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革命时期《中州评论》与马克思主义在河南的传播

2023-06-25胡志国

新闻爱好者 2023年5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胡志国

【摘要】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河南创办的第一份理论报刊,《中州评论》对大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在河南的传播起到重要作用。该刊坚持马克思主义导向,开展理论战线上的斗争;宣传民主革命纲领,维护革命统一战线;坚持无产階级领导权,倡导工农联盟思想。该刊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留下宝贵的经验:坚持党性原则,勇担时代使命;突出地方特色,密切联系群众;实施分类指导,发挥政治引领。

【关键词】大革命时期;《中州评论》;马克思主义;河南地区

《中州评论》于1925年9月1日在河南开封创刊发行,是由共产党员萧楚女主编的时事政治评论性期刊,后在1926年1月下旬停刊。它既是中共豫陕区委的机关刊物,也是我党在河南地区宣传马克思主义、指导革命的重要阵地。当时在北京、上海、广东等10多个省市设立17个分售处,可谓声名远播,影响深远。本文拟以文献考察为出发点,阐述《中州评论》在河南创刊的时代背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功绩及其宝贵价值。

一、《中州评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考察

(一)外部环境:大革命形势发展的推动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河南各界群众迅速掀起了一场规模宏大的反帝爱国运动。

6月6日,省会开封以中州大学为首的全城35所大中小学的1.3万余人开始举行环城游行,他们高呼“打倒英日帝国主义”“援助上海同胞”“声援‘五卅惨案,为死难烈士报仇!”等口号,正式揭开了五卅运动在河南的序幕。随后,河南的工、商、军、政等各界人士积极参与,仅开封一地就举行了三次数十万人民群众大规模的集会游行;全国铁路总工会、京汉铁路总工会所在地郑州,矿业重镇焦作等爱国群体也积极跟进。“在中州大地,到处都燃起这一反帝爱国运动的怒火。”[1]

与此同时,以英日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不甘心失败,勾结当时的北洋政府反动势力伺机反扑。安福系军阀收买的政客及受其影响的部分学生,不断从北京派代表到河南宣传所谓的“缩小战线”“专对英国”等口号,实际上是“引导民众走上错道”。中国共产党为加强对革命群众的引导,亟待在河南创办一份时政性的刊物“揭破其阴谋,指出其错误,使彼之宣传不在河南产生不良影响”[2],以达到为国民大革命造势、为“五卅运动”摇旗呐喊之目的。在此背景下,《中州评论》应时而生。

(二)内在动因:马克思主义在河南传播的需要

“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处在中原内地的河南人民,由于受当时信息闭塞和反动军阀严密统治的影响,未能较早地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直到五四运动爆发后,马克思主义才开始在河南得到初步传播。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党组织尤为重视在河南开展革命运动。1921年底的陇海铁路工人大罢工和1923年2月的京汉铁路大罢工,充分显示了河南工人运动在全国的巨大影响,同时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河南的进一步传播。“二七惨案”发生之后,北洋军阀吴佩孚进一步加强对革命群众的镇压,使马克思主义在河南的传播转入低潮。

1924年12月,国民革命军二军军长胡景翼就任河南军务督办,他积极拥护孙中山先生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中国共产党因势利导,派北方区委书记李大钊亲自南下会晤胡景翼,胡景翼同意中国共产党派人员到河南开展革命宣传。不久,王若飞、萧楚女等人受党的委派,先后来到河南开展工人、学生运动,建立各级党团组织,并酝酿筹建中共豫陕区委。在此前后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党中央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党报党刊编辑工作的决议。随着“五卅运动”的深入开展,各方政治势力在河南展开激烈角逐,帝国主义势力和国民党右派随时准备遏制河南革命运动的继续发展。为打破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进攻,进一步在河南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迫切需要在河南创办一份理论性刊物发出自己的政治呼声,而《中州评论》正当其时出版已然成为时代的需要。

二、《中州评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导向,开展理论战线上的斗争

《中州评论》始终保持鲜明的政治阶级立场,坚持不懈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宣传,并积极进行思想理论战线上的斗争。萧楚女在创刊词中开宗明义地提出,在革命的理论上它要“扫清一切反动思想,开阔革命的坦途”,并“指示民众的出路”。[3]这实际上是其办刊的战斗宣言。

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提倡是其一贯的主张。它对河南青年学生寄予厚望,明确提出要反对一切“唯心论和二元论”,不提倡“个人主义的英雄主义”;主张在广大青年学生当中倡导“科学的精神”和“唯物主义的科学的历史观”,以此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武装夺取政权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和革命的学说,也是《中州评论》重点宣传的理论之一,它指出“中国革命的成功也非有国民革命的武力不可,这种武力是为革命的民主权力而斗争的”,进而强调“只有全国的一切革命势力(无产阶级、农民以及革命知识阶级)与国民的武力坚固联合起来,才能得到国民解放运动的胜利”。[4]

(二)宣传民主革命纲领,维护革命统一战线

为了向全国人民特别是河南人民宣传中国共产党对时局的主张,《中州评论》毅然在创刊号的发刊词中大声疾呼“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这充分体现其作为党的报刊的战斗精神。而上述口号正是中国共产党在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正式提出的民主革命纲领。此后,《中州评论》各期相继刊发《我们为什么反对开税会议》《为日本出兵满洲告全国民众》《天津下后的政局前途》《日本帝国主义出兵援助奉张之阴谋》等具有前瞻性的文章。通过对以上文章的分析可以看出,它始终把宣传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作为其本身承载的时代职责和历史使命,以此为河南人民的斗争指明前进的方向。

在宣传民主革命纲领的同时,《中州评论》也非常注重倡导和推动革命统一战线工作。首先,它呼吁河南民众要大力支持和帮助国民革命军。该刊认为国民革命军是“不扰民、真爱民、誓死救国”的军队,号召“一切的民众前来赞助国民军”。[5]针对其后国民革命军有逐渐脱离民众的倾向,它给予真诚地告诫:“凡是违反民众利益之军阀,未有不遭失败者,张作霖之前车不远,愿国民军慎之。”[6]其次,它批判一切不赞成乃至反对革命统一战线的“妥协派”。针对当时在河南的中国国民党相关人士拒不执行孙中山先生的“三大政策”,《中州评论》指出“实在要责备它违背了党纲和遗言,忘记了自身的责任,不忠于孙文主义”。[7]

(三)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倡导工农联盟思想

领导权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和革命实践的根本问题。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在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第一次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思想,并着重强调:“中国的民族革命运动,必须最革命的无产阶级有力参加,并且取得领导的地位,才能够得到胜利。”[8]《中州评论》对此进行大力宣传和坚决捍卫。萧楚女以“五卅运动”为例,指出中国的国民革命“是可以由无产阶级做指挥而领率一般民众去奋斗的”,并得出结论“中国无产阶级是中国国民革命的中坚”。

作为一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评论性刊物,《中州评论》大量报道当时中国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的开展情况,并大力提倡工农联盟思想。它高度肯定工人阶级在大革命时期的表现和作用,并明确指出,“自从‘五卅事变之后,工人阶级已证明他们自身是革命的中坚分子”[9];进而强调“在现在的中国人中,谁是最能革命、最能领导民众向着帝国主义高举革命之旗而启发那世界革命之动机的呢?只有中国的无产阶级——中国工人”。[10]《中州评论》同样高度重视农民阶级在中国革命中所处的地位,指出农民群众数量众多,始终居中国人口首位,但几千年以来他们受到的剥削和压迫同样位居前列,他们“自然有急切的革命要求”,因而“无论是无产阶级还是国民革命,都不可忽视这个伟大的势力”。[11]

三、《中州评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启示

(一)坚持党性原则,勇担时代使命

《中州评论》把坚持和贯彻无产阶级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放在首位。在政治上,它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坚决宣传党的纲领主张,始终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高度一致。在创刊词《我们见面的话》《中国工人与世界革命》《列宁二周年纪念告被压迫同胞》《列宁与农民》等文中,不仅广泛宣传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而且对革命的领导权、工农联盟、武装斗争等重大理论问题展开阐释,为河南人民指明了斗争的方向。在思想上,它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革命群众进行启发和教育。在组织上,它严格执行党的一切机关报刊必须由“已经证实为忠于无产阶级利益的忠实共产党编辑”的决议[12],选派革命家萧楚女和王若飞创办和编辑该报,从而保证了党对报刊的正确领导。

《中州评论》创刊于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反帝反封建是那个时代的主题。它从创刊伊始就勇敢地肩负起民族复兴的使命,喊出反帝反封建的时代最强音。在纪念《辛丑条约》签订的文中,《中州评论》明确向河南人民指出“我们的民族生存和帝国主义势不两立”,因而“我们弱小民族的求生存,一定是反抗他们的”。[13]同时它认真观察时局的发展,敏锐捕捉到日本帝国主义“其野心昭然若揭,欲趁我内乱,以武力占领东三省”[14],从而借以唤醒中国人民的反帝斗志。

(二)突出地方特色,密切联系群众

作为中共豫陕区委机关刊物,同时又是在当时的省会开封编辑出版,《中州评论》在其创刊词中明确指出它“是特别为河南人民而办的”。综合分析目前留存的八期文章可知,和河南革命形势直接相关的有13篇,比例约为24%;间接相关的有25篇,占比约为45%。[15]因此,立足河南,突出河南,指导河南人民广泛开展革命斗争是《中州评论》的特色之一。

为践行“為河南人民而办的”承诺,《中州评论》自觉充当河南人民的耳目与喉舌,号召撰稿人深入调查研究,把深入实际、贴近生活、密切联系群众作为自身的责任和担当。它刊载了大量反映当时河南省情民意和社会舆情的通讯,始终把工农的诉求、青年知识分子的呼声和争取妇女解放等问题放在重要位置。萧楚女以身作则、身先士卒,经常深入开封的大街小巷,了解民间疾苦和人民群众的心声,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引导河南人民奋起抗争。另一位主笔人、时任豫陕区委书记的王若飞到河南之后,立马着手开展调查研究,先后撰写了数篇反帝反封建的战斗檄文,从而有力指导了1925年河南人民的革命运动。

(三)实施分类指导,发挥政治引领

《中州评论》利用其自身宣传优势,以“五卅运动”在河南为契机,充分发挥政治引领,关注工人、农民和青年学生等重点人群的思想动向,对他们采取不同宣传策略并进行分类指导,从而有序推动了“五卅运动”和大革命在河南的开展。

《中州评论》在第四期专门刊发“工会运动专号”,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纲领主张和政治决议。它客观分析了工人阶级受剥削压迫的根源在于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和资本家,为此提出工人阶级的斗争方向和出路在于“联合起来反抗”并“起来组织工会”[16]。同时,它对工人阶级进行了积极评价,认为“河南的工人,在国民军的范围之内,努力做了一些反帝国主义运动”,并表现出“工人革命的坚决”[17]。针对河南地区农民运动的开展,它同样给予高度关注,认为河南农民运动发展迅速、潜力巨大,提出党要“领导青年农民做农协会的前卫,以增厚民族解放运动中的军力”[18]。

对河南青年运动的指导,是《中州评论》尤为关注的。它指出中国共产党要做好河南青年工作的两个方面,“第一,是要打破河南青年们的传统思想,困顿的人生观,陈腐不堪的旧生活。第二,是要引导河南青年带着河南民众去实行革命”[19]。为此,在理论层面,它刊发文章引导河南青年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并提高他们的政治思想觉悟;在实践层面,它引导广大河南青年积极参与“五卅运动”、《辛丑条约》签订纪念游行、反对关税会议等活动,并积极推动河南青年协会的成立。

《中州评论》虽然存在的时间不长,但它在河南地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功绩及其办刊理念是永不磨灭的,值得大书特写。正如1958年重新复刊的《中州评论》指出的那样:“它站在鲜明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上,以‘赤手搏龙蛇的精神,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作战,同当时的国民党右派、国家主义派作战。它的战斗力很强,真是摧枯拉朽,所向披靡。”[20]

(本文为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重点项目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为2018-JSJYZD-054)

参考文献:

[1]李光一,李国强.五卅运动在河南[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8.

[2]单独对英问题[N].雷火,1925-08-06.

[3]我们见面的话[N].中州评论,1925-09-01.

[4]为世界革命首领列宁逝世第二周年纪念告各界民众[N].中州评论,1926-01-24.

[5]在现时内忧外患交迫下河南国民军应采取的政策[N].中州评论,1925-09-01.

[6]胜利的国民军将怎么样做[N].中州评论,1925-12-12.

[7]对于河南国民党的责备[N].中州评论,1925-09-07.

[8]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一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333,67.

[9]祝反奉战争工人宣传队胜利[N].中州评论,1925-11-25.

[10]中国工人与世界革命[N].中州评论,1925-09-07.

[11]列宁与农民[N].中州评论,1926-01-24.

[12]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一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333,67.

[13]“九七”纪念[N].中州评论,1925-09-01.

[14]为日本出兵满洲告全国民众[N].中州评论,1926-01-08.

[15]席晓斐.大革命时期《中州评论》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8:27.

[16]卫辉最近的工潮[N].中州评论,1925-11-25.

[17]祝反奉战争工人宣传队胜利[N].中州评论,1925-11-25.

[18]河南青年协会宣言[N].中州评论,1926-01-08.

[19]我们在河南青年界中的工作[N].中州评论,1925-09-01.

[20]发刊词[N].中州评论,1958-07-01.

(作者为信阳学院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党总支书记)

编校:张如铁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本刊策划·走进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
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质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