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数字化 变革教育模式 促进终身学习体系建设
2023-06-25何曼
何曼
数字化时代,面对人类社会的技术加速度,我们有必要对数字化之于教育的价值与可能作出理论上的回应,从思想内涵层面把握教育的未来,从而更好地服务教育数字化建设,开启教育数字化新征程。
关键词 数字化转型 终身学习 话语体系 技能知识
2022年12月29日下午,2022(第二十一届)中国远程教育大会主论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成功举办。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祝智庭,超星泛雅集团总裁、超星研究院院长秦波涛,北京网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裁张震,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长聘教授、副院长韩锡斌,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李家成,华为公共事业数字化首席专家郭慧鹏作主题报告。大会主论坛由国家开放大学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编辑、《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总编辑贾玉超主持。
近三年来,我们见证了数字技术给教育带来的巨大动能。但有专家指出,长久以来,很多人习惯于将教育数字化视为一个实践性甚至是技术性的命题,而搁置了许多前提性甚至是根本性的问题。数字化时代,面对人类社会的技术加速度,我们有必要对数字化之于教育的价值与可能作出理论上的回应,从思想内涵层面把握教育的未来,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数字化建设,开启教育数字化新征程。这是本届大会主论坛释放出的重要思想信号。
论坛上,演讲嘉宾围绕“终身学习与教育数字化转型”展开交流,发表了关于终身学习与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新见解,分享了数字化转型的新探索,提出了应对数字化转型的新对策。
技能本位:教育理念的颠覆性变革
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发展,每次技术革命都呈现了明显的时代特征,科技发展推动社会发展,促进社会进化迎来新阶段。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5G、虚拟现实、物联网等新兴技术与其他技术的空前融合,人类社会即将迎来新一轮变革。为了适应竞争环境的快速变化和减少未来复杂环境的不确定性,人们开始寻求社会数字化转型。教育作为社會的子系统,无疑也需要进行数字化转型。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祝智庭表示,教育数字化转型是社会、文化、技术发展和教育需求等共同作用下的结果。技术颠覆带来了一个“数字达尔文主义”时期,教育通过持续数字化战略实现了生存模式的进化,包括社会数字化转型浪潮下的自然进化、主动适应变化以求生存的人为进化。因此,要认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就要对转型背景有新的认识。他说,在其他方面,尤其是产业经济、商业财经、公共服务等方面,数字化转型已经做得很好,所以深刻认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必然性、重要性与紧迫性,需要先考察社会各领域,尤其是产业经济、商业财经、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数字化转型是为何发生、如何发生的。正如一位国际知名教授所说:“数字创新并非技术议题。用数字技术改善人类生活是一种深刻的人文主义努力。”
当前,全球新一轮的数字化革命正快速和深刻地重塑教育发展格局,教育系统的复杂性、动态性和不确定性特征愈加明显。教育数字化转型符合时代变革背景下教育变革发展的需求,在工业4.0社会跃迁压力下,教育实现了四个方面的转变:一是改变了就业趋向的格局,二是改变了技术介入的格局;三是改变了学生态度和行为;四是改变了学习需求的格局。因此,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实现高质量学习,是教育模式创新的第一步。祝智庭称,教育4.0的全球框架,即学习内容和经验的八个关键特征——全球公民技能、创新创造技能、技术技能、人际关系技能、可及性和包容性学习、基于问题和协作的学习、个性化和自定进度的学习、终身学习和学生自驱动的学习,凸显了技能优先培养的未来教育理念。
“新时代,要遵循‘技能第一,知识第二教育理念的技能本位教育。”在祝智庭看来,以技能学习带动知识学习与态度价值塑造是教育理念的创新和认识论的革命;技能本位教育具有普适性,不仅适合于职教、成教,也适合于普教,是新时代高质量教育的“点金术”;技能学习与知识学习应该形成一个互惠的生态。
“互联网时代需要培养新时代的专用人才,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我们却在用工业时代的方法培养农业时代需要的人才。”北京网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裁张震同样认为,未来世界领军人才的基本要求是要具备认知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其中,认知和协作能力是互联网时代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这些能力与知识无关,部分能力是可以通过训练获得的。他说,教育急需变革,数字化是必由之路。纵观教育的发展进程,人工智能的“降临”将给教育带来深刻变革。大部分知识传授将由工具来实现,而教师的作用将从“传道、授业、解惑”转变为“点燃、唤醒、激发”。
建立中国终身教育的话语体系
新时代,我国终身学习话语体系的历史演进、时代价值与转换路径问题,有助于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终身学习话语体系的守正创新,为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提供新思路和新举措,提升终身学习的国际话语权。
“数字化大学和大学的数字化有何区别,如何理解教育数字化政策与实践变革的思维特征,如何理解新时代技能与知识的内涵及其关系,这些都涉及话语体系的建设。”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李家成表示,数字化时代,要加强基于中国终身教育实践的话语体系建设,以此回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的要求。
联合国2022年教育变革峰会提出了全球教育变革的五大“行动路径”:一是包容、公平、安全和健康的学校;二是生活、工作和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和技能;三是教师、教学和教学专业;四是数字学习和转型;五是教育筹资。李家成说,“当把这些内容与全球背景、全球问题,或者说与世界之问、时代之问联系在一起时,能感知到的是,中国终身教育实践、中国终身学习体系有着与世界对话的基础,中国有参与国际教育治理的实力。”
李家成表示,要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立场与视角,认识中国终身教育发展的独特性。加强这一体系构建可从五个方面展开:一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指导,融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中;二是要以“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为核心概念,统领本领域的理论成果;三是要以“终身学习”“终身教育”为核心,建构终身教育体系内部的话语系统;四是要以全民终身学习的多人群、多类型为基础,丰富话语体系的结构;五是要以有机联系、综合融通为特征,促成各类话语的系统化。
拥抱“数字化” 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
数字化是当前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重要契机,也是重构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的关键一招。那么,我们该如何紧抓这一契机拥抱“数字化”,用数字化思维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呢?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长聘教授、副院长韩锡斌表示,这需要从两个层面着手。政策层面,要统筹推进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以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为抓手,构建“教学服务二级平台”,联通各类资源系统和平台,服务教学;构建“教育管理二级平台”,建设“中国职教大脑”,服务教育治理;要研制相关标准与指南。学校层面,要全面落实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提高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战略认识与发展站位,树立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理性发展观,借助互联网思维构建职业教育发展体系。
如何将数字化转化为学校的规划和行动?韩锡斌称,关键点在于将“短期项目驱动”转变为“长期事业谋划”;形成明确的教学改革理念和愿景,达成校内共识;提升各级领导力,构建积极向上的动力源;建设支撑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进而助力教育教学信息化转向数字化时代的教育教学。
教育数字化转型,既需要理论研究,也需要实践的探索,以及二者的良性互动。据悉,作为产业代表,目前,超星教学平台在全国公办本科高校的覆盖率达75%;2022年12月5日,超星教学平台日在线学生数1574万、日访问量75亿次;2022年12月26日,超星智慧考试系统日在线考试场次11万、日在线考试人次464万。这组数据充分说明了数字化对学校的教学、考试产生的影响,同时也表明教育數字化转型可以推动教学模式改革,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管理效率提升、资源有效利用。超星泛雅集团总裁、超星研究院院长秦波涛表示,为助力学校数字化转型及高质量发展,超星已与多所学校建立合作,推出了平台、资源、服务、智慧教室“四位一体”的教育数字化整体解决方案,实现了新教学、新实践。
“企业数字化转型要实现意识、组织、文化、方法和模式的全方面转变。”华为公共事业数字化首席专家郭慧鹏建议,教育行业数字化转型要聚焦体验提升、质量效率提升和模式创新。重点在于数据和内容体系建设,通过“全局一盘棋”统筹,构建“教育数据一张网”,实现数字化建设与创新应用的统一。“未来,华为希望贡献软硬件全栈技术能力,和生态伙伴一道,推进各类创新应用场景打造,共同助力教育数字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