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校教师专业能力提升路径及机制研究

2023-06-25刘伟校

中国新通信 2023年6期
关键词:路径探索教育创新互联网+教育

摘要:当前高校教师提升专业能力的形式多为单项目标式,虽然可以完成预期的培训目标,但是培训速度慢、实践性不高,导致培训效果较差。本文对“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校教师专业能力提升路径及机制进行研究和分析,简述高校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现状,并对专业能力提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最后分别设计教师专业素质培训及开发机制、日常绩效评价机制,教学监督机制以及反馈机制,形成循环式的培训体系,实现高校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并为后续教学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依据。

关键词:互联网;智能教学;专业能力提升;路径探索;机制设计;教育创新

从现阶段来看,我国高校教师专业能力不一,存在较大差异,导致不同地区间的教学发展及教师教学能力存在显著差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产生不可控的教学困境,为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一定阻碍[1]。不仅如此,部分高校并未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不仅未增加对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还沿用传统守旧的教学形式,使高校教师专业能力较难达到预期的提升效果。与中小学教师相对比,高校教师对于专业性的要求相对更高,尤其是在现如今互联网、大数据的背景下,更加要求以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和水平为基础,来提升高校教学能力的发展质量[2]。

综合以上问题,本文对“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校教师专业能力提升路径及机制进行研究。以真实学校为研究重点,综合实际的发展需求及标准,融入互联网、智能化技术,逐步构建更加稳定、多元化的教师专业能力提升路径以及机制结构[3]。并提取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缺陷,定期开展具有多重性的教育活动,在“互联网+”的教育背景下,最大程度地弥补教师专业技术提升结构中存在的不足,引入智能化培训形式,尽快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教学能力,为后续高校教学体系的创新以及定向发展奠定基础环境[4]。

一、高校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现状分析

现如今,部分高校发展结构复杂,虽然采用了智能化、信息化技术提升教学效果,但却忽视了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这给后续教学形式的创新和升级带来较大阻碍。部分高校由于基础性的教师专业培训机制不够完善,日常的培训活动也较难开展,导致无法获取预期的培训效果[5]。还有一些高校,虽然制定了完善、一体化的教师培训机制,但是落实程度相对较差,且在实际应用执行的过程中,常常会受到外部因素及环境的影响,形成不稳定的发展环境[6]。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教学团队的扩展以及专业能力的培训对于日常的教学水平存在直接影响,也会因此拉开不同学校间的教学差距[7]。另外,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也能够增加日常对学生的引导,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导性,转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从属地位,提升自身的主观能动性[8]。而高校对这一问题有所忽略,导致上述积极影响受到限制,教学形式不协调,拖慢了教学改革的进度,发展现状

堪忧。

二、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存在的问题探究

(一)缺乏创新性

与中小学教师相对比,高校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更加关键,与日常的教学课程存在极大的关联,也会影响后续的教学质量及效果。其实,高校教师对于专业素质的依赖程度较高,专业素质的提高能够帮助学生更为快速、精准地把握日常学习的方向及重点,清晰分类各学科关键内容。但是部分高校虽然定期对在职教师进行专业性的技能培训,但是形式上缺乏创新性,教学效果并未产生明显的提升,专业能力提升程度有限。除此以外,对于教学形式的把控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举例来说:设计具有多元性、层级性的教师培训结构,但是依然沿用传统的培训目标及形式。

(二)提升深度不足

通常来讲,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是十分复杂且烦琐的,其关联性和针对性均较强,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存在提升深度不足的情况。这一问题一定程度上是教师能力提升形式化的一种外在体现。部分学校在创新该结构的过程中,均会设定具有层次性的培训结构,意在建立对应的培训深度,逐步学习提升。但是部分高校,所构建的提升目标及结构过于形式化、理想化,并未考虑实际的教学需求及标准,盲目执行更容易引发问题,造成不可控的教学培训情况。除此之外,一些学校的教师从事教学工作时间较短,对于技能培训以及能力提升等并未耗费他们大量的精力,所以导致自身专业能力有所下降,无法支撑更加深入的教学研究。

(三)实践培训形式单一

目前,部分高校所制定的教师培训形式多为单向的,虽然可以实现预期的培训效果,但是整体的培训进程较慢,针对性不强,导致最终获取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这样的培训形式其实较为常见,一般情况下,高校为了在短时间之内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会采用多校合并的形式,展开培养教学,但是这种形式的弊端较大。

三、“互联网+教育”下高校教师专业能力提升路径制定

(一)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针对实际的教学需求及标准,需要对基础性的教学观念进行转变。在对教师专业能力培训之前,需要对该校的教学因素及教学结构进行分析,如图1所示。

根据图1,完成对高校教师培训影响因素及结构的设计与调整。与此同时,针对日常的教学需求以单元划分,划定具体的培训阶段,在整个过程中,最大程度地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以此作为提升其自身专业能力的一种定向化形式。并采用更为多元的方式,促进高校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为了促进教师观念转变的进程,可以通过开展专业交流活动、设计专业教学竞赛等形式,综合互联网技术,并增加智慧教学内容,扩大教师的实际教学范围,进而更快提升培训的效果。

(二)構建“线上+线下”培训形式

“线上+线下”的教学形式可以进一步扩大教师专业提升的路径范围,强化整体的提升结构,在复杂的教学环境之下,缩短整体的培训时间,增加对应的培训针对性,具有较强的创新意义。其实“线上+线下”的教学形式是现代化教师专业能力培训的一种外在呈现。学校可以采用双向的培训形式,针对教师的需求及标准,选择对应形式的学习模式。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之下,缩短培训的时间,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培训结构以及内置模式的灵活度,形成更为有效的培训方法。不仅如此,“线上+线下”培训方式的融合也会扩大教师的实际培训范围,增加日常的学习交流,部分教师可以利用空余时间利用线上软件进行专业技术的探讨及学习,加强了技能培训的灵活性。在此基础之上,还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的双向培训形式,开展对应的培训实践活动,构建个性化的培训体系,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增强培训效果,扩展培训路径,以此来进一步强化培训效果,为后续的课程创新奠定基础。

(三)建立“双师型”教学团队

与传统教学团队不同的是,“双师型”的教学团队针对性相对较强,教师专业技能的培训通常是无形的,在确保日常教学质量的同时,提升自身的教学实力。综合实际的教学需求及标准设定一个教学服务共同群体,在其中设计创新性、针对性较高的教学形式。过程中,采用“线上+线下”的培训形式,讲授专业知识或者展开实践活动,逐步构建一个优势互补的时间空间。并在此基础上,将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有机融合,转换学习理念,将新的教学形式与技能的二次融合,创建更加符合现代化教学需求的应用团队,综合企业的发展方向,营造更好的学习环境。如此,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理论能力,也能够增强实践业务能力,实现双赢。另外,“双师型”的培训形式可以帮助教师更快解决自身所遇到的学习问题,逐步形成一个具有循环性的教学体系,该教学体系可以更好地实现交互教学,扩大教师培训范围,提升整体的应用培训效果。

(四)设计智能化的教师实践平台

智能化教师实践学习平台的设计与应用是互联网、大数据的体现。可以进行专业性应用模块的设计与关联,教师在日常的学习中,根据模块设定的学习培训目标,进行关联式教学实践。不仅如此,针对自身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可以制定专业性的培训计划,逐步形成更具针对性的培训方案,提升对应的教学效果。智能化教师实践平台的构建还可以促使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速度加快,深化整体的学习效果,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通过多元化的方式展开学习,对其自身也是一种动态化的调整,为后续专业素质的进一步增强奠定基础。但需要注意的是,智能化教师实践平台的应用必须要建立对应的学习关联,需要在合理范围内,为高校教师提供学习资源及路径,帮助企业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四、教师专业能力提升机制设计

(一)教师专业素质培训及开发机制

加强高校对于教师专业素质以及实践能力的提升,不断创新专业培训模式,充实各阶段的培训内容,在完成师德师风建设的同时,构建一个完整的专业素质培训及开发机制。对学校的基础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构建具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其中,培训计划的设定一般是多层级、多目标的,能够在教师的各阶段学习中起到引导作用。在上述背景下,教师可根据自身需求,选定符合实际情况的培训方案,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素质以及实践技能。并在此基础上融合互联网技术,将培训机制划分为基础培训机制和智能化技术培训机制两种,前者属于课堂培训,主要针对教师专业能力的基础知识内容进行教授,而智能化技术培训机制,则是利用网络教学帮助教师更新自身的教学体系,精心打造一支可靠、专业、有为的教师团队。

(二)设计日常绩效评价机制

这部分机制的建立主要是为了营造更为稳定的教学环境,同时对教师的培训质量进行测定核验,为后续培训方案的设计提供参考依据。可以将日常的专业培训单元以及结构划定为以下几部分,分别是基础培训阶段、过渡培训阶段、实践阶段以及绩效评价阶段。高校在此过程中,对教师日常的教学章节,设定对应的绩效评价机制,综合各个阶段教师的教学表现,再加上专业素质培训成绩,汇总出最终的绩效评价结果。在此基础之上,还可以适当建立奖惩机制,以此来促进教师的健康成长以及全面发展。需要注意的是,对于绩效评价机制的设定并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高校教学情况的变化以及需求定期做出调整及更改,以此来保证最终的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水平。

(三)构建教学监督机制

监督机制的应用范围相对较为广泛,主要包括教師日常的教学情况的监督、培训情况的监督、培训结果以及实践监督等,不同方面需要设定不同的监督形式,附带对应的监督标准,逐步形成一整套完整、动态化的监督体系。在日常培训过程中,对教师进行课堂监督,针对实际的学习情况进行查验与分析。分层级对教学以及培训情况进行监督,可以综合互联网技术,对教师日常的培训成绩进行定向分析,逐步完善监督机制的覆盖范围,同时提升教学效果和培训效果。另外,通过互联网技术,还可以将监督系统与培训系统进行多维关联,为监督机制的执行营造信息化环境,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四)设定反馈机制

反馈机制的构建与日常的教学、培训结构存在极大关联。设计一个智能化的反馈程序或者软件,全覆盖式下载,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学生及教师可以随时上传实际的学习、教学情况,包括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学习新发现、学习心得等,形成一个定向化的反馈平台。不仅可以起到强化高校教师专业素质的作用,还可以加强教师的自我反思意识,逐步实现综合能力以及专业素质的提升。另外,反馈机制需要依据高校的教学实况来设定,反馈范围不限,意在鼓励学生以及专业课教师不断增强自身的能力,促使教学以及学习质量的持续提高,以营造更好的教学环境。

五、结束语

以上便是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对高校教师专业能力提升路径及机制的研究与分析。与传统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形式相比,在综合了互联网技术后,所创建的路径以及发展机制更加灵活、多变,在复杂的教学环境下,具有更强的灵活性与创新性。除此之外,从多个方面对高校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路径以及教学机制进行完善,在提高高校教学水平的同时,也拓展了教师能力提升的实际范围,促使我国教育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为后续的培训创新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单位:刘伟校 西安体育学院

参  考  文  献

[1]马潇潇.名师工作坊机制下中职“双师型”教师职业能力提升探究——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J].广西教育,2022(17):52-55.

[2]孙康丽,刘娟,丁文珺.疫情背景下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路径——基于教师专业发展视角[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22,28(05):87-95.

[3]葛苏玲.“1+X”证书制度下教师职业能力提升路径探索——以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22,43(08):99-100.

[4]金涛.知识可视化技术支持下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机制——以反思能力提升为例[J].教育观察,2022,11(08):69-71,80.

[5]朱奇,郭秀珍,周志红.高水平专业群教师技术服务能力提升路径探析——以湖南省对接工程机械产业链的高水平专业群为例[J].现代农村科技,2021(10):109-111.

[6]焦晓骏.高职教师专业能力结构与提升路径——基于20名高职专业教师的访谈研究[J].江苏高教,2021(08):99-104.

[7]王育星,卢小群.“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鞋类专业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路径探析[J].鞋类工艺与设计,2021(05):5-7,13.

[8]罗薇,彭兵.“双高计划”背景下教师专业能力提升路径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0,16(34):99-100,108.

基金项目:西安体育学院2022年度教师教育改革与教师发展研究项目:智慧教育环境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路径与机制研究(课题编号:JSFZ202204)

刘伟校(1983.08-),男,汉族,河南,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舞蹈理论与教学。

猜你喜欢

路径探索教育创新互联网+教育
高校语文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路径探析
在偏远农村实现“互联网+教育”的新型教育模式的设想
基于SCP范式的“互联网+教育”产业组织分析
多元文化背景下高职生价值观教育创新探讨
共享发展理念内涵、障碍和路径探索
“互联网+教育”视阈下的教育共享初探
浅论中职学校的教育创新
浅析后进生转化工作的教育理念
试论标志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新路径
创新信息技术支撑教学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