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注释术语“同”研究
2023-06-25赵丹丹
赵丹丹
摘要: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下册教材中,对于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不作专门的区分。它们三者之间是有区别的,对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进行界定,举例分析了教材中出现用“同”注释的字际关系。对于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对教材编写者、教师、学生分别作出了建议,对教学实践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统编版 语文教学 注释术语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是在教育部的统一指导下开发出来的新教材。在新教材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在教材中,教材的古诗文篇目将近占教材篇目总数的一半。由此可见,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古诗文的重要性。这种变化对老师的要求也更高。只有了解课程标准、教材变化,才能更好地教学。
笔者统计了必修上下册新教材,发现古诗文中有50组字用“同”作注释,不区分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教材编写的这一大变化值得研究。笔者认为,作为教师应该了解“同”字注释下各组字之间的字际关系,在教学中要加以区分,才能对教学古诗文有提高。
一、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的界定
(一)通假字的界定
在古代的书面语里,有本字不用,而用声音相同或者声音相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叫做通假。现代人们写的错别字不能算作通假字,通假现象只能在古书中出现,所以通假又称为古音通假。在通假现象中,替用的字叫做通假字,被替用的字叫做本字(又叫做“正字”)。比如《史记·项羽本纪》:“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蚤”与“早”是一对通假字,“蚤”是通假字,“早”是本字。
通假字产生的原因有,在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前,记录文字的工具少,如竹简、木牍、龟甲等等,人们主要是根据他人的口耳相传来做记录,这样就容易产生错别字,听的字与写的字会出现错误。还有可能作者在创作之时,一下子想不起来该怎么写字,就用一个字来代替。通假字可以相互替换,但是有条件:一定要语音相同或者相近,并且是临时代替。
(二)古今字的界定
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古今字,在前的叫“古字”,在后的叫“今字”。清代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凡读经传,不可不知古今字。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随时异用者谓之古今字。”[1]由此可见,古今字是一个相对概念。書面语里面的字兼职,一个字产生了其他的字义。比如“大”与“太”是一对古今字,《说文解字注》:“凡言大而以为形容未尽,则作太。”
古今字产生主要有:一是分化字:1.分化字表示本义,如“它”与“蛇”,“它”是一个象形字,本义就是蛇,后来“它”字用来表示第三人称代词,就在本义字的基础上加了“虫”;2.分化字表示引申义,如“取”与“娶”,“取”本义表示在战争中把敌人的耳朵割下来,“娶”就是“取”的引申义;3.分化字表示假借义,比如“师”与“狮”。二是增加有表音作用的声符,如“自”与“鼻”。三是改换古字的形符,如“唱”与“倡”。四是改换古字的声符,如“蕃”与“藩”。五是完全改换字形,如“伯”与“霸”。六是对古字略加增损。
(三)异体字的界定
异体字是读音(包括古音和今音)和意义(包括本义和引申义)完全相同而形体不同的字。异体字产生的原因有:一是汉字并不是一时一地一人所创造,汉字的产生是群体智慧的结晶;二是给某个词造字时,由于造字的人对这一字的构思不同,造字的方法不同,造字的位置也会产生不同,这样造出来的字就会有字形上的差异;三是书法的原因,不同的书法家对同一个字的写法会有不同。异体字在任何条件下可以相互替换。
异体字的分类有:一是意符不同的异体字,如“缸”的异体字有“瓨”,这两个字的声符都是“工”,但形符不同,一个是“缶”,一个是“瓦”,“缶”与“瓦”都是指瓦片;二是声符不同的异体字,如“烟”的异体字有“烟”,这两个字的义符都是“火”,但声符不同,一个是“因”,一个是“垔”,这两个字都是影母;三是意符声符都不同的异体字,如“剩”与“賸”。
二、必修教材中“同”注释的字际关系
(一)必修教材中“同”注释的通假字
通假字的产生不具有必然性,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通假字约定俗成了。笔者在统计时发现,在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通假字全部用“同”字来注释,这种注释方式笔者是不赞同的,如果不解释清楚这两个字为什么“同”,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负担更大,理解记忆的困难更大。下面笔者将统计的部分通假字注释,进行考证分析。
1.爱,同“薆”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
按:爱,影母物部;薆,影母物部。两者同纽同韵,读音相同,并且“爱”为“薆”的声符。《说文·夊部》:“爱,行皃。从夊 声。乌代切。”[2]《说文解字注》:“爱,行皃也。心部曰: ,惠也。”“爱”的本义为亲爱,喜爱。而“薆”本义为隐蔽。《尔雅·释言》:“薆,隐也。”“薆”的另一个含义是草木茂盛,《玉篇》:“薆薱,草木盛貌。”可见,“薆”表示隐蔽时,与“爱”意义毫无联系,只是读音相近。根据语境,“爱而不见”之“爱”应为隐藏之义,而非行走。故此处“薆”为本字,“爱”为其同音通假字。
2.归,同“馈”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静女》)
按:归,羣母物部;馈,羣母物部。《说文·止部》:“归,女嫁也。从止,从妇省。举韦切。( )籀文省。”《说文·食部》:“馈,饷也。从食贵声。求位切。”《玉篇残卷》:“馈,渠愧反。《周礼》:‘凡王之馈。郑玄曰:‘进物扵尊者曰馈也。《仪礼》:‘特豕馈食。郑玄曰:‘馈犹皈也。又曰:‘特牲馈食之礼。郑玄曰:‘祭祀自熟始曰馈食也。”“归”与“馈”声纽相同,韵母相同,二者读音相近。“归”的本义是女子出嫁。“馈”的本义为以食物送人,后引申为一般的赠送。“归”与“馈”二者意义并没有联系,只是读音相近。根据语境,本句中“归”应为赠送之义,但“归”并无此义,而“馈”才是本义,二者因音近而通假。
3.裁,同“才”
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促织》)
按:裁,清母之部;才,清母之部。二者之间同声同韵,读音相近。《说文·衣部》:“裁,制衣也。昨哉切。”“裁”的本义是裁制、剪裁。《说文·才部》:“才,艸木之初也。从丨上贯一,将生枝叶。一,地也。凡才之属皆从才。昨哉切。徐锴曰:‘上一,初生歧枝也。下一,地也。”“才”本义指草木初生。“才”的其中一个繁体字为“纔”,《说文·糸部》:“纔,帛雀头色。一曰微黑色,如绀。纔,浅也。读若谗。从糸毚声。七咸切,《广韵》所衔切。”“毚”字表示大兔子和小兔子之间的差别是很小的,整个字的意思是织布机上的丝织品前后的差别是很小的,这意味着刚刚开始织布,“纔”引申为副词“刚刚”。“裁”与“才”二者之间意义并没有联系,只是读音相近。根据语境,在本句中,“裁”应为刚才之义,而“裁”无此义。因此,“才”为本字,“裁”为通假字。
(二)必修教材中“同”注释的古今字
在统编版高中必修教材中,古今字用“同”来注释的也有很多。下面是笔者统计的部分古今字,并进行论证分析。
1.列,同“裂”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梦游天姥吟留别》)
按:《说文·刀部》:“列,分解也。良薛切。”《说文解字注》:“列,分解也。列之本义为分解。故其字从刀。”“列”的本义是割,分。相同的含义在其他文章中也有,如《荀子》:“古者列地建国”“两骖列两服入厩。”而“裂”字,《说文解字·衣部》:“缯余也。良辥切。”“裂”的本义是裁剪后的丝绸残余。《左传》中“裂裳帛而与之”亦是表本义。“裂”字由此引申为分裂。根据语境,“列缺霹雳”中的“列缺”是指天上的裂缝,也就是高空中闪电所现出的空隙闪电。“列”与“裂”在分裂这一意义上用法相同,因此二者应为古今字。
2.希,同“稀”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按:《说文》并没有收录希字。《尔雅》:“希、寡、鲜,罕也。”这里“希”是稀少、罕见的意思。相同含义的有《论语·先进》:“怨是用希。又,十世希不失矣。”《吕氏春秋·原乱》:“祸希不及身。”《老子》:“知我者希。”“希”的含义还有稀疏,成员稀少疏落。如《孟子》:“于深山之野,人者幾希。”《史记·货殖列传》:“地广人希。”《说文解字·禾部》:“稀, 也。从禾希声。香依切。徐锴曰:‘当言从爻从巾,无声字。爻者,稀疏之义,与爽同意。巾,象禾之根茎。至于莃、晞,皆当从稀省。何以知之?《说文》无希字故也。”根据语境,“鼓瑟希”应解释为“弹奏瑟的声音(渐渐)稀疏,指接近尾声。”“希”应为稀疏之义,这不是“希”现在的字义,而是后起“稀”的字义。因此,“希”与“稀”是古今字。
3.说,同“悦”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齐桓晋文之事》)
按:《说文·言部》:“说释也。从言、兑。一曰谈说。失爇切,弋雪切。”《说文解字注》:“说,释也。说释卽悦怿。说悦释怿皆古今字。许书无悦怿二字也。说释者、开解之意。故为喜悦。采部曰。释、解也。从言。兑声。儿部曰。兑、说也。本周易。此从言兑会意。兑亦声。弋雪切。十五部。一曰谈说。此本无二义二音。疑后增此四字。别音为失 切。”“说”的本义应为喜悦。如《诗·召南·草虫》:“我心则说。”《墨子·公输》:“公输盘不说。”《说文系传统论》写道,“悦,犹说也,拭也,解脱也。若人心有郁结能解释之也”。“悦”的本义也是喜悦,高兴。《七发》:“客见太子有悦色也。”根据语境,“王说”的“说”应解释为“喜悦,高兴”。由此可见,喜悦义最初由“说”记录,后写作“悦”,因此“说”为古字,“悦”为今字,二者是古今字的关系。
(三)必修教材中“同”注释的异体字
在笔者统计的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异体字很少,笔者对“讌”与“宴”这一组异体字进行分析。周秉钧提出:“异体字指的是一个字有几种不同结构,所表示的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可以互相代替。”[3]在具体教学中,由于异体字所占的比例极小,因此,学生只需要掌握教材中已经有的就可以了。
1.讌,同“宴”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短歌行》)
按:讌,影母元部;宴,影母元部。二者读音相同。《玉篇》:“乌见切。讌设也。”“讌”本义设宴。《说文·宀部》:“宴,安也。从宀妟聲。於甸切。”《说文解字注》:“安也。引伸爲宴飨。经典多叚燕爲之。从宀。妟声。妟见女部。安也。于甸切。十四部。五经文字曰。字林作宴。”“宴”的本义是请人吃饭喝酒,聚会在一起喝酒吃饭。“讌”与“宴”二者不仅读音相同,而且义项也相同,因此“讌”与“宴”为异体字。
三、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同”注释教学建议
(一)教材编写的建议
统编版新教材的编写理念很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都是语文学科所倡导的。在工具性方面,文言文属于古代汉语,学习语言就要具体落实到字、词、句的理解与应用。一些人倡导学习文言文就是要淡化翻译,要理解文章中所要抒发的情感,不具体落实到字词、句法的掌握中去。笔者认为,学生学习文言文困难,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古代汉语字词在今天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编写者可能考虑到当前中学语文的教学实际,要避免“繁、难、偏、杂”的导向,减轻学生文言文的负担,不专门区分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用“同”表示某字与某字表意一致。但笔者认为,这是不科学的。如果不加以区分,不清楚这两个字为什么“同”,学生就会误以为这两者之间意义相同,在其他篇目中遇到相同的字又是另外一个含义。
其实这样的编写对于教师来说,增加了教学负担,教师在教学中还需要去查阅这些字际关系。对于学生而言,不知道三者之间的关系,学生只能死记硬背这些字词的解释,这样就会把文言文当成“死物”来学习,降低学生学习效率。因此,笔者建议,在教材编写中,通假字用“某,通某”来作注释,古今字用“某,后作某”来注释,异体字用“某,同某”来注释。
(二)教师教学的建议
由于教材中不特别区分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作为教师应该要知道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教师应该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加强自己的专业技能,要有扎实的文学功底,要学习古代汉语、文字学、文献学、训诂学、音韵学等专业学科的知识。只有掌握了专业的理论知识,才能以专业理论知识指导教学实践。
教师要有一定的教学艺术。文言文对于我们现代的学生而言,会显得生疏,有种断层的感觉。作为教师,在教授文言文时,应该要有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继承與衔接,把文言文当成“活物”来教,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要只会教学生背书中的注释,不要只教翻译。在具体教学中,要创设文言文学习的情境。
比如,在教通假字“蚤”与“早”的时候,“蚤”一般理解为跳蚤,“早”一般理解为时间“早上”。在注释中,“蚤”与“早”相同,学生会感到困惑。这时候,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困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让学生在教材中相同的篇目或者以前学过的文章中找到类似的注释,发现其规律。这样,教师再对通假字做总结,学生的理解也会加深,对字词的记忆难度也会减小。
(三)学生学习的建议
文言文实际上是古代汉语,学习语言首先要会朗读。在新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比人教版的教材增加了不少。对于大量的古诗文背诵,学生要能顺畅地朗读全文,只有在朗读、诵读的基础上才能背诵。理解内容也是记忆的基础,学生要学会利用教材中的注释,当然教材也有不完善的地方,对于注释中解释不清楚的字词,学生要学会查找相关的工具书。学生要掌握古代汉语的一些规律,以便自己能更好地学习文言文知识,进而增强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综上所述,在教材中没有区分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三者的关系,作为语言的学习,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中学的教师应该区分这三者的联系,学生的学习才会显得清楚。教师要善于用字理分析,要知道一个字的来龙去脉,才会在教学中游刃有余。笔者认为,文言文的教学必须要落实字词的讲解,只有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才能体会文章的情感。
参考文献:
[1]段玉裁.说文解字段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3]周秉均.古汉语纲要[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67.
[4]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上、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