耦合视角下国家认同素养培育与政治仪式教育协同机制研究
2023-06-25戴彩虹
戴彩虹
摘要:基于耦合视角,文章剖析国家政治认同素养培育与政治仪式教育两者在价值目标、指向主体、导向价值方面呈现的耦合机理,以促进两者关键四要素的嵌合,实现不同学段教育体系的有效衔接和系统耦合效应,推动国家认同素养培育与政治仪式教育协同并进。
关键词:耦合;国家认同;政治仪式;协同机制
认同特指具有归属与依恋特征的心理过程,而国家认同反映的是人们对国家的归属感和依恋感的状态、性质和表达方式等。就个人而言,国家认同是指个人明确自己国家归属及由此产生的与国家情感结合的过程。个人与国家之间的这种情感对接,凝结为对国家的忠诚,表现为对国家的政治制度、政治权威、政治价值等的支持、拥护与追随。
当前,日新月异的网络技术为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在这个色彩斑斓的场域中,人们固有的价值观受到冲击,多元价值观念之间发生摩擦的概率由此增加,使得国家认同呈现趋于弱化的态势。对我国而言,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下,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破解国家认同危机更凸显重要性与紧迫性。
一、概念界定
国家认同是个体在后天的实践中不断建构起来的。从根本上说,建构国家认同是国家认同素养培育的过程。那么,如何界定国家认同素养培育?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将国家认同素养定义为有强烈的国家意识,维护国家的主权,有高度的文化自信,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知晓中国共产党取得的重大成就。据此,国家认同素养培育,是教育者以正确合理的教育方式,培养青少年国家认同素养的教育实践活动。
仪式是在人类社会交往发展过程展现的一种特殊互动活动。其中,政治仪式是一种特殊的仪式类型。政治仪式教育既具有仪式的指证,又蕴含着教育的特性。具体而言,政治仪式教育是指在教育过程中,为实现一定教育目的,借助政治仪式而进行的教育活动。
耦合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已经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其含义是指两种或多种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实现动态的联合变化。耦合系统相互促进为正耦合,相互制约是负耦合。耦合理论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已经逐渐演变成一种研究态势。所以,本研究中引入物理耦合概念,将国家认同素养培育与政治仪式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可以增强正耦合,弱化负耦合,实现国家认同素养培育与政治仪式教育的互利共赢。
二、国家政治认同素养培育与政治仪式教育的内在耦合特征
政治仪式教育是国家认同素养培育的重要载体。要研究国家认同素养培育与政治仪式教育的协同机制,首先要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即政治仪式教育为什么能与国家认同素养培育相结合?这就要从国家政治认同素养培育与政治仪式教育的内在耦合中去寻找答案。国家政治认同素养培育与政治仪式教育具有内在的耦合特征,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价值目标的同向性
国家认同素养培育与政治仪式教育在价值目标上实现耦合,共同指向于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从而发展正确的主流价值观。
国家认同素养培育的主要目标是使青少年的思想价值符合国家主流价值导向,符合国家发展的需要。国家认同属于价值观范畴,政治价值是价值观的组成部分。作为传播政治思想的重要形式,政治仪式教育可以达成对仪式受众思想熏陶与价值灌输的成效,尤其是对处在“拔节孕穗”成长关键期的青少年而言,政治仪式传递的主流价值观会促进其国家认同素养的养成。综上,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养成,是国家认同素养培育与政治仪式教育同步辐射的目标,两者在目标实现上是耦合的。
(二)指向主体的交织性
青少年是仪式教育的主体,也是国家认同素养培育最基本的构成要素,由此使得政治仪式与青年国家认同的指向主体具有交织性。青少年富有激情,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的关键期。各种政治仪式的主办方都会着眼于力求提高青少年群体的参与性,最大限度地彰显政治仪式的育人功效。因此,在国家认同教育中,青少年始终是教育者重点关注的教育客体。这种指向主体汇聚于青少年群体的耦合性呈现,意味着通过把握主体的交织性,国家认同素养培育与政治仪式教育的实践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三)导向价值的一致性
政治仪式与国家认同在导向价值上趋于一致,二者均具有整合凝聚作用。我们通常把为庆祝或纪念某一重大历史事件、某一重要历史人物而举行的活动界定为政治仪式。政治仪式隆重、热烈、庄严,当参与者置身于仪式的强大场域时,能够感受到仪式情境和仪式符号带来的强大情感凝聚力,自然而然地把自己归属于仪式集体中的一员。而认同作为一种心理机制,在回应“我是谁”的问题时,个体的离心性倾向得到有效抑制,共同体意识显著增强。
基于国家认同素养培育与政治仪式教育的耦合性,我们要立足于双向奔赴的视角去研究国家认同和政治仪式,充分认识政治仪式对建构国家认同的功能,同时不能忽略国家认同素养对政治仪式育人功效的提高作用,从而促进国家认同素养培育与政治仪式教育同向同行、同频共振,最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实现国家政治认同素养培育与政治仪式教育正向耦合的路径
(一)注重促进国家政治认同素养培育与政治仪式教育关键四要素的嵌合
国家认同素养培育是十分复杂的过程,是受教育者内在知、情、意、行诸要素制约的辩证发展过程,知、情、意、行可以视为认同素养养成过程的关键四要素。政治仪式的场景强化也具有四个关键象征体系元素,即时间、空间、器物、人员。因此,在促进国家政治认同素养培育与政治仪式教育正向耦合的过程中,要注重促进两者关键四要素的嵌合,以关键四要素的嵌合发挥合力,更好地推动国家政治认同素养培育与政治仪式教育的同频同步,同向发力。
首先,国家认同素养培育要遵循知、情、意、行关键四要素的发展规律。知识认知是情感认同、意志坚定、行为践行的前提。国家认同教育要以知识性教育作为起点,只有通过理性认知提高主体的知识素养,才能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由此才能對国家认同持有公允、客观的态度。国家认同素养培育还需要链接情感要素,重视受教育者的切身体验。因此,国家认同素养培育应合理定位情感态度目标的重要地位,注重联系受教育者的生命体验,情理相融,以理促行,引导受教育者主动与他人建立情感和行为连接,使受教育者在真实体验的基础上生成国家认同情感。
可以说,情感认同是国家认同素养培育的关键所在。意志认同是国家认同素养展现出来的深度接纳、坚定信念的坚守精神,是国家认同素养养成的内生动力。只有形成坚定的意志认同,才能在实践中从容面对种种挑战和困扰,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行为认同是在理性认知、情感体验、意志锤炼中,不断更新、充实、发展和深化,它是受教育者在国家认同认知、情感、意志的支配下展现的行为系统,是考查国家认同素养培育成效的关键指标。知、情、意、行作为国家认同素养培育四要素,缺一不可,这就决定了国家认同教育要重视遵循四要素的形成规律,确保实现国家认同素养培育的育人目标。
其次,合理统筹政治仪式的时间、空间、器物、人员等,充分发挥四要素的仪式功能。人类学家戴维·柯泽认为:“国家是无形的,只有在各种象征仪式、仪典中才能被民众真实感知。”任何政治仪式都是在特定时间、空间进行的。抽象的时间概念在仪式进行中和特定的历史事件相结合,使得时间被赋予了特定的内涵,演化成引导民众、强化记忆的重要手段。仪式中的时间,不是历史的简单重演,而是凭借对特定历史事件的回顾,塑造人们的政治记忆,激发共同情感,强化政治认同。空间,本身就是一种象征符号,不同历史时期的空间蕴含的意义是不同的。器物在政治仪式中不可或缺,政治仪式往往借助器物来表达内涵,器物以其强烈的隐喻性发挥着传达政治信息的重任。作为一种社会政治活动,政治仪式必然有人员参加,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交互功能使仪式“不在场”的参与者与仪式主导者双向交流,使参与者能感受到共同在场的仪式氛围,增进亲切感。
最后,促进国家政治认同素养培育与政治仪式教育关键四要素的嵌合。政治仪式应该对时间、空间、器物、人员等做出明确的规定,整体统筹构成政治仪式象征体系元素的时间、空间、器物、人员等,增进仪式各要素紧密衔接,以充分发挥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育人功能。
(二)实现不同学段教育体系对国家认同建构及政治仪式教育的有效衔接
国家认同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其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如在年龄上,人在7至9岁时对自己的国家或民族成员表现出系统性的偏好;10岁以后,开始把自己归为国家群体的成员;14岁以后,国家认同的内容趋向复杂,主观心理效应增强。 大学、中学、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日常活动是学校渗透立德树人理念的重要阵地,也是开展国家认同教育的良好载体。在现实中,通过日常活动 (如升国旗、唱国歌、榜样学习活动等)增强受教育者国家认同的方式已经受到学校普遍重视。因此,相关部门要遵循国家认同发展的规律性,契合年龄认同规律,增强大学、中学、小学之间政治仪式的耦合,以简洁、时尚、创新的方式,增进受教育者对主流价值观的理解认同,使得国家认同在政治仪式这一载体中得到有效建构,实现不同学段教育体系对国家认同建构的有效衔接。
(三)注重多主体协同打造立体培育体系
国家认同教育要想取得理想效果,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等主体共同发力。就学校而言,实施全员育人制度是必然选择,所有教职员工都应从岗位或学科出发,担负国家认同教育的主体责任。当前,家庭和社会对自身在中、小学生国家认同教育中的责任还未有足够的认识。对此,家长要端正对国家认同的态度,以言传身教、亲子阅读等方式,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理性认知、情感態度、行为习惯。与此同时,社会要积极弘扬社会正能量,在全社会营造爱国爱党的良好氛围,尤其要净化网络空间,防止各种不当言论对国家认同教育产生不良影响。唯有形成多主体协同育人的新格局,国家认同教育才能达到立德树人的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吴玉军,吴玉玲.新加坡青少年国家认同教育及其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7).
[3]杨宏伟.国家仪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5).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当代青少年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发展规划及协同培养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YJC710019。
(作者单位:琼台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