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开发者协会为依托的互联网创新型人才培养
2023-06-25侯俊王晓哲高永胜
侯俊?王晓哲?高永胜
摘要:在当前就业竞争压力剧增的大背景下,互联网企业对从业人员技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现有的本科生培养体系大多缺少系统的实践机制,难以匹配实际需要。在新工科教育背景下,西北工业大学建立实践导向型软件开发教育新理念,依托学生开发者协会,整合全校优质师资力量,构建以学生团体为主体,以实践项目为驱动,以经验指导为核心,以团队探索为方式的实践导向型技术开发教育平台,实现项目制下多元化的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培养。
关键词:本科生培养;开发者协会;项目制;创新型人才
一、引言
在传统计算机软件工程教育教学模式中,往往只强调掌握软件工程技术原理和简单的开发逻辑,忽略了实际应用场景下的具体复杂问题。而在现实的工业界、产业界中,产品的研发基于各功能部门间的协调合作,各功能部门间职责权限难以做到绝对明晰。因此,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出的软件工程学生一方面缺少系统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也存在因对接效率低下而难以实现产品与需求的完美契合。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软件产品和市场需求的协同共生发展。新工科理念强调应对变化、塑造未来,这就要求教育管理模式与新型工业产业实体协同并进,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
当今世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不断深入到日常生活中,相关企业对技术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高等院校在计算机、软件工程等相关专业学生的培养环节做出适应时代发展的变革[3,4]。实践表明,在以某一项目为核心、产教研融合发展的课题化教学模式下,产品、UI设计、运营、前端与后端间协同办公,能更高效率促进团队内不同成员对相关合作对象任务的了解和认识。这种实践导向型软件工程教育新理念培养出的学生能更为高效地契合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和就业需求。另外,面向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培养理念需要进一步加强。新工科更加强调主动塑造世界,需要始终聚焦各类项目的创新瓶颈,关注校园市场需求动态,以高技术水平和高质量项目赋能高等院校校园信息化发展[3,5]。为了解决以上问题,西北工业大学建立实践导向型软件工程教育新理念,依托学生开发者协会,统筹全校互联网创新创业优秀师资和学生资源,构建以学生团体为主体、以实践项目为驱动、以经验指导为核心、以团队探索为方式的实践导向型软件工程教育平台,实现项目立项制下的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培养。
二、改革实践的思路和主要举措
(一)改革实践的思路
1.实践导向型软件工程教育新理念
以各年级本科、硕士、博士学生团体为核心开展软件开发学习活动,建立学用相长、创新导向、富有活力、包容有序的项目制实践机制。学用相长,即以有实际需求的软件开发项目为驱动来制定成員培养课程教学,集中练习,共同进步;创新导向,即建立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发散的课程体系,制定利于创新力生存的制度,最大化地激发小型团队及个人的创造性;富有活力,即组织富有经验的高年级学生指导低年级学生一起参加项目,实现“以老带新,以强带弱”的师徒帮扶制,为团队共同探索项目开发、优化与反馈、进一步转型升级提供制度依靠;包容有序,即大力推进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优化发展成果分享机制,非相关学科成员和相关学科成员通过直接参与项目实践加强自身建设,提高业务水平。
2.项目立项制下的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新模式
建立健全项目立项考核、中期审查、项目验收与随机抽检相结合的机制。严格把控项目进度,杜绝烂尾工程,防止因项目质量不精影响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情况发生。设置独立的考核检查组,绩效考核采用项目考核和小组考核结合的方法,结合定量定性两大原则,建立双随机抽查结果小组间交换互认机制。将随机抽检频次与被抽检小组的评级相挂钩,加强各项目推进监察力度。同时,项目组内可设置内控机制,强化授权批准、组织结构、项目预算等风险控制,提升组内管理水平。在实践过程中,明确权责与分工,提高成员沟通协作、领导组织、市场预判等多方面能力,培养适应发展新形势、新要求的多元化、复合型卓越工程人才。通过严格把控项目实战过程,锻炼学生专业技能、软件开发技能、全栈开发技能、项目管理能力等,与学校课程教育结合,致力于将学生培养为具有较强软件开发能力的初级工程师。
3.推进高校信息化建设新思路,助力校园信息化管理[3]
从实践经验来看,优质的校园信息化管理成果,如车辆进出登记系统、线上开学报到小程序等,让团队认识到引入信息技术开展学生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学生团队的信息化知识和技能培养,让学生参与校园信息化建设任务有助于解决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信息孤岛”和问题、数据挖掘难、处理难的问题,有利于实现更低成本、更高效的管理模式,联合带动优质校、企、生优质资源的匹配,提供“一站式”精准服务,开创高校与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新型联动关系的先例,符合当前新型高校建设发展趋势,为高校信息化建设提供新思路。同时,有利于构建多领域、多层次、线上线下结合的新型“互联网+”高培养体系,让学生在实践中实现锻炼,实施年轻一代互联网人才健康成长计划,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尊校、爱校理念,参与校园治理,吸收优质大学生资源。
(二)主要举措
①实施全学科招生,分类分层次分年级培养。层次依次分为基础课程学习阶段、项目实战阶段、授课交流讲师阶段以及项目统筹规划阶段。设立夏季、春季、秋季课程,每门课程配备学生助教,助教负责登记学生的学习、考核情况。同时配备高年级“导师”,每一学年进行一次分流考核,前90%的同学可进入下一层次学习。
②严格实战项目的管理。经过项目立项考核、中期审查、项目验收三个阶段,每个阶段严格评审。成立5人以上的项目立项考核审查小组,其中1名为纪律检查员。项目立项考核过程主要从学生锻炼价值、社会影响价值、经济价值、宣传价值四个维度考量。当3人以上同意项目立项,即可立项。项目立项后,审查小组需明确中期审查需达到的要求及审查时间,在中期审查阶段,严格考核项目进展情况,必要时可对项目人员情况进行调整并进一步公示。项目验收阶段,审查小组需监督项目负责人与需求方的对接工作。
③高年级团队成员接手实训项目并主持工作,协调意向队员进行市场调研或合作方需求对接,围绕项目本身的经济效益、竞赛效益、社会效益和公益效益进行评议。在立项备案项目后期推进过程中,项目团队应及时调研最新需求调整项目进展,强化商业意识,以技术直接面向市场,协同创新攻关。
④每年定期举办两次“产品研究院”全体成员头脑大风暴活动,面向校园、社会实际痛点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激发成员痛点意识及创新意识。将有逻辑、有思考的好思路整理记录,结合实际情况筛选一批項目立项,进入实验阶段。
⑤一方面协会设立有健全、科学的项目酬劳机制,以丰富的资金池保障协会成员推进项目;另一方面设立奖项、颁发荣誉证书,有效提振士气,确保项目攻关热情持续高涨。
三、特色及创新点
(一)全年级、全学科人才培养,团队成员互为补足
协会团队现有成员180人,背景来源涵盖电子信息、计算机、软件、管理等12个学院16个学科本硕博各学院年级。来源广泛、能力技能不一的团队成员能有效利用协会平台互相交流、学习,以实现优势互补、共同进步。同时协会秉承独特的阶段化层次化育人模式与自主实战项目相结合,让学生在就业、科研、竞赛、学业上全面开花。
(二)以合作实践为核心,以创新创业为导向
在人才培养上采用“入驻考察期名单(Probation List, PL)、参与由理事会及主席团与会的PL转正答辩、正式加入开发者名单(Developers List, DL)”这一成长路径。以PL转正答辩为契机,辅以相应的大创、软件杯、服务外包等高水平赛事及实训项目练手,为开发者协会成员的技术学习与项目总结营造良好氛围。在自主实战项目上,实战项目的确定经过项目立项考核、中期审查、项目验收三个阶段,经由评审小组综合考量项目本身的经济效益、竞赛效益、社会效益和公益效益进行评议。同时,协会拥有健全、科学的项目酬劳机制,丰富的资金池能有效保障协会成员推进项目的热情持续高涨。
(三)顺应互联网时代趋势,为其他学科项目技术赋能
协会与教育学、生物学、图像识别等多个技术方向形成多维合作,面对教育信息化不足,为支教活动提供教育信息平台,方便各类事项对接;为生物实验室提供更为简便程序展示、程序模拟应用;为图像识别提供使用接口,面向更广泛人群的使用。
(四)培养复合型,实战型人才,符合新时代企业人才需求
协会赋能项目始终围绕市场实践需要,关注用户需求,顺应互联网时代趋势;团队成员以项目为核心,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在实践过程中,明确权责与分工,能有效提高成员沟通协作、领导组织、市场预判等多方面能力。协会力求培养适应发展新形势、新要求的多元化、复合型卓越工程人才,以适应复杂多变环境下企业对人才结构及质量标准新的多样化需求。
四、取得成效
协会采用“校团委+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共同管理、“理事会+部长团”共同监督、“友谊校区+长安校区+太仓智汇港”共同推进、“网页+App+小程序+UI+运营”协同作业的工作模式。
学生参与度高、培养成效显著。协会人数规模突破180人,包括大一本科生即基础课程学习阶段学生100人,大二本科生即项目实战阶段学生35人,大三本科生即授课交流讲师阶段学生30人,大四及研究生即项目统筹规划阶段学生15人。协会成员来自电子信息、软件、计算机、管理等12个学院16个学科。2021年协会培养的毕业本科生已全部获得腾讯、微信、阿里等多家世界500强企业offer,部分同学放弃企业offer继续选择在清华、西工大等全国双一流高校继续深造。
在推广应用方面,开发者协会目前已与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软件开发相关的学生组织达成联系,在全陕西形成高校学生开发者联盟,筹办陕西省高校开发者相关活动,营造学生软件开发氛围。力求将实践导向型软件工程教育新理念这一新工科教育教学模式在高校间推广。
该模式取得较好的校内外评价。近两年,每年有近千名新生有意向加入学生开发者协会,占新生数量的20%以上,在学生群体间赢得了广泛关注。协会成功入驻共青团西北工业大学委员会青春驿站及西北工业大学国际化创新实践基地。迄今已与阿里巴巴、字节跳动、腾讯、百度等互联网头部企业人才培养基地达成共建意向。协会已牵头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排球场馆引导系统、多个学科重点实验室的实验室官方网站、融媒体校园服务平台、竞赛管理系统和社会实践云系统等多个校级重要项目,受到广泛好评。
五、结束语
互联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响应党和政府关于人才培养相关政策举措,顺应社会、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西北工业大学倡导建立实践导向型软件工程教育新理念,探索依托学生开发者协会的互联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项目立项制下的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培养体系,为社会输送更优质的创新型精英人才。
作者单位:侯俊 王晓哲 高永胜 西北工业大学
参 考 文 献
[1]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8(10):3.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18(9):7.
[3]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基础教育课程, 2019(5):1.
[4]教育部.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人民教育,2022-8-11.
[5]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9.
基金项目:西北工业大学发展战略研究基金(高校教师师德师风监督预警机制研究)2022FSY12;
西北工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以“两院三课”为核心的电子信息类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建设)2022JGY15。
侯俊(1975.03-),男,汉族,陕西西安,博士,西北工业大学副研究员,电子信息学院党委书记,研究方向:控制科学与工程、高等教育管理。