合理地制定规划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提和基础。在村庄规划过程中,地方志工作者通过挖掘整理各种方志地情资料,准确提供反映当地自然、历史、人文、产业发展等的原始素材,帮助规划设计者全面了解村情村史、自然风貌、发展优势等,对于立足实际科学制定村庄发展方向和目标定位,防止村庄规划设计的不切实际和千村一律,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比如,广东省地方志工作部门近年来组织开展“全省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工作”,通过文字记述、图照留存等方式,真实记录全省13万多个关于自然村落历史沿革、基本现状、人文特色、产业发展等的基础信息,并以普查收集整理的海量资料为基础,编辑出版《全粤村情》共110卷600册,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重要的基础地情信息支撑。2020年12月23日,广东省对外发布了133403个自然村的普查成果,同时建设“全粤村情数据平台”,通过整理、分析全省13万多条自然村落的历史人文普查数据,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构建村情专题指标体系,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村情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全面分析,进而形成村情专题分析报告,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决策参考。该平台已在结构化开发利用普查成果、编发微信推文推介广东乡村、撰写资政报告等方面发挥效用。 地方志工作部门可借鉴广东省的做法,主动开展村情史资调查,摸清各地区乡村“家底”,为乡村规划设计提供基础村情信息。规划设计部门在做村庄规划设计过程中,可视情况邀请地方志工作者参与,或征求地方志工作机构的意见。

(二)充分挖掘乡土文化,在乡村文明塑造中有所作为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和魂,对乡村振兴具有引领和导向作用。发端于农村的乡土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石,是乡愁的重要载体,重视、挖掘和利用好乡村文化,才能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不能只盯着经济发展,必须有效发挥村规民约、家教家风作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许多村庄在乡村振兴中通过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易地搬迁等项目建设,饮水、用电、道路、住房、通信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虽然村容村貌大为改观,村民经济收入也芝麻开花节节高,但普遍缺乏乡村文化印记,深入接触后会发现不少村庄成为一种没有文化内涵的外在美村庄,群众也出现口袋富、脑袋穷的现象。譬如,近年来全国不少乡村群众在征地拆迁补偿中一夜暴富成为百万富翁,但由于村民尤其是年轻一代缺乏理财意识,勤俭节约观念差,短期内便几乎把补偿款花销殆尽。相反,一些乡村注重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乡村治理能力,收到极好的成效。广东省河源市连平县忠信镇司前村在推进乡村振兴中,注重挖掘传统家风家训文化,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流传了600余年的“吴氏家训”,即“一厚伦理,二尊王法,三救急难,四和乡里,五勤本业,六莫非为,七周贫乏,八谨祭祀”,通过编印家训读物、创作家训书法进家庭进校园等形式,在全村男女老少中大力弘扬传统美德,以家风带民风,以民风促乡风,并不断丰富其时代内涵,建立健全村规民约,成立村民理事会等自治组织,参与村委民主管理,化解邻里矛盾,解难济困,建设美丽乡村,全村呈现出风清气正、文明和谐的良好局面,已成为河源市乡风文明建设的典型。

地方志工作者要深入挖掘整理乡村姓氏族谱、村规民约、家风家训等优秀乡土文化史料,提炼其中蕴含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符合的优秀思想、道德规范、人文精神,利用好各地区行政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平台,用于教化育人、凝聚民心,引导群众移风易俗,摒弃思想观念陈旧、内生动力不足与过度消费恶习,以及红白喜事大操大办、比拼彩礼等不文明行为,用优秀的乡土传统文化引领群众道德素质和文明素养的提升。

(三)充分挖掘名优产品,在乡村品牌打造中有所作为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而要想找到一条切合各地区村庄实际的产业发展道路并不容易。乡村要振兴,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推进乡村振兴要立足农业资源多样性和气候适宜优势,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把“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列为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乡村振兴的六大主要任务之一来抓。

近年来,各地区在推进乡村振兴中把產业结构调整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在推进脱贫致富过程中尝试实施了不少新型产业发展项目。据农业农村部统计,截至2020年11月底,全国已脱贫摘帽的832个贫困县共建立各类产业扶贫基地达30多万个,累计引进和发展龙头企业6.76万家,创办合作社71.9万家。由于各村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土壤植被、村民素质、经济基础等千差万别,不少以村民(贫困户)入股的合作社种养项目未能发挥出预期的效用,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选准适合村情(或市场)实际的产业项目。

地方志工作者要通过挖掘梳理方志资料,掌握各区域的资源优势、竞争优势、产业发展优势,为乡村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真情实据”,为选准引领广大群众发家致富的产业当好参谋助手。尤其是要从方志资料中挖掘本地竞争力强的名优特产品的史料记载,主动引导群众、帮助企业开展原产地标识认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和名优土特产品牌塑造,利用乡土(地理)元素完善包装设计,提高产品知名度和附加值。比如,可借鉴广东省地方志工作部门围绕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挖掘开发当地特色资源,编辑广东《春砂仁志》等特色志书的做法,着手编辑各地的《名优特农产品志》《美食志》等特色志书,帮助宣传扩大本地名优特产品知名度,助推农村品牌打造、产业开发和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

(四)充分挖掘旅游资源,在乡村文旅融合中有所作为

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之一。近年来出台的每个中央一号文件都有关于乡村旅游的内容记述。《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要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发展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202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重点提到了“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等内容。2021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才湾镇毛竹山村调研时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立足特色资源,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融合农文旅,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随着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不断提速,特别是受疫情影响后,乡村旅游市场不断发展繁荣,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增长显著。当前,乡村旅游普遍存在的一个共性问题是文化理念和品味不足,制约了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只有做足文旅融合这篇文章才能促进乡村旅游长足健康发展。比如,地处珠三角地区的明清古村落——广东省东莞市茶山镇南社村,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除了完善基础设施外,注重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做足文旅融合这篇文章,村庄旅游吸引力明显提升。该村依托传承500多年的民俗活动“茶園游会”,打造全国文旅和非遗交流平台和产业项目,配套推出传统非遗美食节、音乐节等文旅项目,近年来累计吸引国内外游客近500万人次,门票收入从几年前的10多万元增加到150多万元。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整合红色文化资源,成功将寒溪水罗氏革命史迹陈列馆打造成为东莞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为党员群众提供党史学习教育的沉浸式教学点。

地方志工作者要深度发掘各村自然风光、人文古迹、民族文化、革命故事(遗址)等旅游资源,积极会同文旅部门深入开展乡村传统文化、传统手工艺制作、传统节日、传统民居、人文古迹等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收集整理工作,配合做好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申报;完善乡村旅游项目简介,协助开发乡村旅游精品路线、编制乡村旅游服务指南,给乡村景区景点打上方志烙印、融入方志文化元素,共同讲好美丽乡村故事、传统特色村寨故事、红色故事,提升乡村旅游项目的文化品位,打造乡村旅游名片。

(五)充分挖掘方志项目,在乡村宣传推介中有所作为

地方志是我国延续几千年的特有历史文化瑰宝。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地方志工作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谋划好以下方志项目建设。一是指导建设村史馆,打造乡村振兴的精神家园。村史馆是地缘文化的载体。可采取新建或与村级组织文化室、办公场所结合的方式,挖掘村庄人文历史内涵,按村庄历史沿革、发展历程、传统文化、民族风情、红色故事、乡贤名人、族谱家训等若干部分,广泛收集整理并综合运用文字、图片、实物、视频、影像资料等还原乡村发展脉络,打造主题突出、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村史馆,展现一个村庄的历史变迁,传承乡土文化和民俗风情,让村民记住乡愁,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二是帮助指导编修乡村志和特色志,提高村庄知名度。村志是记载一个村庄范围内自然和社会诸事物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对抢救乡村历史文化、留住乡情、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等意义重大。地方志工作机构要分期分批指导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历史文化名村(古村落)等有条件的村庄编修村志,用文字、图片等形式,把村庄历史、生产和生活演变、家族兴衰、乡贤名人等记载下来,世代相传。通过编修村志,让村民从中感受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激发村民爱党爱国爱村意识,更加团结一致地推进乡村振兴。同时,指导各地(或村庄)编修独具特色的人文古迹志、名山志、名河志等,让美丽乡村通过“志”传遍千里,扩大影响力。三是帮助指导搭建村情数据库。适应新时代大数据发展的形势,支持有条件的村庄结合村史馆建设,搭建村情资料数据库和村情网站,实现村情资源共享。

(六)充分挖掘乡贤能人,在乡村人才振兴中有所作为

乡村振兴主要靠人才振兴。2021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强调“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提出“坚持加强党对乡村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全面培养、分类施策”“坚持多元主体、分工配合”“坚持广招英才、高效用才”等一系列人才工作原则。当前,农村尤其是少数民族山区的许多优秀青年外出上学、务工、就业,人口外流严重,乡村振兴人才奇缺。许多出身于乡村的退休干部、复员退伍军人、教师、医生、企业家等现代乡贤能人,尤其是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和归国华侨侨眷,他们大多事业有成、热爱故土、见识广博、人脉关系好,且有回报桑梓的强烈愿望,是乡村振兴不可多得的人才。比如,从海南省文昌市重兴镇文魁村走出去四川成都的创业者林某某,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引导扶持下,近年来每年数次往返川琼两地,先后投资100多万元,创办休闲农庄,带动村民发展斑兰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地方志工作部门要深入挖掘、征集、整理、汇编志书记载的乡村古代乡贤历史资料和相关文献资料,将古代乡贤的优秀思想、崇高品质、善行义举等加以发扬光大,用古代乡贤文化熏陶感染现代乡贤回村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弥补乡村振兴人才、资金不足等问题。各乡村基层党组织要发挥现代乡贤能人的优势特长,可通过授予荣誉村民、聘请乡村振兴顾问等方式,吸引他们投身到乡村治理、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事业和产业发展中来,引才借力推进乡村振兴。

(责编:张文娟)

The Strategic Path of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by Local Chronicles

in the New Era

Zhang Dongan

Abstract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the primary focus of our work on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in the new era, and a major political task for realizing the Second Centenary Goal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In recent years, on the basis of completing the building of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all parts of the country are making solid and effective efforts to effectively link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Under the era background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iming at the problems of unscientific planning and design in the current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Hainan,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urrent achievement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discusses the idea of local chronicles participating in the servic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nd promot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the new era from the dimension of local chronicles workers, in order to share with the general comrades.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Local chronicles    Path thinking

作者简介:张东安(1976- ),男,广东信宜人,中共海南省委党史研究室(海南省地方志办公室)年鉴工作处四级调研员,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中共党史、地方志(年鉴)。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安徽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探析
美丽乡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从业素质提升研究
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
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思维
基层党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思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