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酒小角楼中的白酒工业术语翻译研究
2023-06-25王珺刘兰杜鹏程
王珺 刘兰 杜鹏程
【摘 要】川酒小角楼酿造技艺中蕴含了丰富的白酒工业术语。这些术语既极具个性,又富有白酒酿造的共性,因此研究川酒小角楼中的术语翻译对其他白酒术语翻译具有启发意义。本文中,作者以小角楼酒中的术语为基础,对比分析白酒工业术语2021、2008年标准,结合交际翻译理论,同时参照白酒学术期刊中相关术语翻译,力求找到川酒术语有效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小角楼酒;白酒工业术语;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03
引言
白酒是我国特有的文化符号,白酒酿酒工艺在我国渊源流传,已有千年历史。虽然白酒我国发展迅速,然而白酒术语翻译研究为数不多,这极不利于白酒的发展。相较于欧美葡萄酒、爱尔兰威士忌等酒类产品,我国白酒知名度有待提高,需要进一步向海外推广。在推广白酒,宣传白酒过程中,翻译直接关乎到海外地区白对酒的认可度,同时,白酒工业术语的翻译更是白酒中的精髓,而良好、有效的翻譯可以使其他国家消费者更好地了解白酒。
准确地翻译白酒工业术语可以消除语言障碍,有效促进白酒向国外发展。准确有效地翻译白酒工业术语,能够使国外的酒类专家、企业、消费者有共同的话语基础,促进国内外酒类专业人士沟通交流,避免误解和文化移位等现象。从而让外国消费者认可中国白酒,传播中国白酒,推进白酒的国际化进程。要准确翻译白酒工业术语,就要了解其酿酒技艺。本文作者将以川酒小角楼的工业术语翻译为例结合交际翻译理论进行研究,从而提出更佳的翻译策略。
一、小角楼酒的酿造技艺
川酒小角楼作为四川著名的“十朵小金花之一”,位于川陕革命老区巴中市平昌县,地处古“巴子国”腹心地带。其传统酿造技艺起源于康熙18年(公元1679年),形成于1880年(光绪六年)。据《平昌县志》记载,“明末清初,民间习惯酿醪糟、酊缸酒,境内以白衣小角楼小酢酒著名。”小角楼酒以本地民间“小酢酒”烤酒技艺为基础,融合了贵州遵义地区酿酒生产技艺,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小角楼酿酒技艺。
小角楼酒的酿造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在农历六月六在大巴山深处采集“巴山松”针叶林腐殖质土壤,利用其营养素以适应酸性环境的微生物菌群,配搭窖泥、糟醅中的微生物菌群培养窖泥。二是在农历九月九搭窖、培窖。三是精选优质高粱、糯米、玉米作原料,确保酿酒原料的品质。四是用混蒸续渣、双轮发酵、慢火蒸馏、量质摘酒,按级并坛,陶坛贮存、陈酿老熟、精心勾调的典型生产工艺。其酿造工艺环环相扣。以上四点促使小角楼形成为了地域特色浓郁、粮香细陈、醇厚绵甜的川酒。小角楼酒酿造技艺是传承了一百多年的手工酿酒方法,该技艺于2006年和2008年被平昌县和巴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时被列为第五批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酿造技艺保护单位。
小角楼酒中蕴含了丰富的酿酒工业术语,不仅具有地方白酒的个性还蕴含了川酒的共性,因此小角楼酒中的术语翻译对川酒以及中国白酒的术语翻译有着借鉴与促进作用。
二、交际翻译及小角楼酒白酒工业术语的特点
(一)交际翻译理论
交际翻译是英国翻译理论家彼得· 纽马克(Peter Newmark)提出。交际翻译理论注重读者的感受,在翻译时从目的语读者的角度出发,注重译语读者的接受度和认可度。交际翻译理论力求做到既保证译文的准确、地道,同时又不丢失源语信息。交际翻译理论在川酒术语翻译中具有指导作用,要让国外消费者接受中国白酒,交际翻译的运用有助于选择更加适宜的翻译策略。
(二)小角楼酒中白酒工业术语及其译介难点
川酒小角楼从其原料选择,到其酿酒工艺,都蕴含了丰富的白酒工业术语。
小角楼酒酿造技艺的诞生,经历了“大巴山人”世代传承、创新和发展的漫长孕育过程,是我国民间酿酒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历史文化、科学和现实经济价值。要进一步理清小角楼酒中术语的翻译,就需要对其原料、工艺、流程有所了解。
基于小角楼酒酿造工艺流程图以及小角楼酒的相关介绍综合分析,作者发现其工业术语翻译难点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专业化程度高,缺乏专业背景知识的铺垫,术语翻译难以实现对等,造成目的语读者,理解偏差,言不达意;二是文化背景差异容易导致目的语读者接受度下降;三是目的语(英语)中无相关等效词汇;四是自身特征明显,如小角楼酒又名“森林生态酒”。
要在白酒工业术语翻译中,既兼顾读者接受度,又能够起到有效传递信息的作用,交际翻译理论的恰当运用可以有效指导白酒术语的翻译。
三、基于交际翻译理论的白酒工业术语翻译策略
在了解白酒工业术语的特点以及难点后,结合交际翻译理论,同时将小角楼酒中的白酒工业术语结合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的白酒工业术语:GB/T 15109—2008以及GB/T 15109—2021,并结合国内学术刊物中对白酒工业术语的翻译进行对比分析(见表1)。
基于此,作者结合以上资料,提出更加适宜有效地翻译策略,力求进一步优化白酒术语翻译,更好地传播白酒文化,作者提出以下翻译策略。
(一)归化翻译为主的意译
在归化翻译中,读者是译者的目标主体,译者在翻译时尽可能地翻译出符合目的语读者习惯的译文,尽可能亲近目的语读者。这样的翻译既能有效传达有用信息,又更加容易让目的语读者接受。如在翻译黄水一词时,《酿酒科技》和《酿酒》两本杂志将其翻译为“Yellow Water”,而在GB/T 15109—2021中将其译为“huangshui fluid”。综合以上译法,作者认为将其译为“Yellow Fluid in Cellar”更为准确,因为在国标中黄水的定义为:“发酵期间,逐渐渗到容器底部的棕黄色液体。”又如酒糟、酒醅的翻译,相较于其他两本学术期刊,国标白酒工业术语2021版将其翻译为“Distilled alcoholic fermentative material,Alcoholic fermentative material”。这样的翻译符合目标语的语言习惯,又容易被接受。
(二)音译+注解
音譯在翻译中被广泛应用,在翻译无法实现对等时,音译法可以让目的语读者体验源语,但同时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注解必不可少。如小角楼酒又名“森林生态酒”,在学术期刊上其译文为“Forest Ecological Baijiu”,这种翻译容易让读者产生误解,不论在语法搭配或是内在逻辑意思上都难以达到翻译的目的。为了让读者接受,作者建议将其以“拼音+注解”的方法进行翻译,可译为“Ecological Senlin Baijiu(Forest—related Ecological Baiju)”。再如在翻译浓香型和酱香型白酒时,国标GB/T 15109—2021中的翻译为“Nongxiangxing Baijiu, Jiangxiangxing Baijiu”,这样的翻译很难让对中国白酒毫无了解的外国消费者认可,为了更容易被接受,可以在译文后加上注解,如浓香型白酒译为“Nongxiangxing Baijiu(Luzhoulaojiao Flavoured Baiju)”,而酱香型白酒译为“Jiangxiangxing Baijiu(Maotai Flavoured Baijiu)”。这样翻译,既能够让目的语读者明白意思,又能保留白酒精髓。
(三)增译法
增译是指根据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在翻译时增添一些词、短句等,以便更加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思。由于中外酿酒技艺的差别,因此在白酒工业术语也存在较大差别,所以在术语翻译时适当采用增译法可以提高翻译可读性。例如,大曲一次的翻译,“曲为酒之骨”,“曲”是中国白酒的精髓所在,因此在翻译这类核心术语时便要采用增译法,可译为“Daqu (Fermentaive Starter)”,而不是简单译为“Daqu”或“Starter”。
(四)借译法
借译法即将目的语中已存在的术语或习语等借用到翻译中去,在同一文化特性的基础上,将源语文化负载词翻译为目的语文化负载词。虽然这些词展现了文化差异,但目的语读者更愿意接受。如在国标GB/T 15109—2021中将酒头、酒尾译为“Initial Distillate”和“Last Distillate”。而利用借译法可直接将其译为“Head”和“Tail”,因为威士忌和白兰地的蒸馏工艺中,也采用了类似“掐头去尾”的做法,而酒头、酒尾则可采用与之对应的英文表达“head”和“tail”。这样翻译便可达到地交际的目的。
四、结语
白酒工业术语准确、有效地翻译是我国白酒实现国际化进程中关键的一步。只有准确、有效且受外国消费者、学者等认可的术语翻译,才能让我国白酒更广为青睐。
本文作者以川酒小角楼中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术语翻译为突破口,找到了较为有效的翻译策略,既能够保留白酒的精髓,又能够有效地传递信息和沟通。期望这些翻译策略对日后白酒术语的翻译有一定借鉴作用,进一步构建出以信息和文化沟通为基础,准确、有效的翻译,助力川酒国际化进程,助推白酒国际化,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白酒,了解中国酒文化。
参考文献:
[1]席连俊.跨文化语用学视角下中国白酒外宣文本英文翻译策略研究[J].酿酒科技,2022(4).
[2]王晓珊.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视阈下川剧《死水微澜》的英译研究——以白灵芝译本为例[J].四川戏剧,2021(1).
[3]全国食品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白酒工业术语:GB/T 15109—2021[M].北京:中国质检出版社,2021.
[4]杜鹏程,彭奎,余乾伟,等.小角楼“森林生态酒”酿酒生态特征研究(二)——“森林生态酒”的工艺特色[J].食品与发酵科技,2020(6).
[5]余乾伟,潘建军,杜鹏程,等.小角楼“森林生态酒”酿酒生态特征研究(一)[J].食品与发酵科技,2020(3).
[6]沈晓华.交际翻译策略视角下的《金匮要略》英译研究——以罗希文译本为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1).
[7]黄筱鹂.浅论白酒专业术语的翻译[J].酿酒科技,2016(12).
[8]吴春容.我国白酒国际化的语用翻译途径研究[J].酿酒科技,2015(6).
[9]全国食品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白酒工业术语:GB/T 15109—2008[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10]黑龙江省轻工科学研究院.酿酒[M].哈尔滨:黑龙江省轻工科学研究院,197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四川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川酒文化国际传播研究中心资助项目:课题名称“川酒术语翻译研究”(项目编号:CJCB2021—08)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珺(1988—),男,四川仪陇人,博士研究生在读,讲师,研究方向为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